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採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歌德
行走在
「土地熾熱、陽光絢麗」
的非洲大陸上,在為非洲一望無際的草原、綿延起伏的丘陵、成群結隊的羚羊感嘆時,也會被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土著居民所驚嘆:
非洲人竟然如此熱愛中國。
婦孺老少均有身著中國漢字的服裝,他們雖不懂得背後的大字有何含義,但於他們而言,帶有中國字的服裝就類似於「
阿迪、耐克
」的等象徵身份的時尚單品。
遠看是一幕國際友好場景,近看卻哭笑不得:
這些服裝中,有「美團、滴滴、某某幼兒園、某某中學、跨越某市」等行業字跡,中國的校服、服務服裝什麼時候成為了非洲人鍾愛的服裝?
一、穿越大洋,「重獲新生
」
這種現象並非是非洲個例,而是遍布在整個非洲地區,中國居民衣服如何到達了非洲?又是如何在非洲長久暢銷?
先來看下非洲肯亞首都奈洛比東北部吉空巴市場,這個市場直接養活了非洲的很多二手商販,它是整個
東非地區二手衣物的銷售地和集散地。
身處其中,你會有一種恍惚感:分不清自己是在中國還是在非洲,
放眼望去,都是非洲版本的「學生、外賣小哥、算命大師」。
市場有上千個攤位,每個攤位都掛著帶有
中國漢字的衣服
,這些衣服原本是國內商販以6毛錢一斤的價格成噸收購,通過熨燙、清洗等程序轉手賣到非洲,之前是原始的貨運轉接,後來變為物流運送。
九十年代末,國內電商網絡迅速發展,像
「某裡、某東」等電商平臺飛速發展
,為國內衣物出口提供了極大平臺。
國際貿易的成熟為這些跨境物品創造了急速發展的前景,而
人口眾多的非洲就成為了二手衣物市場的大市場之一。
被廢棄的二手衣物漂洋過海
「搖身一變」就成為了非洲人喜歡之物
,很大原因來自於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在溫飽穿衣等方面給國民基礎保障。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著裝也愈發時尚。
國民在穿著方面不僅僅追求「暖、涼」,愈發注重款式、質量。
根據相關部門出示的數據可以得知
:中國普通家庭每年的閒置服裝高達60斤,且平均每人每年會購買10件衣服。
中國有14億人,每年廢棄衣服數量可想而知。在巨大的基礎上,「二手衣服」成為了跨境貿易的重要一環。
二、身份象徵、「名牌效應」
除了有較大的跨境貿易平臺外,暢銷原因和非洲當地服裝製作成本也密不可分,東非地區的經濟水平普遍貧窮落後,他們傳統的服裝需要定製,定製服裝需要花費高昂價格。
由於經濟水平限制,非洲很多人所穿衣服顏色單一、款式單一、質量一般。
而從中國進口的二手服裝,顏色亮麗、款式多樣、質量領先,每件絢麗服裝都幾乎可以引領新的潮流。最重要的是:這些服裝便宜實惠、耐洗耐磨,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深受非洲勞動人民的青睞。
日新月異的環境下,中國在全球地位有目共睹,很多非洲學生來華學習、非洲商人來華交流後都無一不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嘖嘖稱嘆:這才是大國姿態。
而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他們更是高度認可,如同某些崇洋媚外之人對英語的崇拜一個心理,能夠穿上中國字的服裝,是迷之自豪之事。
去過非洲的小夥伴會經常看到這樣一幕:皮膚黝黑的非洲人穿著某飯店、某學校、某工廠的工裝依然滿臉欣喜,你可能忍不住猜疑:
如果這都不算是對中國的愛,那還有什麼更能體驗非洲人民對中國的情誼,不然為何他們不穿帶有英文字母的服裝呢。
在非洲居民心中
,
這些帶字服裝就是象徵身份的「名牌」服裝
,
先別管什麼字,只要是漢字就力挺。
中國曾多次對非洲施以援手,幫助他們建設的基礎設施就不計其數,更不用說在天災人禍時提供的幫助。非洲人一直對中國充滿感激,穿上中國製造的衣服不僅是友好的象徵,
也是「有文化」的表現。
三、提升就業、雙方共贏
突如其來的疫情威脅著全球的製造業,很多國家的行業受到極大衝擊,一些國家失業率急速上升,尤其是美國、英國的進出口行業一片蕭條,
他們不屑於以微薄利潤賺取非洲人的錢,所以國內很多人流離失所。
反觀中國,經濟形勢穩步前進,進出口貿易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除此之外,二手衣服的回收間接為非洲提供了不少崗位,不失為一種
「合作共贏」的良策。
廣州港口的港灣,每天都有大量的衣服回收運出
,每一艘貨輪衣服的運輸都意味著數個家庭的正常運轉,這怎能不令人感激中國的付出。
非洲人對中國的衣服視若珍寶。這無形中
肯定了中國的生產力和發展力
。相對於肆意丟棄、汙染環境的處置方式,衣物二次利用符合全球提倡的生態文明建設。
有人說:
這是一種好的商業模式
,既解決了非洲衣不遮體的窘迫問題,也使得二手衣服能夠發揮它真正的價值,如果這種模式能在全球應用,那很多棘手的環境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吧。
不過在運輸過程中應當注意衛生,二手衣服可能會沾染某些病菌,畢竟使用者的健康情況尚不明朗。如果因為衣服而感染某些疾病就得不償失,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之年更應做好消毒工作。
也有人說:
這明顯就是某些不良商販打著愛心的幌子廉價收購二手衣服
,從中牟利,自己曾經捐贈的那些愛心衣物是否也被這些不良商家賣去了非洲。
愛心中轉站的衣服回收是為了捐贈給國內偏遠地區的弱勢群體,而不應該成為某些商人牟利渠道,不建議將二手衣服賣到非洲。
結語
魯迅曾說: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這句話適用於任何時代,在充滿血淚的近代史中,中國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勿說色彩豔麗的衣服,連基本的避寒都難以滿足。
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國民時尚優雅,他們可以有選擇款式的資本。這種轉變來自於國家的支撐、民族的扶持,如果一個民族沒有靈魂,想要從一窮二白髮展崛起怕是天方夜譚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改革開放前,中國物資匱乏、經濟落後,作為人口大國,曾是歐美、韓國二手服裝接手的「主要地區」。
數年後,中國的二手服裝轉移到了人口第二大洲非洲,非洲生產力低下,二手服裝乃是他們的剛需,中國未曾對此有過半分嘲諷,這就是大國和「島國」的區別。
競爭激勵的多元化環境中,中國不卑不亢、穩步發展,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那句「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將會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