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2020年接近尾聲。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導致經濟停擺,文化市場一蹶不振。這一年,不論個體、國家還是世界,無不在承受著巨大的考驗。但萬物變化永在。這一年,線上文化展覽「遍地開花」,預約參觀制為有序觀展保駕護航;這一年,「Z世代」成為主力軍,「雲模式」成為主陣地,「提質減量」成為主方向,文化市場的新變化層出不窮;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年,我們正在或已經成為更加強大的「我們」,文化市場的各項機制不斷健全,創作與消費觀念也愈加成熟。越是深入思考,橫向比較,我們就越是堅定地擁抱新時代的新變化。
文化展覽是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月份,各地博物館、藝術展館暫停開放,一些原定的文化展覽也延期或取消。與此同時,一些文化展館利用多媒體和數位技術,紛紛推出線上展覽,滿足公眾文化需求。隨著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文化展覽館逐漸向公眾開放,並實行預約參觀制,保證了觀展有序進行。
這一年,文化展覽的內容仍然豐富,不僅記錄了時代的發展足跡,還展示了歷史文化與藝術經典的魅力,在呈現形式上,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互相補充,觀眾獲得了更好的觀展體驗。
記錄時代足跡
回顧這一年,無論是萬眾一心、共同抗疫,還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都令我們難以忘記,而這些重要的時代足跡都被生動記錄了下來。
2020年的春天是不平凡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從各地醫務工作者迅速馳援,到疫情的逐步控制與好轉,醫生、警察、快遞員、社區志願者……每一位為抗疫做出貢獻的人都值得被書寫。與抗疫相關的人物與事跡,被記錄在許多展覽中。
8月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展覽共展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近200件(套),藝術形式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宣傳畫、連環畫、雕塑、書法、篆刻及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內容以表現救治病患場景和疫情防控工作為主,兼及疫區人民生活保障、復工復產、對外醫療援助等方面,生動刻畫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
《眾志成城戰疫情》 王書平 張禮軍 張福有
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希望該展覽能夠激勵更多藝術家把握時代脈搏、深耕時代主題,創作更多更好表現中國事跡、塑造中國形象的藝術作品;引導觀眾牢記抗擊疫情的奮鬥歷程、致敬堅守崗位的平凡英雄、體驗蓬勃不息的中國精神。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這一年,全國各地推出了許多展覽,從多角度記錄我國脫貧攻堅事業的奮鬥歷程與成果,如國務院扶貧辦推出的「脫貧攻堅網絡展」,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扶貧攻堅之路攝影展」等。
其中,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通過550餘件藝術作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人物、事跡、風貌與精神。從「包產到戶」到「農村電商」,一幅幅時代繪卷,生動詮釋了「精準扶貧」「以美扶智」等理念,刻畫了我國農村的發展與變遷以及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具有強烈時代感。
一直以來,流失海外的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物的回歸,牽動著國人的心弦。從1949年至2019年,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
回歸馬首銅像入藏圓明園。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結束了百年流離,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該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覽面積117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
深挖經典元素
這一年的展覽,以多樣的題材吸引了大量觀眾。
深厚的歷史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具有恆久的價值。
2020年正逢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將滿600年,為了增強人們對古都北京的了解,1月17日,首都博物館推出了「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覽。該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內容分為「定都南京」「遷都北京」「用致雍熙」三部分,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的267件(套)文物展品,講述這段歷史。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從舊日的紫禁城到今天的博物館,每個時代的人都在觀察、記錄、解讀和保護它。9月10日,在故宮博物院開幕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頗受關注,該展覽以「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個主題,通過18個歷史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系統展示了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一件件珍貴的展品,詮釋著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文字、古代繪畫、傳統音樂,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領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以140餘件青銅器文物,展示了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藝術、故事和智慧;「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從「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學者像傳」四個單元,展示了明清肖像畫的歷史、文獻與美學價值,梳理了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經典的藝術品,給人美的享受,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蘇軾作品《瀟湘竹石圖卷》、徐悲鴻作品《奔馬》、齊白石作品《紅衣牛背雨絲絲》……1月19日,大量經典藝術作品,出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該展覽以700餘位藝術家的900件(套)作品,呈現了中國繪畫的演進歷程,彰顯了捐贈者的文化情懷與無私精神,讓觀眾在藝術的海洋中盡情欣賞。
《瀟湘竹石圖》 蘇軾 中國美術館藏
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派的經典作品,在藝術史上意義深遠。9月17日,「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開幕,《日出·印象》原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備受關注。
體現智能化趨勢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紛紛開始了新的嘗試與探索。線上展覽與實名預約參觀制度日漸普及,文化展館與科技相結合,體現出智能化趨勢。
疫情期間,網絡成為文博場館展覽和服務的重要陣地。多家展館推出線上展覽,運用AI、VR等數位技術以網絡展覽、線上課堂等形式呈現。
1月24日,國家博物館通過60餘個精品展覽專題網頁,40餘個虛擬展廳,50多部展覽相關短視頻的優質內容,以「每日一展」的形式帶領網友「雲看展」,並開設「國博珍藏連連看」「國博珍藏雲欣賞」等欄目,通過文物介紹視頻和三維互動影像,幫助觀眾將國博館藏精品看得更清、更近、更全面。
3月,「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暫停了線下展出,推出線上展覽。觀眾只需點擊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線上導覽小程序,就能看到氣勢恢宏的三國歷史畫卷。該展覽運用數字全景技術,將線下展廳在線上真實還原,部分重點展品可以查看高清圖片和文字說明。線上展廳還提供語音講解服務。此外,在兩場相關的直播活動中,考古專家帶領觀眾近距離感受三國歷史文化。
傳統的線下展覽形式更直觀、更具感染力,有著難以取代的現場感;而線上展覽具有跨越空間的便利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實際上,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可以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預約參觀制的全面推廣,也是2020年的一個新的重要趨勢。以往許多大型展覽中,密集的人流不僅影響了觀眾的參觀體驗,也存在公共衛生的風險。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大文博場館紛紛採取了預約參觀制,以限制人數、分流人群。如中國美術館自5月13日起,實行預約、錯峰、限流參觀,每日預約人數限2000人,觀眾需提前1-7天在線上進行實名預約。
由此,一些熱門場館的門票供不應求,而觀展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提升。在某展覽現場,據一些觀眾反映,相較於之前的人數過多和擁擠現象,實行預約制後,觀展的空間更大、秩序更佳、體驗更好。
2020年的文化展覽,唱響了時代的號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體現了智能化與秩序化的趨勢,更好地滿足了大眾文化消費需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相關閱讀:擁抱時代的變化
「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尼採
「望帝終教芳草變,迷陽聊飾大田荒。」2020年,是21世紀20年代的起點,歲末,或許我們會想起那句街知巷聞的「預言」:2019,可能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也可能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國首當其衝,全國經濟一度停擺,文化市場一時一蹶不振。「我太難了」一度成為2019年的網絡金句,也貫穿著2020年,仿佛看到無數張在大時代的考驗下,自嘲無奈卻又咬牙繼續前行的滿是淚珠汗水交織的生動臉龐。
這場考驗,在2020年來得非常猛。
這一年,疫情蔓延。從世界到國家,再到個人,無一不在承受著巨大的考驗。然而,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時代的車輪依然滾滾向前。一切事物都在速生和速朽之間孕育,回望歷史,洞若觀火。越是深入思考,橫向比較,我們就越是堅定。在嚴酷寒冬裡,我們看到許多希望萌芽的滋生,發展,變化。
「Z世代」成為主力軍
「Z世代」是歐美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絡世代、網際網路世代,是對「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信、短訊、MP3、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的統稱,俗稱「95後」。
根據聯合國人口調查統計,「Z世代」人口在2019年佔據全球總人口的32%,在中國這一數字約為22%,隨著「Z世代」迅速融入主流社會,他們正逐漸成為社交媒體上最活躍的力量和國內消費市場的主要群體。
以網易云為例,據統計,2019年網易雲新增的用戶中超過85%是95後,獨立原創音樂人中有六成是95後,活躍用戶中有六成是95後,他們對於風格獨特音樂的接受程度更高、對於客戶端新推出的新功能也更快接受、在音樂上的版權保護意識和消費意識也更為自覺。
「長江後浪推前浪」,95後是一股力量磅礴、包容性更強的後浪。他們更容易接受「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美美與共」。「Z世代」更年輕的身體和思想,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
同時,「Z世代」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網絡文學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研究統計報告》顯示,網絡文學用戶數量已達4.55億人,半年增長率達到5.2%,五成以上網民都是網文讀者;網文活躍用戶中,95後讀者佔54.5%;付費用戶中,90後佔比已超過用戶總量的66%。
「Z世代」可以說是在網絡環境中土生土長的網際網路原住民,網際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下,「Z世代」更加注重精神消費、重視自我個性表達,文化消費、文化傳播能力強大,綜合了時代特徵和該群體特徵的獨特性,使得「Z世代」呈現出新的文化需求,也成為文化消費的增量市場。他們將是文化消費文化傳播的主力軍,或將引導國內文化消費市場的未來走向。
「雲模式」成為主陣地
筆者是堅守三尺講臺的大學教師。疫情期間,通過騰訊課堂、企業微信、學習通等網絡手段授課。這種形式非常靈活有效,和線下授課相比,學生更積極主動參與發言,也許是因沒有課室的圍牆,也許是因沒有高出一截的講臺,走在「雲端」,師生更加平等,有「孔夫子師徒幾人坐而論道」的感覺,交流非常融洽無負擔。
疫情蔓延下,各種「雲模式」的文化消費絕處逢生,網際網路相關的文化產業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
首先,最為壯大的是「雲課堂」。全國小學、初高中、大專院校均開展網絡授課,一時間舉國上下,網絡授課之風浩浩湯湯,蔚為大觀。
其次,「雲賞花」一度成為潮流。三月,本是春暖花開,遊人出行賞花的好時節,即使受限於疫情,武漢大學的櫻花也沒有獨自凋零,央視新聞不僅開始在新聞中報導武漢櫻花以及各地鮮花的綻放美景,還開啟了賞花直播,播放量高達100多萬次。
此外,「雲連展」是創新力度更大的一種「雲模式」。疫情期間,全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不得不閉館,經營步履維艱。很多場館獨闢蹊徑,推出了「雲連展」,也就是「傳統會展+線上雲展+直播互動」模式,遊客可以在直播平臺上參展、購買、評論,打造線上線下的展覽新模式。蘇軾一類文豪醉眼「臥看」天下,現代人們可以藉助直播、VR等網絡技術「雲遊」天下,足不出戶以最舒服的姿勢欣賞各大展覽。
最獨特的是,「雲演唱會」的發展。歌后王菲在直播時隨意坐在KTV包廂的沙發上,和三五好友一起深情演唱,甚至還現場連麥馬雲演唱歌曲《如果雲知道》,數曲過後,主持人開始直播帶貨。這是「王菲唱歌,直播賣貨」的形式。此外,還有陳奕迅的日出日落演唱會,在兩個時段進行,分別是7月11日早上6點和下午5點,全球範圍有40家媒體和平臺進行了線上直播,有約700萬人在線觀看,這是疫情暴發後又一位「天王」級藝人舉行的線上演唱會。
雲端和現場,需要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也對「雲模式」提出了剛性要求。線下實體文化傳播行業滑坡式後退,「雲模式」逐漸成長為文化傳播與文化消費的主陣地,「網際網路+科技+文化」為特徵的文化新興業態的發展,符合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以及文化消費潮流。
「提質減量」成為主方向
「沒有哪個黎明能阻止陽光。」
文化產品市場的曙光也透出雲層。2020年,文化產品強調提質減量,追求精品化,「以質取勝」,以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產品推動市場發展。
首先,在電視劇上,無論投資環境還是製作環境,整個行業進入降溫階段,不再一窩蜂快速生產「雷劇」「水劇」,盲目投資也減少,而是擇優投資,注重劇本質量和製作團隊精良。主體上,2020年的電視劇拍攝數目較去年減少,評分較去年總體提高,產生不少口碑收視雙豐收的好劇,如《隱秘的角落》《小娘惹》《三叉戟》《鬢邊不是海棠紅》《安家》等,呈現「品質上行,數量下行」的可喜的新常態。
其次,電影市場進入「內容為王」時代。好的內容輸出才有票房號召力,以往的「全明星陣容」已經不好使了,觀眾在電影消費上也漸趨理性,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調整,從追求明星到追求品質,從追求IP大劇到追求「凡常」(平凡平常)好劇,從「需要」到「必要」,從功能性消費到關注文化和體驗,電影市場日益發出「優質內容決定票房」的聲音。
此外,激活網遊的文化屬性。網遊是文化消費的主要形式。據統計,2019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2330.2億元,遊戲用戶規模5.3億人。業內有評論指出:網遊也是文化產品,具有文化承載功能,能潛移默化地引導遊戲者特別是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而言之,「提質減量」「品質上行,數量下行」是大勢所趨,也是文化產品行業的主方向。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在我們手中。不管是多麼轟動的時代巨變,還是多麼艱巨的歷史考驗,我們作為其中的一分子,都將在艱難行進中不待揚鞭自奮蹄。「我太難了」是自嘲,但不是自暴自棄。其內核恐怕也正是鞭策我們前進的船工號子。
萬物速朽,變化永在。
「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當你擁抱這個時代的時候,這個時代也會擁抱你。哲學家維根斯坦說:「擁抱變化,因為它的道路通向希望。」(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