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小旅
在放寒假前,我們這些碩士(二年級)就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是否要讀博,因為按照學校慣例研二下學期就要籤訂碩博連讀的協議。讀還是不讀?在本校讀還是外校讀?國內讀還是國外讀?這些問題討論起來可真是沒完沒了,讓人頭疼。
不讀?不讀,十有八九就得去當中學老師,當初就是為了不當中學老師才考的研究生。古人也有云:好馬不吃回頭草。況且,教好中學那群小屁孩可不會比熟練操作實驗儀器好實現。
讀?一下幾年時間就提前預定好了,同齡人買車買房、結婚生子、旅遊享受,而你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宿舍 — 實驗室 —食堂三點一線。本校讀?平臺不高(學校雙非),畢業之後很難去到心儀的院校。
外校讀?碩士三年好不容易把一個小領域的知識搞懂,把實驗系統搭好,正是要出成果的時候,走了就把幾年的心血都浪費了。
國內讀?現在國內引進海內外人才的力度越來越大,不斷地把土博往下擠,我們這種雙非院校的博士就更不用說了。當然不管學校如何,都是有可能出人才的,但顯然我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碩士,自認沒有那樣的能力。
國外讀?這幾年感覺國外對華人的歧視加重,一些案件讓我心有餘悸。科研重要,但是我的小命更重要啊。(可能是我比較膽小,想太多?)雖然已經做了不讀博的決定,但現在要是細思這些問題,腦袋疼那是分分鐘的事。
正所謂,解決矛盾要先從主要矛盾入手,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大多迎刃而解。什麼本校讀還是外校讀,國內讀還是國外讀,這些都是次要矛盾。讀還是不讀,這才是主要矛盾,如果不讀,那也就沒什麼後面的事了。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關於讀不讀,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對科研感興趣嘛?」
腦海裡浮現剛入學的時候,正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大言不慚,誓要攀上科研最高峰,觸碰人類知識的邊界,一探世界的秘密。
再看看現在,組會和自己無關的內容基本不聽,不懂的知識也沒有了動力去學,夠用就好,能支撐到自己實驗完成就好。做事情,老師安排做什麼,就做什麼,有的地方即便明知道搞懂了應用在實驗上會有好處,也不願意去折騰了。誠然所研究的問題的確是個很有趣的領域,然而現在的我已經找不到探索的樂趣,每天得過且過,再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顯然不會有什麼成就,又何苦為難自己。
反思一下為什麼一年半下來,自己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可能是因為我並不快樂吧,這種不快樂更多的是來自組內氛圍的影響,而不是科研本身。剛剛熬夜忙完,轉頭就能看到看群裡對你的點名批評;辛苦實驗,有地方沒搞懂,得到輕飄飄的一句「進實驗室這麼久了,怎麼這個都不知道」。
回想讀研以來的生活,想起來最多的是傷心的感覺。可能具體事情記不清楚了,但那個抱著朋友痛哭,走路時仍然忍不住落淚,獨自在天台身影依然記憶如新。疫情以來,多少家庭突生變故,多少人揮別親人。人生無常,在死亡到來之前,如果不能讓自己快樂,豈不是白走了這一遭。
經過一頓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我明確地知道:從主觀情感上來說,我既沒了興趣,身處這樣的環境中也不開心。當然,我知道從事其它工作,換個環境,也有可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畢竟覺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趣,氛圍讓人開心的人還是佔少數的。生活嘛,說到底,就是為了那一口飽飯。為了避免自己一時衝動,做了錯誤的選擇,我決定對從物質方面進行分析。
讀博,我能夠獲得什麼?
目前的大多數情況,博士畢業後的職業生涯:博士 — 博士後 — 講師 — 副教授 — 教授 (因為是基礎學科,應用性不強,所以大部分是進高校工作,和其它學科相比就業面窄)。
博士畢業,拿到學生生涯的最高學位,說出來感覺智商高點。緊接著,成為博士後,現在博士後的工資還是比較高的,年薪二十到三十萬,也會提供其它例如住宿等各種津貼。博後出站,入職講師,開始青椒之旅。
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問起:「哎,你現在在哪工作呀 ?」你可以假裝不經意地說「嗯,目前在xx大學工作。」「哇,大學老師好呀,工作穩定又輕鬆,錢又多。」一大波誇獎和羨慕就會向你奔來。科研的時間比較自由,你大體上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
今天臨時有事,可以先把工作停一停,等明天事情忙完了繼續接著做就可以。以後結婚生子,孩子大了,父母親老了,事情會越來越多,這種靈活有彈性的工作制度就會顯現出很大的優勢。
這樣看起來讀博也不賴,但是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光想著自己能到什麼,而要看自己能夠接受失去什麼。因為你做的事情不一定會按照你預先設好的軌跡走,萬一失敗,失敗的結果能否承受得住。
博後的工資雖高,但相應的工作強度也會提高不少。博後出站,成為講師。大學老師這個職業聽上去十分得體面,但實際上的工資並不高,甚至還不如中學老師。大學老師的科研任務一般較重,需要不斷有科研成果發表。
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你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你要是科研搞不好,就算你講課講的再好,在評職稱方面基本處於劣勢。至於自由的工作時間,那就意味著可能你工作的時間地點更廣泛,在辦公室工作,在家工作,在高鐵上工作等等。實際上,你的工作時長可能比996還要多。
博士畢業,我也快三十了。博後忙,忙著達到出站要求。講師忙,現在很多院校都實行非升即走的政策,科研壓力甚至比博後更重。這樣一頓忙活下來,錢沒掙多少,我也沒陪到家人多少時間。再者,作為一名女性,生孩子肯定會對自己的科研進程有很大的影響,這麼緊湊的科研生涯,我不清楚什麼時候生孩子比較好。
就我自身而言,讀博的不確定性太大。如果把讀博看成一項對自己人生的投資,在我付出的代價面前,讀博所帶來的好處遠遠不夠吸引我。相對來說,我認為自己更注重家庭生活。所以,理智地說,讀博並不適合我。
囉囉嗦嗦講這麼多,粗暴地一句話總結就是:談感情,感情沒有;要錢(把物質的好處統稱為錢吧),錢沒有。這就是促使我做出不讀博這一決定的重要原因。對一個小孩來說,給他一杯好酒遠不如給他一杯可樂更能讓他快樂。
我依然認為科研有趣而且重要,只是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已經喪失了對科研的熱情,我需要去尋找更讓自己快樂的可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