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家寶貝周末去哪裡玩?上海哪些地方兒童戶外活動環境好
一度火熱的《旅行青蛙》遊戲讓不少網友體驗了一把「家長」的角色,整天操心屏幕裡的「蛙兒子」有沒有出門玩耍,是不是交到了新朋友。可回到現實中,有多少家長真正觀察過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經常走出家門,進行足夠量的戶外運動呢?
近日,一份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顯示:當前上海兒童的戶外活動強度總體上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關於促進兒童健康的活動強度要求。孩子為啥不願出門?背後因素多種多樣。但研究者認為,除了基於個人選擇,外部活動空間的可達性、安全性、場地環境等因素,同樣關係著孩子們參加戶外活動的意願和活動質量。
讓我們跟隨研究者,一起看看在上海當前的建成環境下,哪些地區的兒童活動空間條件較好,哪些地區尚有不足。
上海兒童戶外活動強度還不足
這份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者翟寶昕、朱瑋領銜的研究報告《兒童戶外活動視角下的上海市建成環境評價研究》,刊載於近期的《上海城市規劃》。
研究者指出,當前城市兒童戶外活動不足、身體肥胖等健康問題突出,亟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切入調研,明確影響孩子們活動的外部環境因素,以便給今後的城市建設、城市更新提供參考。
為了充分了解上海兒童的戶外活動情況,研究者通過問卷形式,對上海市家中有兒童的常住居民展開調研,最終收穫403份有效分析樣本,掌握了這些兒童的戶外活動數據、家附近的建成環境狀況以及家庭背景情況。
研究發現,樣本中絕大多數兒童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其中接近95%的兒童進行適度活動,接近85%的兒童進行劇烈活動。所謂適度活動,指需要中等強度的運動但未引起呼吸急促和心律顯著加快的身體活動;劇烈活動指需要大量運動並引起呼吸急促和心律顯著加快的身體活動。
由於劇烈活動與適度活動的能耗不同,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換算方式,劇烈活動強度約等於2倍的適度活動強度。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17歲年齡組的兒童和青少年的適度活動量要大於420分鐘/周,每周劇烈活動的頻率大於3次。
不過就調研情況看,75%的兒童的戶外活動強度在329分鐘/周以內,並且兒童戶外劇烈活動的頻率主要集中在2—3次,只有44%的兒童大於3次/周,說明當前上海兒童的戶外活動強度總體上遠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關於促進兒童健康的活動強度要求。
各郊區新城兒童戶外活動環境水平差異較大
從過往經驗看,影響兒童戶外活動強度的建成環境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居住地附近的綠地開放空間、人口密度、用地功能、環境安全、街道連通性、交通量、開放空間等。
研究者進一步梳理了家長們在意的、居住小區附近主要影響孩子戶外活動的環境安全、戶外活動設施、活動路徑環境、活動場地環境和環境美觀等5類15個建成環境要素,讓參與調研的家長進行打分。1-4分,分別對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4個等級。結果發現,上海家長對於現狀建成環境評價整體較好,但是對於休閒活動設施和公園的可達性、路邊停車、交通量、交通速度以及戶外公共活動的現狀評價低於平均水平,認為這些因素不利於兒童進行戶外活動。
那麼,究竟是生活在哪些區域的家長,對周邊的兒童活動環境不滿意?哪些街鎮的兒童活動空間不利於孩子的戶外出行呢?研究者引入了一個「冷熱點」的分析概念,來評價建成環境水平。簡言之,「紅色熱點」集聚的區域,說明該地點周邊,相應的要素和設施更集中、更優質;「藍色冷點」集聚,說明該地點周邊,相應的要素和設施有待提升。
具體來看,在上海中心城區,尤其是內環,夜間照明普遍很好;內、外環之間,夜間照明情況較好的地段分布在浦東地區。針對兒童戶外活動設施可達性和設施質量,外灘地區、楊浦區中部較差,但楊浦西北部新江灣城的設施可達性和質量則比較好。
郊區新城是各建成環境評價存在顯著差異的主要集聚點,幾個郊區新城普遍「社會治安」冷點集聚,說明在環境安全方面還存在不足。這其中,嘉定區嘉定鎮的評價較好,家長認為它的行道樹多、路邊停車較少、交通量較少,且自然環境較好,比較適合兒童活動;相比較而言,奉賢區南橋鎮、寶山區郊環路附近等地交通量大、車速快、路邊停車多,不利於兒童開展戶外活動。
此外,居住在黃浦江沿線的家長普遍認為周邊交通安全較差;楊浦區中部近黃浦江地區的家長還提出,周邊自然環境感受度較好,但環境的整潔度較差。
高架道路和立交的存在,在部分地區也造成了家長對於交通環境的較差感受,主要體現在交通安全較低、交通量較大、交通速度較快。
專家建議:應針對各區域短板,有針對性加強建設規劃
研究者進一步指出,未來針對促進上海市兒童戶外活動的城市規劃和建成環境設計,應重點關注兒童戶外活動設施、活動路徑、活動場地環境,提高戶外活動環境的安全性,提升戶外活動環境的美觀性。
在戶外活動安全方面,急需改善郊區新城和黃浦江沿線的交通安全,內環以外的區域需要整體改善活動區域夜間照明情況。
在兒童戶外活動設施方面,重點改善休閒運動設施和公園的可達性。
在兒童戶外活動路徑方面,需要加強路邊停車治理、完善人行道與車行道的隔離設施和兩側行道樹的建設,尤其是在浦東及各郊區新城。
在兒童戶外活動場地方面,要控制好場地周邊的交通量和速度,同時促進和引入公共活動,提高場地的活力和吸引力。
在兒童戶外活動環境美觀方面,則需要處理好自然環境與人工建成環境之間的關係,改善未開發的自然環境整潔性較差的現狀。
欄目主編:唐燁文字編輯:杜晨薇題圖來源:資料圖片文中圖表來自《上海城市規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