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西方疫情爆發,當中國人竭盡所能幫助歐美國家度過難關的時候,很多人說「怕出現農夫與蛇的故事」。如今,這種擔憂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內容來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原創,作者劉斯郎。原標題《對於西方社會,不要抱有幻想》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和個別西方國家之間的「農夫與蛇」的故事正在接連上演,一些國家前一腳才說完「中國是最好的國家」,後一腳就和美國踩在了一條船上,陰陽兩面玩得可溜了。
最典型的就是義大利,這個歷史上以「投機者」的形象著稱的國家,在疫情初期孤立無援,被歐盟和美國這些盟友全然拋棄,唯獨中國伸出了援手,不僅派去了醫療隊,還捐贈了大批的醫療物資。
中國的「慷慨相助」讓兩國關係迅速升溫,義大利首都羅馬街頭響起了中國國歌感動無數中國網友,甚至有意國民眾撤下歐盟旗幟掛上中國國旗以示友好,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更是以友誼為橋梁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公開為「發達國家義大利」募捐。
▲早期意媒體報導中,有義大利民眾撤下歐盟旗幟,掛上中國國旗。
▲早期,在歌頌「偉大的中國」的時候,義大利大使館同時掛出捐助連結。
一時間,這些外在的個別畫面,讓很多人誤以為我們真的「感動」的對方,並以中國人自己的思維去幻想未來兩國穩固的「友誼之春」。可令人遺憾的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2020年3月,當境內疫情在中國的幫助下逐漸趨穩的時候,意國境內對中國的感謝表態迅速減少,相反質疑中國援助義大利系「贖罪」的聲音卻變多了起來。
2020年4月,以TGCOM24新聞網為代表的義大利媒體,開始緊隨德國圖片報在義大利輿論場上發起「向中國索賠」的號召,與此同時,義大利消費者協會則借輿論風向轉變,聯合Oneurope等組織、工會、企業聯盟向中國發出高達上千億歐元的「輿論索賠」。
▲義大利民間組織聯合Oneurope組織,展開討伐中國的行動。
▲義大利TGCOM24新聞網發布支持德國《圖片報》聲討中國的文章,引發義大利輿論熱議。
2020年5月,「飽受中國恩惠」的義大利倫巴迪大區(中國專家組和醫療器械集中供應地),其議會官員在疫情穩定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謝和反思,大區主席前一腳方才「謝過中國」,後一腳就帶領大區政府向中國提出200億歐元的索賠要求。
▲義大利倫巴迪大區主席Attilio Fontana曾與中國專家組同臺,接連表示對中國的感謝。但兩個月後,他帶頭向中國索賠。
2020年6月,在輿論陣地上討伐中國的一篇聲浪中,義大利境內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以往「歡迎中國5G」的表態,變成了「考慮是否使用中國5G」。到7月,義大利最大電信集團TIM集團直接發布公告:排除中國華為5G的招標,不允許中國5G技術應用在該公司在義大利和巴西的市場中。
前後對比之強烈,可謂令人瞠目結舌,甚至有點讓人三觀盡毀。這也無疑是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故事。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社會環境,才能孕育出這樣「陰晴不定」的社會狀態呢?
下面,我們就從西方國家的體制、文化、思想等多個角度切入,來解讀為什麼與歐美國家相交很容易出現「農夫與蛇」的故事。
1:西方國家政策是沒有連續性的
以往我們對西方國家的解讀,尤其是雙方關係的認知,其實是趨於「中國思維」的理解。簡單說就是,我們很多人會誤以為西方像中國一樣,說一不二,與你「友好」便整體上長久友好,頒布了一條有利雙邊關係的政策便會在雙方恪守原則的基礎上一直維護下去。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西方國家的政策是沒有連續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體制內部的「散裝性」。這種「散裝性」一方面體現在政府的「斷代模式」,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內部的「勢力割據」上。
「斷代模式」其實很好理解,其本質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民主輪值」,它是時間線上的發展變化。眾所周知,西方政府及政府領導人由不同黨派競爭產生的,不同黨派上臺後又各執立場,甚至推翻前一執政黨的政策方針。
就像實行了西方體制的臺灣地區,國民黨主政期間講的是「一個中國」,而民進黨一上臺就要喊「獨立」了,把國民黨主政期間建立起的兩岸經貿體系給拆了個遍。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把歐巴馬任職期間的各項豐功偉績給推了個遍,包括取消歐巴馬醫保政策、推出巴黎協定等。
在這種社會模式下,當我們和這些國家往來,就很容易出現掏心掏肺和前朝籤訂的「友好協議」,卻被後來的新一任接班人給推翻的情況,因此與這種「西式體制」的社會群體打交道,要更加注重短期內的最大效益,萬不可一時腦熱就做長遠幻想,以免「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西方體制的「勢力割據」,可能顯得更加複雜,因為它涵蓋了「國家政府與地方政府」、「國家高層與國家高層」、「國家政府與國家媒體」之間的勢力割據問題。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舉幾個例子:法國總統馬克龍感謝中國援助的同時,法國《費加羅報》等主流媒體在另一波政客的慫恿下聲討中國;義大利副總理點讚中國援助義大利的時候,義大利衛生部長和議會內部卻出現了大量譴責的聲音,致使迪瑪約左右為難;美國聯邦政府下令各州按要求防疫的時候,各州政府各抒己見,甚至唱反調,氣得川普口吐芬芳······
▲互相懟得你死我活的川普和紐約州州長。
這樣的「散裝」,其實就是不同黨派、不同勢力的割據,他們沒有我們那種上下同心、家國一體、團結統一的思想,社會內部是相對分裂的。
而當我們看到他們幾個有頭有臉的官員出面大談「歡迎華為5G」、「不會排斥中國公司」的時候,我們往往天真地以為這是他們的「國家態度」,可到最後的結局卻來了個大轉折:把華為排除在外。
▲緊隨英國的法國,也在2020年7月初,將「不排除華為5G」的口吻換成了「建議運營商不使用」。
英國、法國、義大利,這些國家都曾有高層官員出面強調「不排斥華為」,甚至是「歡迎華為建設5G」,可現在他們卻接連跟隨美國一起打壓華為,讓很多中國人感到不可理喻。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西方體制的「散裝性」——那幾個發聲支持使用中國5G技術的人,要麼被換了,要麼就是聲音被壓下去了。
因此,哪怕中國公司此前與他們籤過協議,也很可能一夜之間就被喊「滾」,就像兩年前華為要在美國上架產品一樣,開賣的前一夜就被美國政府給驅逐了。
所謂的「契約精神」,在他們的「散裝性」政治鬥爭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2:不要一味去和歐美社會講道理
疫情期間,雖然美國官方未曾予以過中國實質性的援助,但美國卻是接受中國官方援助最多的國家。網絡上很多人感慨稱:希望美國人這次能明事理一點,懂得感恩中國。
可正如大家所見,我們的「一廂情願」並沒有打動太多的美國人,相反的是,美國政府卻在不遺餘力地攻擊、抹黑、羞辱中國,美國的輿論場上也是這樣一種氛圍,他們一邊接受中國的援助,一邊高喊「Chinese Virus」。
西方人一邊拿著中國人給的恩惠,卻一邊公開抹黑中國人的姿態,與當初中國人接受他們個別國家援助時,不停地深情感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不止是美國,歐美文化體系裡的多數國家都是這樣的。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英、法、意,最典型的是丹麥,這個國家辱華的時候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政府官方稱該國《尼德蘭郵報》的辱華行為系「言論自由」,可問中國要援助的時候卻一本正經,好像一切理所當然,你指望他們「悔過」並學會感恩,屬實有點奢侈。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他們在針對我們」,其實不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幫了他們還吃力不討好」的現象,是因為他們的社會文化和我們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人講的是仁、禮、德的處世方式,不能恃強凌弱,講求恩怨分明、有恩必報。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會用基本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並盡力去照顧對方的感受。
但在西方社會,這種文化思想是淡薄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的。在「精緻利己主義」的資本主義氛圍中,西方人往往想的是自己「失去了什麼」和「得到了什麼」,而不會從道德層面去考慮自己應該「回饋些什麼」和「付出些什麼」。
所以,在全球氣候大會的談判中,歐美工業發達國家至始至終不強調自己在過去百年的時間裡排放了多少有害氣體和工業垃圾,也不正視自己的工業體系給亞非拉國家造成的巨大環境傷害,甚至要求發展中國家停緩工業發展擔負與歐美發達國家同樣的減排責任。
可以說,這些傳統西方強國長期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處世方式:不感恩、不反思、不悔過、不回饋。這不僅僅是「文化使然」,更是其群體內在的「劣根性」的體現。
所以,如果我們想通過這種捐贈、援助,讓這些傳統列強真正懂得感恩,懂得仁、禮、德待人,實屬一廂情願,實質上無非就是傳達一種「友好的信號」,也給自己更多的話語權,至於打動他們的內心,真的不要幻想。
畢竟,那還是一群至今也沒有對殖民侵略史進行道歉的強盜,在他們的博物館裡,還有無數亞非拉國家的奇珍異寶。如果是一群懂得感恩的人,他們會這麼做嗎?
▲英國大英博物館裡藏有大量通過戰爭掠奪的中國文物,「強盜們」至今仍拒絕歸還。
說白了,西方就是遵從「叢林法則」的社會,只論拳頭強硬,不論禮儀道德。因此,我們在保持自身禮儀道德涵養的同時,也要學會「入鄉隨俗」和「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用自己的實力和他們對話。畢竟,在西方的文化中,講拳頭比講禮儀好用得多。
要不然,還真的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3:西方政府與民間意志區別較大
中國的社會文化,是很典型的「家國一體」,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大家都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這種社會狀態,所帶來的一個非常顯著的影響就是:政府與民眾關係親如一家,政府公信力高,老百姓也更相信政府。
但在西方社會,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係不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沒有「親如一家」的關係不說,很多可能還是直接的「對立關係」。
造成這種差異的最根本因素是,中國的政府是社會主義的「為人民服務」的政府,而西方國家的政府是資本主義的「為資本家服務」的政府。
因此,中國政府的表態往往能代表這個國家的人民利益與基本態度,但西方國家政府的表態往往只代表其背後的資本力量利益與態度。因此,我們在看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做表態的時候,應該把他們的政府和民眾區分開。
就比如美國,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期,美國政府和官控媒體不僅公開嘲笑、挖苦中國,還落井下石地個中國挖坑,但美國民間援華的公益力量卻一直都在努力協助中國人民度過難關。
再比如德國,儘管默克爾等德國高層在疫情問題上多次正面評價中國,但德國《圖片報》《明鏡周刊》等一眾媒體,依舊鼓動民眾一起攻擊、抹黑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代表了美國?到底誰代表了德國呢?答案是他們都代表了自己所在的國家,只是各自的立場和陣營不一樣而已。
因此,我們在研究西方國家的時候,應該區別看待其政府與民間的態度。
就比如義大利,不是說副總理迪瑪約向中國示好就表示這個國家絕對友好,也不是說這個國家有政要和大人物和中國對著幹就意味著這個國家不友好。因為他們是「散裝國家」,政府代表不了民意,民意也極有可能和政府截然相反。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能做的就是拋棄幻想,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某一國家。
寫在最後:
我們寫這篇文章,不是說要排外、仇外,任何極端的民族主義對立情緒都要不得,否則我們和那些被民族主義裹挾的西方民眾有何區別?
以禮相交,以德服人,這自然不會有錯,但秉持「中國之道」的同時,也要兼顧現實存在的社會差異性問題,避免一廂情願地對別人抱以過分的幻想,切勿再讓「農夫與蛇」的故事頻頻上演。
作者信息:劉斯郎,郎言志(liusilang520)主筆,行走20多個西方國家的95後作者。記得關注郎言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