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工程師薪資不足8000元,半導體晶片如何留住人才?

2020-12-17 騰訊網

電子發燒友網報導 (文/黃山明)近日,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也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中要求我國晶片自給率從當前的30%,在2025年達到70%。

晶片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晶片的製造屬於綜合性學科,囊括物理、化學、電子工程、集成電路、材料等多個方向。因此,一位半導體晶片人才的培養非常不易,周期較長。據相關文件顯示,2020年,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但現有人才僅為40萬左右,缺口達30萬人。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總數為19.9萬人,僅有3.8萬人(約19%)畢業生進入集成電路專業。一方面是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卻是相關專業畢業生不願從事本專業工作,這其中到底存在什麼問題?

畢業即失業

集成電路需產教融合

當前我國半導體人才大多湧入沿海地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半導體企業坐落於此,但很容易發現,大多數設置與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高效坐落於中西部地區。電子科技大學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副院長於奇表示:「跟集成電路相關的專業設置的高校數量中西部佔據50個,約佔全國總數一半左右,但中西部企業較少,不如長三角的一半,這造成了科教資源和企業的嚴重不匹配。」

另一方面,許多畢業生甚少進入集成電路行業,主要有三個原因。於奇認為:「第一個是專業結構的不合理,高校集成電路的專業設置沒有考慮到產業的需求。許多高校的老師自身都沒有見過晶片,怎麼教學生設計,企業根本不需要這樣的人,畢業就失業;第二個是層次的不合理,高校培養更多的是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一些學校偏技術,另一些則偏操作性,現在這個層次越來越模糊,都想向高端發展,但培養出的人才並沒有那麼好用;第三是工程實用性差,學生畢業後不能滿足企業的研發生產需求,通常需要工作2-3年才能真正勝任崗位的任務,學校教學內容和工作內容根本不匹配。」

從電子發燒友的調研情況也可以看到,從高校畢業到進入企業入職後,遇到的困難排名前列的為缺乏動手實踐能力(32.4%)、缺乏部分必備課程知識(27.7%)、缺乏對行業的了解(36.4%)。

此外,於奇表示,當前集成電路主業人才總量不足,同時在嚴重缺乏在大項目中高級的系統架構師和設計總工程師,雖然國家已經大量引進,但還遠遠不夠。這也與電子發燒友調查的情況不謀而合,此外晶片產業還有產業鏈不完整、國外企壟斷市場等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於奇表示,國家早已對此問題及現象高度重視,在2014年啟動創辦國家級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計劃,加快高質量,高素質的集成電路工程人才的培養,目前全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已有28家。

以電子科大為例,在集成電路專業上,讓微電子和系統學科相融合,集成電路和繼承工程相複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圍繞產業需求進行發展。將企業拉進來,一同培養IC工程領軍人才,IC高級人才和核心工程師。

具體而言,在學校方面,集成電路專業的學生完成在校期間一次流片,從設計電路、完成版圖、測試晶片到最後的提交報告,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晶片製作的過程當中。於奇表示,目前高校中還沒有做到本科生百分百流片的,這也是他們未來的努力方向。

企業方面,招攬在校學生組織電芯論壇、工程師認知實習等,讓學生能夠實地了解晶片製作流程,也明確企業需要人才具備哪些能力和知識,反饋給學校,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做到正向循環。

華為鯤鵬計算領域總裁張熙偉表示,高校的人才培養離不開企業,5月18日華為已經和教育部達成了基於鯤鵬和昇騰的戰略合作,華為希望和教育部在全國所有的高校優先開設鯤鵬和昇騰的課程,基於今年整個的課程會在9月底確實落地,在未來高校的新的學生的培養中將成為計算機專業的必修課。

產教結合,能夠有效避免高效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狀態,緊密結合當下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讓畢業生順利上手企業相關工作。對於企業而言,能夠更方便的招攬專業人才,同時可以及時將自己的需求與高校教學相結合,讓畢業生更契合自己的企業。顯然,這是一項雙贏的舉措。

晶片人才月薪不足8000元

產業自循環才是最終解決方案

解決完高校培養人才的問題,那麼集成電路人才缺口也能得到有效解決嗎?答案是不一定。

一個企業想要留住人才,需要為他們提供兩個條件,一個是前景,另一個是「錢」景,我們先來看看前景問題。

我國對於集成電路進口額屢創新高,近幾年更是維持在3000億美元以上,這也意味著國內集成電路的龐大市場需求,從市場層面來看,集成電路前景廣闊。

與此同時,由於當前國際複雜形勢,國家對於集成電路技術的重視與日俱增,《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出臺也正是基於此,加速晶片國有化,不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

在資本投入上,雖然今年收到疫情影響,各大行業都在經歷寒冬,資本投入更為謹慎,但在半導體領域卻呈現截然相反的態勢。據公開資料統計,今年前7個月,半導體領域股權投資金額超過600億人民幣,達到去年全年總額的2倍;預計年底將超過1000億,將達到去年全年總額的3倍。

市場前景廣闊,國家大力扶持,資本瘋狂湧入,高校產教融合,一切局面都向著美好的方向推進。集成電路行業的前景無疑是光明的,這也是為何有95%的從業者考慮未來繼續從事晶片產業的工作。

雖然有這些利好消息,於奇也表示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本行業的比例大幅提高,但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何還是有許多畢業生沒有從事集成電路相關的工作。

2017年某國內代工廠工藝工程師薪資

這就需要從集成電路產業的「錢」景談起,我們從初中的政治課本上就能了解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好的薪資才能幫助人才更好的創造價值。但集成電路產業的薪資多年仍不見漲,某些大廠的工藝工程師更是常年不到8000元,而這已經比同類崗位要高了。

據電子發燒友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集成電路行業月薪資中位數在1-1.5萬元區間,要知道此次調研人員當中,有60%左右的被調研者從業時間超過7年。從這一數據來看,相比當前的金融、IT等產業,仍有一定差距。有業內人士透露,復旦微電子工作三年的碩士畢業生目前仍然只有7000元的月薪,而博士畢業進入代工廠月薪僅有1.2-1.5萬元。

當然,這也要分情況,如華為等大廠,對於集成電路人才求賢若渴,前段時間更是以年薪百萬來招攬人才。但對於更多的中小型集成電路企業而言,大多並不能給出具有競爭力的工資。

此外,學習晶片的高校人才,轉CS(計算機科學)進入IT行業非常容易,畢竟晶片專業許多底層基礎課程與計算機有許多重合。以當前的市場來看,許多集成電路專業博士畢業也不一定能夠拿到IT本科生的薪資。不過,隨著國家大力投入,以及資本的介入下,晶片人才的薪資與IT行業也在快速拉近。

調研中發現,許多晶片人才在選擇公司時,發展前景、個人成長以及薪酬是排名前三的重要因素。晶片行業與其它行業不同,這個行業屬於贏家通吃,誰的晶片有優勢,誰就能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並且晶片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且短期內無法看到回報,一般情況而言,一塊晶片從設計到投產需要18個月,而軟體僅需要3個月。

短期投入就能獲得回報,高效產出也是IT行業比集成電路行業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而晶片行業即便經過如此久的周期,仍然要面臨投片即落後的局面,過低的工藝製程基本無法獲得市場。打個簡單的比方,如今的手機晶片製程已經來到了5nm,還有多少人會使用14nm製程的晶片,即便使用了,性能上的差距是肉眼可見的。

而能夠代工生產5nm晶片的企業僅有幾家,如臺積電、三星等,全球的晶片設計廠商都將訂單塞給這些代工廠,而代工廠能夠用這些資金換取更好的設備,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迭代,有足夠的市場去幫助他們檢測下一步技術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拉大與其它晶片代工廠的差距。

而後面的廠商別說肉了,連湯都沒有。沒有市場,無法完成技術迭代,也就意味著沒有訂單。沒有訂單就沒有資金,沒有資金談何高薪資招攬人才。

回報時間長,市場弱勢,薪資待遇低,都是人才進入晶片行業的阻礙。尤其是集成電路行業產出慢,三五年甚至十年都無法見到產品上市,投資的風險和成本指數上升。國家也無法維持長期大規模的投入,降低研發人員的薪資,削弱研發效率實屬無奈。引申到其他一些沒有產出的基礎科學研究上,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從調研情況上也可以發現,許多半導體人才希望從事研發類崗位(54.73%),這是因為國內的晶片設計其實並不弱,華為海思便是國內晶片設計類的代表。而在最需要加強的晶圓製造類,僅有0.68%的人選擇,不僅是因為晶圓製造對從業者在健康問題上有影響,也是因為國內的晶圓製造產業的確非常薄弱,讓許多人才看不到這個行業未來的希望。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唯有讓晶片產業自己盈利,光靠外部補給無法長久。可以將一個長期的晶片製造計劃,分割成短期一到兩年左右的小循環,達到更密集的產出,讓市場看到產品,保障一定的資金利潤。甚至可以做一些周邊產品,如軍工企業生產民用產品,回籠資金供養核心項目。

小結

晶片產業為何有如此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是因為高校人才教育方向的問題,很難有效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如今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已經得到一定的改善。另一方面,晶片產業無法給到人才匹配的薪資,導致許多人才轉向IT行業。此外,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晶片企業無法得到足夠的市場並獲得利潤進行技術迭代。

好在這些問題國家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包括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國內晶片產業必須盈利,只有盈利才能看到希望。高端晶片無法切入,可以先從低端入手,降低晶片產出周期,讓產品更多交給市場檢驗,相信這也是國家希望到2025年晶片自給率達到70%的初衷之一。到了這時,人才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相關焦點

  • 數據告訴你:半導體工程師的薪資都是啥水平?
    不管怎樣,還是要給大家一些薪資的一些數據信息,當然,年底也還是會揭露一下半導體行業薪酬情況,大家記得時刻關注我們的動態喲~  截止數據統計時間,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薪酬同比增長率7.2%,從集成電路產業技術技能崗位主要包括研發工程師。
  • 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比大陸半導體公司高嗎?
    根據臺灣證交所最新資料顯示,IC設計公司聯發科去(2018)年平均員工薪資為新臺幣272.1 萬元(約合59.78萬人民幣),成為臺灣半導體行業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
  • 大陸薪資高三倍,臺灣晶片人才大舉赴陸
    BoGednc2017年,中國進口了價值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超過了原油進口。而根據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同一年國產晶片佔國內需求的比例還不到20%,暴露出中國大陸對外國製造晶片的過度依賴。BoGednc而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事件使中國大陸更加重視本土半導體發展,今年稍早曾有報告指出,中國希望國產晶片在2025年佔到國內需求的40%,儘管大陸在低端晶片生產領域突飛猛進,但2年後半導體人才缺口將達40萬,且極度缺乏資深工程師。
  • 聯發科平均薪資最高?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排名出爐!IC設計公司重金攬才
    作者|Oliver    校對|Jimmy集微網·愛集微APP,各大主流應用商店均可下載集微網消息,根據臺灣證交所最新資料顯示,IC設計公司聯發科去(2018)年平均員工薪資為新臺幣272.1 萬元(約合59.78萬人民幣),成為臺灣半導體行業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
  • 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排名出爐
    臺灣半導體公司薪資排名出爐   根據臺灣證交所最新資料顯示,IC設計公司聯發科去(2018)年平均員工薪資為新臺幣272.1 萬元(約合59.78萬人民幣),成為臺灣半導體行業平均薪資最高的企業
  • 大陸晶片人才稀缺?外媒:大陸兩廠挖走超過100名臺積電資深員工
    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國產晶片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產晶片的發展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消費者需求下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國產晶片的發展自然離不開晶片人才的支撐,晶片人才的缺失也是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此次,大陸半導體企業從臺積電挖走資深員工也是為了儘快彌補人才流失的現狀。2.國產晶片在技術領域仍待進步引進人才是大陸半導體企業發展國產晶片的第一步。國產晶片的發展不僅只靠引進的人才就能快速解決,目前國產晶片的技術與最新技術相比仍有較大的距離。
  • 北京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馮士維:應加強晶片工藝研發和製造人才...
    然而,儘管年輕的集成電路人才在不斷湧出,很多優秀人才在畢業後往往會選擇晶片設計行業而並非晶片工藝研發、製造行業,導致從事晶片工藝研發、製造的人員數量和質量明顯不足。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所面臨的關鍵瓶頸不在於能否將晶片設計出來,而是在於能否把晶片製造出來。因此,真正缺乏尖端人才的領域在於晶片的工藝研發和製造環節,如何能夠將這方面的人才納入,應當是「十四五」期間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的關注重點。  在「十四五」規劃中,應當加大對從事工藝開發人員的制度傾斜。
  • 全面剖析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現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到2020 年一季度,國內半導體全行業全平均薪酬為稅前12326 元 / 月,同比上漲 4.75%,其中研發崗位的平均薪酬為稅前 20601 元 / 月,同比增長 9.49%,高管類職位的平均薪酬為稅前 37834元 / 月, 同比增長 1.9%。
  • 中國臺灣晶片人才內地淘金:3年能賺在臺灣10年工資
    今年4月,消息人士對路透社表示,在美國禁止向中國手機廠商中興銷售晶片後,中國的半導體計劃加快了步伐。華盛頓對中國價值16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對中國的半導體造成了衝擊,現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關稅稅率為25%。與來自臺灣地區和韓國的晶片相比,這將降低中國晶片的競爭力,並可能擾亂中國的半導體市場。
  • 華為圍獵半導體人才?IC人才跳槽呈現哪些風向標
    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總體還是實現了15%的增長,IC行業的畢業生卻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專業人才依然被各晶片公司高薪爭搶。 2020年IC行業熱門職位畢業生薪資表 「上海晨斐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獵頭合伙人蔣雄表示,「2016年到2018年,國內半導體公司為了進軍一些被美韓控制的晶片領域,大批從臺灣半導體公司挖掘人才,確實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 臺灣地區半導體薪資排名:臺積電第14 名,拖了後腿
    近日,中國臺灣媒體technews公布了臺灣半導體行業薪資排行,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市半導體業中有12 家平均員工薪資超過200 萬元新臺幣(約47萬人民幣)大部份都是IC設計公司。其中薪資最高的是靜電防護晶片公司晶焱,其平均員工薪資為296.8萬新臺幣(約71萬人民幣),這高於知名手機晶片公司聯發科的平均薪資292.1 萬元,而感測晶片廠原相則排名第三,平均員工薪資為291.3 萬元新臺幣,位居第3位。第4 名後依次為信驊、瑞昱、聯詠、群聯、日月光、祥碩、創意、宏觀、神盾,且年薪均超過200 萬元新臺幣。
  • 益弘學院排行:半導體人才戰才剛開始
    獲得一個頂尖人才,至少可以讓企業少走許多彎路,而每條彎路的代價可能都是以數十億美元計。縱觀過往,臺積電、三星等半導體頭部大廠的崛起史就是一部人才爭奪史。他們對於關鍵人才的重要性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今天,大陸半導體行業的興盛,依然離不開關鍵人才人才的帶動。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方面曾長期處於被挖角的狀態。
  • 大陸加強晶片人才引進,臺積電回應人才外流
    濟南泉芯集成電路製造公司(QXIC)、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HSMC),以及他們的一些合作夥伴和附屬公司,在行業之外鮮為人知。但除了各自聘用了50多名前臺積電員工外,兩家公司的領導人都是在晶片領域享有聲譽的前臺積電高管。這兩個項目針對的分別是14納米和12納米晶片工藝技術的研發。
  •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如何培養半導體人才?
    如何招生?依據此前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呂會軍對媒體所表示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型產教融合平抬,增強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階段學生實踐環節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並不同於大眾所知的普通高等院校,它是「特殊」的。
  • 對虛假的晶片培訓宣傳應保持清醒
    有媒體報導,隨著晶片行業持續升溫,相關技能、人才培訓也火爆起來,去各類培訓機構諮詢、報名的學員數量猛增,但是盲目聽信培訓機構的宣傳,很可能被收了「智商稅」。在科技自立自強的背景下,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晶片行業將迎來大發展,而專業晶片人才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
  • 誰製造了晶片培訓的狂歡
    對於在課程結束後,如何證明學員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晶片設計、驗證等相關技能問題,王敏則解釋稱,如果學員順利通過實訓階段的項目,機構會給學員「流片」,以此證明學員確實掌握了這方面技能。「流片」是指像流水線一樣通過一系列工藝步驟製造晶片。此外,王敏還補充說,如果介意六個月課程時間太長,他們還有四個月課程的方向可供選擇。
  • 半導體(晶片)發展史
    半導體主要由四個組成部分組成: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分立器件,傳感器,由於集成電路又佔了器件80%以上的份額,因此通常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價。集成電路按照產品種類又主要分為四大類:微處理器,存儲器,邏輯器件,模擬器件。集成電路我們生活中又通常稱為晶片。
  • 是什麼限制了中國晶片人才的數量?以及晶片在中國商品貿易的地位
    晶片領域重點高校教授吳子豪感慨道。晶片人才平均月薪10420元。數據顯示,2019年晶片行業人才平均招聘薪資為10420元,十年工作經驗的晶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資為19550元,僅為同等工作年限的軟體類人才薪資水平的一半。
  • 中國晶片人才大軍在哪裡?32萬缺口,清華北大每年畢業一個班
    2020年前後,人才缺口將達到32萬人。 3未來十年的晶片人才培養的數量和需求仍然不匹配。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北大的本科生,每年就是不到一個班。全國與集成電路強相關的四個專業畢業生,進入本行業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36%)左右。 4薪資待遇與網際網路、金融等行業相比還存在顯著差距。
  • 4個月,晶片人才速成,包含多少「美麗泡沫」?
    有數據顯示,2019年註冊在案的晶片企業為53238家,2020年為59793家,是2014年的近5倍,比10年前增加了近100倍。而晶片企業數量快速擴張必然需要大量人才。有白皮書指出,到2022年,晶片專業人才缺口將近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