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吳晗曾經這樣說道:「在學習上做到眼勤、手勤、腦勤,就可以成為有學問的人。」
的確,想要增長知識、提升學習成績,就應當把吳老的「三勤說」記在心間。
要多用眼閱讀書籍、細心觀察;多用手認真記錄、積極實踐;多用腦深入思考、牢固記憶,才能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存,提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有一位高考女學霸正是這樣做的,她是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讀書、認真學習,時刻做到眼勤、手勤、腦勤,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高考中,從沒上過補習班的她考出了685分的好成績,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
可當人們看到她平時學習、生活的場景時,卻不免會為她感到心酸,因為她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貧家女孩,在困境中早早成長
這個女孩,名叫王曉,來自山東滕州。
在她上小學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全靠母親用柔弱的肩膀支撐起了這個家,將兩個女兒一點點拉扯長大。
生活雖然格外艱苦,但母親從沒有想過讓孩子不讀書,她把孩子託付給奶奶,自己外出打工,就是再苦再難,也一定要讓王曉姐妹接受教育。
王曉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女孩,她看到了媽媽的辛苦和不易,感恩媽媽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為了讓媽媽能夠少操些心,她早早地成長起來。
家裡的活,只要她在家的時候,肯定會搶著做,不怕苦、不怕髒、更不怕累。
在學習上,她也展現出了強烈的熱情,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地汲取著各種知識。
每天她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後,還會主動學習更多。網上有一張她學習時的照片,讓很多網友感觸頗深。
那是在一間簡陋的、沒有什麼家具的房間裡,王曉坐在一張掉了漆的舊木桌前,弓著身子閱讀著書籍。
那張桌子的一條腿甚至都是歪的,可想而知也不會怎麼穩當。
可這些年來,王曉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日復一日堅持學習的。
家裡提供不了專門的書房,更配備不出漂亮的書桌、椅子,她也只能穿著樣式最簡單的舊T恤、牛仔褲、舊涼鞋……
但她從未發出過一句抱怨,更不會與別人攀比什麼,如果真的要比較,也是比較自己有沒有在學習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沒有取得更多的進步。
「我的家庭比別人的家庭差一些,但它不能成為阻礙我前進的理由。」王曉笑著說道。生長於貧窮之中的她,卻自有一種讓人佩服的堅強和志氣。
勤於動筆,一天寫完一根筆芯
王曉沒有條件購買很多學習資料,更不可能去上什麼補習班。但她在班級裡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還獲得過不少獎狀,記錄了她創造的突出成績。
王曉能夠表現得如此優秀,與她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她特別喜歡動筆記錄,因為有位老師曾經在班上說過,「會記筆記的學生才稱得上是優等生」。
同學們雖然都聽到了,卻沒有當一回事,只有王曉真正把老師的話放在了心裡。
在上課時,她會跟隨老師講解的步驟,及時記錄重點、難點;下課後,還會將筆記進行簡單地整理,並會寫上自己的感悟。
在家複習時,她也會隨時動筆:每天要做大量題目,另外在閱讀時看到了好句好段,在做題時想到了新的思路,或是發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錯題,她都會提筆記下。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動手才能記得更準、更牢,做題速度也會更快。
也因為王曉動筆頻率高,每天要寫的字數太多,達到了一天用光一根筆芯的地步。
有一陣子,她想親眼見證一下自己的努力程度,便找了個空盒子,把用過的筆芯放在裡面,結果很快就攢滿了一盒。
如果按照一天一根的消耗量計算,高三這一年她竟用光了300多根筆芯。
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數字,但數字背後王曉付出的心血卻是無法衡量的。
積極思考,不斷完善知識儲備
王曉還有一個好習慣是積極思考,她深知勤奮與思考是學習不可缺少的兩樣法寶,所以她不會死板、機械地背書、刷題,而是邊思考邊學習。
做題的時候她會思考多種解法,出錯的時候她會將錯題分成幾種類型,再制定不同的策略逐一突破。
比如有的題做錯是因為概念掌握不夠清楚,以至於對不同的選項有模稜兩可的感覺,遇到這種錯誤就不能輕忽,一定要重新返回書本,徹底理清知識點。
在每天晚上臨睡前,她還會在腦海中思考這樣的問題:今天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到位?明天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改進……
思考讓她找到了學習的方向,指引她不斷彌補薄弱環節,完善所學,成績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才能夠在高考中考出685分的好成績,其中數學考了148分,英語也毫不遜色,考了143分,語文、綜合分別是128分和266分。
她也因此圓了自己的「北大夢」,入讀醫學部的口腔醫學專業。
女兒考入北大,媽媽自然為她驕傲不已。
可想到孩子這些年來的苦與難,媽媽又感到非常內疚。為了生計忙碌,無暇照顧孩子,更不用說照管她的學習了,這讓媽媽覺得「對不住女兒」。
但懂得感恩的王曉卻只想感謝媽媽對自己無私的愛,她決心在大學裡繼續努力拼搏,學好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鍛鍊自己的能力。
等到畢業後,她便可以實踐自己的諾言,用孝心回報母愛,更可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服務於他人和社會。
真誠祝願這個爭氣的女孩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讓我們一起祝福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