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否則長大後難以合群

2020-09-10 九霄心理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競爭包括矛盾,根本目的是確定自己同環境之間的關係。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產生依賴型人格,在以後的成長中將難以適應環境變化。尤其是在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很好的處理矛盾,那麼長大後將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合群。父母要做的頂多是引導,而不是幹涉。有些父母自己都沒明白怎麼跟人相處,所以會造成過度幹涉孩子矛盾的情況出現。這對孩子來講不是愛,而是傷害。如果他不能明白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他未來吃的虧只會越來越多。

有矛盾就找家長、找老師,不是好辦法

小孩子跟同學之間鬧矛盾,如果一味地找家長、找老師並不是好辦法。個體成長的本質,是要確定自己同外界的關係。如果自己總是受到欺負,這意味著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要學會適應規則,適應環境。如果只要受到欺負就找老師、找家長,那麼你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了,你會越來越依賴他人。一個總是受到欺負的人,一定在某方面做得不夠。個體只有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才會更加自信。

大人幹預矛盾,只會讓問題複雜化。同學之間鬧矛盾,家長牽扯進來,首先自己的孩子在班級裡會受到排擠。因為沒有人願意跟動不動就找父母來的同學玩,自己的問題需要自己負責,這是同學之間的默契和規則。其次孩子會越來越自卑,因為自己找來了家長,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仍然會讓他感到頭痛,並且會因為深感無力解決問題而自卑。最後孩子的適應能力會越來越差,長大後也難以合群。個體形成刻板意識,認為社交就會受到傷害,長大後會越來越孤獨。

個體如何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來講一下一些相關策略。校園中不可否認存在「團夥型」欺凌現象,但是大部分情況只是偶爾的打架。我在校園中屬於不太容易合群的人,因此也常常受到欺負。每次進入新的校園環境,對我來說都是一次考驗。我見過那些「舞刀弄槍」的性質比較壞的同學,但是從來沒有被這樣的人欺負過。因為一個不主動惹事兒的人,也不會被這種人找茬。不主動惹事兒,是我在校園中總結出來的生存之道。

我更多的是被一些「散兵遊勇」,偶爾欺負一下。他們仗著身體上的力量,來欺負身體瘦弱的人。他們本身因為害怕自己被人欺負,所以故意表現的強大,去欺負不如自己的人。我的做法並不是找家長或者找老師,因為之前被人欺負過,父母自己知道了這件事,然後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進行幹預。導致我長期以來受到大家的排擠,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後來我明白,家長幹預矛盾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化。

我的做法是告訴欺負我的人,我就是本地的,再要欺負我就不客氣了。這一招也的確管用,仗著本地的優勢,讓我在較長的時期內沒有被欺負過。後來去外地上學,這一招就不管用了。我開始尋找人群中同樣落單的人,跟他們一起上下課,一起進出宿舍。努力讓自己合群,跟志同道合的人合群,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我的學習成績還一直不錯,容易受到老師的關注。加上我課代表的身份,經常出入老師辦公室,那些同學也不敢欺負我了。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解決矛盾?

要引導孩子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

自己遇到的問題,自己要學會負責。別人沒有辦法幫忙,更沒有辦法立刻幫上忙。通常許多問題都是即時性的,時間過去後很難再處理。比如別人欺負你,你此刻無法解決問題,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欺負。你等著將來父母給你「報酬」,顯然是不成熟的心理。讓孩子學會跟對方溝通,學會求饒才能及時保全自己。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孩子都要將自己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否則無法形成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後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考驗。

引導孩子採取長期的方法解決問題

受欺負雖然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暴露出長期的問題。一個不合群的人,一定會受到別人的欺負。一個身邊朋友多的人,哪怕關係不是很好,別人選擇欺負對象的時候也會掂量掂量。父母不能幫孩子一輩子,更不能隨時隨地都在孩子身邊。只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從長遠考慮改變自我,才能夠更加適應環境。學會合群,是孩子融入社會,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對自己負責,增強社會感的第一課。

總而言之,孩子跟同學之間有矛盾,要引導孩子自己處理,而不是家長親自上陣。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學會「不合群」,是一個女人的格局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奇葩說》第五季有一個辯題叫作:「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熊浩和蔡康永說:「合群是一種能力」。當你需要合群的時候你可以將這種能力充分地釋放出來,但當你不需要合群時,就沒必要為了合群而讓自己喘不過氣來。合群是一種能力,而學會不合群,則是一個女人的格局。為什麼要「不合群」?
  • 心理學:你的強大,是從「不合群」開始的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強大,往往是從「不合群」開始的。因為越是親密的人越不懂得隱瞞,一旦打破了所謂的邊界感,那麼自然而然就會造成二人的矛盾。「不合群」的人並非是冷漠,而是他們太明白人心,知道如何與人保持最為舒適的距離。
  • 心理學:婆媳之間的矛盾,解決的方式一點都不難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董事長,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婆媳、婚姻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幫助被婆媳問題困擾的朋友們解開心中的疑惑,防範被自己的婆婆、兒媳欺辱,守護好自己的幸福人生不被破壞
  • 父母在以下方面越不「合群」,養出的孩子情商越高,長大更受歡迎
    導讀:父母在以下方面越不「合群」,養出的孩子情商越高,長大更受歡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在以下方面越不「合群」,養出的孩子情商越高,長大更受歡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人的內心強大,是從「不合群」開始的
    本文是《心理學與女性成長》專欄,通過專欄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女性成長的知識,解決在自我發展和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讓我們女人明白和掌握內心強大的方法、成長的方向以及將來的人生規劃等。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女生?
  • 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大打出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這樣做
    因此,家長對於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不過做出過激的行為,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因為我們不可能貼身保護孩子一輩子。孩子在和小朋友產生矛盾時,當時會很苦惱,但這也促使他們想辦法處理和別人之間的關係,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判斷事物能力和處理糾紛能力,都是一個鍛鍊。
  • 心理學: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這三大特徵,長大以後會吃大虧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以下這三種性格時,一定要謹慎觀察,儘量給予孩子幫助,讓他儘快改正。 在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時,孩子只會盡力去壓抑情緒,但是壓抑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沒有解決的矛盾仍然是痛苦的。
  • 心理學: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這三大特徵,長大以後會吃大虧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以下這三種性格時,一定要謹慎觀察,儘量給予孩子幫助,讓他儘快改正。在孩子小的時候,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都不夠充分,當他們遇到挫折、矛盾與困難時,第一反應只會是哭泣。,但是壓抑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沒有解決的矛盾仍然是痛苦的。
  • 闢謠:孩子不「合群」就是自閉?天生氣質有差別,別急著下結論
    原因是朋友女兒3歲的朵朵,在幼兒園裡表現的很「不合群」,老師安排小朋友分組玩耍,朵朵總是待在一邊不願參與,也不願意和老師交流。,如果孩子突然表現出「不合群」,作為家長我們就需要關注一下孩子是否在社交中遇到過重大的「挫折」。
  • 不出20年,二胎家庭將會遇到這4個問題,難以解決卻又無可避免
    的確、二胎的降生確實能給一個家庭帶來諸多的色彩,但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會有著一些不小的麻煩降臨於家庭當中,這些問題難以解決卻又無可避免,對此家長們一定要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才行。眼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愛意因為二寶的存在而被分走,大寶內心必然會有所不平衡,這時家長若無法正確地予以大寶引導,那麼久而久之大寶內心不滿的情緒也會慢慢堆積,當堆積到一個臨界點時就會爆發出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因此產生。
  • 孩子不合群原因有哪些?怎樣教孩子合群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怎樣教孩子合群  一般說來不合群的孩子社會性發展差,群體性弱,長大以後,很難適應社會,更難以和他人友好相處,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友情。即使本人有一定的能力和遠大理想也很難成就一番事業,嚴重者則形成孤僻、怯懦、抑鬱的不良人格。
  • 心理學:5種行為傷害孩子自尊,長大後容易形成心理陰影
    這意味著天下的父母都是按照自己意願來養育孩子的,隨自己的情緒好壞來對待孩子。哪天心情好就多親近孩子,哪天心情不好就拳打腳踢孩子。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部分父母已經很少對孩子拳腳相向,可是仍然存在5種行為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並且在他們長大後形成心理陰影。
  • 心理學:5種行為傷害孩子自尊,長大後容易形成心理陰影
    心理學研究問題原則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如果家庭條件本身比較富裕,即便是別人穿剩下的衣服也都是名牌,或者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但是孩子足夠自信,給孩子穿舊衣服並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可是如果家境不是很好,並且孩子內心格外敏感,那麼給孩子穿舊衣服就會令其受到傷害。在孩子的邏輯中,自己就像是這件舊衣服一樣,屬於「隨時被拋棄的」一類。長大後會形成心理陰影,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 寶爸業主群預告:等下我會打娃,我儘量打快點,鄰居:兄弟開直播
    如今,為人父母的他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常常陷入兩難:正方:現在的教育講究尊重,輕易不能打孩子;反方: 孩子犯錯,沒有什麼是一巴掌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是兩巴掌1、李玫瑾:如果父母能夠控制住自己,還是儘量不要動手從實際角度來說,孩子的養育漫長又艱辛,一次都不打,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家長也切忌 「棍棒底下出孝子」,遇事就衝孩子發火,上來就打。這也是不對的。打終究不是最上乘的選擇。
  • 孩子不能慣?心理學研究:從小這樣慣,孩子長大更自信
    長輩傳授育兒經驗,經常說,孩子不能慣,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得多摔打,長大才能更皮實。嘟嘟平時主要是我帶,有時嘟爸會說,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慣著他吧。有時在姑姑家,兩個孩子搶玩具,嘟嘟受了委屈會生氣,自己跑出門,我去安慰他,姑姑說,別理他,不慣著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麼時候。
  • 人越長大,心越孤獨的星座,想含笑合群,奈何孤獨成癮
    那麼,十二星座中誰越長大越孤獨,即使想含笑合群,奈何早已孤獨成癮~並且,越長大,羊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越發深刻,性格也逐漸變得成熟,懂得收斂自己的天真爛漫,對人性也開始有了防範心,不會再隨心所欲,努力讓自己顯得低調,不張揚。
  • 父母雙方教育出現矛盾的時候,最好「模糊處理」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又因琳琳的教育問題吵了起來,爸爸說了媽媽幾句,剛好媽媽手裡拿著一個牙籤盒,脾氣火暴的她一聽爸爸說自己不對,手上的盒子就朝爸爸砸了過去。牙籤撒得到處都是,琳琳著實被媽媽的舉動嚇了一跳。從那之後,慢慢地,琳琳越來越沉默,在家的時候半天不說一句話,而且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她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上課時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也由名列前茅退到了中後的位置。
  • 這3種家庭的孩子,在學校不會受歡迎,長大後也很難有大作為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港灣,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也是特別大的,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和指導,就會影響他們心理的發育和認知,更會對孩子在求學和走向社會的路上產生不同的結果。孩子如果從小在這幾種家庭中生活,那麼他們在幼兒園或是在以後的社會都難會受歡迎。為了孩子更好的將來,家長儘量不要讓家庭成為這樣的環境。
  • 孩子社交「不合群」?別急著貼標籤,尊重發展規律正面引導是關鍵
    家長們總是希望看到孩子融入小夥伴們一起快樂地玩耍,只有看到這樣熱熱鬧鬧的場面家長才會令人放心。但是孩子有時真的願意熱熱鬧鬧地混在人群裡嗎?孩子不願加入大家一起玩遊戲就是「不合群」?事實的真相就是:當然不是。不合群不是一種錯,為什麼不合群才是家長們需要去了解的,不合群的背後是否有隱情,還是孩子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 胡可感慨小魚兒長大了:其實99%的父母,都有過她這樣的矛盾!
    希望孩子長大,懂事以後幫自己做一點事情。但是看到孩子長大,不再那麼依賴自己,又會患得患失,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孩子長大懂事,但是有無法接受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的疏離感。小魚兒長大了,胡可既感慨又矛盾上個月,胡可發文感慨小魚兒長大了:"終究你不再是那個可以趴在我頭頂的他,我的少年,歡迎長大的你"。觀眾看到小魚兒上電視,還是他跟隨自己的哥哥安吉錄製《爸爸去哪兒》。那個時候的小魚兒只有2歲,整天都跟在哥哥屁股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