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23#展覽10
天寶三年,68年的賀知章辭去官職,返回故鄉越州永興。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久客傷老,乍回故土,本為「主者」的賀知章鬢毛衰落,被童子笑問「客從何處來」?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一千多年過去了,相同的故事仍在上演。只是,「客」的含義較之前更廣泛一些。在當代中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鄉鎮結構劇烈變化,家鄉與他鄉,離去之間,客與主的關係不斷模糊,「客」佔據上風,成為主要精神形態。因為對於家鄉與他鄉而言,我們也許皆為「客人」。這種身份被高橋博之稱之為「家鄉難民」,而在未來,「家鄉難民」必將成為越來越龐大的群體。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來文致辭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致辭
參展藝術家代表 方政和致辭
展覽策展人朱小鈞致辭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我們更應該從向中國文化根性處探求,從反問自己「從何處來」開始。
2020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2020寶龍當代中國畫展:客從何處來」在廈門寶龍藝術中心展出。此次展覽以三個主題展出38位藝術家的風貌:其中28位來自福建本土,10位來自全國各地,試圖呈現福建本土水墨創作樣態的同時,透過作品呈現福建藝術家對中國文化根性的思考。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由寶龍文化聯合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以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和學術創新、打造優質品牌展覽為宗旨共同主辦,邀請範迪安、徐裡擔任學術顧問,王來文擔任學術主持,朱小鈞擔任策展人。寶龍文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聚焦本土,放眼全國,深耕中國水墨領域,讓中國水墨的千年光芒,煥新為每一季的光彩。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以『客從何處來』為主題,一方面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閩籍畫家們繼往開來的藝術創造精神和閩派藝術家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展示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閩地藝術家們寬廣的精神向度,展示後疫情時代福建文藝界,特別是美術界為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主動耕耘積極向上的創作態勢」,關於此次展覽,王來文如此說道。
展覽現場
朱小鈞:對「客從何處來」的吟誦 是為了接近我們的「根」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追根溯源,我們都是『客』。人類一直在遷徙,但這些遷徙的宏大,都被遺忘了。而那些堅定的微小,以密碼的形式藏在我們肉身深處,為我們從何處來,一代一代寫下基因的密碼。這次展覽,就為我們感受這些密碼,布下了線索」,朱小鈞如此說道。
林容生 時空的季節 145x360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關於「客」的含義,王來文感觸很深,他說道:「回溯過往,哲學的源頭,人類相遇歷史的蒼穹之間,何嘗不是客?藝術家對浩瀚美術史而言,何嘗不是客?個體面對宏偉的宇宙,又何嘗不是客?」
而「客」這一關鍵詞放在福建展出極負深意。對此,王來文表示,閩地地理位置上處於較為偏遠的東南海岸,因交通相對不便,閩人與中原內陸在歷史上聯繫不那麼緊密,但相對閉塞的福建從來不是一種封閉,閩人下南洋,走東協,闖世界,敢於放眼看世界,敢為天下人之先。此外,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整個中國的藝術不斷與世界藝術交融相匯,在此歷史大背景下,閩籍很多畫家們逐漸走出閩地福海,與世界各地進行更多地交流。「客」始終是福建文化的關鍵詞。
徐裡 黃山秋色 136x68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在最開始定下福建這個區域範圍後,腦子裡就立馬冒出了『客從何處來』的詩句」,朱小鈞接著說道,「每個藝術家作品的背後,都有深埋的故鄉成長經驗,他們通過作品闡釋故鄉情結和家國情懷」。
對個體源處的追溯,歸根到底是對文化源處的思考。而生於茲養於茲的水墨,無疑是表達這一思考最好的方式。
陳子 往事之39 150x105cm 紙本設色 2012年
水墨畫自五代肇始以來,泱泱一千年,貫鑄著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與生命精神,始終表達著中國文人對宇宙生命源頭的探索思考。王維曾說,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水墨之中,蘊藏的是虛無與恬靜,是歷代文人對萬物生命源頭的思考與體悟。佛學講究「空」,道學講究「無」,佛家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家說「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一個「淨」,一個「空」,皆為縹緲,皆為虛無。這種虛無與恬靜中體現出的不變之本,即是宇宙生命本源,老子強名之「道」。這是千百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性。
向中國文化根性探求,便是深入到「道」,深入到生命內部。
三大主題分解「客從何處來」
此次展覽特別邀請全國38位藝術家,「鋒發」、「辭隱」可以概括為他們作品風格和作者性格的特點——「鋒發」是每一件參展作品所呈現出來作者的機鋒,作品風格在筆鋒迴轉間鼓怒風雲;「辭隱」是每一位藝術家心性向內的情緒傳遞,個人以謙遜的態度表達溫和的東方精神。
黨震 黃山寫生 244x63cm 紙本設色 2019 年
梁明 雲山煙樹圖 180 x 97 cm 2020年
從38位藝術家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對客從何處來」這一主題的理解和體認——所謂畫如其人——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密碼,在水墨氤氳中,我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看得見鄉愁。
展覽細分為3大主題:「遠奧」 「精約」 「新奇」,對「客從何處來」作出新的分解。此三者出自劉勰《文心雕龍》,「遠奧者,馥採典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釐者也。新奇者,擯古竟今,危側趣詭者也」。「遠奧」為根,是傳統的樣貌;「精約」是傳統基礎上的新變;而「新奇」為傳承的新,由古到今,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陳湘波 寂NO.1 紙本水墨 68×44cm 2020年
「遠奧」: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獨特的山海景觀和人文滋養,使得在這片土地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對「根從何處來」的理解,更加接近於「與古為徒」的本心。他們把對傳統的醒會,以「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形式,統一到當下的創作之中。
沈益群 風入松 38×75cm 2020年
方政和 珂羅幻像·五馬圖之好頭赤 180x97cm 2020年
「精約」:筆墨當隨時代。用傳統的筆墨和媒介,再造當代的風貌,呼應對時代的理解,寫就作者心中的日月山河,時代精神。而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品質,就是筆墨精煉,情繁辭隱。「精約」是精煉與簡約,是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經歷廢紙三千之後的舉重若輕。
黃俊偉 半月之五 絹本、亞克力綜合材料 60x150cm 2020年
陳端 麗日 57x86cm 2020年
「新奇」:承繼傳統,開拓創新,其實都朝向於一個方向:為中國畫。所謂求「新」求「奇」,是為拓展中國畫的內涵與外延,是對「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在「物我兩忘」之後的體認。
【後記】異居他鄉,固為客者,但正如蘇軾所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蜉蝣,宇宙天地間,誰不為客?
展覽海報
展覽:2020寶龍當代中國畫展-客從何處來
展期:2020.9.12-2020.10.31
學術顧問:範迪安、徐裡
總策劃:許華琳
學術主持:王來文
策展人:朱小鈞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林容生 陳子 徐裡 梁明 盧志強 張永海 陳湘波 趙勝利 楊玉泉 林濤 王來文 方政和 張賢明 李金國 王英暎 黨震 黃雪芳 翁志承 張秋桔 傅松華 王牧羽 林永潮 柳財順 沈益群 陳優清 方廣智 李軍 林於思 劉會營 劉琦 吳建福 陳端 陳福彬 李關關 李炯毅 朱小坤 魏久捷 黃俊偉
主辦單位: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寶龍文化
承辦單位:廈門寶龍藝術中心
展覽地點:廈門寶龍藝術中心1F(廈門市思明區金山路1號寶龍一城L4)
廈門寶龍藝術中心營業時間:周一至周四 11:00-19:00 周五至周日11:00-20:00
- END -
原標題:《展覽 | 客從何處來:向中國文化根性處探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