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廠商如何做晶片的出廠測試

2021-01-07 電子產品世界

半導體廠商如何做晶片的出廠測試呢,這對晶片來說,是流片後或者上市前的必須環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6411.htm

  大公司的每日流水的晶片就有幾萬片,測試的壓力是非常大。當晶片被晶圓廠製作出來後,就會進入WaferTest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測試可能在晶圓廠內進行,也可能送往附近的測試廠商代理執行。生產工程師會使用自動測試儀器(ATE)運行晶片設計方給出的程序,粗暴的把晶片分成好的/壞的這兩部分,壞的會直接被捨棄,如果這個階段壞片過多,基本會認為是晶圓廠自身的良品率低下。如果良品率低到某一個數值之下,晶圓廠需要賠錢。

  WT的測試結果多用這樣的圖表示:

  通過了WaferTest後,晶圓會被切割。切割後的晶片按照之前的結果分類。只有好的晶片會被送去封裝廠封裝。封裝的地點一般就在晶圓廠附近,這是因為未封裝的晶片無法長距離運輸。封裝的類型看客戶的需要,有的需要球形BGA,有的需要針腳,總之這一步很簡單,故障也較少。由於封裝的成功率遠大於晶片的生產良品率,因此封裝後不會測試。

  封裝之後,晶片會被送往各大公司的測試工廠,也叫生產工廠。並且進行FinalTest。生產工廠內實際上有十幾個流程,FinalTest只是第一步。在FinalTest後,還需要分類,刻字,檢查封裝,包裝等步驟。然後就可以出貨到市場。

  FinalTest是工廠的重點,需要大量的機械和自動化設備。它的目的是把晶片嚴格分類。以Intel的處理器來舉例,在FinalTest中可能出現這些現象:

  1.雖然通過了WaferTest,但是晶片仍然是壞的。

  2.封裝損壞。

  3.晶片部分損壞。比如CPU有2個核心損壞,或者GPU損壞,或者顯示接口損壞等

  4.晶片是好的,沒有故障

  這時,工程師需要和市場部一起決定,該如何將這些晶片分類。打比方說,GPU壞了的,可以當做無顯示核心的「賽揚」系列處理器。如果CPU壞了2個的,可以當「酷睿i3」系列處理器。晶片工作正常,但是工作頻率不高的,可以當「酷睿i5」系列處理器。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可以當「酷睿i7」處理器。

  (上面這段僅是簡化說明「晶片測試的結果影響著產品最終的標籤」這個過程,並不是說Intel的晶片量產流水線是上文描述的這樣。實際上Intel同時維持著多個產品流水線,i3和i7的晶片並非同一流水線上產品。)

  那這裡的FinalTest該怎樣做?

  以處理器舉例,FinalTest可以分成兩個步驟:1。自動測試設備(ATE)。2。系統級別測試(SLT)。2號是必要項。1號一般小公司用不起。

  ATE的測試一般需要幾秒,而SLT需要幾個小時。ATE的存在大大的減少了晶片測試時間。

  ATE負責的項目非常之多,而且有很強的邏輯關聯性。測試必須按順序進行,針對前列的測試結果,後列的測試項目可能會被跳過。這些項目的內容屬於公司機密,我僅列幾個:比如電源檢測,管腳DC檢測,測試邏輯(一般是JTAG)檢測,burn-in,物理連接PHY檢測,IP內部檢測(包括Scan,BIST,Function等),IP的IO檢測(比如DDR,SATA,PLL,PCIE,Display等),輔助功能檢測(比如熱力學特性,熔斷等)。

  這些測試項都會給出Pass/Fail,根據這些Pass/Fail來分析晶片的體質,是測試工程師的工作。

  SLT在邏輯上則簡單一些,把晶片安裝到主板上,配置好內存,外設,啟動一個作業系統,然後用軟體烤機測試,記錄結果並比較。另外還要檢測BIOS相關項等。

  圖為測試廠房的布置

  而所有的這些工作,都需要晶片設計工程師在流片之前都設計好。測試工作在晶片內是由專屬電路負責的,這部分電路的搭建由DFT工程師來做,在流片後,DFT工程師還要生成配套輸入矢量,一般會生成幾萬個。這些矢量是否能夠正常的檢測晶片的功能,需要產品開發工程師來保證。此外還需要測試工程師,產品工程師,和助手來一同保證每天能夠完成幾萬片晶片的生產任務不會因為測試邏輯bug而延遲。

  考慮到每一次測試版本迭代都是幾十萬行的代碼,保證代碼不能出錯。需要涉及上百人的測試工程師協同工作,這還不算流水線技工,因此測試是費時費力的工作。實際上,很多大公司晶片的測試成本已經接近研發成本。

1、為什麼要進行晶片測試?

  晶片複雜度越來越高,為了保證出廠的晶片沒有問題,需要在出廠前進行測試以確保功能完整性等。而晶片作為一個大規模生產的東西,大規模自動化測試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靠人工或者說benchtest是沒法完成這樣的任務的。

2、晶片測試在什麼環節進行?

  晶片測試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大的範疇,一般是從測試的對象上分為wafertest和finaltest,對象分別是尚未進行封裝的晶片,和已經封裝好的晶片。為啥要分兩段?簡單的說,因為封裝也是有cost的,為了儘可能的節約成本,可能會在晶片封裝前,先進行一部分的測試,以排除掉一些壞掉的晶片。而為了保證出廠的晶片都是沒問題的,finaltest也即FT測試是最後的一道攔截,也是必須的環節。

3、怎麼樣進行晶片測試?

  這需要專業的ATE也即automatictestequipment。以finaltest為例,首先根據晶片的類型,比如automotive,MixedSignal,memory等不同類型,選擇適合的ATE機臺。在此基礎上,根據晶片的測試需求,(可能有專門的testspecification的文檔,或者乾脆讓測試工程師根據datasheet來設計testspec),做一個完整的testplan。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個外圍電路loadboard,一般我們稱之為DIBorPIBorHIB,以連接ATE機臺的instrument和晶片本身。同時,需要進行test程序開發,根據每一個測試項,進行編程,操控instrument連接到晶片的引腳,給予特定的激勵條件,然後去捕捉晶片引腳的反應,例如給一個電信號,可以是特定的電流,電壓,或者是一個電壓波形,然後捕捉其反應。根據結果,判定這一個測試項是pass或者fail。在一系列的測試項結束以後,晶片是好還是不好,就有結果了。好的晶片會放到特定的地方,不好的根據fail的測試類型分別放到不同的地方。

所以樓主的問題裡,對於各種功能的測試,確實可能需要一行一行寫代碼來做測試開發,這也是我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

晶片fail可以是下面幾個方面:

1.功能fail,某個功能點點沒有實現,這往往是設計上導致的,通常是在設計階段前仿真來對功能進行驗證來保證,所以通常設計一塊晶片,仿真驗證會佔用大約80%的時間
2.性能fail,某個性能指標要求沒有過關,比如2G的cpu只能跑到1.5G,數模轉換器在要求的轉換速度和帶寬的條件下有效位數enob要達到12位,卻只有10位,以及lna的noise figure指標不達標等等。這種問題通常是由兩方面的問題導致的,一個是前期在設計系統時就沒做足餘量,一個就是物理實現版圖太爛。這類問題通常是用後仿真來進行驗證的。
3.生產導致的fail。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就要提到單晶矽的生產了。學過半導體物理的都知道單晶矽是規整的面心立方結構,它有好幾個晶向,通常我們生長單晶是是按照111晶向進行提拉生長。但是由於各種外界因素,比如溫度,提拉速度,以及量子力學的各種隨機性,導致生長過程中會出現錯位,這個就稱為缺陷。缺陷產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離子注入導致的,即使退火也未能校正過來的非規整結構。這些存在於半導體中的問題,會導致器件的失效,進而影響整個晶片。所以為了在生產後能夠揪出失效或者半失效的晶片,就會在設計時加入專門的測試電路,比如模擬裡面的testmux,數字裡面的scan chain(測邏輯),mbist(測存儲),boundry scan(測io及binding),來保證交付到客戶手上的都是ok的晶片。而那些失效或半失效的產品要麼廢棄,要麼進行閹割後以低端產品賣出。這個就叫做dft測試。通常dft測試會按照需求在封裝前或封裝後進行測試,工廠裡有專門的ate測試機臺,用探針來連接測試的io進行dft測試。通常dft測試不會測試功能,因為這貨是按時間收錢的..測試用例越簡潔有效越好。而且用例太複雜,會影響出貨速度,比如出100w的貨,一塊晶片測試一秒,單dft測試24小時不停就要11天多。

4、一般的晶片測試都包含哪些測試類型?

  一般來說,包括引腳連通性測試,漏電流測試,一些DC(directcurrent)測試,功能測試(functionaltest),Trimtest,根據晶片類型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測試,例如AD/DA會有專門的一些測試類型。

  晶片測試的目的是在找出沒問題的晶片的同時儘量節約成本,所以,容易檢測或者比較普遍的缺陷類型會先檢測。一般來講,首先會做的是連通性測試,我們稱之為continuitytest。這是檢查每個引腳的連通性是否正常。

相關焦點

  • 挑戰傳統ATE,測試廠商發力半導體測試
    畢竟相比於已經熱得倦怠了的物聯網,火的快焦了的雲技術,還有誰都不想錯過的汽車電子,半導體測試絕對不是一個新話題,這是一個伴隨著半導體一同出現已經年逾花甲的應用領域了,但是2017年這個熱點在中國被諸多測試廠商頻繁提起,所不同的是,這次的關鍵點已經不再是傳統的Fab和產線上的基臺測試
  • 超長「待機」服務半導體全行業 看半導體測試設備如何以「緩慢...
    根據美國的半導體行業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發布的按銷售額排名的2019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中,測試設備商佔據兩個席位,分別是日本的愛德萬公司(第6)、美國的泰瑞達公司(第8)。2019年愛德萬、泰瑞達銷售額(包括服務收入)分別為24.7億美元、15.5億美元。隨著晶片工藝不斷升級,一顆晶片上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對測試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 寶島晶片30年!臺灣晶片製造廠商簡介
    今天,我們主要來簡單回顧和了解下,臺灣一些晶片相關行業廠商的情況,其中不乏一些在世界上都頗具影響力的廠商。近幾年,矽統也逐步研發出一系列高性能非整合晶片組,並且解決方案仍然很便宜,但也有了理想的穩定性和效能。    在90年代後期,矽統做了決定投資他們自己擁有的晶圓廠。這樣的策略導致了公司財務上的壓力,以及降低了投資其他新產品上得可用經費。後來在管理經營階層上承認這個錯誤。    矽統科技與ALi是僅有的兩家起初授權可以生產Pentium 4晶片組的公司。
  • 「晶片熱」之下,本土廠商如何做好一顆嵌入式存儲晶片?
    zRSEETC-電子工程專輯2020年8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集成電路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量資本湧入半導體行業。在今年疫情期間其他所有產業投資都減少的情況下,只有對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投資還在翻倍增長。一級市場、二級市場資本如此熱情,足見國家發展這個行業的堅定決心。
  • ...看半導體測試設備如何以「緩慢」應對迅疾;中科銀河芯等企業傳...
    1、超長「待機」服務半導體全行業 看半導體測試設備如何以「緩慢」應對迅疾2、【芯視野】芯恩「進行曲」?1、超長「待機」服務半導體全行業 看半導體測試設備如何以「緩慢」應對迅疾根據美國的半導體行業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發布的按銷售額排名的2019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中,測試設備商佔據兩個席位,分別是日本的愛德萬公司(第6)、美國的泰瑞達公司(第8)。2019年愛德萬、泰瑞達銷售額(包括服務收入)分別為24.7億美元、15.5億美元。隨著晶片工藝不斷升級,一顆晶片上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對測試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 ...市場高景氣度指引半導體全行業旺盛需求 關注半導體細分龍頭廠商
    矽片是半導體最上遊核心材料,矽片市場供需變動影響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半導體產品的成本及供需。矽片是能夠反應半導體全行業景氣度的核心領先性指標。我們認為半導體超級景氣度大周期啟動,這是一輪終端真實需求驅動的大周期,而非庫存驅動的小周期。  投資建議:下遊市場需求爆發帶動矽片市場進入景氣度上行周期,細分龍頭廠商有望優先受益。
  • 不止是晶片!半導體全產業鏈分析
    通過在半導體材料裡摻入不同元素,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製造出全球第一個電晶體。電晶體同樣可以實現真空管的功能,且體積比電子管縮小了許多,用電子管做的有幾間屋子大的計算機,用電晶體已縮小為幾個機櫃了。
  • 半導體設備廠商有哪些_全球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排名
    應用材料公司的主要產品為晶片製造相關類產品,例如原子層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電鍍,侵蝕,離子注入,快速熱處理,化學機械拋光,測量學和矽片檢測等。應用材料公司每年的研究經費達到約10億美元。
  • 半導體晶片測試設備黑馬股,晶片後端處理核心環節,業績有待放量
    晶片產品測試的過程是根據客戶需求開發相應的測試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使用由分選機和測試機組成的測試系統來測試封裝的集成電路晶片。在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中,晶片測試主要是驗證諸如晶片和電路之類的半導體產品的功能和性能,例如電壓,電流,時間,溫度,電阻,電容,頻率,脈衝寬度和佔空比。
  • 半導體廠商英偉達與美光、三星合作製造新遊戲晶片
    來源:TechWeb.com.cn【TechWeb】9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地時間周二,半導體廠商英偉達宣布了三款遊戲晶片,這些晶片使用美光的新型存儲技術設計,並且由三星電子生產。據悉,這三款遊戲晶片是GeForce RTX 3090、RTX3080和RTX3070,它們的價格從499美元到1499美元不等。
  • 半導體行業的晶片設計流程及代表企業詳解
    晶片一般是指集成電路的載體,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的結果,通常是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獨立的整體。 一顆小小的晶片,卻包含了幾千萬個電晶體。晶片是電子設備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  我們知道建造樓房是需要施工設計圖的,有了施工設計圖,工人們才知道如何去操作。因此,施工設計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EUV光刻機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唯一癥結嗎?
    被忽略的半導體設備在全球的光刻機公司中,ASML、Nikon和Canon長期位列前三,其中ASML憑藉上遊供應商的頂尖技術和下遊廠商的巨額投資,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以「全球唯一能生產EUV光刻機」被大眾熟知。
  • 工藝工程師薪資不足8000元,半導體晶片如何留住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中要求我國晶片自給率從當前的30%,在2025年達到70%。 晶片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晶片的製造屬於綜合性學科,囊括物理、化學、電子工程、集成電路、材料等多個方向。因此,一位半導體晶片人才的培養非常不易,周期較長。據相關文件顯示,2020年,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但現有人才僅為40萬左右,缺口達30萬人。
  • 快充晶片廠商如何應對缺貨?原廠有話說
    為此,充電頭網特地採訪了芯海科技、芯茂微、東科半導體、通嘉科技、美思迪賽半導體、南芯半導體等幾家快充晶片原廠的資深從業人員,下面一起來聽聽這些快充晶片原廠的聲音(以品牌英文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後)。CHIPSEA芯海科技芯海科技從2015年就開始研究PD協議,也是國內首家推出PD MCU的晶片原廠。
  • 寧波「芯」如何擎畫?聽聽「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博士怎麼說
    那麼,寧波如何搶抓5G大潮,在新一代半導體領域搶佔制高點?在如此長的半導體產業鏈上,哪些機會是寧波可以爭取的?在會上,張汝京以他的觀察談了自己的觀點。 張汝京認為,中國目前在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上仍有許多技術處於空白或半空白,被發達國家卡住脖子。
  • 採訪5家半導體廠商,看疫情對行業的影響
    在這波國產化浪潮下,把規模做大,更多的還是要回頭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能夠和歐美廠商齊頭並進,在各自領域創新,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局面,保持平衡狀態,就不存在卡脖子這麼尷尬的局面了。」UAUEETC-電子工程專輯榮湃半導體:未來的機會不可限量國內第一個做出數字隔離器的是榮湃半導體。這家公司做出了業界最小的數字隔離器,速度最快的數字隔離器。
  • 淺談沙子是如何變成晶片的
    晶片領域屬於當前科技以及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大領域。受之前轟動全球的「中興事件」和隨後接踵而來的中美貿易戰影響,晶片領域越來越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與好奇。本文通俗易懂得談談晶片是如何製造出口的。晶片,專業術語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是電子系統不可缺少的核心元器件,主要承擔的是信號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功能,是半導體廠商在矽片上通過氧化層生長、光刻、擴散、離子注入、刻蝕,澱積、顯影,拋光等製造工序精確製造出來的。
  • 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國產晶片機遇,FPGA廠商要如何把握?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CCIC集成電路達摩論壇上,作為國產FPGA的代表廠商,紫光同創電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王佩寧犀利指出國產晶片產業的兩大隱憂。國產FPGA現狀堪憂作為通信設備核心器件的FPGA產品,國內企業也攻關多年,現狀又如何?王佩寧用「情況堪憂」形容。
  • 半導體晶片封測設備龍頭,行業維持高景氣,進入盈利快速成長期
    華峰測控:半導體行業的「賣鏟人」,下遊廠商重啟資本開支大幕,公司已拿下國內所有頭部客戶,業績有望2年內翻倍華峰測控是國內半導體晶片封測設備龍頭,現已成為國內前三大半導體封測廠商模擬測試領域的主力供應商,且在矽力傑
  • 半導體產業深度研究 -晶片總覽
    CPU產業鏈主要涉及晶片設計軟體、指令集、晶片設計、製造設備、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環節。一般來說,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有品牌IC的公司,被成為IDM(整合元件製造商),典型例子就是英特爾。下圖中,如果單從設計環節來看,具體是:1)設計軟體主要是EDA,目前軟體提供商者是SYNOPYS、Cadence、Mentor三家美國公司,國內EDA軟體供應商較少且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