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暢談「物理人生」

2020-12-14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暢談「物理人生」

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編輯:主站1    來源:     瀏覽次數:次

  112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應邀做客啟新大講堂作「培育飛翔的潛能」主題報告,校長楊德仁出席並主持報告會,來自機能學院、信息學院、土建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早早入場,現場座無虛席。本次活動由浙江大學寧波校區、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主辦。


  短短一個半小時,褚君浩將自己從小學至博士求學經歷、從個人興趣至成果豐收的科研經歷娓娓道來,詼諧幽默的演講方式吸引著同學們的注意力。褚君浩長期從事紅外光電子物理、窄禁帶半導體物理、鐵電薄膜材料器件物理和太陽電池以及交叉學科等方面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3次,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2次,2014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省了三頓飯錢買了三本物理學的書。」這是學生時代的褚君浩對於物理科學的熱愛與追求。刻苦勤奮的他將自己的學習經歷一一分享給同學們,鼓勵同學們學好基礎知識,培養刻苦鑽研的精神。他認為當代青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應當找到好的切入點、勇於解決疑難問題、努力培養合作精神,同時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不負重託的使命感。

最後,褚君浩用一個「秘籍」總結了本次報告,這也是他在自己的「物理人生」中得出的真知:練就健康體魄,汲取外界養料,凝聚驅動力量,修煉內在素質,融入時代潮流。

  報告會前,褚君浩與信息學院相關負責人、物理組和信電所相關老師在石大樓902-1會議室進行了座談。褚君浩解答了與會教師們在工作上的一些困惑。在談及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時,褚君浩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反哺教學,用科技前沿知識來拓展學生眼界、激發學生興趣。褚君浩還建議年輕教師加強與外單位的科研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各種平臺資源,走好獨立科研的起步之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出版兩部新著!為何登上科學高峰的他,卻稱自己為...
    由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所著的兩本新書《小草流影:褚君浩院士成長感悟》《紅外光電子探索:褚君浩先生學術思想選集》日前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書中匯集了大量的照片和他發表的主要論文。
  • 【頭雁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及團隊:精準捕捉人類健康「殺手」
    褚君浩是紅外物理學家、 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 主要研究固體物理、 窄禁帶半導體物理, 提出的禁帶寬度公式 被國際上稱為CXT公式。
  • 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響力大情懷—新聞—科學網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國紅外光電子物理和半導體科技領域著名專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總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學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不過以做科普聞名的就不多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算是其中之一。在這位從小就深受科普影響的院士心中,科普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科研,甚至成就了他人生的大格局。
  • 褚君浩院士:大數據時代︐衡陽發展大有可為
    衡陽日報12月14日訊(記者胡建軍) 「衡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城市,這裡山清水秀,也出了許多歷史名人,還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在又被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列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未來發展大有可為」12月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間隙,今年75歲的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
  • 從「坦牛」到「大牛」是如何實現的——褚君浩院士的科研感悟
    記者:耿挺上世紀60年代,當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還是上海師範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普通大學生時,就以「坦牛」為名,在黑板報上寫下了《勤奮+智慧=力量》的文章。別人問褚君浩,為什麼取名「坦牛」?他嘴上說:「像牛一樣在平坦的大道上勤奮工作。」而心裏面真正想的卻是「愛因斯坦和牛頓」。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吧!艾國祥中國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提出了擠壓無力場耀斑模型,論證了與磁剪切同等重要的磁擠壓概念,嚴格定義了磁剪切和磁擠壓。
  • 物理海洋和環境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士筰
    物理海洋和環境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士筰是我國風暴潮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與合作者提出了超淺海風暴潮理論和數值預報模型;主持完成了國家「七五」和「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風暴潮專題,為我國風暴潮數值預報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撰寫了專著《風暴潮導論》。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褚君浩院士團隊在反鐵磁領域發現普適理論—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褚君浩院士團隊在二維反鐵磁領域獲重要突破:在二維A-type反鐵磁中提出了實現100%自旋極化的普適理論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_數學物理學部_155人
    我國科技體系的頂層無疑是兩院:中國科學院: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其中,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學部的核心是院士。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院士是終身的榮譽稱號,個個都是我國最頂尖的自然科學人才,值得我們全體國人的尊敬。
  • 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大院士寫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書上海首發
    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褚君浩、賀林21日現身分享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自身成長經歷。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21日在上海書展首發。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從事計算數學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對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尋找高性能的有限元算法,包括尋找有限元誤差的符號、大小以及後驗判斷,削減誤差的方法(如外推、超收斂)等,最終使得簡單元、粗網格也能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
  • 崇思樓對話:如何讓中學生親近院士
    從左到右依次為:嚴義壎、潘健生、汪應洛、翁文灝、周知行、魏敦山、周興銘、褚君浩9月1日,徐匯中學的新學期開學第一課就是在院士廣場隆重舉行的。兩位傑出校友,即已80多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魏敦山院士和年逾古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出席了院士廣場落成典禮。徐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呂曉慧和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及徐匯教育黨工委書記姚黎紅等領導,一併出席。
  • 新民晚報 褚君浩:有好奇心、求知慾,有追求真理勇氣
    作者簡歷褚君浩 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我國培養的第一個紅外物理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3到2003年任中科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主編,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參事。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逝世​
    虎撲9月27日訊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校友風採】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榮輝
    黃榮輝,1942年出生,惠安縣前黃鎮(現泉港區)人,1959年惠安一中高十五組畢業,中國科學科院院士。曾任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1988~2006年,任大氣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0~1999年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2~2009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5~2014年為《大氣科學》主編,1996~2002年及2006~2012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1997~2013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 彭恆武: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簡介 彭恆武,1915年10月出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麻城。1937年6月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肄業。 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系,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1年8月後,曾兩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衛華在金職院設立院士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衛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導逄淑傑、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導黃永江,金華市副市長陶葉萍,市科協主席汪希燕,金華市金鐘焊接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駱華明,校黨委書記胡正明,校長梁克東等參加會議。儀式由副校長成軍主持。             會上,金華市科協主席汪希燕宣讀了汪衛華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