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中國人到非洲做生意、定居、旅遊,如果你在肯亞生活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當地居民穿的衣服印有很多漢字。
漢字的魅力遠遠超乎你想像,國外的人喜歡將漢字紋在身上,喜歡穿印有漢字的衣服,認為很時尚。但是,在肯亞等一些非洲國家,印有漢字的衣服卻發展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讓遠在他鄉的中國人看到後既感到自豪,有時候也會讓人噗嗤一笑。
記得有個旅遊博主在肯亞遊玩時,卻看到一個黑人大哥穿著自己母校的校服,還誤以為是校友,詢問後才得知,原來他的衣服是通過二手市場買的。
在非洲,二手衣服因為物美價廉擁有很大的市場,在那裡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穿著廢舊的校服,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在當地開了一所分校呢。
其實,當非洲人第一次看到衣服上印的漢字時,他們的心情恐怕跟我們第一次登上埃及金字塔一樣。在非洲這塊大地上,印著中國漢字的二手衣服已經悄悄地成為了當地人們壓箱底的時尚單品。
中國的二手衣服在非洲大陸大放異彩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在加納、肯亞、烏幹達、坦尚尼亞等等,二手服裝市場到處充斥著漂洋過海的中國貨。雖然是二手,但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就能得到一件「新」衣服,而且款式時尚、多樣,何樂而不為呢?
在國內一斤6毛錢的二手衣服,經過清洗、熨燙、裁剪等簡單加工,然後長途跋涉,公路、水運等方式進入非洲露天市場,從一斤6毛錢蛻變成一件十幾塊甚至幾十塊人民幣不等。中國的二手衣服在非洲如此受歡迎,除了價格便宜、質量好之外,只要是基本上都是半成新的或者全新的,就拿我們的校服來說,由於樣式比較「土」,很多同學都不喜歡穿,於是常年擱在衣櫃裡,拿去捐的時候基本上跟新的無異。另外,過於破舊的衣服,人們也不好意思拿去捐。
舊衣服的處理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公益捐助,將我們不要的衣服通過慈善機構捐贈給貧困山區;二是乾脆直接送人、賣掉或者丟掉;三是無法直接二次銷售的,經過商販的再加工,做成其他物件,如手套、隔音棉、保溫棉等等;還有一種是再出售,這種方式賺錢是最可觀的,當然,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很多人都不願意購買二手衣服,所以只有極少數二手衣物會流入本地市場,大多數都是轉運到非洲國家。在廣州,二手衣物從收購、分揀、消毒、打包、出貨等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產業鏈,成本低,利潤高,所以有很多人都覬覦這塊蛋糕。
那麼,你捐過舊衣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