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丁秀偉
■ 朱麗葉
一到秋冬,又是小兒腹瀉高發期。如果家長護理不當,會導致患兒腹瀉更嚴重或使病情遷延不愈。嬰幼兒出現腹瀉應怎麼辦?是自行給藥或限制飲食或擅自用抗生素?帶著許多媽媽們的疑問,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近日採訪了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急診科主任貢海蓉主任醫師,請她就小兒腹瀉的分類、如何合理用藥及注意事項給家長們「指點迷津」。 貢海蓉提醒說,腹瀉治療應根據脫水、電解質紊亂程度適當給予液體療法、飲食療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家長應避免誤區,切勿盲目用藥。
腹瀉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九成腹瀉不需抗菌藥物治療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腹瀉以及腹瀉的常見類型。有些媽媽認為寶寶一天拉4次就是腹瀉,其實,腹瀉的判斷標準是一天大便次數增多,總量超過200克,並伴有性狀改變比如糞便黏稠度降低,呈鬆散狀或水樣狀或有黏液血絲,綜合以上這幾條症狀我們才判斷是腹瀉,家長一定要明白,大便性狀比大便次數更有臨床診斷意義。」貢海蓉說。
「腹瀉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當中8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輪狀病毒、杯狀病毒、星狀病毒和腸腺病毒等,其中輪狀病毒感染是引起兒童腹瀉的最主要腸道病原體。細菌感染性腹瀉大便通常帶有黏液,有時帶有血性。非感染性腹瀉可能包括飲食不當、藥物相關尤其是抗生素藥物等導致,其他腹瀉還包括腸道過敏及其他原因所致。」貢海蓉強調,非感染性腹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90%的腹瀉不需抗菌藥物治療。
「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中有大概 1/5 的孩子會出現腹瀉。」 貢海蓉說,抗生素相關腹瀉在2 歲以下寶寶中比較多見,此類腹瀉較輕,較少會出現脫水,通常在使用抗生素藥物的第 2 天和第 8 天之間開始出現,腹瀉一般持續1~7天。對於抗生素引起的輕度腹瀉,兒童應繼續用完所開的抗生素。「若不滿 1 歲的寶寶出現腹瀉,則其脫水風險會更高,需要確保孩子飲用足量的液體以免脫水,建議多讓孩子飲水,不要飲用果汁或軟飲料,這樣會加重腹瀉。」
貢海蓉還提醒,嬰幼兒腹瀉總的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預防及糾正脫水和酸中毒等併發症;繼續飲食;合理用藥;加強護理。其中合理用藥是治療腹瀉的一個重要環節,除非由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需要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外,其他類型的腹瀉不需要應用抗生素。
小兒腹瀉需預防及糾正脫水,合理餵養對症用藥
「當孩子出現腹瀉症狀,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孩子有無脫水情況。脫水治療取決於孩子的脫水程度。嚴重的腹瀉患兒需要靜脈輸液治療。絕大多數腹瀉,尤其是病毒性腸炎,治療就是飲用足量液體和補充電解質,預防或糾正脫水。」貢海蓉說。
「對於輕度脫水的孩子,可以口服補液鹽,補充孩子失去的水和鹽分,這些補液鹽中包含均衡的水分、糖分和鹽分,促進液體的吸收。不要用淡水或家庭製備溶液來補水。」貢海蓉介紹說,口服補液鹽是治療腹瀉的一線藥物,與靜脈補液的療效是相當的。但口服補液比靜脈補液更加有效且安全性更高。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補液鹽配製時要十分小心,否則溶液濃度會出錯。
貢海蓉強調說,伴有嘔吐的寶寶,可以每隔 5 分鐘就給孩子服用 5 毫升(1 茶匙)的口服補液,然後每隔 5 分鐘逐漸增加,直至增加到 30 毫升。1~2 小時後,給孩子服用的補液要達到 25~50 毫升/每千克體重。這意味著,如果孩子體重為 13 千克,1~2 小時後給孩子服用的口服補液需達到 325~650 毫升。如果對孩子進行母乳餵養,則繼續採用母乳餵養。
「對於腹瀉寶寶來說,如何合理餵養更重要。」貢海蓉說,腹瀉患兒仍有消化能力,應該繼續餵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證其身體對營養的需要,補充疾病的消耗。大多數孩子不需要改成無乳糖奶粉餵養,但是對於嚴重腹瀉尤其是小於5歲的寶寶,適當餵養無乳糖奶粉可能會縮短病程。「腹瀉寶寶可給予母乳、配方奶、米粉、米湯,稀粥餵養,腹瀉停止後可較快恢復原有飲食,注意不能引用高糖飲品。」
對於小兒腹瀉的常用藥物,貢海蓉介紹說,除非醫生允許,否則不要給孩子服用洛哌丁胺(易蒙停)等止瀉藥物。蒙脫石散可用於腹瀉患兒,但其作用仍有待觀察,服這類藥需空腹,並且需要注意與水調和的比例。有很多媽媽會選擇給孩子服用益生菌,特定的益生菌可用於兒童腹瀉,推薦的益生菌有:鼠李糖乳桿菌、布拉氏酵母菌,一般使用5~7天。需要注意的是,益生菌類須用不超過40℃的溫開水衝服,以保證其能「活著」進入腸道發揮治療作用,也可以和奶粉以及牛奶同服。
最後貢海蓉強調說,如果孩子因腹瀉出現以下5種情況必須要靜脈補液:1.休克;2.脫水且伴有意識改變或嚴重酸中毒;3.脫水情況惡化,或口服補液治療無改善;4.口服不能耐受,有持續的嘔吐;5.嚴重的腹脹或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