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002年4月17日15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醫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進展和成效。認為香囊佩戴的揮發物質能夠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免疫力。而且這些中藥的揮發性物質,芳香避穢,可以改變病毒依附的生存環境。有明顯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應的作用。可扶正氣、防瘟疫!
說一說中醫藥的「香文化」
《說文解字》云:「香,芳也。從黍從甘。」《說文解字注》又云:「芳,草香也。」《詩經》雲「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周禮》有以「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灑之」等利用香藥防治害蟲的記錄。漢朝《漢宮典制》還規定:「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含雞舌香伏奏事」。這說明我國人民很早就對各種香草有了認識,廣泛地被用於懸佩、塗敷、燻燃,防蟲等等。
《神農本草經》在上品中藥就有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實、榆皮、白蒿、甘草、蘭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傳統香料或傳統制香輔料,如榆皮、白芨、硝石的記載。
東晉的範曄寫下了《和香方》。《 外臺秘 要》引《 廣濟方》的「吃力迦丸」,就是著名中成藥「蘇合香丸」的原方。此方使用了幾乎所有的重要香藥,如麝香、香附子、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燻陸香、蘇合香、龍腦香。認為此香丸可防治瘟疫,可治卒心痛。
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一種「燻衣香」:「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各二兩,沉水香五兩……麝香半兩。右十八味為末,蜜二升半煮,肥棗40枚令爛熟,以手痛搦,令爛如粥,以生布絞去渣,用合 香 ,幹 溼 如 捺 麨,搗 五 百 杵 成 丸 ,密 封 七 日 乃用 之 。」唐代的含服香的利用也很流行。「五香圓」(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香附子、甘松香等11味)是一種口含的香藥,如黃豆大小,常口含可使口氣發香、身體發香。
《養痾漫筆》中記載了名醫陸氏用紅花燻蒸的方法救治了一名產後血悶氣閉的患者。《本經逢原》中記載:「唐許胤宗治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乃造黃芪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一夕便得語也。「
晚清時期吳鞠通,系統總結芳香類藥物的藥性特點和功效主治,以芳香開竅藥物為主創立的「溫病三寶」(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選用犀、羚、腦(冰片)、麝等鹹寒苦辛、芳香清透靈異之品,能開心竅之閉,是中風熱閉,神昏譫語的急救藥。
中醫認為大部分香藥是辛溫發散的,具有行氣止痛,發散助陽,緩急解毒,芳香闢穢、化溼開竅等作用。《黃帝內經》就將「香薰」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介紹於世的,稱為「灸療」和「香療」。以後又有了更多的發揮,因此除了入藥煎煮外,香藥還可以有佩香,嗅香,浴香,燃香等,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香文化的需求。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