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院士團隊在反鐵磁領域發現普適理論—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11月9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褚君浩院士團隊在二維反鐵磁領域獲重要突破:在二維A-type反鐵磁中提出了實現100%自旋極化的普適理論,並設計出新型二維自旋場效應電晶體模型,被認為是反鐵磁應用的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國際權威審稿人對此發現無比激動,認為是「令人驚喜的成果。」

據悉,這項研究是由華東師範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張翔院士(現香港大學校長)合作完成的。

上世紀70年代,法國科學家Néel因其反鐵磁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反鐵磁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但宏觀磁矩為零使其磁結構很難測定,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2017年,張翔院士首次在實驗中獲得二維鐵磁性材料Cr2Ge2Te6,由此激發了人們對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興趣。但目前已發現的二維磁性材料有很大一部分為反鐵磁,這使得大量關於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再次止步於應用。

為此,在測試雙層二維磁性材料Cr2Ge2Te6、VSe2等的電子結構時,該研究團隊發現,如雙層材料層間為反鐵磁交換作用時,施加垂直電場可以很方便的實現100%自旋極化的half-metallicity性質。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利用半導體性的雙層A-type反鐵磁(層內鐵磁,層間反鐵磁)得到half-metallicity性質是一個普適理論。

專家表示,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利用雙層A-type反鐵磁的half-metallicity性質可以實現新型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當垂直電場大於臨界電場時,即可獲得100%的上自旋極化流(藍色),翻轉外加電場方向可獲得100%下自旋極化流(紅色)。)1990年Datta提出的自旋場效應電晶體,其工作性能依賴通道中電子自旋進動的精準控制,該理論雖然備受關注但精準控制自旋進動狀態在實驗上困難重重。

論文第一作者龔士靜副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利用電場調控A-type反鐵磁的電子結構,實驗操作簡單方便,基本原理也完全不同於Datta-Das自旋場效應電晶體。通過與實驗合作者的多次討論,我們在論文中加入了很多關於實驗可行性的討論,對實現新型自旋場效應電晶體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包括器件工作溫度、二維磁疇大小、電極影響、二維磁性材料厚度對器件性能影響等等,使研究工作不僅理論新穎而且對未來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細節指導。」

「這個發現讓研究團隊無比驚喜。」褚君浩院士表示,「基礎研究的原創性發現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通常不會像應用領域的技術突破很快被接受,因此,做基礎研究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底子牢固了後勁才足;另外應創造條件加強合作,包括實驗和理論合作,國內與國際合作,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大做強,做出特色。」

相關論文信息:http://www.pnas.org/content/115/34/8511

相關焦點

  • 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響力大情懷—新聞—科學網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國紅外光電子物理和半導體科技領域著名專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總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學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不過以做科普聞名的就不多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算是其中之一。在這位從小就深受科普影響的院士心中,科普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科研,甚至成就了他人生的大格局。
  • 【頭雁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及團隊:精準捕捉人類健康「殺手」
    ▲褚君浩院士團隊 說起與崑山的結緣,褚君浩用「驚豔」兩個字來形容。2018年,褚君浩和團隊到花橋考察,一下子就被這裡澎湃的發展動力、濃厚的創新氛圍吸引,與此同時,崑山對科創人才的渴求與尊重也感動了他。隨即,褚君浩決定在花橋國際創新港成立江蘇華創高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從「坦牛」到「大牛」是如何實現的——褚君浩院士的科研感悟
    記者:耿挺上世紀60年代,當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還是上海師範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普通大學生時,就以「坦牛」為名,在黑板報上寫下了《勤奮+智慧=力量》的文章。別人問褚君浩,為什麼取名「坦牛」?他嘴上說:「像牛一樣在平坦的大道上勤奮工作。」而心裏面真正想的卻是「愛因斯坦和牛頓」。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記者9月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學科組成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暢談「物理人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暢談「物理人生」 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編輯:主站1    來源:     瀏覽次數:次   11月2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應邀做客啟新大講堂作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褚君浩院士:大數據時代︐衡陽發展大有可為
    衡陽日報12月14日訊(記者胡建軍) 「衡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城市,這裡山清水秀,也出了許多歷史名人,還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在又被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列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未來發展大有可為」12月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間隙,今年75歲的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面對媒體記者拋出的衡陽大數據建設
  • —新聞—科學網
    日前,北京化工大學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劉緒博及其導師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聚合物科學和工程系教授Thomas Russell、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Peter Fischer等人的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論文,發現了基於磁性納米粒子在水油界面自組裝方法製備的可重構鐵磁性液滴,兼具固態磁材料的磁性和液體材料的流動性,拓展了磁性材料的定義範圍。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外籍院士。歐洲研究理事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歐洲科技合作委員會主席、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院士特向張弛致信祝賀。他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及光電功能研究,提出了功能簇骨架調控優化及次級分子修飾、光活性單元共價修飾二維碳材料以增強材料光限制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功能有機共軛基元對簇材料光學非線性的調製規律,被評價為「光功能材料光譜學和衍射方法實驗研究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創製的有機—無機共軛材料極具成為光子或光電子器件的可能,推進了納米尺度學術前沿」;至今已發表SCI論文330餘篇,被引用8000餘次
  • 港大物理學家與國際科學團隊 解開「怪金屬」之謎
    (a)Ising鐵磁漲落與費米子耦合模型的相圖。(b)相變點上的費米子自能。 (c)減去熱貢獻部分自能後,剩餘部分的自能可以很好的被單圈理論計算描述,並且在低頻逼近2/3冪律行為。目前,人們對於金屬行為的認識都來自朗道的費米液體理論(見備註一),此理論亦是凝聚態物理學、材料科學和金屬材料在工程和工業應用中的基石。
  • 基因、北鬥、天文:大院士寫給小孩的科學書首發—新聞—科學網
    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21日在上海書展首發。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褚君浩、賀林21日現身分享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自身成長經歷。  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褚君浩、賀林21日現身上海書展,分別介紹了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他們以自身成長經歷為例,講述「學」的故事,並寄語現場小讀者,希望他們養成「讀書、學習、思考」的習慣。 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方面介紹,該套叢書的創意來源於系列廣播節目——「創新之問·小學生對話中國院士」。
  • 捷克科學家在反鐵磁材料領域的新發現或將改變數據存儲的方式
    由捷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負責協調的歐盟反鐵磁性自旋電子學(ASPIN)研究項目,發現一種新型記憶材料,可提升數據讀寫速度近千倍,或將改變數據存儲方式。該研究團隊今年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的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反鐵磁自旋電子學的文章,《Nature Physics》還為該研究發行了特別版。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     當前以計算機硬碟存儲器為代表的存儲介質,主要使用磁化現象記錄數據。
  •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出版兩部新著!為何登上科學高峰的他,卻稱自己為...
    由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所著的兩本新書《小草流影:褚君浩院士成長感悟》《紅外光電子探索:褚君浩先生學術思想選集》日前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書中匯集了大量的照片和他發表的主要論文。
  • 西安交大任曉兵團隊:「缺陷」讓材料更智能—新聞—科學網
    鐵性智能材料是高技術、國防等重要領域所需的核心材料之一,主要包括三類:對溫度、力產生響應的形狀記憶合金,對電、溫度產生響應的鐵電壓電材料,對磁產生響應的鐵磁材料。智能時代對鐵性智能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大幅提高其性能?任曉兵團隊從晶體缺陷入手,突破了這一基礎性熱點難題的研究瓶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材料科學就是缺陷的科學。」
  •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新聞—科學網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 「自製」顯微鏡識破電子「相」—新聞—科學網
    同樣,在某些錳氧化物中,由於電子排布方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相,例如鐵磁與反鐵磁,這些不同的相就是電子相。 「鐵磁與反鐵磁在能量上沒有誰佔絕對優勢,所以鐵磁與反鐵磁可以同時存在,就如同冰和水同在一個盆裡一樣,只是分離的是不同的電子相,而非結構相。由此可知,相分離就是多種不同的相一起共存的情況。」陸輕鈾說。
  • 反鐵磁金屬材料中自旋轉矩研究
    反鐵磁體在奈爾溫度以下具有自發的磁有序,但其宏觀淨磁矩為零,用磁場很難直接對反鐵磁體的磁矩進行操縱,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反鐵磁材料的應用。
  •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Emma Chou • 2019-12-21 15: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