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綜藝節目預算緊張 一集製作費最多僅10萬元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今年的1月3日,在臺灣中天電視臺二樓,《康熙來了》舉行了開播10周年的慶典記者會。在不足500平米的錄影棚裡,主持人蔡康永、小S和助理主持陳漢典站在用硬紙板和LED顯示屏搭成的花花綠綠的布景中央。10年前,蔡康永和小S第一次進棚錄完影,他們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可不可以不錄了」,蔡康永說「這是因為布景太爛了」,時間來不及就先拿倉庫裡的東西拼一下,「我看到都傻掉了,好可怕。」

  在製作經費只是內地大型綜藝節目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情況下,臺灣寶島還是出品了《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一眾傑出綜藝節目。

  算筆帳

  1元人民幣 5新臺幣

  製作費

  全臺灣最高的製作標準《康熙來了》一集預算50萬新臺幣

  內地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每集預算在1000萬人民幣左右

  酬勞

  如果邀請藝人上康熙,每集預算不得超過50000新臺幣,宣傳期藝人的酬勞甚至只有1350新臺幣。

  設備

  內地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需要調用40多臺攝像機,臺灣中天電視臺所有攝像機調在一起,才差不多這麼多臺。

  布景

  10年下來,「康熙」節目組只改過3次布景,每次預算在100萬新臺幣左右,而內地綜藝節目外景,隨便一個場景就要100萬人民幣,這是5倍的價差。

  收視

  《康熙來了》堅持了10年之久,如今收視率穩定在1左右,偶爾特別好的可以達到1.7,差時則只有0.7。

  臺灣綜藝製作的硬體差

  即便是影響了整個華人社會流行文化、迄今播出超過2600集的《康熙來了》十周年的節目慶典,中天電視臺並沒有為此多撥預算,製作人陳彥銘為了慶典硬是籌來100多萬新臺幣,並戲言:「我也想要萬人體育場,那要1000萬,哪兒來啊?每天我一睜眼就在想怎麼找錢。」

  慶典最後呈現的模樣,是3位主持人從攝影棚搬到了能容納400人的小體育館主持。製作方提前一周邀約了100位常上節目的通告藝人來參加慶典,沒有酬勞,全憑義氣。最後32位藝人到場,他們可以參加抽獎,可是獎品只是「2014年上5次康熙」、「陳漢典籤名照片」和「陳漢典代言泡麵一箱」,還有兩個人幸運抽到「新臺幣10000塊(約合人民幣2000元)」的現金大獎。

  比起內地,這是十足的窘迫。內地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一集預算就在1000萬元左右,而日播的《康熙來了》每集預算(除去蔡康永、小S酬勞)只有500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萬元而已,差距高達百倍,且這個標準已經是全臺灣製作預算最高的談話類節目了。這50萬新臺幣要支付陳漢典酬勞、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和梳妝費等一系列成本。如果是邀請藝人,則每集的成本不能超過50000新臺幣,這也是全臺灣最高價了。像趙正平、沈玉琳這些效果好的通告藝人,一集酬勞在1到1.5萬新臺幣左右,有時會為康熙酌情打折;而所有在宣傳期的藝人,無論名氣大小,酬勞價格均為1350新臺幣一位,多人團體也視作一位。如果是普通日播談話類節目,只有20-30萬新臺幣左右。

  當臺灣中天電視臺董事長馬詠睿去湖南衛視調研時,好奇地問,「《爸爸去哪兒》每次拍攝至少要30多臺攝像機吧?」對方輕描淡寫地說:「還好,大概40多臺。」馬詠睿複述這一故事時評論:「我把我整個公司所有攝影都調在一起,差不多也就這麼多人了,他們只是做一檔節目而已。」

  窘境下的結果

  資深電視製作人詹仁雄曾寫過一篇《臺灣綜藝節目危在旦夕》的文章,文中深刻討論為何綜藝節目會從當年一集300萬預算縮水到十來萬的產業結構因素,因此不會有人費心寫短劇、做大型歌舞、找昂貴的藝人,「只要找三個通告藝人來講家務事,約五個名嘴談外星人,也是一樣的收視率,何必做不合成本效益的努力?」換作在大陸製作綜藝節目,搭個景動輒上千萬,可以花100萬請蔡依林上節目、花3000萬請夏奇拉唱個跨年,「連福州,一集的製作費都300萬起跳」。

  從2004年開播至今,《康熙來了》只改過3次布景,分別在2006年、2009年和2012年,每次預算都是100萬新臺幣,這是臺灣通行價格。一直為康熙製作布景的喬婕視覺設計有限公司老闆Joey,近年來開始頻繁北上,為內地綜藝節目製作外景,因為「那隨便一個場景就能花100萬元」,這是5倍的價差。

  缺錢的另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人手少。康熙製作團隊常年保持在10人左右,不及《中國好聲音》一位副導演手下分管的導演組人數。這些人要完成想主題、邀請藝人、採訪、撰寫故事腳本、製作道具、現場拍攝、後期製作、傳送錄像帶等所有製作任務,所有人都身兼數職。

  同時,低廉的製作成本決定了臺灣綜藝節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創意取勝,鮮少形式創新,格局不大。而正在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需要更加精美、標準與可複製的節目類型。曾經引一時風氣之先,風靡華人世界的臺灣綜藝節目整體已陷入了「小打小鬧、維持經營」的低潮。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內地可以提供更高的收入,大批臺灣本土藝人、大牌歌手前往內地發展,不在宣傳期的又不願上電視,康熙可以做的嘉賓和話題越來越少。目前臺灣共有大約200名通告藝人,聊天風格符合康熙要求的不到80名。效果好的嘉賓如沈玉琳,2013年總共上過26次康熙。即使是通告藝人,故事也有講完的一天。而藝人也開始出現斷層,常出現的藝人年齡通常不滿30歲,人生閱歷不豐富,也講不出故事。

  如何在窘境下逆轉?

  著名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詹仁雄說,他憧憬過度激烈的競爭可以在幾年內改變現狀,但更大的希望還是寄托在網際網路的崛起與兩岸合作之上。習慣了50萬新臺幣預算規模的製作人、高效強執行力的團隊和越來越小的文化隔膜,讓他對內地逐漸開放的電視市場躍躍欲試。「看看《中國好聲音》的評委、《我是歌手》的參賽選手,還有更多節目的幕後製作人員,其實我們的人已經過去了」。

  作為對電視臺經營狀況直接負責的馬詠睿,他去年決定讓中天購買《中國好聲音》的版權,首周收視率達到0.88,擊敗當周平均收視率0.72的康熙。今年,他又決定買下《爸爸去哪兒》,準備播出。

  曾經打造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悶鍋》、《超級星光大道》等諸多王牌節目、被人稱為臺灣綜藝教父的金星製作董事長王偉忠,也曾對康熙有過宏偉設想,他想做「康熙盛典」,新加坡、馬來西亞、紐約,全世界哪裡華人多就去哪裡,各待3個月,一網打盡當地知名和有趣的華人。可小S的家庭、蔡康永的時間、成本控制,種種問題只能讓設想停留在想法而非行動階段。

  記者 鄒曉孌

相關焦點

  • 臺灣綜藝告別「黃金時代」,製作人轉戰內地開始新一輪掘金
    從臺灣綜藝的黃金時代,到現在大陸網絡綜藝的爆發,背後折射了一代綜藝製作人的跌宕起伏。 《康熙來了》的盛況,已一去不復返臺灣綜藝有著輝煌的過往。因為語言文化的緣故,臺灣綜藝節目也一直是內地電視人模仿的對象。說「臺灣綜藝節目影響了80後一整代人」一點也不誇張。
  • 大陸綜藝節目酬勞高 臺灣節目只剩二三線通告咖
    隨著大陸綜藝邁向「大片時代」,動輒開出上千萬的藝人酬勞,宛若強力磁鐵吸走港臺大咖藝人,臺灣綜藝請不到大牌,淪為二、三線通告咖戰場。萬網易娛樂5月4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一線明星加入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跑男)的一季酬勞高達千萬人民幣(約5000萬臺幣),以鄧超為例,一季13集酬勞抵得上韓版《Running man》劉在錫錄200集(劉一集約25萬臺幣)!
  • 臺灣綜藝庸俗風格到頭 團隊集體進軍大陸
    製作費少 內地一線節目同比臺灣多10倍  臺灣綜藝之所以有這樣的現狀,眾多臺灣籍製作人都總結為:「製作環境太差,人員大量流失,說到底還是口袋沒錢。」  根據記者統計,內地晚間電視綜藝節目平均單集製作費已達到15萬元,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臺灣最貴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的單集10萬元製作費(不含蔡康永、小S酬勞),其中包含陳漢典錄製費用,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梳化費等。
  • 大陸綜藝節目正在改變臺灣 臺學生直呼「好想去!」
    很多臺灣年輕人都是通過網絡第一時間收看大陸電視節目,有島內網友稱,兩岸綜藝節目兩相對比,高下立判,臺灣節目「潰敗到完全沒面子」。高收視率臺灣曾經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早年通過網絡傳送到大陸、香港,甚至全球華人,令臺灣成為華人世界的「綜藝王國」。但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陷入低潮,大陸綜藝節目不斷「登島」,引發臺灣年輕一代熱捧。
  •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我是歌手)
    在臺報紙、電視臺和網絡上引發不小關注,就連制播這一節目的大陸影音網站「芒果TV」,也成為臺灣App下載排行榜的冠軍。不過不同的是,《媽媽歌王》和《我是歌手》前後交替火爆,大陸綜藝和臺灣綜藝似乎也完成了某種交棒儀式。   「在臺灣,這怎麼可能?」   臺灣《中國時報》1月6日在報導中直截了當地做了一個對比,製作《我是歌手》的湖南衛視2013年盈利63.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臺灣所有電視臺一年收入的總和。   收益豐厚,自然捨得製作投入。
  •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 本土觀眾越來越買帳
    由於有臺灣歌手黃麗玲的參與,近日湖南衛視開播的《我是歌手3》在臺報紙、電視臺和網絡上引發不小關注,就連制播這一節目的大陸影音網站「芒果TV」,也成為臺灣App下載排行榜的冠軍。很多臺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通過這一渠道同步觀看了《我是歌手》的最新進展。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臺灣綜藝節目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全文摘編如下:   湖南臺選秀節目《我是歌手》總決賽,東森、中視制播新聞專題,創下高收視率。大陸大手筆、大場面的綜藝節目製作手法,讓臺灣各界飽受衝擊。  過去臺灣綜藝節目領先大陸無庸置疑,但如今大陸不惜重金買進歐美版權、高價聘請一流明星與製作團隊,製作出效果驚人的好節目,進而吸引觀眾的目光,再以冠名費等名目獲得巨額的廣告收益,良性循環下創造出更多品質精進的作品,已有帶領華流崛起的氣勢。
  • 娛樂至死 高以翔和他的臺灣綜藝時代
    當然,遍地談話節目,也有個現實決定因素:話題度高且製作成本相對低廉。2014年「康熙」一集節目的製作費只有5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萬元左右,不含蔡康永與小S主持費用),已經是臺灣同類節目中最高等級;而同年開播的內地辯論節目《奇葩說》,單集製作費已經過百萬。臺灣同行的「省錢」功底令人嘆為觀止。
  • 被臺灣綜藝碾壓數十年後,大陸綜藝是如何逆襲的?
    2002年元旦誕生於上海的《財富大考場》,以創造了最高獎可達22萬元的獎金紀錄而風靡全國40多個城市。湖南的《財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題」為廣告:答對5道題5000元,10道題5萬元,15道題50萬元,平均每道題33333.33元。 競猜節目、益智類節目由於創意、製作的技術門檻不高,引起了地方頻道競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勢,全國上下又掀起了一輪「競猜時代」的高潮。
  • 綜藝節目推薦:臺灣好看的綜藝節目!
    臺灣有哪些特別棒的綜藝節目?1.《康熙來了》 推薦指數:★★★★★ 這個排在第一位基本應該是沒什麼爭議了,2004年開播,在上個十年裡一度是華人綜藝的代表。《國光幫幫忙》 推薦指數:★★★★★ 之前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推送《拿什麼拯救你,曾經我最愛的臺灣綜藝》裡也有提到,印象裡和康熙幾乎是同等地位的長壽節目(僅從節目年限看),造星指數也僅僅低於康熙。孫鵬、庹宗康、屈中恆三個老男人的毒舌吐槽和插科打諢,讓它在寶島也有擁有著不小的生命力。 只不過,因為三立是偏綠的,每次提及內地都是讀作大陸,字幕寫成中國。非常不爽。
  • 臺灣綜藝都快沒人看了 還批《極限挑戰》難看?
    我們不去深扒這位徐乃麟,就事論事說道一下臺灣的綜藝節目。臺灣已故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臺灣綜藝二十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的確是兩地電視人的共識。吳宗憲的主持風格老化,阿雅國外留學,楊丞琳又難成氣候,《我猜》收視率一度低到0.5,令製作單位心灰意冷。當時一些綜藝老將的節目也被停播,臺灣綜藝圈「三王一後」時代終結。
  • 綜藝天王吳宗憲節目被停播 陷入在臺灣無工作尷尬
    對於節目被停播,製作單位在接受臺灣地區媒體採訪時也證實的確曾被電視臺「留校察看」,而最後一集仍無法達到理想的收視數字,節目停播令人惋惜。吳宗憲的經紀人在接受臺灣地區媒體採訪時仍表示「目前他在大陸還有三個節目,臺灣地區也還有節目在談。」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專程聯繫上吳宗憲的經紀人詹小姐,不過她卻委婉地表示,節目只是停錄,「我們還在跟華視方面溝通,也在開會討論改進節目的形態。」
  • 製作動漫有多燒錢?一集四億,四集破產!
    《鴉karas》 精細的畫質, 高密度的打戲,炸裂的畫質每一秒都讓人聞到燒錢的味道,為了製作這部公司成立40周年的紀念作品「龍之子」拿出了十足的誠意,而換取這樣一部超前十年作品的代價則是單集製作費4億日元,折合成人民幣也近2600萬元的單集製作費;這個數字在業界是什麼概念呢?
  • 蔡康永的離"熙" :見證臺灣綜藝輝煌時代的衰落
    網易娛樂10月16日報導 (文/鹿爽朗)10月16日,蔡康永、小S在即將迎來的周末前先後宣布要離開主持了多年的臺灣王牌綜藝《康熙來了》。而這三年來《康熙來了》愈見令人疲乏的內容,也慢慢影射了整個臺灣綜藝圈的"半壁江山",而「康熙」的逃走,也恰如其分的拉開了臺灣綜藝輝煌期的徹底衰落。「康熙」滅亡最現實的是:將會毀掉臺灣獨有的"通告藝人"近年來,港臺藝人頻繁奔赴內地撈金,佔據各大衛視和網絡的綜藝節目,這已是固有現象了。
  • 為了讓你見鬼,臺灣靈異綜藝豁出去了
    在綜藝《你正常嗎》上,網友票選遇到靈異事件最多的地區,不是西安、南京這種千年古都,居然是臺灣。  part.1  為了讓你信有鬼,臺灣靈異綜藝豁出去了  臺灣的靈異綜藝有多少「鬼」?  就這麼說吧,不少人慫膽小又愛找刺激的朋友們,都是把臺灣的某些綜藝當恐怖片看的。為什麼臺灣藝人日常撞鬼?為什麼節目外景拍攝狀況連連?
  • 臺灣綜藝節目和香港綜藝節目哪一個更受大陸觀眾所喜好呢
    臺灣綜藝節目跟香港綜藝節目哪一個更受大陸觀眾所喜好其實看地區,但是總體來看的話,還是臺灣綜藝節目稍佔上風,當然啦,這邊的綜藝節目不包含政論性的節目,這一類的節目臺灣的只能是提供笑料,香港的才是實打實的臺灣綜藝節目為什麼能稍佔上風呢?
  • 怎麼評價臺灣綜藝節目《國光幫幫忙》?
    與其他走顏值路線的綜藝節目不同,《國光幫幫忙》由三個青春已過的大男人聯手唱出一臺熱鬧無比的大戲。由於三個主持人幽默風趣,總是在節目現場碰撞出頗有娛樂效果的火花,再加上節目話題百無禁忌、腦洞大開,滿足了觀眾內心惡趣味的一面,因此這個綜藝節目一直被視為臺綜經典,評價極高。
  • 九孔欲進軍大陸影視界 坦言臺灣綜藝節目走下坡
    首次來大陸拍片的臺灣著名綜藝節目主持人九孔坦言,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臺灣的綜藝節目受到不小的衝擊,他很期待在大陸多拍一些影視作品,並開玩笑稱希望好友任賢齊的公司能「收留」他,幫他接戲。  期待來大陸多接片   在臺灣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中善於模仿各界知名人物的九孔,這次在《瘋狂的賽車》中扮演一個有壞心、缺壞膽的反面角色,受到了不少觀摩影片媒體的好評。這部影片也被視為九孔進入大陸影視圈的「敲門磚」。對此,九孔坦言自己期待多來大陸拍攝影視劇,「如果有人願意找我去演,我很願意嘗試。」
  • 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風格的差異化研究
    關鍵詞:娛樂化;本土化改造;借鑑 一、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發展概述 (一)大陸:穩中求進 大陸於20世紀80年代引進綜藝節目,當時最具代表性也是唯一的綜藝節目是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 (二)臺灣:標新立異 臺灣綜藝從最初的唱歌類文藝節目,到加入舞蹈表演、猜謎、競賽等內容,完成從單一形式到百家爭鳴的轉變,該過程要早於大陸約30年,並已形成相對穩固的發展模式,節目的製作播出過程和市場化運作也日臻成熟。 臺灣電視臺由臺視、中視和華視三分天下,此外較有影響力的有中天、民視、三立都會、東森等。
  • 臺媒:與大陸電視沒法比 臺灣綜藝節目問題出在哪裡
    圖/薛聖棻提供臺灣《聯合報》28日文章,原題:金鐘獎過後,臺灣電視圈再度恢復一片死寂與沉默喧囂之後,觀眾期待的轉變,似乎還不見端倪。寬帶盒子送上各國或地區精採的節目單,終於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但是這些新競爭者的加入,是更增加了本地內容創作者的經營困難,還是可以跳脫韓國綜藝的框架和巧婦無米的悲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