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張楠之(山東)
近日,一個名為「大愛無疆」的遊學營進入公眾視野。一些去過該遊學營的孩子站了出來,控訴該遊學營的「懲戒」教育。他們大多是家長眼中的「問題少年」——患有抑鬱症、躁鬱症等精神類疾病,在父母的「哄騙」下加入遊學營,被遊學營負責人居裕然要求斷藥,受到了語言辱罵、挨戒尺、扇耳光等不同程度的暴力。
「大愛無疆」官網截圖。
這個遊學營,打著「大愛」的名義,卻是一個讓孩子們談之色變的恐怖所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透過其宣稱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或許就能窺見一二——它聲稱不僅能消解人生無目標、學習無動力、磨蹭拖拉、沉迷網絡、初戀漩渦、厭學逃學、休學輟學,還能化解黑白顛倒、啃老蝸居,不僅能解決對抗父母和親子關係中的各種麻煩,還能解決夫妻關係中的各種難題。
有沒有一點遇到江湖郎中的感覺?走江湖的野郎中們,大都有一貼神奇的膏藥,不管你有什麼病,只要一貼他的膏藥,立刻藥到病除。不僅江湖郎中如此,前些年,很多在地方電視臺頻頻露臉的各種藥膏、藥酒,也是宣稱幾乎無所不治、無所不能。
可是,如果真的有包治百病的神藥,還要那麼多製藥企業,還要那麼多的醫藥研發投入,還要那麼多醫院和醫生幹什麼?同理,如果靠打屁股、人格侮辱之類的所謂「懲戒」就可以治好抑鬱症、強迫症、自閉症、狂躁症,還要心理醫生、精神類藥物和特殊醫院幹什麼?
居裕然並不孤單。在此之前,山東臨沂有「電擊狂人」之稱的楊永信,其所採用的電擊等治療網癮的辦法,就與居裕然的「懲戒」療法如出一轍。只是,為什麼遭受電擊的孩子們的慘叫聲尚未消失,這邊打屁股的聲音就已經啪啪作響了呢?是又換了一波家長,還是又換了一波騙子?
那麼多家長之所以還在頻頻上當,這類的「懲戒」療法之所以還有市場,當然與監管缺位有關,也與「愛」有關——在家長那裡,是對子女真誠的愛,在提供此類「療法」者那裡,是對金錢真誠的愛。
要想讓「楊永信和居裕然們」消失,對他們的懲戒、監管非常必要。報導中提到,5月6日,鹽城市亭湖區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回復稱,從「大愛無疆」的辦學範圍來看,不屬於語文、數學等學科類教學,不在教育局的管轄範圍內,只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審批通過即可營業。如何加強對這類遊學營的監管,顯然已非常急迫。
此外,報導中還提到,在將孩子送往遊學營接受「懲戒」療法的家長中,有的還是醫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之前的楊永信的電擊,還是居裕然的打屁股,「懲戒」療法之所以還有市場,與一部分人對精神類疾病的不了解甚至是偏見也有關。
所以,還需要增強社會整體對精神類疾病的了解和理解,需要包括患者家屬在內的整個社會建立起對待此類疾病的科學態度,需要構建起正視和積極應對精神類疾病的氛圍。
如此,才能讓騙子們失去滋生的土壤,讓「智商稅」無處收割。否則,這邊打屁股的聲音落下,那邊被電擊的叫聲恐怕還會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