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知道閱讀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從小抓起。順勢,官方或民間機構,乃至大V都會推薦所謂的「必讀書單」。
必讀的意思,是不讀不行,有強制的味道。家長們都很忙,也不太能分辨,一般就是推薦了,就買回來給孩子讀。但是這個書單有多少實際價值,我們很難判斷。
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說,必讀書單沒有任何必要,大多數書都沒有閱讀的價值。
我的閱讀量算是非常大的了,而且涉獵範圍非常廣。近十年來,我每年起碼要看20-30本書。看得最多的一年,是66本,2017年的記錄,有時一周要看2本書。
2019年下半年開始以古代經典為主要閱讀方向,不再計數和紀錄。
我的書單:
那些年,我看過最棒的300本書!| 跨年書單(全新升級版)
我這麼愛讀書,但習慣卻不是小時候養成的。我讀小學的時候,家裡沒有一本課外書。雖然我高祖父是秀才、教書先生,但是後面家道中落,我爺爺和爸爸兩代人都做了農民。我爺爺奶奶是文盲,我爸是高中生,我媽沒讀幾年書,沒有這種環境。都知道讀書好,但是當年的學費很貴,一學期要4、5百,平時實在難得有買書的餘錢了。
書那時對我來說,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
小學除了課本、新華字典和作文選之外,家裡就沒有其它書了。但是我愛看《故事會》,5、6年級識字夠了之後,就經常跑去書店看,期期不落。因此也養成了看書飛快的習慣,我看一頁的速度是其他人的2到3倍。課外的教輔書,高中之前我就沒買過,都是去書店翻,看幾遍差不多就記住了。
初一暑假的時候,我翻到一本《學習的策略》,特別喜歡,就攢了很久錢買下來。書的內容並不出彩,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但讓我意識到方法和理論的重要性。不過那時卻是非常超前的想法了,高中生都未必有這種想法。
我也開始能讀枯燥、單調,非故事的內容了。
這種內容讀起來不是那麼酣暢淋漓,但是很有現實意義,包括工具書和思想相關的書籍。
後來,大學我自己看計算機的書學會了編程。
好多東西,我都是看書自學,再實踐、練習學會的。
所以上了高中之後,大家都在為拼閱讀量而看所謂的世界名著時,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我捨不得買,跟同學借,看了一、兩本之後,覺得實在沒有意思,就不看了。高中只有《三國演義》我看得津津有味,幾天就看完了。
直到現在,我都不喜歡看小說,覺得很沒有意思。哪怕是被人吹捧得很厲害的《1984》《小王子》等等,我都欣賞不來。故事類的書,小學印象中只有《一千零一夜》,四年級看的,一個同學借的,排了很久才輪到我看。五年級在小夥伴家裡翻到一本愛情小說,跌宕的故事情節,比電視劇精彩多了,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拿回家被我爸看到,說了一通,就還回去了。
高中買的書只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傑克·韋爾奇自傳》《比爾·蓋茨傳記》這幾本,其它都買《青年文摘》和《讀者》。因為受到商業傳奇的吸引,我才毅然報了工商管理專業。
大學發現自己確實太無知、太鄉巴佬,就在圖書館借了很多書。4年下來,大概有200本的總量。大三買了一本《通向成功的習慣》(名稱翻譯得不好,應該叫實現目標的習慣),唯一的一本,反覆閱讀了好幾遍,珍藏至今。我後來的工作和學習習慣,都深受這本書的影響,乃至我的第一本書《好身材從心出發》都有它的影子。
這差不多就是我小時候全部的閱讀內容了,還有一些是在親戚家裡翻看的,或是送我的幾本舊書。
無可否認,局限性的閱讀大大限制了我的知識面和眼界,導致語文功底比較差,但也埋下了求知的種子。
因為我的腦子沒有被所謂的「必讀書單」給塞滿,留下了很多空間在將來去發展。
如果單從成績上來說,我那些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同學,並沒有在語文成績上超過我太多。我基本也能考100-110這個水平,高考是98分。後來,大多數人都放棄閱讀了,只有我還在讀書。
作為過來人,我深知不能用錯誤的內容去敷衍孩子的頭腦,留白可能是更好的做法。如果硬要閱讀低質量的內容,還不如將時間用在鍛鍊和玩耍上。只要有閱讀的興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未必就一定從一年級開始。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歡具象的內容,也就是故事性的內容。如果小學就能讀抽象的書,像《學習的策略》這種,那麼肯定數學非常好,潛力驚人,差不多歸入天才的範疇了。
上面發的1-9年級書單,很多我認為都不適合,只是濫竽充數,還不如《故事會》。有些又太超前於心智認知的範疇,或者離生活太遠,而且太偏文學了。小學生的主要學習目標,應該是認識漢字,儘快提高詞彙量,就能實現自主閱讀了。
很多經典著作,小學五年級都能看懂。如果以低難度的少兒讀物去敷衍頭腦,那麼閱讀對心智的提高作用非常小。
我甚至激進地認為,少兒讀物都可以不用讀。因為這類書籍,本來就是大人想當然地認為小孩應該讀什麼、適合讀什麼,才寫出來的。買書的人是大人,書商的營銷對象也是大人。其實小孩想讀、能讀的東西,經常都遠遠超過了大人能想像的邊界。
在古代,給小孩子看的書,都是非常高標準的,給現代的成年人看都合適。我推薦兩本,非常適合作為小學階段的讀物。第一本《千字文》,第二本《幼學瓊林》。
《千字文》主要是識字和構建基本世界觀用的,《幼學瓊林》則側重於故事性的內容。《幼學瓊林》是明代的書,所以有一些內容不合時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也不用批判,蹬鼻子上眼。《幼學瓊林》雖然是文言文,但很容易讀,零基礎都能理解。最好選擇有對原文的故事進行深入講解的書,而不單純只有現代文翻譯。
高年級、初中的孩子,我推薦《三國演義》和《山海經》,可以讓孩子構建宏大的世界觀。這比看什麼個人愛恨情仇的所謂世界名著好多了。再來,可以看《戰國策》《左傳》《漢書》等歷史書的翻譯版本,或是精選的故事版,從中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至於《莊子》《道德經》《論語》之類的思辨內容,基本還太早了,沒有對中華文化的底蘊有一定的認識,讀不太懂,知道就好。但我建議讀《荀子》《韓非子》《孟子》這幾本,都是非常好的論文合集,適合提高思辨能力和思維層次,內容也非常有現實意義,包含了很多經濟政治文化的東西。我最近剛讀完,覺得初、高中的孩子應該能讀懂了,感慨相見恨晚。
我們的語文教材,在選取古文的時候,沒有把那些最適合青少年的內容找出來,而是偏文學、偏形式化,真的是太可惜了。為什麼不在課本裡放入《孫子兵法》《韓非子》這些極具現實意義的內容呢?
至於外國的所謂經典,世界名著,小說完全可以不讀。了解外國文化,應該讀歷史、地理和相關的研究類著作,要讀那些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類的書。更別說那些為外國小孩量身定製的少兒讀物了,思想和價值觀都是基於另一種立場。比如《愛迪生救媽媽》《華盛頓砍櫻桃樹》等外國故事,其實都是假的。
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
除此以外,如果孩子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就可以專門買一些期刊或入門的專業書籍。比如航天科技、軍事、計算機等等,都可以儘早地用書籍進行啟蒙。
我這些個人看法,請結合自身需求判斷是否採納。但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依然是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興趣。沒有這個條件,讀多少書都是白費力氣。家長開個頭,引導一下,後面孩子自然能主動閱讀,養成習慣。
千萬不要為了閱讀而閱讀。
如果孩子喜歡閱讀,注意不要沉迷,保護好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