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客從何處來:向中國文化根性處探求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23#展覽10

天寶三年,68年的賀知章辭去官職,返回故鄉越州永興。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久客傷老,乍回故土,本為「主者」的賀知章鬢毛衰落,被童子笑問「客從何處來」?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一千多年過去了,相同的故事仍在上演。只是,「客」的含義較之前更廣泛一些。在當代中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鄉鎮結構劇烈變化,家鄉與他鄉,離去之間,客與主的關係不斷模糊,「客」佔據上風,成為主要精神形態。因為對於家鄉與他鄉而言,我們也許皆為「客人」。這種身份被高橋博之稱之為「家鄉難民」,而在未來,「家鄉難民」必將成為越來越龐大的群體。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來文致辭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致辭

參展藝術家代表 方政和致辭

展覽策展人朱小鈞致辭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我們更應該從向中國文化根性處探求,從反問自己「從何處來」開始。

2020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2020寶龍當代中國畫展:客從何處來」在廈門寶龍藝術中心展出。此次展覽以三個主題展出38位藝術家的風貌:其中28位來自福建本土,10位來自全國各地,試圖呈現福建本土水墨創作樣態的同時,透過作品呈現福建藝術家對中國文化根性的思考。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由寶龍文化聯合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以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和學術創新、打造優質品牌展覽為宗旨共同主辦,邀請範迪安、徐裡擔任學術顧問,王來文擔任學術主持,朱小鈞擔任策展人。寶龍文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聚焦本土,放眼全國,深耕中國水墨領域,讓中國水墨的千年光芒,煥新為每一季的光彩。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以『客從何處來』為主題,一方面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閩籍畫家們繼往開來的藝術創造精神和閩派藝術家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展示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閩地藝術家們寬廣的精神向度,展示後疫情時代福建文藝界,特別是美術界為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主動耕耘積極向上的創作態勢」,關於此次展覽,王來文如此說道。

展覽現場

朱小鈞:對「客從何處來」的吟誦 是為了接近我們的「根」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追根溯源,我們都是『客』。人類一直在遷徙,但這些遷徙的宏大,都被遺忘了。而那些堅定的微小,以密碼的形式藏在我們肉身深處,為我們從何處來,一代一代寫下基因的密碼。這次展覽,就為我們感受這些密碼,布下了線索」,朱小鈞如此說道。

林容生 時空的季節 145x360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關於「客」的含義,王來文感觸很深,他說道:「回溯過往,哲學的源頭,人類相遇歷史的蒼穹之間,何嘗不是客?藝術家對浩瀚美術史而言,何嘗不是客?個體面對宏偉的宇宙,又何嘗不是客?」

而「客」這一關鍵詞放在福建展出極負深意。對此,王來文表示,閩地地理位置上處於較為偏遠的東南海岸,因交通相對不便,閩人與中原內陸在歷史上聯繫不那麼緊密,但相對閉塞的福建從來不是一種封閉,閩人下南洋,走東協,闖世界,敢於放眼看世界,敢為天下人之先。此外,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整個中國的藝術不斷與世界藝術交融相匯,在此歷史大背景下,閩籍很多畫家們逐漸走出閩地福海,與世界各地進行更多地交流。「客」始終是福建文化的關鍵詞。

徐裡 黃山秋色 136x68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在最開始定下福建這個區域範圍後,腦子裡就立馬冒出了『客從何處來』的詩句」,朱小鈞接著說道,「每個藝術家作品的背後,都有深埋的故鄉成長經驗,他們通過作品闡釋故鄉情結和家國情懷」。

對個體源處的追溯,歸根到底是對文化源處的思考。而生於茲養於茲的水墨,無疑是表達這一思考最好的方式。

陳子 往事之39 150x105cm 紙本設色 2012年

水墨畫自五代肇始以來,泱泱一千年,貫鑄著中國文化的寫意精神與生命精神,始終表達著中國文人對宇宙生命源頭的探索思考。王維曾說,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水墨之中,蘊藏的是虛無與恬靜,是歷代文人對萬物生命源頭的思考與體悟。佛學講究「空」,道學講究「無」,佛家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家說「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一個「淨」,一個「空」,皆為縹緲,皆為虛無。這種虛無與恬靜中體現出的不變之本,即是宇宙生命本源,老子強名之「道」。這是千百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性。

向中國文化根性探求,便是深入到「道」,深入到生命內部。

三大主題分解「客從何處來」

此次展覽特別邀請全國38位藝術家,「鋒發」、「辭隱」可以概括為他們作品風格和作者性格的特點——「鋒發」是每一件參展作品所呈現出來作者的機鋒,作品風格在筆鋒迴轉間鼓怒風雲;「辭隱」是每一位藝術家心性向內的情緒傳遞,個人以謙遜的態度表達溫和的東方精神。

黨震 黃山寫生 244x63cm 紙本設色 2019 年

梁明 雲山煙樹圖 180 x 97 cm 2020年

從38位藝術家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對客從何處來」這一主題的理解和體認——所謂畫如其人——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密碼,在水墨氤氳中,我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看得見鄉愁。

展覽細分為3大主題:「遠奧」 「精約」 「新奇」,對「客從何處來」作出新的分解。此三者出自劉勰《文心雕龍》,「遠奧者,馥採典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釐者也。新奇者,擯古竟今,危側趣詭者也」。「遠奧」為根,是傳統的樣貌;「精約」是傳統基礎上的新變;而「新奇」為傳承的新,由古到今,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陳湘波 寂NO.1 紙本水墨 68×44cm 2020年

「遠奧」: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獨特的山海景觀和人文滋養,使得在這片土地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對「根從何處來」的理解,更加接近於「與古為徒」的本心。他們把對傳統的醒會,以「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形式,統一到當下的創作之中。

沈益群 風入松 38×75cm 2020年

方政和 珂羅幻像·五馬圖之好頭赤 180x97cm 2020年

「精約」:筆墨當隨時代。用傳統的筆墨和媒介,再造當代的風貌,呼應對時代的理解,寫就作者心中的日月山河,時代精神。而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品質,就是筆墨精煉,情繁辭隱。「精約」是精煉與簡約,是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經歷廢紙三千之後的舉重若輕。

黃俊偉 半月之五 絹本、亞克力綜合材料 60x150cm 2020年

陳端 麗日 57x86cm 2020年

「新奇」:承繼傳統,開拓創新,其實都朝向於一個方向:為中國畫。所謂求「新」求「奇」,是為拓展中國畫的內涵與外延,是對「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在「物我兩忘」之後的體認。

【後記】異居他鄉,固為客者,但正如蘇軾所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蜉蝣,宇宙天地間,誰不為客?

展覽海報

展覽:2020寶龍當代中國畫展-客從何處來

展期:2020.9.12-2020.10.31

學術顧問:範迪安、徐裡

總策劃:許華琳

學術主持:王來文

策展人:朱小鈞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年齡排序):林容生 陳子 徐裡 梁明 盧志強 張永海 陳湘波 趙勝利 楊玉泉 林濤 王來文 方政和 張賢明 李金國 王英暎 黨震 黃雪芳 翁志承 張秋桔 傅松華 王牧羽 林永潮 柳財順 沈益群 陳優清 方廣智 李軍 林於思 劉會營 劉琦 吳建福 陳端 陳福彬 李關關 李炯毅 朱小坤 魏久捷 黃俊偉

主辦單位: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寶龍文化

承辦單位:廈門寶龍藝術中心

展覽地點:廈門寶龍藝術中心1F(廈門市思明區金山路1號寶龍一城L4)

廈門寶龍藝術中心營業時間:周一至周四 11:00-19:00 周五至周日11:00-20:00

- END -

原標題:《展覽 | 客從何處來:向中國文化根性處探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東晉南朝為了安置從北方遷來的士民,在南方設立了僑州郡縣。這些人主要遷至江淮地區,離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進入江西贛江流域。北方中原漢人就成了「僑客」。▲黃巢起義波及地區,客家先民的住地剛好位於中間地帶第三次遷徙:宋朝,由於契丹、女真入擊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遷,大批中原漢人隨之南遷時贛南山區已住進大批客民
  • 【展覽課堂】「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家校共建」實踐
    將傳統文化中智慧應用於日常教學中,如:二十四節氣、水墨、書法、弓道、木工、造紙、書法、茶道等等。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向大自然學習,感受傳統文化及節氣變化。而劍道、武術、太極、舞蹈、茶道、音樂、書法、木工等等,讓孩子們在「薪火相傳」的由術到道的體驗過程中感受生命的意義,感受創造的意義。那,為什麼教育要根深中國?如何構建民族文化的自信?
  • 中國藝術家孟舒向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捐贈藝術作品
    中國僑網12月11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當地時間12月10日,中國藝術家孟舒向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捐贈作品,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代表文化中心接受了其捐贈的玻璃藝術作品和攝影作品,中日各界多名人士出席了紀念典禮,見證了捐贈儀式。
  • 客天下美在何處?
    中國客天下·廣東梅州這一獨特景觀,已然成為梅州一張魅力名片。 《小鎮中國》有幸親手接過這張名片,由此將客天下之美廣而告之,傳而美之。 客家文化縈繞於心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裡有一群血脈裡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 心安茅屋穩 性定菜根香
    《明心寶鑑》裡有一段話: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心若不安,人就永遠不會有「穩」的感覺;而心中的欲望太強,就永遠無法過那種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生活。只有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於樸素寧靜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簡靜的瀟灑從容。  身要安,性要定,當然首要心安。
  •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
    講的雖是教材編輯要保留必要的中國文化經典,卻涉及「把根留住」——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一、中國夢,夢有根中國夢不是空想,原因之一,其夢有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 國內首家性博物館因性文化展覽泡湯提起索賠6萬
    信報訊(記者彭信瓊通訊員張欣)因中國古代性文化展覽「泡湯」,上海達臨文化展覽公司將北京華億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訴上法院,並索賠6萬元。記者昨天獲悉,海澱法院已受理此案。  上海達臨文化展覽有限公司系中國首家性文化博物館,在海內外曾引起了巨大影響,該公司的創辦人劉達臨系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
    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J]. 管理學季刊, 2018, 3(0(2)):1-9.一、引言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目前中國管理學界熱烈討論的問題。對該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基於以下背景。
  • 我們城市的建築與文化向何處去?
    這與我們當下的城市文化是有關的。現在我國城市多向一種方式看齊:造高樓,混凝土森林。這很可怕。我國已進入高層建築時代,據世邦魏理仕的報告稱,截至2014年6月,全球126座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中,中國佔了79棟,所佔比例高達六成。世界20幢最高建築,其中11幢在亞洲,9幢在中國。
  • 「根在高原」的特色人才從何處來
    作為民族高等教育鑲嵌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顆明珠,建校近70年來,西南民族大學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堅持為黨和國家戰略服務,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服務,建平臺、聚人才、助發展,為西部民族地區培養特色創新人才,支持人才攀登事業高峰。
  • 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展覽開幕
    人民網東京12月10日電(滕雪)今天,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展覽開幕式在東京舉行。中國駐日本國大使館公使郭燕,日本眾議院議員、日中友好文化交流促進協會會長河村建夫,外務省亞洲大洋州局地域調整官丸山浩一等百餘位嘉賓出席。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中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孔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別為慶祝中心成立十周年提寫了賀詞。
  • 2020年北京春節/元宵節重點展覽及文化活動情況
    重點活動15《我們的節日——春節習俗展》2020年1月24日至3月  本次展覽展出約15件民間民俗文物,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地向觀眾介紹我們春節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內涵。27京津冀古代建築文化展2019年9月10日至2021年「京津冀古代建築文化展」從政治重地、軍事要地、文教腹地、商貿盛地四個方面展示了京津冀地區豐厚的建築遺產,詮釋京津冀地區歷史傳承和演變過程,找尋三地文化的同根血脈。
  • 散文:鬱金香花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對花眷戀已久的哈爾濱人,從家裡走出來,沐著煦暖的微風,找尋一處賞花勝地,在花海中漫步,陶冶情操,放鬆心情。一年一度的五月中旬,是哈爾濱植物園鬱金香開放最豔麗的日子。按說,我這個年紀已經沒有了沾花惹草的心情,但是,招架不住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誘惑,也情不自禁地隨著潮水般人流擠進了公園裡,來欣賞美麗俏佳人鬱金香。
  • 走進呼和浩特博物館,參觀中國古代蒙元文化展覽有感
    最早闢為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後,利用古代建築舉辦文物陳列和展覽,供遊人參觀,主要介紹清朝前期的建築技術、貴族生活、民族習俗與文化藝術。中國古代蒙元文化展覽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戎馬倥傯、徵戰一生。一把彎弓締造蒙古汗國。
  • 最新展覽即將開幕!(內附報名信息)
    開幕:2020年10月16日,18:00-21:00  展期: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1月31日  語言:中文、英語、中國手語 地點:它展示了西德同性戀運動和東德的女同性戀教會團體——此前往往被人們忽視的種種聯繫——還展示了有色人種、女權運動積極分子、跨性別者和間性人群體,以及東德的同性戀歷史。大量的文字、照片、視頻、對話等將成為你的靈感來源,揭示出非二元、流動的酷兒身份,這些身份是個性化的,時而令人驚訝,時而令人振奮,並一如既往的豐富多彩。
  • 紙從何來將往何處?中國科技館舉辦紙主題展
    中國科技館展廳休息區,長椅上的「小小航天員」造型別致醒目。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
  • 浙江美術館將辦四大展覽 展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信息 浙江美術館將辦四大展覽 展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2016   中新網杭州8月18日電(記者 施佳秀)18日,記者從浙江美術館獲悉,接下去,該館將舉辦四大展覽,通過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和多元當代藝術等,向世界展示浙江杭州乃至中國的文化魅力。
  • 中國國家博物館:讓好展覽深入人心
    10項展覽是從國博2019年自主策劃的39個展覽中脫穎而出的。評選表彰綜合考慮展覽的獨創性和創新性、展品重要性、學術價值、設計創意、多媒體技術運用、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意在激勵策展團隊進一步踐行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服務產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工作理念,不斷提升展覽水平,鼓勵推出更多主題鮮明、導向正確、深入人心的精品展覽。
  • 性學專家推出"性文化撲克牌"[組圖]
    點此瀏覽更多性文化撲克牌    中新網1月20日報導:從十七日開始,如果你光顧北京的有些藥店,便有可能獲得一副具有收藏價值的「性文化撲克牌」。它是曾因舉辦中國古代性文物收藏展覽而引起關注的中國性學專家馬曉年,用撲克這種大眾化形式傳播性文化的一種嘗試。    中國性學會性醫學委員會主任馬曉年教授與國際著名人體潤滑劑品牌KY(潤蓓)合作推出的這套撲克牌,是從他性文物收藏品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拍照製作的,內容包括紅山文化時期的雙面男女夾砂陶雕塑像、西周三足雙耳盞和宋官窯三足鼎以及商代碧玉雕等反映古代性崇拜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