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月3日,在臺灣中天電視臺二樓,《康熙來了》舉行了開播10周年的慶典記者會。在不足500平米的錄影棚裡,主持人蔡康永、小S和助理主持陳漢典站在用硬紙板和LED顯示屏搭成的花花綠綠的布景中央。10年前,蔡康永和小S第一次進棚錄完影,他們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可不可以不錄了」,蔡康永說「這是因為布景太爛了」,時間來不及就先拿倉庫裡的東西拼一下,「我看到都傻掉了,好可怕。」
在製作經費只是內地大型綜藝節目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情況下,臺灣寶島還是出品了《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一眾傑出綜藝節目。
算筆帳
1元人民幣 5新臺幣
製作費
全臺灣最高的製作標準《康熙來了》一集預算50萬新臺幣
內地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每集預算在1000萬人民幣左右
酬勞
如果邀請藝人上康熙,每集預算不得超過50000新臺幣,宣傳期藝人的酬勞甚至只有1350新臺幣。
設備
內地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需要調用40多臺攝像機,臺灣中天電視臺所有攝像機調在一起,才差不多這麼多臺。
布景
10年下來,「康熙」節目組只改過3次布景,每次預算在100萬新臺幣左右,而內地綜藝節目外景,隨便一個場景就要100萬人民幣,這是5倍的價差。
收視
《康熙來了》堅持了10年之久,如今收視率穩定在1左右,偶爾特別好的可以達到1.7,差時則只有0.7。
臺灣綜藝製作的硬體差
即便是影響了整個華人社會流行文化、迄今播出超過2600集的《康熙來了》十周年的節目慶典,中天電視臺並沒有為此多撥預算,製作人陳彥銘為了慶典硬是籌來100多萬新臺幣,並戲言:「我也想要萬人體育場,那要1000萬,哪兒來啊?每天我一睜眼就在想怎麼找錢。」
慶典最後呈現的模樣,是3位主持人從攝影棚搬到了能容納400人的小體育館主持。製作方提前一周邀約了100位常上節目的通告藝人來參加慶典,沒有酬勞,全憑義氣。最後32位藝人到場,他們可以參加抽獎,可是獎品只是「2014年上5次康熙」、「陳漢典籤名照片」和「陳漢典代言泡麵一箱」,還有兩個人幸運抽到「新臺幣10000塊(約合人民幣2000元)」的現金大獎。
比起內地,這是十足的窘迫。內地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一集預算就在1000萬元左右,而日播的《康熙來了》每集預算(除去蔡康永、小S酬勞)只有500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萬元而已,差距高達百倍,且這個標準已經是全臺灣製作預算最高的談話類節目了。這50萬新臺幣要支付陳漢典酬勞、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和梳妝費等一系列成本。如果是邀請藝人,則每集的成本不能超過50000新臺幣,這也是全臺灣最高價了。像趙正平、沈玉琳這些效果好的通告藝人,一集酬勞在1到1.5萬新臺幣左右,有時會為康熙酌情打折;而所有在宣傳期的藝人,無論名氣大小,酬勞價格均為1350新臺幣一位,多人團體也視作一位。如果是普通日播談話類節目,只有20-30萬新臺幣左右。
當臺灣中天電視臺董事長馬詠睿去湖南衛視調研時,好奇地問,「《爸爸去哪兒》每次拍攝至少要30多臺攝像機吧?」對方輕描淡寫地說:「還好,大概40多臺。」馬詠睿複述這一故事時評論:「我把我整個公司所有攝影都調在一起,差不多也就這麼多人了,他們只是做一檔節目而已。」
窘境下的結果
資深電視製作人詹仁雄曾寫過一篇《臺灣綜藝節目危在旦夕》的文章,文中深刻討論為何綜藝節目會從當年一集300萬預算縮水到十來萬的產業結構因素,因此不會有人費心寫短劇、做大型歌舞、找昂貴的藝人,「只要找三個通告藝人來講家務事,約五個名嘴談外星人,也是一樣的收視率,何必做不合成本效益的努力?」換作在大陸製作綜藝節目,搭個景動輒上千萬,可以花100萬請蔡依林上節目、花3000萬請夏奇拉唱個跨年,「連福州,一集的製作費都300萬起跳」。
從2004年開播至今,《康熙來了》只改過3次布景,分別在2006年、2009年和2012年,每次預算都是100萬新臺幣,這是臺灣通行價格。一直為康熙製作布景的喬婕視覺設計有限公司老闆Joey,近年來開始頻繁北上,為內地綜藝節目製作外景,因為「那隨便一個場景就能花100萬元」,這是5倍的價差。
缺錢的另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人手少。康熙製作團隊常年保持在10人左右,不及《中國好聲音》一位副導演手下分管的導演組人數。這些人要完成想主題、邀請藝人、採訪、撰寫故事腳本、製作道具、現場拍攝、後期製作、傳送錄像帶等所有製作任務,所有人都身兼數職。
同時,低廉的製作成本決定了臺灣綜藝節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創意取勝,鮮少形式創新,格局不大。而正在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需要更加精美、標準與可複製的節目類型。曾經引一時風氣之先,風靡華人世界的臺灣綜藝節目整體已陷入了「小打小鬧、維持經營」的低潮。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內地可以提供更高的收入,大批臺灣本土藝人、大牌歌手前往內地發展,不在宣傳期的又不願上電視,康熙可以做的嘉賓和話題越來越少。目前臺灣共有大約200名通告藝人,聊天風格符合康熙要求的不到80名。效果好的嘉賓如沈玉琳,2013年總共上過26次康熙。即使是通告藝人,故事也有講完的一天。而藝人也開始出現斷層,常出現的藝人年齡通常不滿30歲,人生閱歷不豐富,也講不出故事。
如何在窘境下逆轉?
著名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詹仁雄說,他憧憬過度激烈的競爭可以在幾年內改變現狀,但更大的希望還是寄托在網際網路的崛起與兩岸合作之上。習慣了50萬新臺幣預算規模的製作人、高效強執行力的團隊和越來越小的文化隔膜,讓他對內地逐漸開放的電視市場躍躍欲試。「看看《中國好聲音》的評委、《我是歌手》的參賽選手,還有更多節目的幕後製作人員,其實我們的人已經過去了」。
作為對電視臺經營狀況直接負責的馬詠睿,他去年決定讓中天購買《中國好聲音》的版權,首周收視率達到0.88,擊敗當周平均收視率0.72的康熙。今年,他又決定買下《爸爸去哪兒》,準備播出。
曾經打造過《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悶鍋》、《超級星光大道》等諸多王牌節目、被人稱為臺灣綜藝教父的金星製作董事長王偉忠,也曾對康熙有過宏偉設想,他想做「康熙盛典」,新加坡、馬來西亞、紐約,全世界哪裡華人多就去哪裡,各待3個月,一網打盡當地知名和有趣的華人。可小S的家庭、蔡康永的時間、成本控制,種種問題只能讓設想停留在想法而非行動階段。
記者 鄒曉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