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拉肚子了 別急著用上抗生素
【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兒科 謝丹宇主任醫師
前些日子,明明拉肚子了,一天拉七八次,每次都是拉出稀水樣便,媽媽去藥店給他買了一些「消炎藥」,可吃了後明明的腹瀉仍是持續了兩三天還不見好轉,拉得都快要脫水了,而且還出現發熱,趕緊帶去醫院檢查。醫生經過檢查大便常規、病毒、乳糖不耐受檢驗,結果提示:輪狀病毒性腸炎、乳糖不耐受。醫生告誡明明的爸爸媽媽:孩子腹瀉嚴重時最好能第一時間過來醫院給醫生診斷,不能一拉肚子就馬上自行服用抗生素,明明這次的腹瀉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服用抗生素不但沒有多大效果,反而會加重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腹瀉時間延長。
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寒冷季節小兒腹瀉很常見的一種疾病,尤其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它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輕者先有輕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隨之是每天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大便呈黃綠色,水樣便及蛋花樣便,症狀嚴重的每天大便次數多達10次以上,並可伴有皮膚彈性變差、口乾、眼眶及前囟凹陷、精神萎靡等脫水貌。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為3-8天,一般情況下通過補液和飲食調理來控制症狀,並注意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同時結合腸黏膜保護劑和微生態製劑如雙歧桿菌製劑、蒙脫石散等治療即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發生腹瀉時,一些家長往往在尚未弄清病因的情況下,就盲目地給孩子吃抗生素類藥物(即家長所說的消炎藥),他們覺得「有感染就得用抗生素」,當吃了兩三天仍是腹瀉不止時才過來醫院求治,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抗生素能夠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但它卻不是一種「萬能藥」,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就急著使用抗生素,等到孩子真正發生細菌感染性疾病時,那些真正的致病菌反而有了耐藥性,就會使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了。而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對其不但沒有效果,濫用的話反而還會加重腸道內菌群失調,使得受損的腸黏膜修復時間延長,致使腹瀉時間延長,但是在臨床上將抗生素用於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家長卻是屢見不鮮。
因此,當孩子發生腹瀉時,家長切勿急著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長需要做的是留意孩子腹瀉物的性狀,並及時帶孩子到醫院,以便儘早通過病原學檢查來確診屬於哪一種腹瀉後,再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做到對症處理,才不會延誤病情。
最後,由於輪狀病毒多是由糞口傳播的,因此,對輪狀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預防。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衛生,特別是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還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在餵奶前要注意乳頭的清潔衛生,在奶瓶餵養的,應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對於幼兒,要教育他們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的良好習慣。當小兒發生腹瀉時,家長要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方案的同時,注意患兒腹瀉期間的正常餵食,但飲食要以清淡為主,以保證患兒的營養供應和體力支持。同時,在流行季節要儘量少去公眾場合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家中也要注意保持清潔衛生及空氣流通,減少病毒、細菌的發生。另外,對於一些體弱兒,尤其是體弱的早產兒,或者是合併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們來說,也可以在流行季節先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以降低發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