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珍貴記憶,就像現在的農村90後,若干年後,回想起來最珍貴的也是最難的就是娶媳婦了,什麼「一動一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帶、幫、扶」等都會讓這個年代的農村小年輕記憶深刻。其實別說他們了,身為他們的父母,農村60後和70後也沒少撓頭,回想起來自己年輕那會兒,這個問題就不存在。那會兒農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追求遠沒現在這麼高,對農村的60後和70後來說,吃個小麥蒸的饅頭已經感覺很幸福了。
在那個年代,不止是生活如此,娶媳婦也沒那麼多的說法,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奢飾品能在農民娶媳婦時候幫上大忙的話,那就是縫紉機了。那時候若是家裡有一臺縫紉機,村裡邊很多人都會拿著布料和各種做衣服的東西來家裡借用,如果不是關係比較好的話,農民可能還會不借。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不理解,不就一個機器嗎?接一下也用不壞,說是這樣說的,但是由於縫紉機價格昂貴(當時大概200左右一臺),所以農民看得特別緊。
到後來中國的經濟日益騰飛,工業開始繁榮起來,農民的錢包也充裕了,自己買布,自己做衣一來比較費事兒,二來做出來的衣服也比較老套,根本不夠時尚,不如工廠做出來的款式新穎,加之農民當中會用布料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手藝也逐漸的失傳了,縫紉機自此漸漸地退出了農民的視線。家裡有縫紉機的農民,也用布給它罩起來,放到了房間的角落裡。由於多年不用,沒有用油防鏽,很多都已經不能使用了。
不過這兩年,農村開始出現了一類人,他們到村裡到處打聽誰家裡有那種舊式樣的縫紉機,打聽到了,就會主動到農民家裡去問對方是否願意出售,如果願意出售的話,他們會給出來300元收走。拋開當年的價值不談,由於這些縫紉機已經算是「廢品」了,所以這個價格絕對算得上是高價了。有農民見放著也是放著,不如換成錢,於是就賣了,也有農民覺得隨便賣了可能會虧,所以不想賣。那這些舊縫紉機收上來有什麼用呢?
1、已經絕版,買來收藏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任何東西,只要是少了,其價值就會高一點,就像是農村以前用來餵豬的豬食槽,用來搗蒜的蒜臼,以及很多農村80後小時候愛看的小人書,由於現在都已經沒有了,所以價值比較高,縫紉機也是這樣,雖說沒有徹底停產,但是那個年代的縫紉機存世量越來越少了,趁著有些農民家裡還有,收藏起來是一些人的想法,所以他們願意花錢買走。至於說未來到底值多少錢,這個還真的難說。
2、買來倒手,賺差價
縫紉機怎麼說也算是比較大的物件了,很多想要的人不見得能找到,於是就有些人充當了「小販」的角色,和到菜農的菜地裡購買,然後批發給超市或者是拉到城市售賣一個道理,從中賺差價,有些人就是從農民手裡收上來之後,再聯繫相關的買家,看是否有人願意購買,從而賺錢。據說個別縫紉機市場價值也比較高,能賣幾千。如此看來的話,幾百塊收走確實不會虧。
3、放在鄉村農家院當擺設看
鄉村旅遊是近幾年比較火的主題,城市人在城裡住慣了,就喜歡到農村體驗新奇的生活,這時候為了有代入感,從家具到擺設,再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都要有特色。城市人的眼光也很挑剔,一些仿製的東西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所以這類農家院總喜歡淘真實的玩意,哪怕是壞的,但是擺在那就會很有氛圍。縫紉機作為那個年代的記憶,自然很受歡迎。
以上就是這些被高價收走的縫紉機的主要用途了。可能很多農民家裡還存放的有,所以也比較關心到底該不該賣的問題,小編想說的是這些東西,如果不是急著用錢的話,放在家裡也好,哪怕作為一種家庭記憶的傳承其實也不錯,沒有必要出售。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