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回歸!用電影「布道」,這部另類二戰片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2020-12-11 這胖子愛看電影

泰倫斯·馬力克回來了!這個把電影當做詩來拍攝的人,總給人「另類」的感覺。如果你習慣了好萊塢的敘事模式,泰倫斯·馬力克一定會延伸你的五感,讓你觸碰到電影如詩如畫的別樣魅力。

泰倫斯·馬力克1969年就拿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從影多年,但作品數量非常稀缺,以慢工出細活著稱,作品風格抽象,思緒巧妙。1978年,他憑藉《天堂之日》斬獲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就在他攀上生涯高峰時,卻突然沉寂了20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拿出《細細的紅線》,這是泰倫斯·馬力克少有的觸碰戰爭類題材影片。

泰倫斯·馬力克鍾愛宏大主題,喜歡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義,是海德格爾的信徒。他打碎了時間,拋棄了敘事,以非線性敘事打造的《生命之樹》將詩文和哲學成功「轉譯」為電影,堪稱電影史的裡程碑之作。

此後的《通往仙境》和《聖杯騎士》,泰倫斯·馬力克依然採取了「非線性」敘事的策略,極力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他們與世界的關係。

這一次泰倫斯·馬力克的新作《隱秘的生活》 (A Hidden Life)卻回到了他《細細紅線》時的線性敘事中去,但當時間重新以線性的形式回歸到馬力克的電影中後,存在的歷史和時間一起流淌著,我們其實更能夠看出「時間」這一流淌的元素在馬力克作品中的「蛛絲馬跡」。

《隱秘的生活》的生活講述了奧地利農民弗蘭茨(奧古斯特·迪赫 飾)因在二戰時期拒絕為納粹德國而戰,甚至拒絕宣誓效忠希特勒,而最終被判死刑的故事。影片長達173分鐘,但故事卻極為簡單,你能看到的是,圍繞弗蘭茨的家人、以及村莊的鄰居們,面對他的「拒絕」和「堅持」,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他們各自的態度和心理變化。輕故事,重心靈;棄敘事,凸主題,依然是馬力克電影的不變主旨。

弗蘭茨與馬力克的存在主義哲學

在詳細闡釋影片之前,必須首先提及馬力克的思想起源,因為這一主旨貫穿了他幾乎所有的作品,是幾十年不變的內核。

1965年,泰倫斯·馬力克從哈佛大學畢業,憑藉羅德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但馬力克的獨立思考後的哲學見解與他的導師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面對無法調和的思想衝突,馬力克強硬地放棄了博士學位,並且毅然離開牛津大學。

此後幾年,他獨自進行思想體系的完善,並且完成了他的「論文」,即《論根據的本質》,該作品是他翻譯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他對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進行了全新的解讀。

隨後,馬力克帶著海德格爾的思想一頭扎進電影圈子,在他的導演之路上,用一部又一部影片,將海德格爾的哲學用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一段時間,甚至有影迷調侃,馬力克是「二流的導演,一流的作家」

因為,他的影片總是出現對故事和敘事的抽離,如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樣,看似「此在」卻總是「不在此處」,宏大而抽離的表現方式,令其影像表達本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電影文本本身的意義。馬力克的主題絕對是「存在的意義」,人類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在漫長時間中的「痕跡」?

生命的意義,是其影片始終想要探尋和證明的不變核心。無論是生命還是存在,都與時間脫離不了關係。時間是存在的本質,而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存在。

同海德格爾一樣,馬力克在自己的電影作品中,對於人的生存狀況從結構上作了分析,認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將通過情緒、領會、語言等方式與各色各樣的物和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這種展開中同時成為人的舞臺。

這種展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相應的對應樣式。《隱秘的生活》放棄了較為傳統的敘事,用了大段的場景去刻畫戰爭之外的世界,就是一種「抽離」和「結構化」的方式。

以時間作為橫軸,縱坐標系裡自然是圍繞人物而展開的空間場所,村莊、土地、花草、家中、監獄、火車上、刑場、教堂等都是空間與時間交錯後,表現男主角弗蘭茨「存在過」,並且「具有意義」的特徵。

泰倫斯·馬力克的電影,不僅有宏大的存在主義議題,他刁鑽的表現主義風格令其影片具有優雅且大氣的視聽感受。他一直以來都把演員作為傳達影片主題和想法的工具,用肢體語言來傳遞他所要表達的涵義。把對道德和靈魂的探索置於自己創作如此中心的地位。

他所關注的幾乎只有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出個體之間產生又崩裂的精神聯繫,以及一個不斷與腐敗、墮落打交道的生命的悲慘結局。

低沉的耳語

在《隱秘的生活》中,人物內心的表達常常以畫外音的方式成為了推進敘事的主線。我們總是先聽到那些如耳語般輕柔且低沉的臺詞,然後才看見馬力克招牌式的影像表達。

《隱秘的生活》突出了文字、話語的重要性,不僅輕視了敘事,甚至也輕視了傳統的電影表現形式。對白,角色的內心想法,才是影片最為關注的重點,所有的配樂和場景都圍繞臺詞來建構。

甚至可以說,馬力克是將自己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文字到影像」的跨文本轉譯。影迷不是首先看到畫面,而是聽到那些表達了主旨的耳語,唯一不同的是,馬力克代替「讀者」進行了想像,把我們讀到或聽到話語時會自我進行的「想像」,按照他自己的意願進行了呈現。

由此可見,馬力克的敘事抽離,其實是為了論證和強調角色的「此在」,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這群被忽視了的人的存在意義。片中,律師一次次勸服深陷牢獄的男主角弗蘭茨籤字,「籤了字,你就自由了」,弗蘭茨回復,「我現在就是自由的」。

弗蘭茨說,「我無法去做我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法官不理解他的堅持,「你有權利這樣做嗎」,他回答,「我權利不這樣做嗎」。毫無疑問,這些對話才是馬力克想要探尋的「此在」,而影像總是圍繞其,以「不在此處」的方式表徵而出。

斷裂的影像

你無法忽視《隱秘的生活》中的鏡頭感和斷裂的剪輯。本片裡最攝人心魄的是那些構造了垂直視點的時刻,比如讓監牢真正逼仄逃無可逃,讓天空不再寬廣而只剩下信仰的叩問。

在試圖讓一切無縫連接的世界中,故意的斷裂打斷了線性敘事的連貫為理性思考提供了「縫隙」,一次次地提醒遺忘了弗蘭茨的觀眾,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歷史斷裂點下,那些如弗蘭茨一樣,更值得被銘記和想起的人們。

影像的斷裂之處,被塞進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波動,比如弗蘭茨在回答律師和法官後,想念妻子、孩子以及家鄉的畫面。

弗蘭茨雖然身體被禁錮於牢獄中,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卻是他人和戰爭無法控制和磨滅的存在。弗蘭茨與妻子的耳鬢廝磨,與孩子的嬉戲玩耍對應著旁人的不理解,那些因為戰爭而引發的欲望,帶來的異化。馬力克用超大的廣角鏡頭不厭其煩地呈現自然風光和人類在陽光下的勞作,將不受人類意志而改變的時間和空間嵌入了主題之中。

辛苦的勞作是人類在時間長河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裡面飽含著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人類在時間和空間坐標軸上,最能體現存在價值的交集點。至於戰爭、掠奪、政治和宗教,不過都是人類妄圖證明自己能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世界之王的偽證,終究會消亡於時間長河與浩瀚的空間中。

為什麼會有敘事的斷裂,為什麼總是表現戰爭之外,因為弗蘭茨被遺忘和忽視的內心,他的堅持,以及不變的時空才是最重要且具有意義的存在。

隱秘的存在

拋棄敘事之後,馬力克的電影裡剩下的是自然與人文的和鳴。人類感情不能共通,但每一種截取人類情感的方式都值得肯定,馬力克的影像是普世的,是悠揚而流轉的散文詩。

他用電影來「布道」,當教堂和醫院,家鄉與親人都無法證明我們「活著」,「活過」時,我們只能用精神來確證自我存在過的意義。

那怕會遭遇排擠,會被投入大牢,經歷毒打和折磨,忍受孤獨和誤解,即便用斷頭臺消滅我們的肉體,但精神會永恆。當風吹過家鄉的麥田,教堂的鐘聲響起,此時此刻,依然有人會記得「那隱秘的生活」,「被隱藏的存在」。

相關焦點

  • 電影回歸第一天,就看這部片!
    電影回歸第一天,就看這部片! 電影回歸,你的第一部影片是…… 烈日炎炎,如何讓慵懶的時光充盈起來 我們向您推薦以下這部牛首夏日限定「影片」 Niushou's Movie
  • 電影中的"另類"二戰史
    《盟軍奪寶隊》正在內地影院熱映,二戰題材電影也再度進入我們的視野。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7000萬人喪生,它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也留下了人類最慘痛的回憶,而圍繞二戰的歷史,也誕生了無數電影經典。傳統的二戰電影往往有宏大場面(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諾曼第登陸)、塑造複雜的戰爭英雄(如《巴頓將軍》),並借極端的戰爭環境反思人性(如《辛德勒的名單》《帝國的毀滅》)。
  • 《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用善意的謊言,詮釋不一樣的幸福生活
    有這樣一部電影,他講述了作為一個父親傳奇而美好的一生,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妻兒,最終卻沒有能夠陪他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的故事,他們創造了一份《美麗人生》。該部劇是1997年在義大利上映的一部關於戰爭、家庭這樣一部很溫暖的電影。接下來我懷著特別激動的心情來和你們分享這部好看的電影。
  • 12部經典二戰電影 連起來就是一部完整二戰史
    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二戰的電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在所有的二戰電影中,哪些是最經典的呢?今天給大家推薦12部二戰片,從頭到尾連起來看更有意義,這12部片子加起來,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雖然這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但正類似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的《起風了》,這部電影也非常讓人頗感意外的弱化了戰爭場景,轉而從戰爭中的人性角度出發來表達立意。本片描述了英國貴族小孩傑米在戰爭中顛沛流離,為了生存從稚氣未脫的「流浪兒」蛻變成集中營油頭滑腦的「小鬼頭」的故事。生命永遠是最可寶貴的,不可摧毀的生存意志恰是殘酷戰爭中的「人性之光」。
  • 《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 這部被你們當啪啪片擼完的電影其實還有很多隱藏的高潮
    在曾經那個將一切男女愛情視作「邪惡」,電影中不能出現愛情鏡頭的年代裡,便有那麼一群敢與世俗論長短的亡命之徒,雖然生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國度,但他們也熱愛毛澤東思想,喜讀小紅書,忠誠於革命所帶來的新色彩;他們高舉自由旗幟,大聲呼喊新時代口號,用大膽奔放的鏡頭表現內心的張揚。
  • 看過這20部片子,二戰電影你不用再看了
    最長的一天:最真實的D-Day這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戰爭電影之一,全明星陣容。7. 十二金剛:重刑犯的戰爭典型美國片,滿足典型觀眾的口味。8.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9.0分,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德國人拍得最好的二戰電影了。10. 虎!虎!虎:良心巨作這部電影分成兩個部分分別在美國和日本獨立製作,日本方面最初由黑澤明執導,兩周後就被別人取代。
  • 這部豆瓣評分8.8的老電影,很好地詮釋了讀書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有讀者推薦我寫《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法國片,2009年的,算是比較老的片子了。第一遍看時,因為忽視了一些細節,所以並沒有看懂,於是又看了一遍,才品出其中的味道。——windy天意晚晴書籍,告訴我們活著的意義電影開篇是一位十三歲的天才少女芭洛瑪的自述。
  • 《計程車司機》,喜歡電影的人,沒有不喜歡這部電影的
    新好萊塢這個的坑我們先留著日後再談,而馬丁·斯科塞斯作為電影大師,執導過佳片無數,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他早年的影片在鏡頭語言上的開創性運用對好萊塢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計程車司機》作為斯科塞斯的代表作,在1976年引起巨大轟動,其藝術成就在歐美各國受到了一致的肯定,稱得上是當年世界上最具藝術魅力的影片之一。
  • 韓國電影《解凍》用另類視角詮釋溫情,在淚水中感悟人性
    近幾年韓國電影給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憑藉韓劇獨有的大尺度批判加上對人性的呼喚讓觀眾看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感受。比如《釜山行》、《隧道》、《辯護人》、《熔爐》等電影無不深刻的刺痛人心。自此韓劇似洪水猛獸般奔湧而來,好在我們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電影《白犛牛》定檔6月28日 直面青春成長、探討人與自然的生命意義
    電影《白犛牛》定檔6月28日 直面青春成長、探討人與自然的生命意義 電影《白犛牛》作為導演李加雅德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不僅在豆瓣上評分達6.1分,更是榮獲過第25屆金雞百花獎國產新片獎、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金杉葉最佳兒童片獎
  • 豆瓣9.5《美麗人生》,用最善良的謊言,詮釋生命的美麗
    經典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由義大利著名演員羅伯託·貝尼尼自導自演,曾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等三項大獎,第5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等。光看影片名字和海報,沒人會聯想到這是一部戰爭題材的片子,老文以前看海報的時候以為是一部年代愛情片。雖然有許多反映二戰的電影。
  • 《美麗人生》一部詮釋偉大父愛的喜劇電影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一部1997年由義大利國寶演員羅伯託·貝尼尼(Roberto Benigni)自導自演的電影作品,一部詮釋偉大父愛的喜劇電影,以喜劇形式演繹一個悲劇性的戰爭故事。
  • 這才叫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的勵志片,他戲裡戲外,都在用生命追夢!
    事業曾經如日中天,中途卻失去對電影的熱情,回歸拳擊臺。然而這項危險運動帶來的後果是可怕的 - 嚴重的腦損傷,以及幾乎被完全破壞的容貌。後來有導演感慨,說倘若他和詹姆斯·迪恩一樣英年早逝,也許能成為美國人心目中永遠的叛逆偶像。
  • 強烈推薦:這部戰爭題材電影,被稱為波蘭最好的二戰片!
    《下水道》由安傑伊·瓦伊達執導,由特雷莎·伊澤夫斯卡、塔杜施·揚查爾、韋恩澤斯洛·格林斯基主演的戰爭題材電影。瓦依達戰爭三部曲之二。波蘭最好的二戰片!本片曾獲1957年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電影一開始,用一個四分多鐘的長鏡頭,來展示了抵抗軍一支武裝力量的日常,當鏡頭掃過那些戰士的臉,影片用畫外音的形式將故事的底牌提前亮出,告訴觀眾這是英雄們「最後的影像」。
  • 楊德昌執導電影《一一》構建的人生模型:家庭親情下探索生命意義
    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電影《一一》,作為已故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遺作,成就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光輝時刻。該片通過描繪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軌跡,用貫穿婚禮、滿月酒以及葬禮三個人生階段為時間跨度,探討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意義,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在電影裡再現,用樸實簡單的鏡頭展現一系列與人生有關的命題,讓觀眾在切實感受生活的日常平淡之餘能夠看透真實的人生。
  • 美麗人生,豆瓣高分經典電影再襲
    今天,義大利經典老片《美麗人生》4k修復版在大陸正式上映,這也是這部位居「豆瓣Top榜單第6位」的電影,在首映23年後第一次在中國影院與影迷見面。4k修復,還經典一張影票過去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像素、清晰度遠不如現代的技術,加之膠片放久了,很容易出現黴斑、掉色、圖像抖動、閃爍、劃痕、噪聲、蒙塵、變色、模糊等問題,致使很多經典影片「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通過4k技術進行老電影修復,使越來越多影片「重現天日」。
  • 時代楷模張桂梅:用生命改寫三代人命運,用行動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她用生命改變了1800多個孩子的未來,用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生命的最高價值。無兒無女、沒有房產,對於她來說,孩子們就是她的一切!20餘種疾病纏身,這些病經常以不同的方式折磨著她。她將所有的錢都用在了孩子身上,為了籌建免費女子高中,她四處求助,她放棄了自己所有的體面與尊嚴,她把自己的榮譽證書複印了一大堆,在大城市的街頭,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她為了這群孩子付出了太多!但是她從沒有後悔過,她最高興的就是看著這一個個孩子考入大學,將來進入各行各業在為社會做貢獻。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進「天堂電影院」:20部電影回顧傳奇一生
    ·帕頓這樣的一代音樂家,以及像英國搖滾樂隊Muse、美國另類搖滾樂隊Pixies、美國重金屬樂隊Metallica以及美國Primus這樣的搖滾樂隊。伊斯特伍德的職業生涯根植於他在這部影片中扮演的「無名氏」角色,而莫裡康內則繼這部電影以後正式成為「麵條西部片」的配樂作曲家。這部電影一直被認為是日本電影製片人黑澤明1961年《大鏢客》的非正式改編版。原片中那令人驚異的音樂來自日本電影配樂作曲家佐藤勝,西方音樂和美國作曲家亨利·曼西尼作品相結合的產物。
  • 《尋夢環遊記》用一部電影詮釋終極死亡的意義
    《尋夢環遊記》用一部電影詮釋終極死亡的意義,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部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但是愛克託的照片卻在爭奪中丟失,男主回到了活人世界,用一首祖爺爺寫給自己女兒的歌喚起了太奶奶的回憶,並從太奶奶的手中得到了得到了祖爺爺頭的殘缺照片。一年過去後,歌神聲明掃地,愛克託被奉為新的歌神,被人們銘記。影片的最後太奶奶去世看到了死去的父親,一家人在亡靈節團聚。影片用輕鬆詼諧的手法來討論嚴肅的生死問題,同時又沒有失去在面對生死問題時候的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