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京集成電路大學。
今天,中國首所晶片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落地南京江北新區。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由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時龍興出任校長一職。
未來,集成電路大學也將接入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企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一體,為學校提供技術和資源支持。
事實上,此前官宣成立大學的消息一出,人們在歡呼的同時,也發出了許多疑問,包括具體教學設置等等。現在,針對人們的疑惑,我們有了答案。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定位是什麼?如何招生?
依據此前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呂會軍對媒體所表示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型產教融合平抬,增強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階段學生實踐環節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並不同於大眾所知的普通高等院校,它是「特殊」的。
具體來講,南京集成電路大學:
構建主體——由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依據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建立,並非教育部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門;
定位——偏向於人才培養組織,以技能為本,以實訓帶教為主,致力於培養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兼備的產業人才;
生源——高校中已經具備基本專業知識的學生、跨學科並有志於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的學生,以及企業招聘的尚在培養期的初級職員,招生規模則以企業需求為準;
師資——多源於企業資深工程師、國內外行業專家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高校;
課程——依據學員的薄弱環節、企業需求的崗位技能進行針對性訓練;
畢業證書——經過時間考核認證的結業證書。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如何培養人才?
在人才的培養上,集成電路大學主要採用「5+1+2」的設置,「5」代表5類學院,「1」代表科技園,「2」代表兩個辦公室。
在具體職能上:
5類學院——
· 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學院,聚焦核心關鍵技術EDA,通過舉辦「集成電路EDA設計精英挑戰賽」以賽促教、成立「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產教融合聯盟」等方式,聚合產學優質資源、熱點技術研究導入,著眼卡脖子問題突破,培育EDA新生力量;
· 微電子學院示範基地,依託「集成電路全流程工程實踐教學聯盟」,深化產教融合,與高校人才培養相互補充,通過建設共享案例庫、組建師資團隊等方式,進行全流程工程實踐、搭建教學流片平臺,實現工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
· 集成電路現代產業學院,依託FPGA創新設計競賽和嵌入式暨智能互聯大賽兩個全國性大賽,聯合國內外高校與整機企業的參與,發揮好晶片對整機產業倍增器作用,促進高校接觸最新產業技術,將全國優秀案例應用到教學改革,通過競賽檢驗教學成果,達到以賽促教、賽教結合的良性循環;
· 集成電路國際學院,通過「引進人、培養人」,展開前沿科技論壇、國際名家講堂、赴外交流活動、共建交流會、跨國企業實習等活動,融匯全球「智力資源」,協同多方資源,驅動產業發展;
· 集成電路未來技術學院,聚焦AI、5G/ 6G、量子計算、車聯網、第三代半導體等集成電路革命性、顛覆性的前沿技術,聯合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新型研發機構,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1個科技園——
· 集成電路大學科技園,通過「5個學院」,篩選出優秀人才及項目,依託集成電路大學科技園,展開產學研工作,扶持科技企業的孵化、擴大優秀人才的招引、促進創新成果的落地。
2個辦公室——
· 就業和創業指導辦公室,通過該辦公室提供的專業服務,促進學員在江北新區就業,支撐南京集成電路地標產業和江北新區晶片之城的人才需求,打造人才高地。
· 師資與學員服務辦公室,邀請來自高校的教師與企業的專家,通過南京集成電路大學這一平臺,找到各自所需要的人才培養、技術提升,實現「雙贏」。
可以看到,或許是因為所招募的學員多已經有了一定的集成電路理論基礎,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更為強調將理論落到實踐,且實踐範圍也不僅局限於校內小組、實驗室等,更多的是拓展到了校外。
站在產業、企業的角度,就人才培養而言,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成立,幫助他們找到對口人才的同時,也幫助他們節省了尋找人才,以及初期培訓人才的時間、人力成本,進一步拉近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減少應屆生或無經驗人士進入企業後,短時間內不能直接上手的現象。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或許可以將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看作普通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一個「中轉平臺」。
國內集成電路現狀:從業者僅50餘萬,缺口超30萬
可以看到,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設立受到極大關注,為什麼?背後原因在於兩個字:缺人。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數據,我國去年的晶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這意味著另外70%的都需要依賴進口。截至2019年的數據,我國晶片進口金額已經達到了3040億美元,遠遠超過排名第二的原油。
與此同時,國務院也給出了一個目標方向——2025年,中國芯片自給率達到70%。這中間存的在「國產替代」空間極大,這背後,也透露出我國晶片設計與製造人才「缺口」的問題。
去年,Boss直聘發布《2019年晶片人才數據洞察》報告,顯示到2020年,我國晶片人才缺口將超過30萬。而依據最新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目前國內僅有50餘萬人從事集成電路行業,至2022年,人才缺口仍將接近25萬。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人才的緊缺,「搶人大戰」也已經吹響號角,各省、各市、各企業可以說是祭出了自己的多種手段,只為留住人才。
在高校側,為了應對人才缺口,集成電路學科也迎來了一次「升級」——202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集成電路設為一級學科,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與企業之間也開始聯動起來,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培養和磨礪更多的人才。
從國產替代等趨勢來看,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只不過,一所大學最終所培養的人才,於國內集成電路人才缺口而言只是杯水車薪,還需要更多高校的努力,以及行業、企業的引領。
作者: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