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方向為之一變。
今天,就是西安事變爆發的84年紀念日。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安事變的主戰場就是在西安,最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和平解決了這場事變。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在南京。
事變剛剛發生時,國民黨內部一片混亂,宋美齡、宋子文等人如喪考妣,而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則蠢蠢欲動,何應欽更是召集一大批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到他的何公館內密會,史稱「白衣誓師」,也就是效仿三國時期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欲以漢獻帝被害為藉口,讓劉備名正言順地登基稱帝。
何應欽等人密謀,以討伐叛逆為名,出兵關中,並派飛機轟炸西安,趁亂除掉蔣介石,或者逼得張學良、楊虎成孤注一擲,殺掉蔣介石,那樣一來,何應欽就可以取代蔣介石了。
當時的南京,的確成了何應欽一派的天下,宋美齡到處哭哭啼啼,博取同情,卻得不到什麼援助,宋美齡還曾當面痛斥何應欽:「張漢卿楊虎成二人不過是想要委員長抗日,並非存心要殺他,你何敬之卻非要把事情做絕,到底誰最想要委員長的命?」
平時對宋美齡畢恭畢敬的何應欽,竟勃然大怒,呵斥宋美齡道:「你一個婦道人家,懂什麼國家大事?你的丈夫重要還是國家重要?」
在這次事變中,何應欽的表現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按照蔣介石睚眥必報的習慣,何應欽肯定是難逃一劫了!
但實際上呢?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張學良被軟禁,楊虎城被流放,而野心更大的何應欽,卻不但毫髮無損,地位還更加穩固,這是怎麼回事呢?老蔣真的對何應欽如此寬大嗎?
其實,蔣介石之所以沒有處罰何應欽,不是不想,而是有著更多的考量。
首先,何應欽勢力太大,蔣介石不敢輕舉妄動。
何應欽參加同盟會的時間,比蔣介石還要早,在國民黨內的人望也不低於蔣介石,而且在蔣介石最倚重的黃埔軍校,何應欽的地位也不低,擔任軍校總教官,跟黃埔學生的關係更近。
所以,蔣介石要想動何應欽,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分裂,說不定還會遭到反噬。
其次,蔣介石沒有處罰何應欽的理由。
當時的國民政府,不是哪個人的個人王國,重大的事件都要經過嚴格的憲政程序,比如何應欽對西安發起討伐,也不是他一個人決定的,而是軍事委員會眾多成員集體參與商定的,合理合法,所以蔣介石是沒有理由來單獨懲處何應欽的。
其實,後來張學良被軟禁,也不是蔣介石個人決定的,而是經過軍事法庭的公開審判,才判定張學良10年有期徒刑。
第三,也是蔣介石最擔心的,就是如果查處了何應欽,必然會牽連出很多人,很可能會逼得這些人鋌而走險,搞不好又會引發「南京事變」!
西安事變爆發後,形勢一下子變得非常嚴峻,國民黨內的很多人都料定蔣介石兇多吉少,自己應該另謀出路,所以何應欽一站出來,立即有一大批國民黨大員到他的何公館密商,很快就組織起了10萬人之眾的「討逆軍」,推舉何應欽為總司令,紛紛對何應欽馬首是瞻。
但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蔣介石也平安回到了南京,這下,形勢又變得緊張起來,人人自危,暗流湧動。
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如果真的揮起了大棒,這些人肯定不甘束手就擒,搞不好又會爆出一個「南京事變」,鹿死誰手就說不定了。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當年曹操擊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從袁紹處查獲了一大批曹操的手下官員與袁紹勾結的書信,曹操深知如果追查,必將損失一大批人才,所以索性一把火全部燒掉,安了這些人的心,從此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他。
蔣介石熟讀史書,對三國的這個故事肯定不會陌生,因此乾脆就學曹操,對參加「白衣誓師」的人一概不問,安撫人心。
當然,在蔣介石的內心裡,對何應欽終究還是有芥蒂的,到了臺灣後,何應欽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復當年的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