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晶片實力,美國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那麼除了美國,誰的實力最強就很難說了。韓國,中國臺灣,日本以及歐洲都有非常強的實力。整體而言,歐洲,日本半導體工業逐漸衰落,很多企業已經相繼退出這一領域。目前實力最強的,應該只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韓國有三星電子,海力士這樣的存儲巨頭,臺灣有臺積電,聯電,聯發科等企業,上下遊產業鏈更完整。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強?
我們從上中下遊整個產業體系,來分解一下兩大半導體工業重鎮的實力。首先從上遊的矽晶圓產業來看,這一領域佔據統治地位的是日本企業,包括信越化學,勝高。排名第三的是臺灣的環球晶圓,市場份額約為17%。韓國的LG排名第五,市場佔有率約為9%。上遊產業布局來看,中國臺灣勝出。
在晶片設計領域,中國臺灣實力不俗,全球十大晶片設計企業,有三家來自臺灣,分別是排名第四的聯發科(MTK),第九的Novatek(聯詠),第十的Realtek(瑞昱)。而韓國企業無一上榜。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海思也榜上有名。在晶片製造環節也就是代工領域(Fabless),臺積電一家獨大,佔據全球市場的近一半,三星電子排名第二,市場份額接近兩成。在全球代工企業前十名單中,來自中國臺灣的企業還有聯華電子,力晶,世界先進。而韓國三星集晶片設計和代工製造於一身,是一個巨無霸級別的IDM企業,三星電子等於是臺積電+聯發科的合體。
在下遊的封裝測試環節,臺灣企業的優勢同樣非常明顯,日月光,矽品,力成都是市場排名領先的企業。韓國企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存儲產業,DRAM晶片,三星電子,SK海力士兩家企業佔據了全球73%市場份額,NAND快閃記憶體,兩家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達到45%。相比之下,臺灣企業的實力非常弱小,南亞科技,華邦的市場空間幾乎可以忽略。
整體而言,韓國晶片企業的實力更強一些,根據統計公司IC Insights的數據,2018年,美國晶片企業的整體市場份額達到52%;韓國位居其後,市場佔有率為27%;中國臺灣雖然上下遊分工明確,企業眾多,無奈實力相差太遠,整體的市場份額只有6%。對比之下,雖然日本晶片產業日落西山,不過整體的實力比臺灣略高一些,達到7%。那麼中國的情況怎樣?數據顯示,中國晶片企業的整體市場份額只有3%,位居美國,韓國,日本,歐洲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之後。
如果將大中華地區合併計算,面貌將會有很大不同,兩岸晶片產業有一定互補性,內地企業長於設計,臺灣企業在製造環節全球領先,加上內地正在大力發展存儲晶片,兩岸晶片企業的短板也有望補上,未來中國晶片企業的實力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韓國半導體工業對存儲晶片的依賴很明顯,周期性強,難以有大的突破,並且主要的原材料,設備要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有大的改善。因此能挑戰美國晶片地位的恐怕還要看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