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晶片人才內地淘金:3年能賺在臺灣10年工資

2020-12-12 環球網

9月5日消息,據路透社今天載文報導稱,中國正在用豐厚的薪水和福利從中國臺灣吸引晶片人才。這篇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大幅提高工資待遇,一年提供八次回家探親待遇,並享受大量公寓補貼。對於一位臺灣的工程師來說,這是無法拒絕的夢想般工作機會。

曾在聯電(UMC)等一流晶片製造商工作多年的一位工程師,去年接受招聘來到中國大陸一家晶片製造商,現在中國東部一家晶圓廠管理著一個小團隊。

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來到中國大陸,參與到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之中,而這位工程師只是其中一員。

從臺灣地區吸引這樣的人才,已成為大陸努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大陸正在推動晶片產業的發展,減少中國在重要晶片上對海外公司的依賴,這些重要晶片包括智慧型手機晶片和軍用衛星晶片等。

據招聘人員和業內人士稱,2014年開始的這一努力隨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而加強。今年發生的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暴露出中國對外國製造晶片的過度依賴。

2017年中國進口了價值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比進口的原油還多。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去年國產晶片佔國內需求的比例還不到20%。

據臺北招聘公司H&L Management Consultants估計,今年迄今已有300多名來自臺灣地區的高級工程師已經前往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廠商。而在此之前,自2014年中國大陸成立220億美元晶片產業發展基金以來,已經有近1000名這樣的人員前往大陸。

對熟練工程師的爭奪引發了臺灣地區業內的擔憂,即面對大陸,中國臺灣可能會失去一個關鍵的經濟引擎。分析人士表示,在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中國大陸在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仍落後多年,儘管它在生產低端晶片方面取得了進展。

今年4月,消息人士對路透社表示,在美國禁止向中國手機廠商中興銷售晶片後,中國的半導體計劃加快了步伐。華盛頓對中國價值16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對中國的半導體造成了衝擊,現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關稅稅率為25%。

與來自臺灣地區和韓國的晶片相比,這將降低中國晶片的競爭力,並可能擾亂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中國大陸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本土晶片將至少滿足中國半導體需求的40%。

據業內機構稱,突顯人才短缺的是,截至2017年底,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約有40萬名專業人士在工作,但與2020年估計需要的72萬名員工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招聘公司表示,雖然中國也把韓國和日本的工程師作為解決短缺問題的目標,但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大陸在吸引臺灣地區人才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招聘公司H&L Management Consultants經理林玉勳(Lin Yu-Hsuan,譯音)表示,來自中國臺灣的工程師們被來自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如中芯國際)的高薪、津貼和更高級別的職位所吸引,大陸這些晶片製造商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

林玉勳表示,「他們中的許多人說:『我3年在中國大陸掙的錢相當於我在臺灣10年所掙到的錢,有了這樣的收入我就可以提前退休。』」

=集成晶片設計公司聯詠科技(Novatek Microelectronics)副董事長兼總裁史蒂夫·王(Steve Wang)表示,在過去兩年裡,該公司的一小部分員工已跳槽前往中國大陸。他承認,聯詠科技在員工待遇上很難與大陸競爭對手相競爭。

這家晶圓廠的工程師表示,他的中國僱主向他提供了一套價格打折40%的新的三居室公寓,並且工資上調50%,不過條件是他在中國大陸僱主公司工作5年以上。這位工程師拒絕透露被聘用合同細節,也不願意透露具體報酬數字。

他表示,「中國大陸敢於燒錢,而臺灣公司資源有限。」

人才競爭

中國東部新成立的晶片製造商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該公司最近招聘的120名工程師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臺灣。

「我們不缺錢,我們需要的是人才,」這位拒絕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他沒有獲得接受媒體採訪的授權。

這位高管表示,「臺灣工程師最有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本地人才。」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中國臺灣廣受尊敬的晶片設計公司和代工廠商,一直是工程師流失的重災區之一,它們被迫加大支出來吸引工人。

據路透社根據臺灣地區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提交的文件計算,領先的集成電路設計廠商和晶片製造商的勞動力成本(包括薪資和福利)較兩年前上漲了35%,而這些公司的營收只增長了21%。

商業機密

中國臺灣一直在關注著中國大陸的人才招聘工作。

長期以來,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臺積電(TSMC)等晶片製造商,一直向中國大陸晶片製造行業封鎖其最先進的技術,以防止其落入中國大陸競爭對手的手中。

許多人還擔心,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迅速發展,可能會導致供應過剩和價格暴跌,就像中國大陸發展太陽能電池板和液晶顯示器等其他關鍵產業那樣。

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馬克·李(Mark Li)表示,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在營收方面已經超過了中國臺灣競爭對手,前者2017年的營收為310億美元,而後者的營收只有220億美元。

明顯的趨勢是,人才爭奪戰將使得這一差距進一步擴大。

為了留住人才,臺灣當局7月份承諾放寬對職工持股的稅收管制。

臺灣當局機構NDC主任表示,大陸一直在吸引臺灣的人才,臺當局已經修改了相關規定,以幫助企業留住人才。

臺灣智慧財產權機構法律事務主任表示,「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商業秘密洩露,當局正在努力保護核心技術。

臺灣地區企業也在努力提供自己的激勵措施。

臺灣晶片設計廠商群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Phison Electronics Corp.)的發言人安東尼奧·餘(Antonio Yu)表示,儘管該公司「沒有資金來從事的這樣的競爭」,但它試圖為員工創造一個「令人放心的環境」。

這位發言人表示,「我們對待員工就像對待家人一樣。」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中國臺灣工程師們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

37歲的晶片工程師湯米·黃(Tommy Huang),於2016年加入位於中國大陸南方的United Semiconductor——聯電(UMC)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合資企業。他表示,臺灣地區為留住人才所做的努力對他未起作用。

「如果你留在臺灣,你就沒有任何機會,」湯米·黃表示,他的中國僱主每年為他5歲的孩子提供6萬元(約合8689美元)的學校補貼,並且他的薪水是他此前掙的兩倍多。

「我們來中國大陸,為的是希望。」(天門山)

相關焦點

  • 臺晶片人才湧向大陸:不再回島,3年薪資等於臺灣8年
    陳說,他沒有重返臺灣的計劃。業內人士還指出,對許多在大陸的臺灣科技工作者來說,「3年在大陸賺到的錢,相當於在臺灣8年賺到的錢。」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30日報導,陳目前負責為公司組建自己的團隊。他坦言,作出不回臺灣的決定並不困難。「在大陸,發展空間更大,可期待的東西也多得多。
  • 大陸3年=臺灣10年?薪資待遇令大批臺灣工程師登「陸」
    走在世界前列的臺灣地區晶片行業,由於兩地的語言和文化相同,成為中國以高薪和其他福利延攬的高科技人才的首選。
  • 大陸薪資高三倍,臺灣晶片人才大舉赴陸
    日前,路透社報導稱大陸以豐厚的薪水和福利,從臺灣挖了大批晶片人才。文中指出,工資的大幅提升,一年8次免費回家,還有一套高補貼公寓,這對一個臺灣晶片工程師來說,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理想工作機會。數據統計,今年臺灣已有逾300名工程師奔向大陸。
  •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的一部分
    對一個臺灣晶片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夢想中的工作機會。 作為一位曾在聯華電子等臺灣頂級晶片製造商工作的資深員工,這位工程師去年接受了中國大陸一家政府支持的晶片製造商的工作,現在華東地區一家晶圓加工廠負責一個小團隊。 這位工程師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的行列,他們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工作。
  • 外媒:近3000名臺灣晶片人才「投奔」大陸 工資高出兩三倍
    站長之家(ChinaZ.com) 12月5日 消息:目前,我國與美國在科技領域發展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大陸地區正通過提供豐厚的薪酬吸引了數千名臺灣晶片人才到中國大陸工作。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2017年,臺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一躍成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企業。2018年,《財富》500強排行榜,臺積電位列第368位。2019年臺積電全球市場佔有率近52%,是第二名三星的3倍多。除了臺積電,臺灣的聯電和力晶科技分別在全球排行榜上佔據第三和第六的寶座。僅這三家臺灣公司所生產的晶片,就佔據了全球晶片代工市場的60%以上,地位無人能及。晶片設計,位居世界前列。
  • 美國之後,韓國與臺灣地區誰是全球晶片第二強,中國能排第幾?
    要說晶片實力,美國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那麼除了美國,誰的實力最強就很難說了。韓國,中國臺灣,日本以及歐洲都有非常強的實力。整體而言,歐洲,日本半導體工業逐漸衰落,很多企業已經相繼退出這一領域。目前實力最強的,應該只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
  • 寶島晶片30年!臺灣晶片製造廠商簡介
    王雪紅    說到王雪紅,是一位臺灣IT界的傳奇人物。王雪紅曾獲得過「年度華人經濟領袖」獎,是唯一獲選的女性。她在採訪中曾經談到:一直堅信中國能擁有核心技術及自主創新的能力。1985年,他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返回中國臺灣,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1986年,創建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並迅速發展為臺灣半導體業的領頭羊。  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島內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 內地票房大賣9.58億,陳意涵又賺翻了,又一位臺灣導演大獲成功了
    這部電影推出在港臺內地等市場都很賣座,它在票房上掀起的轟動絲毫不亞於那些華語超級大片。臺灣電影人拍愛情片青春片確實很有心得,這些年他們這類作品崛起的很快還帶動了內地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之前,導演林孝謙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票房這塊卻還沒交出過炸裂成績單。
  • 臺灣明星內地耍大牌,廠家直接把錢撒給觀眾,網友:破爛貨!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內地的娛樂圈欣欣向榮,成為各家逐利的重點地帶。就連港臺明星都紛紛跑來淘金,說不定一夜之間就賺個缽滿盆滿。但是,有些人明星有了名氣後,卻開始耍起大牌,也備受詬病。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位臺灣女明星。
  • 66歲臺灣藝人:沒錢就來內地賺,網友:期待您的到來
    66歲臺灣藝人:沒錢就來內地賺,網友:期待您的到來隨著《西虹市首富》的爆火,沈騰等人再一次爆紅,但是作為主演的臺灣演員宋芸樺卻因為一個口誤差點被內地封殺,而在影片中的另一位臺灣演員直言:「沒錢就來內地賺
  • 臺灣明星董至成內地淘金夢碎,2戲約被取消損失百萬
    藝人董至成前年辭掉主持12年的《綜藝大集合》,放棄耕耘多年的臺灣演藝事業,前進大陸尋求事業第二春,無奈疫情肆虐加上限臺令嚴格執行,讓他的淘金夢宣告破滅,如今 連家當都已經寄回臺灣,對此董至成經紀人也做出回應。
  • 大陸加強晶片人才引進,臺積電回應人才外流
    但除了各自聘用了50多名前臺積電員工外,兩家公司的領導人都是在晶片領域享有聲譽的前臺積電高管。這兩個項目針對的分別是14納米和12納米晶片工藝技術的研發。泉芯和弘芯分別成立於2017年和2019年,中國大陸晶片產業正處於繁榮發展中,這兩家公司只是其中的部分縮影。
  • 內地賣場顏面掃地 香港家電賣場選購攻略
    ISSCC最早舉辦於1953年,幾十年來一直享有「晶片奧林匹克」的美譽,代表著晶片領域的國際最高學術水平。本屆會議上,中國(包括香港、澳門)的學術及產業機構共有23篇論文獲收錄。作為內地顯卡的一哥,七彩虹就已經在上一代的10系顯卡中加入了LED屏幕,同時也保留了RGB燈光,也就是說不但可以玩燈,還可以玩屏幕。
  • 華晨宇拿下臺灣年冠,以往都是內地聽臺灣歌手,如今風水輪流轉?
    在前不久公布的2020臺灣五大唱片金榜,華晨宇憑藉專輯《新世界(降臨地球雙CD版)》拿下年冠,代表內地歌手反攻臺灣市場!當然,很多網友會奇怪,內地榜單那麼多,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臺灣榜單呢?眾所周知,目前內地的榜單基本都是肖戰、張藝興等流量歌手的天下。而傳統音樂人也只有周杰倫等少數幾位還能堅挺。
  • 這些年,臺灣人追過的大陸劇
    臺灣觀眾用追劇熱情,點燃了「冬季裡的陸劇火」。以《我們臺灣這些年》系列書籍聞名大陸的臺灣作家廖信忠認為,這幾年大陸影響臺灣最深的事物是連續劇。《甄嬛傳》在大陸和臺灣同步播出時,很多大陸網民在論壇上跟臺灣網民熱烈討論,非常和諧。原來能把兩邊的人心拉近的事情,可以不涉及意識形態,而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讓大家產生了共鳴。
  • 晶片巨頭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發展壯大,而非在中國大陸,為什麼?
    臺積電堅持要「根留臺灣」,臺積電的總部位於中國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主要的廠房也在臺灣地區。臺積電首創的晶圓代工模式,不僅改變和推動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還影響和推動了與半導體相關的產業發展。或許,有人就要發出這樣的疑問了,為什麼中國臺灣地區能出現像臺積電這樣的晶片企業,而中國大陸地區卻沒有?實際上,臺積電之所以在臺灣地區成立、發展、壯大。
  • 臺灣連鎖藥店先進於內地連鎖藥店約5-10年
    有幸參加代航老師倡導發起,由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和重慶中盟聯合協助組織的海峽兩岸醫藥零售行業發展論壇互動遊學交流團,通過四天高密度接觸臺灣四家連鎖藥店,對臺灣連鎖藥店的發展與經營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個人覺得臺灣連鎖藥局的經營水平,先進於內地連鎖藥店約5-10年。
  • 臺灣教改20年:收穫與反思
    引言:1994年4月10號,臺灣大學黃武雄教授號召組成「四一○教改聯盟」推動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造運動,數萬人湧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沉珂已久的教育問題。此次教育改革運動被稱為「410大遊行」。今年是臺灣教育改革20周年,臺灣也紀念反思這場教育改革運動,有人說,臺灣教改是失敗的,也有人說成大於敗。它成了什麼?敗了什麼?
  • 中國海洋大學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學校實施「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學生可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學習;學校實施 「涉海拔尖人才」「博雅」「卓越」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並積極推進「第二校園經歷」,學生在校期間可參加60餘個國內外交流項目。  建校以來,學校有14位畢業生成為兩院院士,3人先後擔任國家海洋局局長,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本校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