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小丹放學一回到家,就向媽媽抱怨:「媽媽,我們數學老師太討厭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吼我!」
小丹媽媽一聽,皺著眉說:「得了吧!你肯定做了什麼事,才會讓老師生氣。」
小丹聽媽媽這麼說,也非常生氣:「我才沒有做什麼!」
媽媽說:「沒做什麼,怎麼會被老師吼?我看你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小丹走進房間,「砰」的一聲摔上房門。媽媽也生氣得不想再說話。
這段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小丹媽媽的錯誤之處,她沒有耐心傾聽;而作為當局者,我們則很有可能跟小丹媽媽一樣,用「你肯定……」這樣的談話方式開始,也會以雙方都氣憤無比的方式結尾。
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溫情。尤其,當我們想要說服孩子時,會經常使用交換、賄賂或者指責、懲罰之類的方式。
儘管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聽從我們,但這並不是孩子本身的意願。當他慢慢成長,擁有自己的想法時,他就不會再聽從我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反叛父母的原因。
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擁有各自的自尊體系。跟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個想法,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跟自己合作,也要相信他能為家庭、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需求,傾聽父母的建議。
那麼,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才是正確和有效的呢?
那就是「四步交流法」:
理解,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想孩子所經歷的事,把自己放低,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感受。
同情不代表認同和寬恕孩子的行為,而是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
我們可以跟孩子講述自己曾經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同情會更容易讓他接受。
表達感受而不是評論,用「我很失望」、「我覺得很難過」,來代替「你不應該這麼做」、「你這樣做是錯的」。
只有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以後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那麼,如果讓小丹媽媽用上面的「四步交流法」,再次跟小丹交流,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小丹回到家,向媽媽抱怨老師吼了她。媽媽雖然有些擔心,但還是用溫和的語氣對小丹說:「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吼了你,你一定覺得很丟臉,是吧?」
小丹聽到媽媽的話,低著頭「嗯」了一聲。
媽媽接著說:「其實,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我的老師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吼過我。」
小丹一聽,立馬抬起頭,說:「是嗎?」
媽媽告訴了小丹自己的經歷,小丹聽完,對媽媽說:「其實我只是向同學借鉛筆,我並沒有跟其他同學說話,然後老師就吼我,他沒有聽我的解釋,我就覺得很委屈。」
媽媽問小丹:「我能理解你為什麼這麼想。那麼,能不能想個辦法,讓這種事不再發生?」
小丹馬上說:「我可以在書包裡多準備幾支鉛筆,我就不用去問同學借鉛筆了。」
小丹媽媽說:「這個辦法還不錯。」
這樣的交流方式,不僅讓小丹樂於表達自己,還能讓她感受到媽媽的親近和信任,從而願意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交流方式嗎?
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女士說:「當孩子覺得你理解他的觀點時,他就會受到鼓勵,也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
要知道,孩子向我們訴苦、抱怨的時候,他想聽的不是建議或者方法,而是我們的理解。
只要我們願意尊重孩子,願意用孩子希望的方式去跟他溝通,那麼,親子溝通將不再是難題。
「四步交流法」,馬上用起來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