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君/鄭州外國語學校2020屆高三(15)班學生
高考成績724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
「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人生的高度,不是你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守住了多少底線。」2020年高考轟轟烈烈地落下帷幕,我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此時此刻,我最想給同學分享的就是亞里斯多德的這句箴言。
每個人的內驅力打造了自己的習慣,又由習慣慢慢積累出一個完整的人,因而並沒有一套可以確定的「狀元行為模式」。我固然可以列出一二三,通過總結學習方法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但是我希望,這篇文章多多少少能給你一些新的感受,不管是驚詫還是沉思,憂傷還是爆笑。
我出生於底蘊豐厚的八朝古都開封,小學期間移居鄭州求學。十幾年間,時澤有恚有恩,記憶的行囊喜樂清貧,我也在跌跌撞撞地成長。因為是離鄉求學,心裡確實一直憋著一股勁兒,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說實話,離次次穩居第一、名揚校園內外可差著十萬八千裡呢!畢竟,填充知識、拿到中等分數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如果沒有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是很難突破瓶頸達到理想層次的。
就拿高考來說,很多人可以通過點燈熬油衝到630分甚至更高,但是每一個達到680分的學霸都必然有一手奇妙的絕活兒,包括但不僅限於筆記整理方法、背誦技巧、糾錯方法和放鬆方式。而當大家問起「你有什麼好方法嗎」,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啊?沒有啊?
這時候同學們的表情可以用許多表情包來概括。
並不是學霸們天賦異稟或私藏寶貝。旁觀者迷,當局者也迷,學生的日常大同小異,他們真的很難從自己日復一日的平淡裡找出什麼特點。在高中裡見識了各路大神,出成績後也和許多傳說級學長學姐聊過天,再加上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我對「學霸」的「秘訣」大概有了一點概念。
高手的習慣不是早睡早起,關鍵是訓練思維
或許,高手過招比的是兩個玄之又玄的東西:習慣和態度。
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慣,是指打好草稿、早睡早起等等,其實習慣不只是關於考試技巧、時間安排,更關鍵的是訓練思維。
相信不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曾遭遇知識點「背不準」的問題。拿我自己來說,生物書翻到書皮掉下來,依然要面對六錯四的生物選擇題發呆。可是,早讀時我一翻開必修一、看到「走近細胞」四個大字,就喪失了讀下去的欲望,就算嗷嗷地半小時讀下來,也鮮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在同學的建議下,我養成了做題後看書的習慣。發現哪裡記得不準,就把書翻出來記背哪一章節。事實證明,不止是對生物,這種記憶方法對各科都有奇效。
不光是記憶習慣,糾錯習慣也非常重要。糾錯可不是把錯題一剪、一貼就完事的,即使反覆翻看錯題也不夠。糾不掉思維漏洞,刷一百遍高考題也收效甚微。如果翻開我的糾錯本,會發現許多看似智障的話,譬如:「注意圓錐曲線主元的選擇」「物理力學大題碰撞中注意質量的變化」。甚至還有「論如何寫一篇考場『八股』議論文」「化學高考題設空分析」的奇葩思維導圖,等等。這些意識是顯然的,卻也是核心的、易反覆出錯的。大家都想不到的是,這個厚本子才是我在考前最關注的內容,而不是基礎知識、錯題或者做過的卷子。
想學,又不想成為「死學」;愛玩兒,又隱隱良心不安
大家都知道,一個埋頭書堆一整天的學生不一定「態度」良好,一個上課趴在桌上的學生也未必「態度」不端。可是輪到自己上陣時,那種迷茫和焦慮便一覽無遺。中島敦在山月記裡精闢地描述了這種狀態:「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我們想學,又不想成為同學們眼中的「死學」;我們愛玩兒,又隱隱地良心不安。
如何在玩與學之間找到平衡?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態度。
關於這點,我想說:用儘可能少的時間去拿儘可能優秀的成績,其他的時間裡儘自己所能感受一切,但不要為了放鬆而放鬆。我最全力以赴的時候其實是高一,甚至偶爾不吃晚飯,從而在強手雲集的鄭外堪堪穩住了腳步;高二下到高三上期停課半年,主攻物理競賽,時而破釜沉舟、時而小資生活;到了高三,習慣已經磨鍊出來,反而擁有了一種更加平和的態度,能有條不紊地安排每天的學習任務。
我想,真正的閒暇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能自由的做自己喜愛的事。當音符從吉他琴弦流淌出來的時候,我是快樂的;當考後在大自習上一口氣讀完一本杜拉斯時,我是快樂的;參加模聯熬夜到凌晨三點趕DR時,我是快樂的;就連知道高考分數那一刻的喜悅,也比不上在小天台上和朋友一起切蛋糕唱歌虛度的那個夜晚。因此,三年鄭外時光飛逝之後,再度回首,我可以驕傲的說,我行遍了我想看盡的廣袤原野!這種態度,塑造了現在的我,也塑造了許許多多從鄭外走出的學霸。
花時間自我認知,允許有自我特色的習慣
除了這個關於「平衡」的態度,還有關於自我認知的態度。在一眾思維嚴謹、書寫認真的同學裡,我或許是個異類:漢字,被老師稱為「所有老師一看都知道是你」;英文,曾是一手華而不實的圓體;理綜,奉行「一個半小時第一遍、再一個小時第二遍」的奇葩時間安排;平時交作業,一對名單有時還能揪出一個心虛的我。但讓我感動的是,包括班主任韓老師在內的很多老師會認真客觀的幫助我甄別這些「個人特點」,鼓勵我堅持許一些看似異想天開的習慣。韓老師最經常對我說的話就是:「要自信一點!」
不過老師們都知道,我看起來挺「文靜」「謙遜」,其實心裡很是拿的定主意。近了說,高三下學期我突然成績暴跌,跌出了班級前十,我便把到班時間往前撥二十分鐘,風雨無阻;遠了說,我一直有意向從事基礎研究,同時對心理和教育抱有極大興趣,希望為家鄉的高等教育獻綿薄之力。鄭外三年,我的自我認知在不斷完善;我也看到,走出校門的每個學生都在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採!
參加學科競賽,要能接受「高光時刻」與「慘澹收場」
說完了學神的通式:習慣+態度,我想把話題偏一偏,作為一個過來人,對學習競賽的學弟學妹們說幾句。
我是物理競賽出身,競賽生涯跌宕起伏,有過北大物理營的高光時刻,也有最後一次省賽的慘澹收場。高中三年中,最美好和最痛苦的回憶都與競賽息息相關。但我仍為我是競賽黨而驕傲,就像美術生為自己最靈性的畫作驕傲一樣。
學習競賽,固然有為高考和之前的自招做保障的想法,可那種鑽研難題、高手過招、甚至被降維打擊的滋味實在令人回味無窮!在競賽方面,我算不上傑出。有時候會冒出一兩個閃光點子,但我的專業能力並不紮實,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對「刷題」的錯誤態度。
在高中以前,我基本保持著不刷題,不買教輔,不報補習班的「自力更生」模式。眾所周知,學習競賽需要足夠的刷題量,尤其是物理競賽。缺乏耐心的我採取的是高速廣刷模式,以至於刷題奇快而理解泛泛,又因為長時間自習導致的心理壓力產生了幻聽等不良症狀,造成了最後的省賽失利。希望真正熱愛競賽的學弟學妹吸取我的教訓,多討論、多提問,將概念內核吃透,輔以一定量的刷題。
為同學點讚,「每個人手上的繭子,位置不盡相同,厚度可以比擬」
最後,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回望來路。
給鄭外學子們點讚!一路走來,我們考過太多的試,每個人手上的繭子,位置不盡相同,厚度可以比擬。看著桌上的書堆,小時候我們哪裡想像過這樣的高度!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用熱情探索世界,書寫了最華美的青春樂章!
給競賽班的同學們點讚!我們嘗過格外多的失敗:或許,連蒙帶猜刷完一章節的題目,對答案卻發現一道沒對;或許,一邊刷題一邊掉淚,眼鏡模糊得看不清了,就拿下來擦一擦、接著刷;或許,拿著320分得了60分的成績,耳機裡掛著稻香,在陌生的帝都酒店裡攥著手機漫無目的地走,一直走到走廊盡頭;或許,在黑暗的實驗樓走廊裡踽踽獨行,手裡提著麵包和粥,黎明還很遙遠,暴雨譁啦啦沒有終點;或許,在省賽後坐在窗臺外沿眺望疏星,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兩年辛苦付諸東流;或許,競賽歸來的同學們王者不再,哪怕以一豆燈光,從天黑,佇立到天亮。
可是我們又是這樣的快樂!我們的行跡遍布九州南北,我們的身影站上太多的領獎臺,我們聽到某個熟悉名詞或定理時上揚的嘴角,我們用歸來後的九個月突飛猛進的驕傲。突破疫情重圍,打碎過往桎梏,時光流轉,七月將盡,千帆盡過之後,星空如此絢爛。
現在,我終於可以驕傲地喊出,我們,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