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懲處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2020-12-13 歷史客棧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方向為之一變。

今天,就是西安事變爆發的84年紀念日。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安事變的主戰場就是在西安,最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和平解決了這場事變。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在南京。

事變剛剛發生時,國民黨內部一片混亂,宋美齡、宋子文等人如喪考妣,而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則蠢蠢欲動,何應欽更是召集一大批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到他的何公館內密會,史稱「白衣誓師」,也就是效仿三國時期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欲以漢獻帝被害為藉口,讓劉備名正言順地登基稱帝。

何應欽等人密謀,以討伐叛逆為名,出兵關中,並派飛機轟炸西安,趁亂除掉蔣介石,或者逼得張學良、楊虎成孤注一擲,殺掉蔣介石,那樣一來,何應欽就可以取代蔣介石了。

當時的南京,的確成了何應欽一派的天下,宋美齡到處哭哭啼啼,博取同情,卻得不到什麼援助,宋美齡還曾當面痛斥何應欽:「張漢卿楊虎成二人不過是想要委員長抗日,並非存心要殺他,你何敬之卻非要把事情做絕,到底誰最想要委員長的命?」

平時對宋美齡畢恭畢敬的何應欽,竟勃然大怒,呵斥宋美齡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國家大事?你的丈夫重要還是國家重要?」

在這次事變中,何應欽的表現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按照蔣介石睚眥必報的習慣,何應欽肯定是難逃一劫了!

但實際上呢?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張學良被軟禁,楊虎城被流放,而野心更大的何應欽,卻不但毫髮無損,地位還更加穩固,這是怎麼回事呢?老蔣真的對何應欽如此寬大嗎?

其實,蔣介石之所以沒有處罰何應欽,不是不想,而是有著更多的考量。

首先,何應欽勢力太大,蔣介石不敢輕舉妄動。

何應欽參加同盟會的時間,比蔣介石還要早,在國民黨內的人望也不低於蔣介石,而且在蔣介石最倚重的黃埔軍校,何應欽的地位也不低,擔任軍校總教官,跟黃埔學生的關係更近。

所以,蔣介石要想動何應欽,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分裂,說不定還會遭到反噬。

其次,蔣介石沒有處罰何應欽的理由。

當時的國民政府,不是哪個人的個人王國,重大的事件都要經過嚴格的憲政程序,比如何應欽對西安發起討伐,也不是他一個人決定的,而是軍事委員會眾多成員集體參與商定的,合理合法,所以蔣介石是沒有理由來單獨懲處何應欽的。

其實,後來張學良被軟禁,也不是蔣介石個人決定的,而是經過軍事法庭的公開審判,才判定張學良10年有期徒刑。

第三,也是蔣介石最擔心的,就是如果查處了何應欽,必然會牽連出很多人,很可能會逼得這些人鋌而走險,搞不好又會引發「南京事變」!

西安事變爆發後,形勢一下子變得非常嚴峻,國民黨內的很多人都料定蔣介石兇多吉少,自己應該另謀出路,所以何應欽一站出來,立即有一大批國民黨大員到他的何公館密商,很快就組織起了10萬人之眾的「討逆軍」,推舉何應欽為總司令,紛紛對何應欽馬首是瞻。

但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蔣介石也平安回到了南京,這下,形勢又變得緊張起來,人人自危,暗流湧動。

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如果真的揮起了大棒,這些人肯定不甘束手就擒,搞不好又會爆出一個「南京事變」,鹿死誰手就說不定了。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當年曹操擊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從袁紹處查獲了一大批曹操的手下官員與袁紹勾結的書信,曹操深知如果追查,必將損失一大批人才,所以索性一把火全部燒掉,安了這些人的心,從此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他。

蔣介石熟讀史書,對三國的這個故事肯定不會陌生,因此乾脆就學曹操,對參加「白衣誓師」的人一概不問,安撫人心。

當然,在蔣介石的內心裡,對何應欽終究還是有芥蒂的,到了臺灣後,何應欽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復當年的風光了。

相關焦點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報復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由此可見蔣介石政治手腕之高超了,可以說,在這種權勢陰謀當中,蔣介石一生幾乎沒有輸過,只有一次意外。那就是被他的「義弟」張學良給「坑」了一把,1934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軟禁了躁動的蔣介石,逼蔣抗日,讓當時的蔣介石顏面大失。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張學良也被蔣介石抓了起來。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處置了那麼多人,為什麼不處罰何應欽呢?
    這引起了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不滿,於是他們扣押蔣校長,實行兵諫,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這是蔣校長一生中比較狼狽的一次,所以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會南京的張學良遭到了軟禁,可以說張學良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軟禁中度過的。楊虎城被迫去職出國考察,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參戰被蔣校長給抓住,解放前夕遭到殺害。
  • 西安事變爆發後,宋美齡為救蔣,與何應欽發生衝突,還被何罵哭
    西安事變爆發後,宋美齡為救蔣,與何應欽發生衝突,還被何罵哭。怎麼回事呢?1936年12月12日清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當此消息傳出後,何應欽緊急召集一幫國民黨大員到自己的官邸鬥雞閘4號何公館來開會,提出要轟炸西安,以武力搶救蔣介石,並美其名曰「白衣誓師」。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敢動張學良?「少帥」晚年說出驚天秘密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這句話,對形容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西安事變,是一出撲朔迷離、雲山霧罩的隔夜戲。▲張學良與宋美齡少帥晚年回憶這段往事,不忌諱趙一荻女士在場,情不自禁地脫口對採訪他的學者王書君說:「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那時蔣介石也同時在追求宋美齡,不過蔣介石當時只是個上校,當然是一顆冉冉飆升的政治明星。有記載的是,張學良在上海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
  • 西安事變由於她的深明大義,成功統一戰線,致敬!
    商談取得了默契,宋子文準備到西安和談,何應欽則準備和談失敗後採取軍事行動。 同日,蔣介石根據宋美齡來信中的意見,向何應欽下達了三天內停止軍事衝突的手令。張學良委託被困大員蔣鼎文出面,於18日抵達南京訪晤何應欽,將蔣介石的手令交給他。其手令云:「敬之吾兄:聞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正於本星期六(19日)前可能回京,萬不可衝突!」
  • 西安事變為何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爆發後,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南京政府在如何對待事變問題上,存在著武力「討伐」和政治解決的兩種態度。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等人極力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他們調動陸軍和空軍力量準備進攻西安。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反對用武力「馬上討伐」,同時積極展開營救蔣介石的活動。
  • 西安事變為什麼放蔣介石?背後你不知的利益計算!
    也就是說,曹操戰船被燒後,率軍從華容道步行而歸。華容道上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加之那天又颳大風,行走更加艱難。於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墊路,大軍才得以通過,而羸兵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眼看大軍就要全部通過華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諸將本已狼狽不堪,見曹操大笑,十分不解,問曹操為何發笑。
  • 「黃埔三傑」中唯一反動的賀衷寒為什麼會失去蔣介石的信任?
    1936年,著名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高層分為兩派:一派以宋美齡、宋子文為代表,主張和平解決;另一派以何應欽為代表,主張武力解決。
  • 西安事變:火爆蔣介石和率性張學良情緒失控的大事件
    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未核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中國歷史上偶發事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恐怕莫過於西安事變了。然而,我們重新檢視史實發現,如此關係國家命運前途的西安事變,竟然只是兩個男人情緒失控的產物,違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啞然失笑!苦笑之餘,也不免令人長嘆,高層決策水平的原始性,人民能不飽受苦難?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這樣「收拾」東北軍,難怪誰都救不了張學良
    眾所周知,西安發生了非常著名的變化,是由愛國將領楊虎城和張學良發起的。他們代表的不是他們兩個人,而是分別代表著當時中國的兩支強大力量。他們兩人不贊同蔣介石的內戰政策,並在建議無效的情況下果斷地監禁了蔣介石。
  • 簡敘何應欽
    ,蔣任滬軍第五團團長,何任都督府訓練科一等科員,兩人仍然不認識。但好景不長,1920年,貴州政局突變,何被擠出貴州,趕到雲南,在昆明又遇行刺,身中兩槍,一槍在胸,一槍在腿,胸部子彈幸未貫穿,留下一條性命,何在昆明的法國醫院住了半年,自此也破滅了他對貴州事業的夢想,出院後何前往上海,閒住了將近兩年,得悉黃埔軍校興辦,何與蔣無深交,但與王柏齡相熟,託王找蔣,本來黃埔黨軍應該是蔣王而不是蔣何,王柏齡與蔣關係非同一般,兩人在保定軍校同時考取留日生,一同赴日,且同學炮科,
  • 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蔣介石第一次到臺灣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時,他和宋美齡在1946年10月25日飛到臺灣造訪。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 他曾是國民黨二號人物,白崇禧逼蔣介石下野,他一聲不吭遭蔣痛恨
    何應欽曾是與蔣介石並列的國民黨二號人物,在跟隨蔣介石的歲月裡發生了兩件事讓他漸漸被冷落,第一次是蔣介石下野,第二次是「西安事變」。1927年8月蔣介石和汪精衛鬧分家,南京和武漢同時出現了兩個所謂的「國民政府」,蔣介石聲稱必須先定武漢再北伐,但是卻遭到了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強烈反對。於是蔣介石便以下也來相威脅,沒想到白崇禧竟順勢答應了,這讓蔣介石一時尷尬萬分。當時唯一能為蔣介石說話的只有手握重權的何應欽,但是他卻一聲不吭,蔣介石無奈只得下野,這件事直接導致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不滿。
  • 抗戰勝利75周年|歷史在這裡拐彎:何應欽公館
    走上石階,深綠的拱圈門窗左側,掛著「何應欽公館」的牌子。何應欽(1889-1987),貴州義興人,早年留學日本,曾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後追隨蔣介石,任國民黨軍政要員。居於南京期間,何公館裡上層人物往來如流。抗戰歲月,一次次對話,一個個決定,在這裡,或激烈或平和地上演,成為了抗戰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 30萬東北軍,在西安事變后土崩瓦解,到底是誰之過錯?
    以至於張學良在晚年回憶是說:「並不是自己不願意抵抗,而是因為蔣介石不讓!」而對於不抵抗就將東三省徒手送給了日本人,是張學良至死都沒有在返回東北的主要原因。而真正將東三省拱手送給日本人之後,張學良的內心是無比的自責,以至於後期依靠毒品來度日。並且張學良一直想要做些什麼來彌補曾經的過失。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何應欽出生於1890年,他是貴州省興義人,家庭條件一般,既不算富豪也不貧困。何應欽小時候就讀的是私塾,他讀完私塾後決定棄筆從戎,先是入讀貴陽陸軍小學,之後又入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公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入振武學校就讀。
  • 賀衷寒做啥了,為啥不得蔣介石待見,成為最憋屈的學生?
    這個也是蔣介石組建的第一個特務組織,能夠讓賀衷寒擔綱,能夠看出蔣介石對賀衷寒有多麼的重視。(西安事變)蔣介石後來拋棄了賀衷寒,緣於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南京,在國民黨高層領導內部,迅速形成了以何應欽為首的「討伐派」和以宋美齡為首的「和平解決派」。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何成浚為蔣介石立下的第一大功就是成功遊說閻錫山。閻錫山從辛亥革命後開始執掌山西軍政大權,被稱為「山西王」,在當時有很強的實力與影響力。蔣介石北伐時,閻錫山並沒有第一時間響應。在何成浚的遊說下,閻錫山覺得自己必須要跟蔣介石合作才有出路,在這之後閻錫山才響應了蔣介石的北伐,成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
  • 蔣介石手下的「四大金剛」,個個如雷貫耳,個個都是敗兵之將
    要說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梟雄,蔣介石估計是能排得上號的人物,不過就是這樣的人物,手底下也得有一個團隊為其「保駕護航」,今天筆者就著重給大家說說蔣介石手下的「四大金剛」。第一位是何應欽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同學,兩人都曾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辛亥革命後何應欽回國參加革命軍,二次革命失敗後,何應欽又回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而這一時期的蔣介石,卻成為了孫中山身邊最信任的人。
  • 宋美齡生日時,周總理送給她一份大禮,蔣介石看到後差點哭出來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出於愛國熱忱扣押了反對抗日、積極「剿共」的蔣介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內亂作一團,一些國民黨高層甚至想藉機除掉老蔣。緊急之下「第一夫人」宋美齡在周總理(恩來)、潘漢年的幫助下,飛赴西安,「營救」丈夫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