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預防脫水 及時口服補液鹽Ⅲ
徐曉紅給患兒做檢查。
夏季天氣炎熱,食物易滋生細菌,有些寶寶在飲食和衛生習慣上不太注意,加之腸胃免疫力弱,很容易受病毒和細菌侵襲。「特別在夏秋交替時,也是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發病急、病情嚴重,並伴有嘔吐、噁心、發熱、腹痛等症狀。」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小兒消化科主任徐曉紅表示,近期門診接診的小兒腹瀉患者也明顯增加,且細菌感染者居多。
小兒腹瀉後,是先止瀉還是先預防脫水?徐曉紅稱,腹瀉時脫水引起的危害較大,嚴重的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但出現輕度和中度脫水時,醫生一般不建議打吊瓶,臨床多使用「口服補液鹽Ⅲ」的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只有重度脫水時才會採取靜脈補液(打吊瓶)。
輕中度脫水患兒要口服補液鹽Ⅲ
2016版《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中提道:「目前循證醫學的證據顯示口服補液方法與靜脈輸液一樣有效,口服補液是急性感染性腹瀉有效及性價比最高的治療方法。強烈推薦用於預防脫水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
在我國,現有的口服補液鹽主要有口服補液鹽I、口服補液鹽II、口服補液鹽III。兒童多數使用口服補液鹽III。
徐曉紅稱,對於腹瀉患者,臨床首先應診斷是由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或是其他的寄生蟲、真菌、胃瘍等情況,要對症下藥。其次要根據大便性狀、尿量、皮膚狀態等判斷輕重程度。一般輕度腹瀉每日大便少於10次,量不多,寶寶會出現兩眼窩稍陷,精神差,口渴的症狀,但仍有尿排出;重度腹瀉起病急,每日大便10次及以上,還伴有發熱、嘔吐、明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現象,孩子精神萎靡,甚至昏迷,尿量極少或無,啼哭時沒有眼淚。
對患兒病情判斷準確後,輕度、中度脫水患兒可推薦使用口服補液鹽III。重度脫水的患兒,應採用靜脈用的糖鹽混合溶液,靜脈輸液。
口服補液鹽III怎麼補? 徐曉紅表示,應在孩子每次腹瀉後補充,小於六個月的孩子每次補充50ml液鹽,六個月到兩歲的孩子每次100ml,兩歲到十歲的孩子每次150ml,而10歲以上則多多益善。或者按照兒童體重計算,每公斤體重服用50ml-75ml。她提醒,液鹽少量多次服用效果更好,但最好在4個小時內喝完。
「患兒無脫水症狀,是不是不用口服補液鹽III?」並不是如此。徐曉紅說,從患兒腹瀉開始,就要及時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直到腹瀉停止。
補液鹽不能與牛奶、果汁混合衝服
「很多人認為口服液鹽就是普通的鹽水,自己配製的也一樣。其實不然,液鹽中含有標準比例的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和葡萄糖,不僅能補液,還可以減少腹瀉的次數和腹瀉的量。」徐曉紅告訴記者,口服補液鹽需遵守一定的規範,否則會適得其反。每袋液鹽溶解於250ml的溫開水中,不能將一袋拆分成半袋衝125ml的水,拆分不精確容易影響溶液的濃度。如果較小的寶寶不能一次服完,可用勺子、滴管分次餵服,每隔3-5分鐘餵一次,每次5ml-10ml。
除了規範服用,補液鹽期間還應保持正常的飲食。徐曉紅說:「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腹瀉了就應該什麼都不吃,這樣是極不合理的,孩子腹瀉期間應進行正常的母乳或奶粉餵養,重度脫水可遵醫囑。還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容易服下,用牛奶、果汁等混合衝服,這樣會影響液鹽的療效,應直接用溫開水衝服。」
徐曉紅強調,小兒腹瀉切忌亂用抗生素。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通常由胃腸道病毒和細菌感染所致,臨床顯示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腹瀉佔到93%,而細菌感染性腹瀉只有6%-7%,對於細菌性感染才使用抗生素治療。此外,如果出現高燒、嘔吐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專家簡介:徐曉紅,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小兒消化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碩士。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第十七屆、第十八屆委員會消化學組委員,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兒科救援分會委員,甘肅省兒科學會消化學組副組長、甘肅省醫學會病毒學會委員,甘肅省醫學會肝病學會委員甘肅省醫師協會消化內科醫師分會理事。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歐陽海傑 實習生竇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