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水市麥積區甘泉中學 朱金錄 稿源:甘肅日報 2009-08-20 09:21
最近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鄭和所率的龐大船隊總是冬季出海夏季返航,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很早以前人們在海洋裡航行,發現在大洋中有洋流存在,它有一定的流向和恆定的流速,而且規模巨大,是陸地上任何河流無法比擬的。
洋流概括起來有四類:其中以風海流為最重要。在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盛行西風帶的海面上,風力強勁,風向穩定,驅趕著海水隨風向移動,形成了風海流。在大洋的洋流系統中,風海流規模最大,流程最長;密度流是由於海水溫度與鹽度的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異而形成的洋流。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上冊73頁圖3.31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北赤道暖流與西風漂流各有很多分支洋流向副熱帶海區流去,南半球也有類似情況。這是因為副熱帶海區,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降水少,蒸發大,海水鹽度高,水面自然要降低,海水密度加大。密度大的海水下沉,從海底流向別的海區,使副熱帶海區水面更加降低,相鄰的西風漂流及南北赤道洋流趕來補充,這種因海水密度不同而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淌流」多發生在大河口附近,那裡河水面高於海面,常形成小規模洋流。「補償流」是由于洋流流動本身造成的。由于洋流的流動,海水流出的海區形成減水,而海水注入海區形成增水,造成洋面的不平衡,進而產生增水區到減水區的補償流,風海流與補償流是世界洋流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形成各大洋的環流系統。現以太平洋及印度洋為例說明環流體系,並說明寒暖流的劃分標準。
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要高,叫做暖流。暖流對沿岸地區氣起增溫、增溼的作用。例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溼的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叫做寒流。寒流相對沿岸地區氣候起降溫減溼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太平洋北部的北赤道暖流是由信風引起的風海流,流向自東向西,遇到西太平洋島嶼的阻擋,並且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右偏轉,形成黑潮(又稱臺灣暖流)。黑潮在日本東部海域進入西風帶,在風力吹動下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暖流向西遇北美大陸阻擋,大部分轉向南流,形成加利福尼亞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屬於補償流,補償北赤道暖流的減少。暖流一部分往北再向西流,形成阿拉斯加暖流和阿留申暖流。值得注意的是阿留申暖流自北向南,即從高緯流向低緯,但其水溫比所經海區要高,仍屬暖流。太平洋南部洋流系統與北部相似,只是方向作逆時針流動。
印度洋南部海域開闊,和太平洋南部相似形成一個完整的環流系統。印度洋北部因受大陸的限制和季風的影響,形成特殊的「季風洋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洋流自東向西,再折而向南,與赤道逆流構成環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洋流流向與冬季相反。應注意的是,夏季索馬利亞東海上索馬利亞寒流,雖然洋流從低緯流向高緯,卻是一股水溫低於流經海區的寒流。
由此可見,全球的大洋環流,對高、低緯度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航海等都有影響,對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貢獻。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