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過下班的點,Peggy就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今天老闆不在,自己和同事面試了一個新人。
說是新人,其實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年齡三十好幾,應聘的卻是部門Entry Level的職位,簡歷上只短短寫著國內兩家公司會計師分別五年和七年左右的經歷,英語也說得不太好。
這讓才畢業半年,剛滿二十三的Peggy感慨不已。
同樣是年過三十的媽媽,她的老闆在紐約和國內已經有自己的四家門店,前段時間還在曼哈頓的第五大道買了套公寓。
Peggy說,她突然很擔心三十歲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我告訴Peggy,你無法預測三十歲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但是你完全可以選擇二十歲要怎麼過。
我的前輩們都告誡道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工作、愛情、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決定,80%都發生在這期間。但是這十年也是最容易渾渾噩噩揮霍而過,最後造成我們一事無成的關鍵十年。
二十多歲的我們,總以為自己有大把的時間。
「現在投簡歷太晚了,肯定沒戲,下學期再開始找實習吧。」
「我實在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換工作太折騰了,還是忍忍吧。」
「我最近在和一個男生約會,不過我沒有那麼喜歡他,在一起只是打發時間罷了。」
但是之後你可能會開始說:
「我真希望自己從大一的時候就開始投簡歷找實習。」
「明年我就三十了,再想開始自己喜歡的事業好難啊。」
「周圍的朋友都嫁給了愛情,我怎麼還在換男朋友。」
我們總是被類似於「你現在才二十出頭還年輕,工作機會多得是,可以慢慢找」或者「現在的男朋友不合適沒關係,反正你又不需要和他結婚,也還沒有找到下一個」這樣的言論誤導,不經意地被灌輸了「二十世代的我們有整整一個十年去認識自我」這樣的觀點。
的確,我的前輩們也常說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應該是年輕人用來探索世界的十年,多嘗試幾個工作,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多念幾年書,多認識幾個朋友,或者多經歷幾段戀愛。這聽起來並沒有錯。二十多歲的我們即將或者已經離開學校和家庭為我們鑄建的象牙塔,外面世界的未知是需要時間去探索和發現的。
在這一點上,前輩們並不是反對二十多歲的我們花時間探索和發現,他們反對的是我們花時間進行無意義的探索。這不是探索,這是拖延時間。
他們指的探索不是不停地被迫在失業中轉換工作,不是每天趕無數個景點拍照的走遍世界,不是為了逃避工作或者隨大流而去多讀的學位,也不是和酒肉朋友吃吃喝喝的社交活動,更不是為了調解寂寞而隨意將就的戀愛關係。
探索應該是你有目的有意識地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進行的訓練、嘗試和投資。
當然,人的成熟和晚熟都是相對的。
我們不能否認很多人在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創業,很多人也在將近三十才找到自己的枕邊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二十世代的這十年期間任意推遲找到心儀工作的計劃,或者和不同的曖昧對象打發時間。
你所見到的那些三十歲以後事業成功,愛情美滿的人,多是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為自己喜歡的工作努力,對感情也是寧缺毋濫。你看到他們三十歲以後的成功好像毫不費力,卻看不到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間他們拼命積累的經驗和愛情裡面成長起來的傷痛。
說到底,二十幾歲,最重要的是珍惜時間和付出努力,有意識地去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因為當許多事情被延宕到三十歲,你會承受比二十歲時更多的壓力。「開展事業,選擇伴侶,在短時間內生兩到三個孩子。這些事情大多無法同時兼顧。」
最近剛好看了美國臨床心理學家Meg Jay的TED演講: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
Dr. Meg Jay在演講中給到了二十世代的年輕人三條建議。
身份資本指的是做一些積累自身能力和增加自我價值的投資。捨棄自我認同障礙,嘗試去做一些你憧憬和盼望未來能夠去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預測你的未來是什麼,但是身份資本會衍生身份資本,你會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步。
無論是在求職,還是尋找另一半時,積極地利用自己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其中的弱關係,比如朋友的朋友。你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機會。在美國讀書的這幾年,我深刻地受益於這一點。我的實習或者工作面試機會,大部分受助於我僅見過一面或者不曾相識,經由朋友介紹的校友。
經營好一個婚姻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在你開始這段婚姻前。這意味著你需要弄清楚你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組建什麼樣的家庭。用心的選擇你的另一半,就像選擇你熱愛的工作一樣。適時地終止一段不合適的戀愛關係,為你喜歡的人付出時間和努力。
《愛在日落餘暉時》裡有一句「年輕時總以為能遇上許許多多的人。而後你就明白,所謂機緣,其實也不過那麼幾次。」
不管是工作、愛情還是夢想,希望二十歲的我們能夠把握住每一次機緣。在三十歲的時候,你會感謝一直以來的努力,給了自己更多選擇的權利。
To achieve great things, you need a plan and not quite enough time.
─ Leonard Bernstein
欲達成偉大的成就,你需要一個計劃和不甚充裕的時間。
─ 倫納德‧伯恩斯坦(著名指揮家)
Editing: Xinyue Tan
*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 封面圖來源於電影《寒枝雀靜》;其餘圖片來源於原文中視頻截圖,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 *
THE TAM
FASHION|TRAVEL|LIFESTYLE
Hello 你好,
我是會設計的小裁縫
現在坐標紐約
下一站要去哪裡
我也不知道
歡迎你和我一起
做一個身上沒有贅肉
眼底永遠有光的姑娘:)
本文及所有公眾號文章均由THE TAM原創,
如需轉載請告知本人並註明出處
時尚|旅行|生活|人文
長按二維碼
識別關注THE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