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ri - Annie's Wonderland
EAST PROJECT2017年,4月27日,天氣 晴。
我們一行20人,驅車約2.5小時前往鹹寧大幕山賞杜鵑花。
上大廣,轉杭瑞,進入鹹寧通山境內,不知不覺就從長江之濱轉場到鄂南的大山之中。一路青山綿延,見到山外有山,也知曉了一句話「通山通山,通通是山」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黃沙鋪收費站出來,前行右拐約三裡路,就進入一個集鎮,名黃沙鋪,臥於山谷間。黃沙鋪不是售賣黃沙的鋪子,穿鎮而過有一條小河,叫黃沙河,據說這裡是以前大冶金牛至武寧船灘商道上的一個中轉站,估計設過驛站吧,古代的驛站往往被稱為「鋪」。歷史悠久,貿易發達,曾經也闊過!一條主街如同扁擔,店鋪林立,古舊又新奇。
出鎮子不久,左拐,沿著土路前行,穿過幾個古樸的村莊,沿途山野風光頗為優美,生態資源不錯,路邊河水清澈見底;路的終頭是一個叫源頭的村子,源頭村因處於黃沙河的源頭而得名,河水再往上遊,就叫溪了。這裡是李姓、阮姓聚族而居的風水寶地,聽說他們的祖上都頗為顯赫。
這裡也是通往大幕山的必經之路。
大幕山,全稱大幕山森林公園,前身是國營大幕山林場。是幕阜山脈支脈,坐落於鹹寧通山東北部,是通山和鹹安的界山。山北之水流經梁子湖進入長江,山南之水徑流富水湖,自陽新也匯入長江,也算是殊途同歸!
大幕山頭枕東北,尾踞西南,綿延數十公裡,山勢巍峨,群峰突起,總面積約40平方公裡,主峰甑背巖海拔954.1米。
山裡溝谷縱橫,森林覆蓋率極高,有「綠寶石」之稱,且充滿著神奇的色彩。景觀眾多,被當地人總結為"櫻花園"、"杜鵑園"、"慈湖禪鍾"、"柳泉林海"、"虎旗佛洞"、"天地洗硯"、"大幕三傑"、"竹樓幽谷"、"雙峰神眺"、"黃金古寺"等。
我們開始進山,一條柏油路由此盤旋而上,一邊是山崖,一邊是峽谷。峽谷兩岸臨溪山坡滿是竹海,不愧為「楠竹之鄉」,間有山花爛漫;車行其中,風吹過時,簌簌作響,宛如進入清涼世界!
約一刻鐘的車程,見一門樓,門額題寫「大幕山森林公園」,還有幾間平房,頗為破舊,還有兩家農家樂;門樓旁邊有一斜徑,路口立有「盤龍溪漂流由此去」的標牌,原來這下面就是黃沙河的源頭盤龍溪!
山路十八彎,隨著海拔的升高,竹海漸漸被移到了身後的遠方,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一片林海,古木參天,知名的,不知名的向天直立。
瞬間我們似乎置身於一個寂靜的世界,太安靜了!除了偶爾聽到山鳥的啼鳴,小溪的伴奏,剩下的只有我們的呼吸的聲音。突然腦海裡迸出了王維的那句「鳥鳴山更幽」,更有朋友哼出了熟悉而久遠的歌曲——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叢叢,我找不到他的行蹤,只看到那樹搖風…
任何崇山峻岭之中,既是世外,亦有人間!
果不其然,在一處峰迴路轉、古樹綠竹之中,一座村子呈現眼前。這就是山中隱士、大幕之子——曾家山村!
由於事先我們與曾大哥聯繫好了,中午在他家安排中餐,所以早早就在村口迎接我們。村子有兩個出入口。修篁掩映處,一條自下而上,長而陡的臺階的是新村口,而老村口與其他古村一樣,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古樹!曾大哥就是站在一棵300多歲的銀杏樹下,抬眼望去,古樹盤旋,橫斜逸出,婆娑不停。
自幼生活在大山裡的曾大哥,年約五旬,樸質憨厚,言語短促,愛笑。簡單寒暄後,他轉過身一手背在腰後,一手夾著煙,猛吸一口,領著我們進村去他家!
關於曾家山的來歷,這裡不多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擺渡一下。
趁著午飯尚早,放下簡單的行李後,曾大哥帶我們在村裡走了一圈。
第一印象是村裡的民居,由於土地稀少,空間促狹,房屋依山就勢而不破山體,並排宛轉曲折,前後層層疊疊;房前屋後開闢成菜園子,並不見農田。大約還有一半是過去的老房子,牆體既不是青磚,也不是石頭,居然是生土夯實而成,在土層之中,不難發現夾雜的鵝卵石和藤條等植物。單體建築並不見精緻與豪華,更無雕梁畫棟,唯一在格局和修飾方面比較講究的就是曾氏宗祠了。牆體呈土黃色,跟大地一樣,亮而不炫…,突然我想起了在千裡之外的安徽皖南大山之中,雲端之上的一個村子——陽產。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村裡村外的古樹。據說這裡是通山境內唯一擁有最多古樹的村落。古樹群中有青稠、苦櫧、南酸棗、黃連木等國家保護名木,我們是第一次看到,觸摸到,大家都驚嘆不已!古樹大多集中在村子東南角,都是曾氏先祖開基之時種植,並立有族規保護,除了曾經偶遇雷擊,有兩棵受傷之外,其它的依然茂盛挺立,護佑著曾氏後人。
距離古樹群不遠的巖石下面,有一泉眼,後來開成一口水井,供村民飲用,浣洗,先後有序。大家掬了一口,異常甘甜!
井邊立有石碑,上書「紅軍井」,這時曾大哥依然用他那憨厚而自豪的表情給我們道來一段80多年前的傳奇。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曾在這建起紅軍醫院,何長工、李燦、肖克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彭德懷在這裡率領紅軍戰士為村民掘起水井,一個「紅軍井」滋養了一村人,也感動了大山裡大批的熱血青年,他們紛紛報名參加紅軍,英勇作戰,立下了許多功勞,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統計,曾家山地區在冊革命烈士約有十多人,真是可歌可泣,永世不忘!
午飯熟了,曾家大嫂趕來喊大家吃飯。紅燒肉,土雞湯,包坨,山野菜等等一大滿桌,大哥還拿出來自釀的包穀酒…
吃完飯,向山上進發,驅車30分鐘經過一道埡口,遠遠的就看到對面的山頭一片泛紅,花海到了。
在一個簡陋的停車場,大家下車,剛一抬頭,整個山坡上,紅的像火、像霞。真是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啦!
其實山花每年這個時候開始怒放,只不過以前都是匿藏在灌木叢中,不顯眼,隱隱約約的透出一些淡紅。近些年來,賞杜鵑形成了一股風潮,當地人也意識到了這是機遇,既然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又何必讓它「藏在深閨人未識」呢,於是組織人員伐掉灌木叢,漸漸這些花兒露出了傾國傾城之貌,成了主角。據說現已開闢的杜鵑花海面積約有2000畝。
沿著簡易的步道,我們跟眾多遊客一樣,急不可耐的鑽進花叢,在其間穿行, 自拍、互拍、合拍…三個小時後,集合返程!
對於杜鵑花的描述,實在是詞短。咱們還是以實景代替文字吧!
【後記】這兩年由於機緣不巧,沒有去大幕山,但一直與曾大哥保持聯繫,據他說,現在黃沙鋪到源頭村已經新修了柏油路,源頭村修了一個停車場,在杜鵑花盛開的時候,遊客需換乘車輛進山;花海停車場也進行了擴建,花叢中步道進一步完善,免了泥濘灰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