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從小學開始至今只上半天學:一位父親的執著「冒險實驗」

2020-09-03 覺醒的父母

來源 | 少年商學院(youthmba)

採寫 | 文潔(少年商學院新媒體編輯)

受訪 | 萱爸(成都知名中學學生家長)

掛了電話,我沉思良久。


這源於一位在老師及其他家長眼中屬於「別人家的孩子」的13歲女孩,她的父親剛剛不斷對我說:我們家的案例真的可以複製,真的可以。


從小學開始至今,這位女孩始終只到學校上半天學。但是她品學兼優,考試成績頻摘全班第一的桂冠。此外,她還是西洋棋高手、國家一級運動員,並且在生活當中很會做飯......


這一切的的背後,主要是其父親——一位理工科出身的「硬漢式暖男」在引導和推動。之所以說是「硬漢」,是他在女兒成長和受教育這條路上有著縝密的思考邏輯和堅定的決心,而「暖男」則在於,今天父愛稀缺的年代,他對女兒亦師(而且還是全科)亦友的陪伴。



這位女孩名叫萱萱,新學期就讀初二了。萱爸為什麼會開始這場冒險的實驗之旅?不在學校的時間裡,萱萱都是如何做時間管理的?他們遇到過怎樣的挑戰?萱萱家的案例到底可否複製?今天少年商學院新媒體教育創新案例系列,就來和大家分享這一樣本,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果您身邊有類似的創新案例,歡迎向我們留言推薦。

「不走尋常路」的養育方法

萱萱小學的時候,就在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學就讀,現在則在成都某知名中學就讀(成都七中教育集團旗下)。不上學的半天裡,一開始爸爸陪她做時間管理,現在她習慣自己制定計劃。

嚴格意義上來說,萱萱「只上半天學」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因為一二年級的時候,下午2:30已經放學了。


那兩年,因為萱爸萱媽工作較忙,而他們也不主張老年人帶孩子,用萱爸的話來說就是「隔代只有觀賞權」,於是他們為女兒在學校附近找了一個託管機構。


他們還特意交代託管機構,只負責孩子的接送和安全,不用教任何學習上的內容。

二年級下學期時,萱萱已經是年級第一名。

到了三年級,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萱爸正式和學校溝通並寫請假條——孩子每天只上半天學。而且看起來有些「過分」的是,他引用教育部門的規定,向學校要求,孩子每天的作業量不能超過1小時。學校最後答應了他。


比賽中的萱萱


從小學二年級至今,萱萱學西洋棋近六年,先後獲得西洋棋棋協大師和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榮譽。從小學開始只上半天學,課外兼顧學棋、打比賽的萱萱,在初一全區期末統考中,考出260多分的成績,又是班級第一。


這讓現在的學校校長稍微鬆了一口氣。


有人可能會說,萱萱家一定「背景不一般」,事實似乎並非如此。萱爸萱媽都是企業和機構的職員。


也有人會說,她是個天才。對此萱爸矢口否認:「萱萱不是什麼天才,這套教養模式完全是『可複製』的。」

萱爸打算至高中畢業,都會讓女兒只到學校上半天學。其實,他的這一計劃,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早有「預謀」。


「今天的教育和40年前有本質區別嗎?」

萱爸的「冒險實驗」背後其實有一個智囊團,智囊團的核心之一,是曹老師。曹老師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十年前,已是成都一所著名中學的校長,也是成都市學科帶頭人。他雖然只比萱爸年長五歲,當年卻是萱爸當年的高中老師。

在學習和工作上,他是萱爸的老師,但是課堂之外,他更像是萱爸的兄長。基於30多年的友誼,曹老師了解萱爸,萱爸也很信任曹老師。

再加上一群做老師的同學,他們十餘人時常聚在一起,免不了聊到教育孩子的問題。


在萱爸和曹老師他們這十餘位朋友的當年其中一次聚會中,他們再一次聊到孩子成長話題時,萱爸向眾人提出疑問:「距離我上小學已經過去了40年,學校教育有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大家一下子愣住了。大家幾乎都是搖了搖頭。有人說,似乎只是教科書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那個時候,萱爸心裡就萌生了一個念頭:既然這樣的話,我能不能用自己40年前的學習方法,把智力中上的孩子教成大家眼中的「學霸」孩子?

他隨即回家徵詢妻子的意見:「如果我們的小孩從小學到高中只上半天學,培養廣泛興趣,再有一門很突出的特長,我認為不說清北,至少能輕鬆考上一所211、985,關鍵是我相信她會有更幸福的人生,你願意和我一起做一場實驗嗎?」


妻子聽完半信半疑:在中國的應試教育環境下能有這麼「安逸」的學習方法嗎?但她最終還是尊重了丈夫的想法,決定試一試。

自己的決心,加智囊團的支持。他們真的這樣去做了。這是一場冒險之旅,儘管在國外,Homeschooling(在家上學)也很流行,但歐美有成熟的支持在家上學的資源體系與社會支持;


儘管少年商學院新媒體曾分享過非常多的智慧父母們的教育創新案例,譬如

我們前幾年分享過的一對夫婦,每年帶孩子遷移一個國家生活學習....(點此可查看詳情)



但是對於接受傳統教育,而且生於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這一代中國家長而言,有這樣的勇氣,確實難得。


因為,如果說小學還相對輕鬆的話,到了初中,學科增多,學業繁重,而萱萱就讀的又是成都非常知名的中學。所以剛入學碰到萱爸的「請假條」的時候,學校領導班子們犯愁了——在這所學校的歷史上,家長主動要求孩子只上半天學,這是首例。

學校領導班子們就此專門召開多次研討後,最後本著鼓勵創新、家校合作的宗旨,校長破天荒地答應了萱爸的請求。

目前來看,萱爸夫婦的「冒險實驗教育」,算是取得「階段性成功」:萱萱學業特長兩開花,與父母關係融洽,在獨處的學習中遊刃有餘。


希望孩子成績優異,

從教她好好生活開始


三年級以後,萱萱中午十二點半放學,回家吃飯的問題怎麼辦呢?

萱爸對此表示:「我們不希望爺爺奶奶去插手。必須從小教會孩子怎麼洗碗、做飯。最簡單的就是把冰箱裡的麵條和餛飩拿出來,自己用電飯煲煮。」

此前,少商曾分享過芬蘭的生活技能課程案例(點此可查看詳情)。芬蘭學校從小教孩子學會做飯。七年級的芬蘭學生,「家庭經濟課」成為必修課,八九年級為選修課,通常,七年級每周2節課連上,共2個小時,且是上午的第一、二節課。

我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芬蘭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而他們做的飯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國內也越來越注重孩子學業成績以外的素養。2020年3月,為了推進全國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其中一條赫然是——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而且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結果還將成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孩子從小品格的養成與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知識的獲取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培養成績優異的孩子,要先從學會好好生活開始。

那不上學的半天萱萱做些什麼呢?萱爸說,這裡涉及到一項核心的能力,即能為孩子一輩子的學習和工作做鋪墊的「制定計劃」。

萱爸解釋道:「孩子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她每天下午的時間按模塊劃分,一個模塊15-20分鐘,三年級後增加到30分鐘。每個模塊中間有15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讓孩子學會自控和做計劃是伴隨孩子終身學習的一個好習慣。」


孩子在自學或做作業的時候,遇到難題,萱爸就開始充當老師的角色。但是他永遠不馬上給算法和答案,而是引導女兒提問,自己探索。所以萱爸笑稱自己是「爸爸兼全科老師」。

聊了一個多小時,我終於忍不住拋出心中的疑問:「您認為萱萱是天才嗎?」

萱爸擺擺手,說:「哪有什麼天才,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

萱爸表示,在學下棋之前,他們不會幹涉女兒的任何愛好,但理工科出身的他,認為象棋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哲思及謀略都有幫助。所以有意做了引導。


「萱萱專門學象棋的事,還得從四歲的生日說起,我和她媽媽很有儀式感,跑了半個成都城,買了一副精美的象棋,教她不同的棋怎麼擺放。

當時孩子哪懂什麼是『王走米、馬走日』,還會把棋子放在嘴裡吃,我們也沒想太多,就算孩子以後不學西洋棋也沒關係,當玩具就行。」


到了萱萱7歲時,小區裡同齡的孩子都去上各種興趣班甚至補習班,萱萱面對包括畫畫在內幾項體驗過的興趣,最後對萱爸說:爸爸我們去學下棋吧。

此後,不上學的半天裡,萱萱每天都花1-2個模塊的時間復盤、做戰術題、學下棋。

聊到這,萱爸聯想到前一陣子再一次引發熱議的「鷹爸」何烈勝(查看),發出感慨:「孩子11歲南大自考畢業,履歷多漂亮,其實這是最不好的一種行為,只是為了滿足家長所謂的『夢想』,讓別人以為孩子是『天才』。」

在他看來,家長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埋下興趣的種子,過幾年後,種子可能發芽了,孩子也願意去嘗試,一學就學了近五年。

不同於一心把孩子往專業運動員方向培養的家長,萱爸很清楚地表示,無論萱萱下棋成績再好,最多到18、20歲,仍希望她正常上大學。

「通常學校的應試教育會強調,中考、高考是中學階段最重要的考試,萱萱從小學棋,更清楚一局不足以定成敗,一時的高分低分並不代表什麼問題。越是關鍵的考試,發揮得越好,才是自己的能力體現。」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他以18年作為萱萱成長規劃的一個節點。孩子成年後,父母總要慢慢放手,只有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他/她才能頂住外界的幹擾,不懼風雨。

讓孩子做「有能力的普通人」

訪談最後,萱爸似乎還有許多話想說。

「如果用3個詞來形容,您希望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問。

萱爸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有道德底線、內心強大、有能力的普通人。

「第一,有道德底線,也就是守規則、講良心去做人做事。

第二,我希望她內心強大,別動不動一會跟我說遇到困難不得了了。以她爸爸這50年的人生經歷來看,所有的困難其實都不是事兒,換個角度就有新世界。

第三,做個有能力的普通人。我和她媽媽為什麼希望她課外多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深入學習一門才藝,再正常上大學,就是希望她擁有一定的能力和經歷,以後能自由飛到她希望的高度,愛其實就這麼簡單。」

給孩子留白

別把孩子的成長外包給補習班

今天太多太多的家長過於焦慮,把孩子的時間給塞滿到幾乎令人窒息,但最後發現,如果方向錯了,有的時候,快就是慢。


相反,萱爸推行的這種「慢教養」方式,卻使得孩子品學兼優。《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


我們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不久前在成都調研時,曹老師坦言對萱爸的作法甚為讚賞,他認為在今天的大環境下,更多的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給孩子真正適合的教育?


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讓孩子「只上半天學」的勇氣,不是所有學校都敢於開創先河,也不是每個複製這一模式的孩子都能有萱萱的成績。

那麼這趟「冒險之旅」的意義何在?

在學業軍備競賽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確實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他們比上一代人更有可能成為出色的運動員、鋼琴家,學會如何戰勝困難,見識廣闊。

問題是,孩子真的把握住這些機會了嗎?更常見的情況是,父母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是為了打造好看的履歷,或者是填補自己無法陪伴的時間。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先有「參與」,後有結果。

當父母過於關注資源,可能會忽視了為孩子匹配資源的意義: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到興趣愛好的樂趣了嗎?他們真的培養了團隊合作、領導力和探索精神等特質嗎?

流於形式、忽略參與過程的課外活動,恰恰在破壞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萱爸的冒險實驗依然在路上。但無論如何,這家人給我們的啟示更多在於,父母不盲目把孩子的教育「外包」給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與學校積極溝通,多站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做孩子的朋友,多陪伴孩子(特別是父親的陪伴),才是「敢讓孩子做自己」的前提。


克裡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寫道:要讓孩子通過完成艱難之事,了解何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確立自己的自尊,這對孩子是特別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長期的家庭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白巖松則說,當下中國從個人到社會的一大問題是,除了幸福,我們似乎擁有一切。如果我們給孩子多一些「留白時間」,相信他們的選擇,或許未來有更多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相關焦點

  • 一位父親的「冒險實驗」:女兒從小學開始只上半天學,卻年級第一
    但其實也有不同尋常的父母,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案例,女孩從小學開始就只上半天學,但女兒至今依舊品學兼優,成績在班級頻繁拿第一。最重要的還在於,在學習之外女孩還是西洋棋高手、國家一級運動員。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這位父親執著的「冒險實驗」目前來看起到了不錯的效果。父親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典型男人,善推導有邏輯,而在女兒成長和教育的路上他大膽的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在生活中他是父親也是友人。同時他自己也笑稱是女兒的全科老師。女孩叫萱萱,現在13歲讀初二,和其他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不同,萱萱從3年級開始就只上半天學,剩下的時間,教育是在家庭進行的。
  • 小學復學,每天只上半天課?您意下如何?
    小學復學,只上半天 如何? 但是,總要邁出開學的一步。 這幾天,有家長給我們留言: 在疫情結束前, 小學能不能只上半天課? 應該說,這還真不是腦洞大開,在多地的政務平臺上,都有家長提出這個建議。
  • 小學開學了,但是只上半天課,這樣的方案您贊同嗎?說說理由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福州市開學要求,所有市屬小學的中高年級學生暫時只需在學校上半天課:學生在校時間為上午8:00-11:30或12:00,下午在家安排學科線上答疑、體育鍛鍊、課外閱讀、社會實踐、書法練習等。
  • 福建福州小學新模式開學:只上半天課,是否值得我們借鑑?
    有些省市甚至小學、幼兒園也都明確了具體的開學時間。雖然5月份將迎來開學潮,但大多數省市非畢業年級的學生還是繼續呆在家裡。最近,福建福州的中小學學生都開學了,這個地方的小學上課情況與其它地方的上學不同:市區的小學生現在只上半天課,學生11:30至12:00就可以離校了回家了。下午在家繼續上網課。
  • 這位父親寫給剛上大學女兒的信,字字真心句句真情!戳中無數人…
    圖片來自@瀋陽師範大學父親寫給女兒的幾段文字引起了網友的共鳴,也有的家長將此文轉給正在上學的孩子,希望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雖然僅僅有千字,卻是一個父親對女兒深深地愛。文章中有父親對女兒的勸解,「雖然你已經如願踏進大學校門,但沒有理由一直沉浸在喜悅當中,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應該從今天開始為一個新徵程奮鬥。」文章中也為父親對女兒的鼓勵,"常言道『有志者立志長,無志者常立志』若想學有所成,貴在持之以恆,絕不可半途而廢,務必謹記行百裡者半九十。"
  • 我的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
    當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的時候,我的人生或多或少的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我該慶幸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人民教師,所以我才能走出山村,擺脫未滿二十歲就結婚嫁人的結局。村子裡的人思想還是比較守舊的,在他們的心中,固執地認為女孩子讀書沒有用,早晚有一天是要嫁人的,所以當年和我同一屆的同學,結婚的結婚,生二胎的生二胎,早就已經開始進入家庭生活。
  • 一位單親媽媽的冒險與欺瞞:用假戶口簿讓女兒上了真名校
    她在四川富順縣城裡租門面,代理化妝品銷售,每月掙三四千元,勉強夠她和女兒生活開銷。女兒在城裡讀小學,教學質量在當地有口碑。她說,在老家,當地很多人都把孩子送重慶或成都,就讀優於富順師資力量的小學。她強調,每當想到單親家庭給女兒帶來成長的遺憾時,她就想效仿別人送女兒離開縣城,去更好的小學讀書,權當是「對女兒成長遺憾的補償」。
  • 拿自己的女兒做實驗30年,這位匈牙利父親培養出了世人驚嘆的「神童...
    因此,培養天才的過程,從他們的童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早期就已經開始了。於是,拉斯洛·波爾加提出:嬰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尤為關鍵。經過了一系列理論基礎的鋪墊,拉斯洛就要開始實施計劃了。那麼問題來了,身為單身漢的拉斯洛還差一位「志同道合」的妻子。
  • 一位父親的泣血反思:我把女兒養出了抑鬱症
    導讀:一位父親的泣血反思:我把女兒養出了抑鬱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位父親的泣血反思:我把女兒養出了抑鬱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知道我的女兒長大了!一位如皋父親陪伴女兒高考的真實感受……
    近日,如皋一位父親@無天 給正在高考的女兒寫了一封信,在備考的日子裡,父母,是陪著孩子一起長大的——6月7日,星期二,多雲此時此刻,我的女兒正在參加2016年的高考,考的科目是數學。可是,她倒是走的從容,沒有回頭看看我們,我知道我的女兒長大了。回想起27年前,我也有過高考的經歷,時間久了,其中的焦躁不安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高考前我的頭上在一夜間就掉了幾圈頭髮,漏出了白白的頭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鬼剃頭」,高考之後不久頭髮就長起來了,現在我知道是當時精神焦慮導致內分泌失調引起的。
  • 為了學畫,她小學一年級輟學,如今唱歌、跳舞全才卻單身一人
    為了學畫,她小學一年級輟學,如今唱歌、跳舞全才卻單身一人 當一個痴迷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並且為之做出瘋狂的事情。比如繪畫這項愛好,古往今來,就有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他們畫出的驚世作品代代相傳,後人也常常拿他們撰寫出膾炙人口的故事,以來鼓舞后代。
  • 一位父親高考前寫給女兒的一封信
    寫給高考女兒的一封信靳代俊又到一年高考時,忽然想起10年前女兒高考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而在高考前我曾寫給女兒一封信來勉勵她,今天就拿來送給2019考生,希望他們可以明白一名老師兼父親的心聲,同時祝願即將到來的高考中能有優異的發揮,取得突破和成功!嫣然,我親愛的女兒:你好!
  • 小學就開始學編程和繁體字?不輸在起跑線上太難了!
    男主播接著說,也不是解不出來,但得用高中的知識,孩子才9歲,只學到加減乘除,用加減乘除的思維男主播就怎麼也做不出來了,後來求助了一位職業是小學老師的朋友,才把這道題目搞定。除了難度加大的數學題,幼兒時期就開始的英文啟蒙,最新消息,已有很多國家鼓勵孩子學習編程。你沒聽錯,就是小學生學編程,想到讀大學時候的我們聽到編程課都是滿心抗拒,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孩子卻要在小學時期就接觸。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撰文:小花媽媽「童話大王」鄭淵潔自1978年開始創作兒童文學起,至今已有40餘年,舒克貝塔、皮皮魯、魯西西的文學形象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但近幾年鄭淵潔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兒童文學作家身份,而是憑藉著幽默感成為了一個「網紅段子手」。
  • 女兒問母親:父親和丈夫誰更重要?回答後誕生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女兒問母親:父親和丈夫誰更重要?回答後誕生一個成語,流傳至今流傳一直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女生為了證明自己在男朋友心中佔的地位有多高,就會問當自己和他的母親一塊掉到水裡,會先救誰呢?我相信肯定是困擾了很多男性朋友,其實追溯歷史可以追到戰國時期,當時有發生了這樣的事,她的丈夫和父親必須選擇一個,她的選擇讓人意想不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女兒問母親:父親和丈夫誰更重要?回答後誕生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童話大王」鄭淵潔自1978年開始創作兒童文學起,至今已有40餘年,舒克貝塔、皮皮魯、魯西西的文學形象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但近幾年鄭淵潔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兒童文學作家身份,而是憑藉著幽默感成為了一個「網紅段子手」。
  • 北大碩士父親在家教學15年,女兒自考入浙大,網友:這父親心真大
    現在很多學生都是全日制教學,但是有一位父親,他就在家教女兒自學了15年,現在女兒已經獲得了浙江大學本科文憑。袁鴻林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的碩士畢業,也是南開大學的博士肄業,在女兒拿到浙江大學的本科文憑之後,他說:「我就是要做這個實驗,現在外面不也是有很多實驗小學嗎?」
  • 一位父親寫給上大學去的女兒幾句話 作者:滿延後
    一位父親寫給上大學去的女兒幾句話 文/滿延後 因為女兒一直都有一個心願:想報考湖南師範大學,從事教書育人的教師行業。無奈,這次高考,她臨場發揮不理想,總分只考了580分,距湖南師大一步之遙。她原本最擅長的語文,這次高考僅僅只考了103 分,這與她平時的測試成績大相逕庭。要知道,高一下學期時,有一次,在高一年級十多個班級的全州統考中,她可是考了一個語文單科王。我去學校參加家長會,她的試卷還被學校拿到櫥窗欄展覽呢。
  • 父親輾轉千裡 只為三十年未見的女兒
    11月1日,合肥市公安局瑤海分局方廟派出所來了一位操著四川口音的老人經詢問,老人姓徐,今年74歲,是從四川來安徽尋找30多年未見的女兒,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其女兒的信息掌握的很少,只知道女兒家在濉溪縣陳村。民警想盡各種方法,經過調查詢問,最終確認了其女兒的信息。當老人女兒得知其父親從四川找來,立即和其兒子驅車4個小時從淮北濉溪趕到合肥和父親團聚。
  • 74歲父親到底能把21歲女兒培育成科學家嗎?
    這個場景,恍如李鐵軍開始將女兒李婧磁從學校接回家的時候,只是時間已經過去了11年,當年的小女孩已長成了落落大方的大姑娘,父親李鐵軍的兩鬢又增添了一些白髮。學習完美術開始練習音樂,李鐵軍和女兒一人拉二胡,一人彈電子琴,合奏了一曲《二泉映月》。不過,這首曲子中間斷了兩次,一次是父親拉錯了,一次是女兒忘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