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群越冬,除了合群就別無他法了嗎?學會這招,效果不比合群差

2020-12-18 騰訊網

弱群越冬,除了合群就別無他法了嗎?學會這招,效果不比合群差

弱群越冬,不用合群怎麼辦?巧用「一箱雙群」,效果不亞於強群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曬下雪照片,但是有的地方卻還處於蜜蜂越冬的關鍵時間。對於蜜蜂越冬來說,有經驗的養蜂人都知道,蜜蜂越冬強群好,越冬成功率高,但是對於我們養殖蜜蜂來說,一個蜂場的蜜蜂總不會全部都是強群,有的蜂群是弱群或者中等群勢。

在實際養殖中,蜜蜂越冬的時候由於要求採用強群越冬,所以最常見的蜜蜂越冬方式就是在蜜蜂越冬以前將中小群合併為強群,達到蜜蜂整體上強群越冬的目的,但是由於技術原因和實際養殖的情況不同,很多養蜂人並不能完全的保證採用蜜蜂強群越冬,於是有蜂友就開始問了,是不是說蜜蜂越冬的時候,不採用強群就無法越冬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一定的,並不是說蜜蜂越冬不用強群就沒有辦法了,除了採用強群越冬之外,在實際養殖中採用「一箱雙群」也是常見的養殖方法。根據蜂部落使用的情況來看,採用弱群越冬並沒有什麼不妥,可以說在我們越冬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採用「一箱雙群」越冬的方式並不亞於採用強群越冬的蜂群。

既然除了採用合群的方式給蜜蜂越冬之外,還可以採用「一箱雙群」的養殖方式,那麼採用「一箱雙群」越冬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哪些呢?主要有下面5個。

1.什麼是「一箱雙群」?

2.採用「一箱雙群」與強群之間有什麼區別?

3.強群越冬和「一箱雙群」越冬,蜂群對越冬蜂的要求是否一致?

4.強群越冬和「一箱雙群」越冬,蜜蜂對飼料的消耗一樣嗎?

5.採用「一箱雙群」越冬,蜂群應該怎麼布局?

什麼是「一箱雙群」?

所以所謂的「一箱雙群」從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看出,就是一個蜂箱中有兩個蜂群,這看起來與我們常說的雙王群很相似,那麼為什麼又不直接叫做雙王群呢?這裡的差別在於一塊板。其實雙王群和一箱雙群都是一個蜂箱中有兩群蜜蜂,只是一箱雙群的兩個蜂群之間是用隔板隔開的,習慣上有的蜂友也把這種蜂群叫做雙王群,但是嚴格區分的時候只能算是一箱雙群。

「一箱雙群」與強群的區別

對於強群來說,其實無非就是群勢大,而且蜂群多數只有一隻蜂王。對於我們常用的蜂箱來說,一般常用的都是10框標準箱,就算我們養殖滿蜜蜂,也就10框蜂,而很多稍微冷一點的地方,基本上蜂群都可以達到10框蜂的量,我們就把這種蜂群叫做強群,但是如果是一個蜂箱中有兩個蜂群,其實不管我們蜂群如何大,實際上只能算是中小群,因為我們中間加了隔板,想要保持合理的蜂路,實際上兩群蜜蜂在一個蜂箱中的群勢只有8框蜂左右,這樣下來,一箱雙群是難以達到兩個蜂群都是強群的。所以說一箱雙群與強群的差別在於強群是只有一隻蜂王的大群,一箱雙群雖然也是強群,但是實際上是由兩個蜂群構成的一個大群,一個蜂箱中存在2隻蜂王

強群越冬和「一箱雙群」越冬,蜂群對越冬蜂的要求一樣嗎?

在蜜蜂越冬中我們都知道,蜜蜂越冬需要培育專用的適齡越冬蜂,一般要求適齡越冬蜂經過了2到3次排洩飛行,除此之外還有兩大要求,一是適齡越冬蜂的數量要充足,二是適齡越冬蜂質量要過關,其實質量過關就是經過了排洩飛行,而且在越冬前沒有進行採蜜和哺育的蜜蜂,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可以算作是優質的適齡越冬蜂。

那麼對於我們採用「一箱雙群」的方式過冬來說,對越冬蜂的要求是不是可以降低呢?很顯然不是的,我們只要知道適齡越冬蜂的優點就可以知道,那麼適齡越冬蜂的優點無非下面兩個。

壽命長: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知道,進行採蜜的工蜂壽命只有28天左右,但是蜜蜂越冬少說也是一個月以上,時間長的甚至超過6個月,所以我們想要讓蜜蜂安全的活過幾個月的時間,必然是需要培育專用的蜜蜂的,而蜜蜂壽命之所以短,主要是由於採集和哺育造成的,我們不讓蜜蜂採蜜,也不讓蜜蜂哺育幼蟲,這樣的蜜蜂壽命可以超過6個月,滿足了我們延長蜜蜂壽命的要求。

來年還與利用價值:如果說我們的適齡越冬蜂在經過一個冬季以後的結果是死亡,很顯然就算我們讓蜜蜂越過了冬季,這樣的蜜蜂實際上意義不大,因為冬季以後是春季,而春季的時候蜂王恢復產卵,蜂卵是需要蜜蜂進行孵化,孵化的幼蟲還需要工蜂的飼喂,如果說到了春季這些過冬的蜜蜂就死亡,那麼春季蜂王產卵的時候也只能是餓死或者凍死。

所以說適齡越冬蜂的好處是到了春季的時候還能哺育一批幼蟲,在上面我們提到了適齡越冬蜂是沒有哺育過幼蟲的,主要原因是這樣的適齡越冬蜂,王漿腺並沒有得到發育,而是越冬以後才會發育,是我們在春繁的時候採用保溫和飼餵來恢復蜂王產卵,在蜂群中幼蟲的刺激下才發育的,相當於整個冬季我們延長了適齡越冬蜂王漿腺發育的時間,延遲到了第二年才發育,對於我們來年的春繁意義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不管我們是採用強群越冬還是「一箱雙群」越冬,越冬蜂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同樣需要充足的優質越冬蜂。

強群越冬和「一箱雙群」越冬,對飼料的消耗一樣嗎?

蜜蜂越冬的時候對於飼料的需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滿足蜜蜂的日常營養來源,二是產熱。從這兩個角度來說,實際上採用「一箱雙群」越冬要比強群越冬需要的飼料消耗略大,但是差別不大。原因是我們採用「一箱雙群」越冬的時候是利用兩個蜂群產生的熱量來相互取暖,中間是有一塊隔板的,也就是說,兩群蜜蜂相互取暖,中間隔了一塊隔板。如果從日常的營養需要來說,相同情況下蜜蜂需要的營養是相同的,而採用「一箱雙群」的情況下,由於中間有隔板,導致蜜蜂產熱相對要高一點,所以對飼料的消耗量略有增加,但是並不多,這與弱群越冬是不同的。

弱群越冬的時候,由於蜂群中蜜蜂數量少,蜜蜂需要大量的熱量來維持蜂團溫度,在抱團難以產生大量熱量的情況下,蜜蜂則通過大量的進食蜂蜜來增加新陳代謝產生溫度,所以相對來說弱群越冬對蜂蜜的消耗量大,但是採用「一箱雙群」由於藉助了另外一個蜂群的溫度,相對來說要求的熱量要低一點。

採用一箱雙群蜂群應該如何布局?

在蜜蜂養殖中我們都見過一箱雙群的養殖方式,主要是在隔板兩邊分別養殖蜜蜂,而對於冬季來說,我們需要結合冬季的實際情況,由於需要保溫,但是又不能保溫過度,通常採用「一箱雙群」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有蜂路寬窄、蜂脾比例、蜂脾布局三個問題。

蜂路寬窄:對於蜂路來說,一般只要不是繁蜂期,寒冷季節都是不提倡過度保溫的,所以對於蜂路來說也不採用窄蜂路,蜂路過窄容易導致巢溫高,出現蜜蜂空飛或者蜂王產卵現象。一般來說,冬季的蜂路控制我們以蜂脾相稱為準,蜂路控制在10毫米到20毫米之間,對於「一箱雙群」來說,由於兩邊都是弱群,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寒冷程度來適當的縮小蜂路,如果溫度很低,可以把蜂路略微縮小,如果溫度不是很低,在採用寬蜂路。

蜂脾比例:關於蜂脾比例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單王越冬的方式,單王越冬一般強群採用的是蜂脾相稱的方式越冬,而弱群則採用蜂多於脾的越冬方式,對於我們採用「一箱雙群」的養殖方式來說,實際上我們的蜂脾關係處在弱群越冬和強群越冬中間,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溫度,如果非常冷,可以採用蜂多於脾的方式,如果溫度不算冷,採用蜂略多於脾即可。

蜂脾布局:這是採用「一箱雙群」越冬的關鍵,對於組建「一箱雙群」的方法來說,實際上與我們在平時組建的蜂群並沒有什麼差別,就是中隔板的兩邊一邊一個蜂群,重點在於蜂脾的布局。

由於冬季的時候溫度低,我們的蜂脾布局需要考慮的是兩個蜂群能夠相互取暖,蜂群中的蜂脾可以對蜂群產生保溫作用,所以在布局蜂脾的時候,一般我們把半蜜脾放在蜂箱靠中隔板的兩邊,全蜜脾放在邊上,這樣兩個蜂團在越冬的時候都靠近中隔板,可以通過中隔板相互取暖,而邊上的全蜜脾對兩個蜂群都起到了保溫作用,更加有利於蜜蜂越冬。

總結:對於採用「一箱雙群」越冬來說,我們只要注意兩個蜂群可以相互取暖,蜜蜂的壽命並不會因為採用了「一箱雙群」而延長,蜂群對飼料的消耗與蜂群的群勢有關,蜂脾的布局應該有利於蜂團的保溫。

相關焦點

  • 你們認為天生不善交際,要學會變得合群嗎?
    你們認為天生不善交際,要學會變得合群嗎?1:「有時候我想做一顆石頭, 可以盡情窺探世間百態, 而一言不發。」2:我連表面關係都不想處3:我覺得,周杰倫把愛情比作龍捲風,真的很恰當,因為很多人,比如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龍捲風。
  • 心理學:學會「不合群」,是一個女人的格局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奇葩說》第五季有一個辯題叫作:「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熊浩和蔡康永說:「合群是一種能力」。當你需要合群的時候你可以將這種能力充分地釋放出來,但當你不需要合群時,就沒必要為了合群而讓自己喘不過氣來。合群是一種能力,而學會不合群,則是一個女人的格局。為什麼要「不合群」?
  • 人到中年,學會「不合群」
    老顧說,要不是顧及個人形象,當時真想衝出去理論一番。我說,真衝出去,你就輸了。老顧說 ,大概是從幾年前,她決定考註冊會計師開始。因為覺得自己年齡偏大,記憶力不好,希望勤能補拙,所以就開始減少各種休閒和應酬。你看,一個人之所以被孤立,被認為不合群,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僅僅是因為你與周圍人不一樣。
  • 冬天中蜂能合群嗎?合併蜂群管理3步走,養蜂人助力蜂群繁殖發展
    中蜂群在冬季合群的管理方法,冬季蜂群處於半休眠狀態,同時,外界氣溫較低,群勢較弱的蜂群很難度過「越冬期」,所以,冬季給弱群進行合併管理,有利於蜂群度過冬季。冬季蜂群進行合併管理的注意事項,幫助養蜂人管理越冬蜂群冬季蜂群在「越冬期」的時間段,蜂群會出現這2種情況,蜂群出現缺蜜和失王,為了避免缺蜜導致蜂群滅群,蜂群失王導致工蜂產卵的情況,養蜂人可以給蜂群進行合併蜂群的管理方法,有利於蜂群度過冬季。
  • 詩詞:人到中年,要學會「不合群」
    小的時候,「合群」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若是你不合群,就會收穫一句「我們不跟你玩」和一個孤獨的背影。長大以後,「合群」是追求熱鬧和刺激,你的身邊總是圍繞著各種各樣的誘惑,踏入了花花世界之中,想要抽身,身不由己。人到中年,半生已過,看遍了世間繁華,也成熟了很多。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不合群」,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
  • 《奇葩說》盲目的合群真的對嗎?奶茶的觀點你認同嗎?
    對於《奇葩說》又迎來了新的辯題,而這期的辯題則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嗎?」,而反方的辯點則是盲目的合群,像提線木偶,一個人也能是個群,首先反方一辯的奶茶,他用幾個例子來講述了這個觀點,大家認為盲目的合群真的對嗎?對於那些你融入不進去的群體,你還會想到合群嗎?
  • 大學裡最莫名其妙的規則:排名第一的合群.
    合群似乎是每個年輕人都逃避不了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學裡,「合群與否」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最苦惱的問題,沒有之一。別人躺在宿舍刷抖音玩遊戲,而你早起去圖書館排隊,好像「不合群」;別人免費從網上down來了最新的電影槍版,而你花錢去看了3D版本,好像「不合群」.
  • 心理學: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否則長大後難以合群
    尤其是在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很好的處理矛盾,那麼長大後將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合群。父母要做的頂多是引導,而不是幹涉。有些父母自己都沒明白怎麼跟人相處,所以會造成過度幹涉孩子矛盾的情況出現。這對孩子來講不是愛,而是傷害。如果他不能明白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他未來吃的虧只會越來越多。
  • 弱群蜜蜂要不要每天獎勵餵養?
    作為蜜蜂的弱群繁殖時,絕對不能夠每天獎勵餵養,必須是以足糖脾以割蜜蓋的方法進行繁殖,才是最好最快的繁殖方法。首作為我們養蜂人必須清楚的是,弱群本身就是處於蜂少哺育育能力差,才形成的弱小群,蜂王本身產卵就處於產卵多,哺育蜂少的惡性循環中。
  • 真正優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最近,微博上有個熱搜話題:天生不善交際要變得合群嗎?很多網友展開了熱議:「和舍友相處的快自閉了,想快點畢業,想快點離開;改變不了,越是刻意融入,越是格格不入;一個人孤獨,合群又太累……」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合群呢?
  • 成年人的「血與淚」:擺脫爛人爛事,學會「不合群」,靜守一方
    那些從未活得自在的日子,總是在教導我們,擺脫他們,是對自己的最大的負責,學會「不合群」,是斬斷了痛苦的方法,然後靜守一方天地,瀟灑自在。「血與淚」的背後——擺脫有人鑽進了死胡同後,只是淡然轉身,便走出了困境。
  • 心理學家分析:低質量的獨處,不如高質量的合群
    精選作者 | 莊不滿來源 | 粥左羅(ID:fangdushe520)這兩年,有一個觀點一直很受追捧: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但無論獨處還是合群,都具有兩面性。獨處的質量有高有低,合群也是。這就是「高質量的合群」給一個人帶來的好處。獨處使人優秀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這個人本身很自律。如果你不夠自律,你獨處時做事就沒法保證效率,換句話說,你的獨處是低質、無效的。然而,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就是難以持久專注地做一件事,尤其是在短期內沒有回報的情況下。
  • 【英語reading】:能合群則合,不能合群則散,既不隨波逐流,也不自命不凡
    能合群則合,不能合群則散,既不隨波逐流,也不自命不凡Alone, not recalcitrant, not arrogant, but in the life of people, can always maintain a sober,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heart, follow the choice of the heart.
  • 蜜蜂越冬期間,養蜂人還能檢查蜂群嗎?聽聽養蜂專家怎麼說
    其實許多養蜂人對蜜蜂越冬有誤解,總認為蜜蜂一旦進入越冬期間,就不能檢查蜂群,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養蜂人的誤解許多養蜂人將蜜蜂越冬與動物冬眠聯繫在一起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蜜蜂越冬並非動物冬眠,雖然感覺有些相似,但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蜜蜂越冬主要原因有3點:1、外界氣溫太低,蜜蜂外出採集會被凍僵。
  • 韓雪:沒有我拒絕不了的飯局,不是我不合群而是我想不想合群!
    在一個綜藝節目裡,主持人問韓雪屬於合群的還是不合群的呢?之後韓雪的的回答讓我特別喜歡。她說:「我取決於想不想融入那個群,我想融入那個群我可合群了,我不想融入那個群,我也不會進去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展現了韓雪的個性,不喜歡被他人和生活左右。
  • 天生不善交際要變得合群嗎?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的很孤獨
    她曾努力想合群,想融入集體,可發現很難。她每次考試都拿全班前幾名,她就是典型的學霸,但舍友們卻覺得她虛榮心太強。我對堂妹說:實在融入不進去,就不要勉強自己,不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朋友不在多,將來你總會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心朋友,有一兩個足以,最重要的是過好自己。
  • 心理學:你的強大,是從「不合群」開始的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從內心開始的,這是一種處事不驚的勇氣,更是一種面對困難時的泰然自若。我們能夠變得強大起來,首先意味著心理年齡有所成熟。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強大,往往是從「不合群」開始的。「不合群」的人並非是冷漠,而是他們太明白人心,知道如何與人保持最為舒適的距離。
  • 楊奇函的合群,會是第六季的班底嗎?
    以利益的角度去看《奇葩說》總決賽的話,大家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決的兩支隊伍,各有冠軍誕生,從教練到隊員他們各有所得,有人蛻變、有人成長、有人合群,這是個皆大歡喜的場面。馬東說過會有第六季《奇葩說》,這合群的場面,會是第六季的班底嗎?
  • 職場中,你越不合群,混得就越慘
    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懂得合群。不懂得與員工交流與更深層次的互動,最後所有員工都不喜歡他,甚至有員工匿名上書對他嚴厲的苛責,包括辦公室的同事也覺得吳剛這人能力但是不錯,但就是不合群,喜歡獨斷專行,最終領導與他溝通過兩次,無果,被請退了。說完吳剛再來說一位叫小燕的朋友,她是前不久找我做諮詢的一位朋友。
  • 在大學,活得最累的是拼命想要合群的人,學會認清這3點很重要
    在這個世上,活得最累的就是那些努力去迎合別人,喪失了自己的原則的人,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盲目合群」。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的很可憐有一些學生,在宿舍裡面總是害怕自己被室友孤立了,於是不斷強迫自己去合群,不管做任何事情總是小心翼翼的,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被室友個排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