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囊中藏,疾病何處安。」中藥香囊,具有抑菌、抗病毒、抗過敏、改善血循環、調節免疫力等作用,千百年來一直在預防時疫、提升人們健康水平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泉州市正骨醫院、安溪縣中醫院等一些醫院發揮中醫藥優勢,推出「闢瘟香囊」,深受市民喜愛。
歷代醫學典籍
詳述香囊養生
中藥香囊多以芳香性藥物製成,不同成分的香囊佩在身上分別具有驅蚊防蟲、避邪防癘氣、鼓舞正氣、疏風解表散邪、清氣開竅等功效。其中癘氣又稱疫毒,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一類病邪。癘氣引起的疾病稱為「疫癘」「瘟疫」或「瘟病」,與現代醫學因病毒、細菌及免疫力低下導致的急性傳染病相類通。
泉州市正骨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周曉蘭介紹,佩戴中藥香囊是預防疾病的一種傳統方法,簡稱香佩療法或香嗅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一種。香囊內中草藥以芳香性藥物為主,通過口鼻、肌膚、經絡穴位,經過氣血經脈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著防治疾病的功效。
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時期。據《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虎頭殺鬼方」就是以佩戴香囊方法預防瘟疫。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33條中的「闢溫(瘟)方」,其中「太乙流金散」將香囊防病治病的作用敘述得十分清楚。
宋代醫學百科全書《聖濟總錄》卷三十三《傷寒門》中記載的「流金散方」和「雄黃丸方」是以香佩療法施藥,可「闢瘟疫令不相傳染」。清代《理瀹(yuè)駢(pián)文》中的「闢瘟囊方」製作:「羌活、大黃、柴胡、蒼朮、細辛、吳茱各等份,共研細末,佩於胸前」,長期佩戴預防四時感冒、可闢瘟疫。
現代藥理研究也顯示,香囊中的芳香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細菌的活力,提高免疫力。而中藥香囊因其簡單、實用、經濟、方便以及安全等特點,逐漸成為養生防病及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優選。
「闢瘟香囊」雖好
使用亦有禁忌
泉州市正骨醫院專家從中醫著力於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鬥爭所表現的症候而辯證論治,防治強調「扶正與祛邪結合」,進而推出了中藥「闢瘟香囊」。該香囊以藿香、制蒼朮、菖蒲、草果等藥物製成,有燥溼化濁、芳香闢穢功效。使用時打開塑膠袋包裝,可隨身佩戴,或置於室內,或置於車內,或懸掛於衣櫥中,也可用於室內燻蒸。
福建省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安溪縣中醫院名老中醫專家石玉峰推出「闢瘟香囊」配方:蒼朮4克、白芷4克、生大黃2克、桂皮2克、生甘草2克。做法:各藥分開研成中細末混合,密封最少一天後再分裝。功效:芳香化濁闢穢,佐以補虛之功,可隨身攜帶,也可懸掛於室內或車內。
香囊雖好,但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市民在使用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注意事項:哮喘、過敏體質、孕婦禁用;使用後感覺不適者停用;使用過程中,香囊氣味會逐漸減弱,需要更換;使用14天後,確保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可將香囊內容物取出,加入適量75%及以上酒精浸泡24小時,再點燃燻蒸,可達到空氣消毒的作用。
周曉蘭提醒,由於香囊預防疾病是中醫用藥途徑之一,必須嚴格按照中醫辯證論治進行處方用藥。因此,廣大市民自己動手做香囊時,不要隨意配製香料,最好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中草藥縫製香囊,以免養生不成反受其害。□本報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黃玲豔/文 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