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通常與吸菸聯繫在一起,但研究顯示,不吸菸的人——以及女性群體——中肺癌的發生率正在上升。作為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的癌症研究專家兼患者代言人,當安妮-瑪麗·貝爾德向人們講述自己的職業時,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反應。比較令她難忘的是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她被問道,「為什麼你還要費心去研究那些?這是他們活該,而且他們無論如何也會死掉。」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僅2012年就有180萬新診斷病例(這是目前能獲得的最新數據)。儘管58%的新病例都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但肺癌的分布已經非常廣泛——每年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有45000人、23000人和125000人確診。
更嚴重的是,過去幾十年裡,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基本沒有改善。在1971至1972年間,肺癌確診後的10年生存率只有3%。到2010至2011年,這個數字是5%。同一時期,女性乳腺癌的10年存活率從40%上升到78.5%。對肺癌的一個普遍觀點是,這是一種由吸菸引起、咎由自取的疾病——如果所有人都放棄吸菸的習慣,肺癌問題也將最終消失。然而,這樣的觀點不僅無法幫助目前患有肺癌的菸民(或前菸民),而且還存在兩個主要缺陷。
首先,肺癌發生率整體上並沒有下降
性別差異是明顯的例子。被確診患有肺癌的男性仍然多於女性。在美國,男性一生中患上肺癌的風險是1/15,而女性是1/17。但是,美國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男性肺癌發病率持續下降的同時,年輕白人女性的發病率卻在上升。在全球範圍內,儘管過去20年中被診斷患有肺癌的男性人數有所下降,但在女性中,罹患肺癌的比例上升了27%。研究人員還不確定具體的原因,但有一些觀點認為,女性可能會對尼古丁產生不同於男性的反應,女性的DNA也更容易受到香菸中致癌物質的損傷,而且程度更深。
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吸菸之後,女性的健康風險也可能變得更加明顯。20世紀20年代,極少有女性抽菸,但隨著這一習慣開始向女性推銷,並被視為女性解放的象徵之一,女性的吸菸率也逐漸上升。一項對一百多個國家的研究發現,性別平等和女性吸菸率之間仍然存在著聯繫。研究者薩拉·希契曼和方德智寫道:「在女性擁有更高權利的國家,女性的吸菸率高於男性。」
因此,儘管全世界範圍內男性吸菸的可能性是女性的5倍,但在許多國家並非如此。在美國,22%的男性和15%的女性吸菸;在澳大利亞,19%的男性和13%的女性吸菸。而且年齡越小,性別間的差異也越小。在美國,13歲到15歲年齡段的女孩中有12%吸菸,男孩吸菸率不到15%;在澳大利亞,該年齡段的兩性青少年吸菸率均為5%;在法國和英國,15歲女孩的吸菸人數要多於15歲的男孩。「女性的權利必須繼續提高,」希契曼和方德智寫道,「但壞事是否有必要隨好事而來呢?」
其次,大約85%的肺癌是由吸菸導致的。就目前而言,為了降低罹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不吸菸是我們所能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但是不吸菸並不能保證不會患上肺癌。「非吸菸者的肺癌並不是微不足道的問題,」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首席臨床醫師查爾斯·斯旺頓說,「在我的實踐中,5%到10%的患者從未吸過煙。」
這似乎也會對女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一項研究發現,五分之一的女性肺癌患者從未吸菸,男性患者中不吸菸的比例則是十分之一。一篇涉及英國2008年至2014年接受手術的肺癌患者的綜述指出,在從未吸菸的患者中,有67%是女性。
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吸菸女性接觸的二手菸。即使女性吸菸者的數量在一些國家中趕上了男性,但從歷史角度看,男性吸菸者還是要多於女性吸菸者,意味著非吸菸女性嫁給吸菸男性的可能性要高於反過來的情況。
更糟糕的是,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的,「女性和兒童往往缺乏協商獲得無煙空間的權力,包括在他們家中。」二手菸能使非吸菸者患上肺癌的機率增加20%到30%,並且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造成43萬人死亡,其中64%是女性。
在某些情況下,基於性別的家庭分工也可能與肺癌發生有關。在中國,使用室內煤火進行烹飪和取暖,就與非吸菸女性的肺癌存在聯繫。研究還顯示,印度人在烹飪時使用的某些燃料也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
與此同時,從未吸菸的肺癌患者比例也在上升。美國的一項研究稱,2011年至2013年間被診斷患有最常見肺癌類型的病人中,有17%從未吸菸;在1990至1995年間,這一數字是8.9%。在英國,研究人員報告稱,從2008年到2014年,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中,非吸菸者的比例從2008年的13%上升到2014年的28%。在中國臺灣,從未吸菸的肺癌患者比例從1999—2002年的31%上升到2008—2011年的48%。這些比例可能代表著整體吸菸人數的減少,甚至表明其他風險因素(比如烹飪油煙)也同樣危險。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記住,大多數肺癌患者仍然是吸菸者。
不過,即使很小的比例也會帶來影響:在追蹤女性長期健康狀況的「英國百萬女性研究」中,只有0.2%的女性非吸菸者被確診患上肺癌,但這已經使患肺癌的非吸菸女性人數增加了1469人。與吸菸相關的肺癌和非吸菸性肺癌有著很大不同。例如,二者發生突變的基因就不相同。對非吸菸者來說,引發肺癌的更常見原因是EGFR基因的突變。該基因是相對較新且有效的肺癌藥物的靶向基因。
癌症原因
通常而言,當保持我們健康和活力的新細胞生成過程出錯時,就會導致癌症發生。致癌化學物質、紫外線和病毒都能損傷細胞中的DNA,導致癌症病變。但是,許多癌症中並沒有可識別的外部風險——一些非吸菸的肺癌患者面對的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除了煤火和烹飪燃料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氡氣、石棉等,也能增加人體罹患肺癌的機率。201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空氣汙染列為致癌因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擔憂。該機構估計,每年有223000例肺癌死亡可以歸因於PM2.5。這些死亡病例中,超過一半出現在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迅速的工業化發展使這裡的許多城市飽受霧霾之苦。在英國,每年大約有8%的的肺癌病例是由PM2.5暴露引起的。
儘管如此,正如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所指出的,「空氣汙染增加了肺癌風險,但這種風險對每一個體而言是很小的,因此重要的是對此保持關注,不要將自己關起來,因為空氣汙染是很難避免的。」
虛假的安全感
雖然有媒體在關注非吸菸相關的肺癌風險,但大多數非吸菸者對於肺癌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而這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如果他們認為自己不太可能患上肺癌,那麼當出現典型症狀時,他們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因此經常到肺癌晚期時才被確診。
在這種情況下,肺癌的治療更加困難。在診斷後一年內,早期發現疾病的肺癌患者有70%能存活下來;相比之下,腫瘤處於晚期的患者中只有14%能夠存活。「任何出現胸部嚴重不適症狀的人都需要尋求緊急醫療建議,特別是如果這些症狀長期存在,或者用抗生素無法治療的話,」斯旺頓說道。在這些症狀中,咳血是尤其嚴重的「紅旗症狀」,無論患者是否吸菸。
在確診之後,肺癌所帶來的偏見也很難克服。「很多人不想出來說,『我是肺癌患者』,」貝爾德說,「對於乳腺癌和其他癌症,人們談論時會更自由。」由於人們普遍認為患上肺癌的人都是吸菸者,因此那些從未吸菸的肺癌患者也會被認為疾病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從而背負恥辱感。
美國研究人員採訪了一些肺癌患者,包括吸菸者、近期戒菸者和從未吸菸者。一些從未吸菸的人甚至報告了來自醫療團隊的負面對待。一位從未吸菸的受訪者告訴研究人員:「我得到的第一個負面反應是在醫院,來自呼吸科醫師……她在我接受呼吸治療的時候小聲說道,『這就是你吸菸的後果』。」
這種偏見還意味著,在全球用於研究癌症的數十億美元資金中,肺癌研究只佔很小一部分。舉例來說,加拿大是世界上肺癌發生率第二高的國家,但肺癌研究只獲得了7%的研究資助,儘管肺癌導致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與肺癌研究狀況截然相反的是乳腺癌的研究。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有理由抱有希望。過去幾年中,英國在肺癌研究方面的開支一直在攀升,在2016—2017財年中佔癌症研究總支出的11.5%。
與此同時,斯旺頓正在領導一項投入達1400萬英鎊的關於非小細胞肺癌的大型前瞻性臨床研究——TRACERx。該研究將追蹤850名患者的肺癌情況如何隨時間變化。類似這樣的研究將使研究人員有可能深入探究患者與患者之間、吸菸者與非吸菸者之間,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為個體患者設計出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最後,讓我們用研究人員為肺癌研究競爭資助時所用的一句話作為結語,「肺癌不會歧視,你也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