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為了治腹瀉就濫用抗生素,導致拉了半年肚子都沒好。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隨著多種抗菌藥物相關國家政策的出臺,抗菌藥物的使用逐漸規範起來,但是濫用的現象依然不容樂觀。
案例:感冒掛了一個月吊瓶,卻開始拉肚子
「要說病也不是什麼大病,但是這場拉肚子差點要了我的命。」32歲的淄博市民周亮告訴記者,自己拉肚子小半年了,「做了很多檢查,到處求醫問藥,就是治不好。」
周亮表示,在今年7月份左右,因為總是感冒發燒,就在家附近的診所斷斷續續打了差不多一個月的頭孢。「感冒還沒好利索,就開始腹瀉,一天跑好幾趟廁所。後來去醫院做了腸鏡,說是慢性結腸炎,吃了幾天藥感覺好了一點。」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周亮和朋友去吃燒烤,有一次吃了不少麻辣小龍蝦又喝了很多啤酒,回家就開始拉肚子,並且從此再也沒好過。「不管怎麼輸液、吃藥,就是不管用,再後來乾脆連PPA(一種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也不靈了,常常從衛生間剛出來,椅子還沒坐熱就又去了。」
如此翻來覆去,周亮從140斤變得只有120斤左右,「水果、小攤食品都不敢恭維,即便如此小心翼翼,還是隔三岔五去醫院,查來查去還是說有炎症,只能繼續消炎,不過拉肚子依舊如故,弄得我回家都不敢坐汽車,怕出洋相。現在不管走到哪兒,口袋裡都裝著消炎藥。」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匡榮光表示:「開始腹瀉可能是因為感冒期間長期注射抗菌藥物導致腸胃菌群失調引起的。雖然腸鏡檢查結果是慢性結腸炎,但是一些胃腸道症狀並非就是由這些炎症引起的,為了消炎又經常使用抗菌藥物,反倒加重了腹瀉症狀。」
匡榮光建議,周亮應該使用活菌製劑來重新調節胃腸道菌群,以恢復正常菌群情況。「腹瀉千萬不可濫用抗生素,包括環丙沙星、PPA等。抗菌性藥物引起的相關性腹瀉,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中毒性巨結腸,甚至威脅生命。」
調查:有藥店無處方也出售抗菌藥物
專家表示,周亮的案例在臨床中並不少見。近年來,隨著多種抗菌藥物相關國家政策的出臺,抗菌藥物的使用逐漸規範起來,但是濫用的現象依然不容樂觀。
尤其是在外科和兒科中,患者及家屬主動要求使用抗生素很常見。濟南市中心醫院臨床藥劑科藥劑師張翔表示,一旦孩子感冒發燒,或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家長都特別焦急,要求馬上使用抗菌藥物輸液。「其實80%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完全沒必要使用抗菌藥物。有時因為醫生不給開藥,家長還會鬧起來,說醫生不負責任。」
同時,有些醫生過度使用抗菌藥物則是源於收入壓力。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醫院50%左右的收入來自藥品,抗菌藥物佔所有藥品收入的25%左右。多開抗菌藥物,就意味著廣開財路。
原本屬於處方藥的抗菌藥物,不少藥店卻不憑處方隨意銷售。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城濼源大街、經十路附近的多家藥店發現,只要以患者或患者家屬身份買藥,很多藥店都沒有索要醫生處方便直接出售,記者很容易地買到了頭孢和阿奇黴素兩種抗菌藥物。
擔憂:抗菌藥物研發速度遠低於耐藥速度
「抗菌藥物之所以被濫用,更多的還是因為大家對其造成的嚴重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張翔表示。
抗菌藥物濫用最可怕的後果就是導致很強的細菌耐藥性,甚至產生「超級細菌」,導致無藥可醫。張翔舉例說,青黴素剛被發明的時候,主要用於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但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性已經達到了90%以上,「就是說如果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用青黴素治療幾乎沒有效果。」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已經研發出了多種抗菌藥物,抗菌譜越來越廣,抗菌作用也很強。「但是,人類研發新抗菌藥物的速度要遠遠低於細菌耐藥的速度,研發一種抗菌藥物大約需要10億美元,而將其應用於臨床兩年左右就會產生耐藥菌株,濫用後細菌耐藥率就會迅速升高,這種藥物便失去了效果。」張翔說。
抗菌藥物不僅對不良細菌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正常菌群同樣如此。「人體口腔、消化道、腸道內有很多正常菌群,濫用抗菌藥物容易造成菌群失調。尤其是對於長期住院的患者,由於基礎性疾病較多,腸道的屏障作用較差,用了抗菌藥物更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匡榮光解釋道。
以人體腸道內主要的格蘭仕陰性桿菌為例,常用的三代頭孢抗菌譜就更偏向於這種菌群,喹諾酮類對腸桿菌的抑制作用也很強,因此這兩種抗菌藥物都容易殺死腸道內的益生菌,導致腸道內的寄生菌和過路菌迅速生長,引起二重感染。
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我國每年有19.2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抗菌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佔據了重要一席。「雖然都會做皮試,但有些不良反應是遲發性的,用了一兩天後才慢慢出現皮疹等不良反應。」張翔說。
措施:不僅限制用量,還要規範用法
2011年-2014年期間,國家衛計委開展了抗菌藥物專項整治行動,以扭轉抗菌藥物濫用的情況。其中,對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門急診抗菌藥物使用率、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多項指標都做出了詳細規定,並對臨床醫生進行抗菌藥物使用考核,效果顯著。
「以前,一類切口(清潔手術)患者自入院至出院,每天都在使用抗菌藥物,這是很多醫院的普遍現象。自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規定這些手術中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比例必須低於30%,而甲狀腺、疝、關節鏡檢查等七種一類切口原則上不使用抗菌藥物,現在我們醫院內一類切口抗菌藥物使用率已經控制在20%以下。」張翔介紹道。
2012年國家出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被稱為「史上最嚴抗菌藥物管理辦法」。其中,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與特殊使用級三級,不同級別的大夫只能開不同級別的抗菌藥物。
專家表示,抗菌藥物規範使用不僅包括嚴格根據用藥指徵決定是否使用,用法和用量也非常重要。張翔解釋道:「很多小門診輸液打頭孢,一般都是一天給藥一次,其實這種用法是不對的。在整個頭孢菌素中,除了頭孢曲松一種藥的半衰期比較長,可以一天一次,其他頭孢都需要一天兩到三次,甚至四次。一次給藥量過大,也會引起細菌耐藥性。」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徐凌忠認為:「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其實是個社會性問題,不僅要在醫療機構限制使用抗菌藥,衛生、藥監、質檢、農業等部門也應共同努力,保證抗菌藥物的規範使用,依法嚴懲濫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