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下面這張圖來自IC Insights 官網,是按照各國(地區)的晶片企業的營收,

進行了一個全球份額的排名。

注意這裡說的是晶片設計企業,也就是英特爾,博通,高通,三星,SK海力士,海思,索尼,聯發科之類,包括了Fabless(無工廠,純設計)和IDM(設計製造一體化)企業。純晶片製造類的企業,包括臺積電,格羅方德,聯電,中芯國際之類是不算在裡面的。

可以理解成就是智慧型手機的蘋果,三星,華為,小米, OPPO, VIVO的品牌份額排名,上遊代工廠不加入計算。

先看全球總的晶片份額排名,

美國2018年是52%,2019年上升到55%,排名世界第一;

韓國2018年是27%,2019年是22%,排名世界第二;

歐洲2018年是7%,2019年還是7%,排名世界第三;

中國臺灣2018年是6%,2019年還是6%,排名世界第四;

日本2018年是7%, 2019年下降到6%,排名世界第五;

中國2018年3%,2019年上升到5%,排名世界第六。

如果做成表格的話,就是如下,我們2019年是全球第六。

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中國大陸的晶片發展勢頭是最猛的,

下圖可以看的非常明顯,2019年相比2018年的銷售額增速,

中國大陸是增長10%,是唯一增長的,其他主要區域的晶片公司銷售額都是負增長。

歐洲下降2%,臺灣下降3%,美國下降9%,日本下降24%,韓國下降32%。

這下大家感覺很奇怪了,為什麼日本和韓國下降會那麼大呢?

這跟韓國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結構高度集中化在存儲器等少數領域有關係,

下面這個圖相信大家都看到過,也是來自於IC insight,

這個排名是把半導體產業鏈所有的企業(包括了設計,製造,封測各個環節)的營收進行一個排名,看全球前15強,簡單的說就是把臺積電之類的純代工廠也加入進來一起計算。

韓國雖然晶片份額(按照銷售額算)2019年穩居全球第二,但是韓國半導體的產出主要集中在三星和SK海力士的存儲器(DRAM內存和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

看上圖的全球15

強,韓國就是三星和海力士兩家,

而且三星排全球第二,海力士排全球第四。

你要說出韓國除了這兩家之外的第三大晶片公司是誰,結果就是面面相覷大家都說不出來。

存儲顆粒我們都知道是周期性的產業,價格波動很大,所以價格猛漲時能造成銷售額和利潤猛增,能讓三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公司。

但是價格下跌時也能讓三星和海力士的銷售額大幅下降。

日本的半導體結構比韓國要好一點,

日本第一大半導體公司是鎧俠(就是以前的東芝),主要做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跟三星和SK海力士是同行,2019年排全球第9位。

日本第二大半導體公司是索尼,營收主要來源是旗下的CMOS圖像傳感器業務,2019年排全球第11位。

日本第三大半導體公司是瑞薩,經營範圍是汽車晶片,沒在上面的全球前15強裡面,但是也在全球前二十的水平。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這三家佔據了絕大部分,尤其是鎧俠是老大,所以鎧俠的存儲器業務如果因為市場價格波動下滑,就會帶動日本半導體產業銷售額下滑。

在晶片領域,中國的中長期主要趕超對手就是美國和韓國。

2019

年按照份額來看,歐洲7%,

日本6%

,中國臺灣6%

,中國大陸5%

,按照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高速發展,預計2022

年就能在份額上面超過前面的三個區域。

目前國內的海思,匯頂科技(指紋識別晶片),韋爾股份(旗下豪威科技的CMOS圖像傳感器),兆易創新,長江存儲的NAND FLASH,長鑫存儲的DRAM都已經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

像韋爾股份和索尼,三星一起,是全球CMOS圖像傳感器三強,

2020

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39.69億元,同比增長48.51%;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7.27億元,同比增長1177.75%;

接下來我們再細分下,晶片公司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是自己做製造的,也就是IDM,2019年全球最大的10家IDM公司是:

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韓國SK海力士,美國美光,美國德州儀器,日本鎧俠,日本索尼,意法半導體,德國英飛凌,荷蘭恩智浦。

目前全球從營業額來看,還是IDM公司佔據主導地位,2019年全球晶片公司前四名都是IDM公司(英特爾,三星,SK海力士,美光)。

歐洲最大的三家晶片公司也都是IDM公司(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恩智浦)

我們還是根據本文最開始IC Insight的圖,2019年全球各國(區域)IDM公司營收的份額和排名如下,美國佔了全球51%,韓國佔了29%,歐洲和日本各佔了9%。

可以看出我國缺乏IDM

公司是巨大的短板,全球份額低於1%。

不夠有意思的是我國臺灣地區的IDM

公司也不強,全球份額只有2%。

從營收上看,目前中國最大的半導體IDM公司是聞泰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做二極體等分立器件,MOSFET等,2019年營業收入為103.07億元人民幣,上年同期為104.31億元;2019年淨利潤12.58億元,上年同期為13.40億元。

不過安世半導體是從歐洲NXP的標準件部門收購而來,其實還是一家歐洲公司,晶圓生產分別位於德國漢堡和英國曼徹斯特。

儘管聞泰獲得了安世董事長的職位,公司的管理運營團隊還是歐洲團隊在負責,具有較高的獨立性。

所以可以說,目前中國最大的IDM半導體工廠是華潤微電子。

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43億元,同比下降8.42%;

實現淨利潤4.01億元,同比下降6.68%;

當然其實華潤微電子旗下也有代工業務,而且佔比還不小,

但是一般說純

代工廠還是看

中芯國際和華虹。

中國第二大IDM工廠是杭州士蘭微,2019年實現營收31.1057億元,同比增長2.8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53.2萬元,同比下滑91.47%

當然了,最近幾年我國新建了長江存儲和長鑫存儲兩個大型IDM工廠,2020年都開始放量了,這兩家公司在2019年開始量產後,2020年是其開始真正的逐漸規模上量的第一年。

以後這兩家會是我國最大的IDM工廠。

2020年7月13日,合肥城建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與合肥長鑫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鑫集成」)籤訂了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為長鑫集成提供廠區、辦公區、生活區等專業化項目代建等服務,致力於打造一流的企業生產、工作、生活環境。而長鑫集成旗下的睿力集成擁有長鑫存儲100%的股權,因此長鑫集成是長鑫存儲的母公司。

由於合肥城建和長鑫集成兩個公司的股東都有合肥產投集團,形成了關聯交易,所以披露了長鑫集成一季度的營收,為2.5519億人民幣,淨利潤為虧損9708.86萬元。

長鑫集成並沒有說明這個銷售額多少是來自DRAM產品銷售,不過按照這個數據的話,今年合肥長鑫第一次變得有規模了,長江存儲也是如此,今年有了較快的發展,

因此在該領域中國大陸的排名將會出現上升。

另外我國的華為海思公司,我認為很有可能也會進入IDM領域,我一直堅持這個判斷,因為從邏輯上判斷,如果華為不自己搞,那麼將會非常被動,不利於自己的生存。

一種是只做設計的,也就是Fabless,2020年Q1全球最大的五家是高通,博通,英偉達,聯發科,AMD,下圖來自拓璞產業研究院,看看全球十強。

但是實際上普遍估計在2020年Q1海思的營收已經超過聯發科位居全球第四了,只是因為沒有單獨披露營收,不過現在說這個也沒啥意義,因為海思暫時無法找到晶片製造供應了,會逐漸下滑。

另外這裡面蘋果也沒有算進去,估計是因為蘋果沒有單獨披露晶片業務營收。

按照純晶片設計公司份額計算,

2019

年美國65%

,全球第一遙遙領先,幾乎是全球其他地區總和的兩倍,

高通,博通,英偉達三巨頭不用說了,除此之外還有AMD(超微半導體), Xilinx(賽靈思),Marvell(美滿電子),其中AMD在2020年10月27日宣布以350億美元收購了賽靈思。

那麼純晶片設計公司全球前四就是:博通,高通,英偉達,AMD

,都是美國公司,實際上還應該加上蘋果,那就是全球前五位都是美國公司。

中國臺灣的fabless公司全球份額2019年為17%,排名全球第二,

中國大陸2019年排在全球第三位,份額為15%,

相比之下,全球其他地區,歐洲,日本,韓國的純晶片設計公司的全球份額都很小,歐洲2%,韓國1%,日本連1%都不到。

預計中國大陸將在2021-2022年間超過臺灣地區,位居全球第二位。

綜上,在晶片領域,不管是自己設計並且製造晶片的IDM晶片公司,

還是只做設計的Fabless晶片公司,還是兩者綜合,美國都是遙遙領先,都佔了全球50%以上的份額。

在這個領域,實際上是可以簡述為一超多強的態勢。

看完了晶片公司的市場份額,接下來我們看半導體製造,

這是目前我國在半導體領域最大的短板,也是目前被卡脖子的主要領域。

用下圖會比較清楚,下圖是2019年12月全球半導體製造廠的晶圓產能排名,包括了IDM廠和純代工廠,是按照8寸晶圓折算。

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第一是三星,產能為293.4萬片每月,佔了全球15%

全球第二是臺積電,產能是243.9萬片每月,佔全球12.8%

全球第三是美光,產能168.5萬片每月,佔全球9.4%

全球第四是SK海力士,產能163萬片每月,佔全球8.9%

全球第五是鎧俠,產能136.1萬片每月,佔全球7.2%

因此從公司的層面來看,三星是全球第一大晶片生產廠,臺積電是第二位。

但是為什麼我們習慣說臺積電是全球第一呢,

因為一般我們說半導體製造廠,都是指純代工廠。

像是IDM晶片公司,包括英特爾,三星,SK海力士,美光,鎧俠之類,自己就有工廠,

一般就不會把晶片交給代工廠去生產。

但是市場有大量的晶片公司是沒有自己的工廠的,叫做fabless,所以要交給代工廠去生產。

我們看下圖,來自拓璞產業研究院,

2020年Q3的全球晶片代工廠營收排名,

臺積電世界第一,份額53.9%;

三星世界第二,份額17.4%

格芯世界第三,份額7%;

聯電世界第四,份額7%

中芯國際世界第五,份額4.5%

在晶片代工排名裡面,三星是只計算代工業務+system 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業務的收入。並不計算其存儲器部門的收入。

在三星官網這個System LSI是這樣描述的:System LSI Business offers a full range of portfolio for mobileindustry including mobile processor, image sensor, Bio-processor, security anddisplay solution。簡單的說就是提供三星手機處理器,圖像傳感器,生物晶片處理器,顯示驅動晶片等移動電子產品晶片的部門。

也就是說,在晶片代工領域,以臺積電為核心的臺灣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佔了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一大半的份額,fabless的華為,由於沒有自己的晶片製造工廠,也必須依靠晶片代工廠來生產晶片。

好了我們可以做下總結,

在晶片的份額來看,

美國毫無疑問是最強的,而且在新技術方面處於引領的態勢,美國的晶片公司,博通,高通,英特爾,AMD,蘋果,英偉達,德州儀器,似乎每一家都看起來有種不可戰勝的感覺。

在晶片份額方面,韓國由於在存儲器方面的極高全球份額,因此總份額上位於全球第二。

而全球其他區域,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歐洲,日本2019年的份額都在5%-7%之間,

因此中國很快將脫穎而出,在2023年之前會位居全球第三。

當然了估計直到2025年我們應該還會是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韓國,2025-2030年之間超過韓國躍居世界第二位,2030年之後才有可能超過美國。

在晶片製造領域,如果是看公司總部所在地區的產能排名,

韓國由於三星和SK海力士的巨大產能,因此韓國是世界第一,

我國臺灣(臺積電,聯電等)是世界第二

但是由於韓國這兩家大廠,把大量的存儲器業務放在中國進行生產,

三星的西安工廠,海力士的無錫工廠都擁有巨大的產能;

而相比之下,由於臺灣當局對於半導體製造投資大陸嚴防死守,臺積電在中國大陸的南京廠和上海廠的產能都非常小,主要還是在臺灣生產。

因此如果按照工廠所在的地理位置看的話,臺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下圖是IC insight公布的2019年12月的全球晶圓產能分布(按照地理位置),

中國臺灣全球第一,佔比21.6%;

韓國全球第二,佔比20.9%,

日本全球第三,佔比16%

中國大陸全球第四,佔比13.9%

美國全球第五,佔比12.8%

歐洲全球第六,佔比5.8%

全球其他地區佔比為9.0%

注意中國大陸的晶片產能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原因是中國大陸很多產能屬於外資工廠)

在製造領域,中國也在快速進步。

因此我做了個圖,對比下2015年12月到2019年12月的全球晶圓產能變化,用的是IC insight的數據。

從2015年到2019年,中國大陸的晶圓產能全球份額從9.7%增加到了13.9%,上升了4.2個百分點,2019年位居全球第四位,僅次於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

2015-2019年,全球晶圓產能六大玩家中,

北美,歐洲,日本的晶圓產能份額都呈現下降趨勢,

中國大陸和韓國分別上升4.2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

臺灣則是持平,當然了中國大陸是上升最快的。

非常明顯,中國大陸的晶圓產能最快在2022-2023年就能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三。只不過我們要注意了,這個晶圓產能是包括了外資在華半導體製造廠的產能。

當然有人問了,2019年中國大陸總的晶圓產能份額是全球13.9%,那麼只算中國大陸自己的工廠呢?份額能佔多少?看這個才更有意義。

下圖來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2019年中國前十大半導體製造廠,有五家是外資,其中前兩名是三星(西安)和英特爾大連廠,規模都比中芯國際要大。

前四名裡面三家是外資廠,尤其是三星西安工廠,在不斷擴產,是全球最大的存儲器工廠之一,

非常容易看出來,中國

大陸的大部分產能是來自於外資工廠,我們的本土工廠產能全球份額估計就是5%不到。

因此到2025年,我們的本土工廠的全球產能份額估計也就能超過歐洲(實際估計2023年之前就能超過),排在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之後排全球第五位。

好,我們簡單的做個總結,

1:晶片公司份額領域,美國是絕對的霸主,全球佔比50%以上。

2019年我們全球份額5%,排名世界第六,預計在三年內能超過日本,歐洲和中國臺灣,

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韓國。

超過韓國預計要到2025—2030年。

2:晶片製造廠領域,2019年中國大陸公司的全球產能份額不到5%,

到了2025年,預計中國大陸公司產能到時候是排在全球第五名,能超過歐洲,依然落後於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但是距離將會拉近。

看下圖,我在本文前面貼過,韓國三星,臺灣臺積電這種全球產能佔比超過10%的巨頭就不說了,美國光是美光的產能就佔全球9.4%,還有德州儀器,英特爾等工廠呢。

日本光是鎧俠的產能就佔全球7.2%,還有索尼,瑞薩。

因此我們的本土製造廠2019年全球大約5%不到的產能,即使五年內翻一倍,趕上臺灣,韓國,美國,日本還是有點困難。

這還是按照產能算,按照金額計算我國估計會更低,

因為在製程和技術上落後。

我們能夠在三年內完成28nm的國產化,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就先不要談追趕世界領先的問題。我們對半導體製造的領域需要補的課是太多,而不是太少。

而且更為致命的是,我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排頭兵中芯國際,華虹,長江存儲,長鑫存儲四家,目前看中芯國際內部始終還是沒有理順,華虹發展緩慢,長鑫存儲做的DRAM技術複雜還需要時間積累,就長江存儲目前總體比較穩,但是規模也還太小。

因此需要更多強力玩家入局,我還是那個判斷,華為需要會進入IDM領域,自己製造晶片,我認為華為也最終會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現有的國內代工廠中芯國際和華虹都不太能打,不能夠支撐華為在未來重新走向領先。

最後,

我們再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23年我們的晶片份額能夠上升到全球第三位,而我們的本土晶片工廠的製造產能到2023年有可能超過歐洲,次於臺灣,韓國,美國,日本位居世界第五位(當然到2025年預計還是這個排名),但是更大的意義在於28nm的國產化或者說去美化產線搭建,一旦實現了這個目標,我想比產能的提升意義還大。

相關焦點

  • 從中美齟齬看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Michael Chen以歷史的視角,講述了此次新冠疫情,大國戰略轉變的合理性;國之重器的晶片在全球戰略資源爭奪中,目前處於何種局面,中國是否有一席之地。學研相長的矽谷經歷,陳教授近距離觀察矽谷IT行業的發展,提出半導體產業系統生態鏈,從年均增速、產品種類、應用種類、分布區域等多個維度對比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狀況,並基於互聯生態的發展趨勢,陳教授對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出六大預測。
  • 全球半導體市場演替 中國正在變遷中崛起
    原標題:全球半導體市場演替,中國正在變遷中崛起丨億歐全球視角「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不僅「河」是這樣,在一個自由的市場中,行業也存在這樣的明滅交替。承接轉移,是好也是壞從歷史進程看,全球範圍內,半導體產業發生過兩次明顯的轉移:第一次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二次是80年代轉向韓國與中國臺灣;而現在,半導體產業正逐漸轉向中國大陸。承接產業轉移是「壞」,也是「好」。
  • 疫情蔓延日韓,能否撼動半導體晶片強國地位?
    眾所周知,日本是全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的重要產出基地,韓國則是半導體存儲晶片、顯示面板的全球製造基地,目前疫情在兩國的蔓延,會否改變半導體材料強國和晶片強國的勢力版圖?日韓產業鏈位置會否改變從晶片行業的產業鏈布局看,美國主要是晶片設計基地,韓國主要是製造基地,日本是為晶片製造提供支持的材料和設備提供方,中國則是主要的消費基地,此次的新冠疫情可以說已經波及到整個產業鏈,但影響卻各有不同。
  • 全球半導體市場演替,中國正在變遷中崛起丨億歐全球視角
    承接轉移,是好也是壞 從歷史進程看,全球範圍內,半導體產業發生過兩次明顯的轉移:第一次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二次是80年代轉向韓國與中國臺灣;而現在,半導體產業正逐漸轉向中國大陸。 承接產業轉移是「壞」,也是「好」。
  • 中國臺灣地震將波及到全球半導體產能
    中國臺灣地震將波及到全球半導體產能 黃美婷 發表於 2020-12-14 16:14:13 根據中國地震網的消息,12月10日21時19分在中國臺灣地區宜蘭縣海域(
  • 看國產汽車半導體如何突圍
    全球需求:中國是最大的市場。根據國際汽車製造商協會數據,2018年全球乘用車產量7057萬輛,其中中國佔據33%。中國是最大的汽車半導體需求市場。 全球汽車半導體企業:核心市場在中國,中國本土企業弱勢。根據Semicast Research數據,全球主要汽車半導體企業包括恩智浦、英飛凌、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等,2016年市場份額分別為14%、10.7%、9.6%、7.6%。
  • 科技紅利大時代7-半導體深度:尋找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結構性投資機會(一)
    :未來看結構性機會半導體行業自20世紀50年開始發展到現在,是推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2000年以前經歷的大型計算機、PC、NB時代是半導體行業發展最迅速的階段,21世紀後的Internet和手機時代仍驅動半導體行業高速成長,隨著消費電子整體終端出貨量增速的放緩以及全球半導體產業行業規模基數的擴大,未來全球半導體行業步入成熟期,全行業增速放緩,預計未來五年CAGR
  • 全球半導體產能緊張 功率半導體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當前半導體行業估值已經達到較高位置,半導體板塊是否還具備投資價值?我們認為整個半導體板塊中,功率半導體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從長期邏輯看,主要有三個驅動力:一是國產替代呈現加速態勢,而功率半導體作為成熟度相對高的產品,當仁不讓成為了國產替代的「先行者」;第二點是功率半導體全球供需關係不平衡,而疫情導致的供需波動又短時間加劇了這種不平衡;三是材料升級推動我國功率半導體長期成長,化合物半導體相比傳統矽基器件,在一些性能參數上擁有明顯優勢,推動功率半導體技術持續升級。
  •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
    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在勾勒全球IC版圖中,馬來半島也是一塊值得佔據一章節,如下圖的封裝環節(即5和6):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進口角度看,中國是馬來西亞的終端,而從出口角度,馬來西亞則是中國的一個中轉站,這是以半導體後端封裝加工型國家的典型特點。結論按照美國半導體協會SIA2019年發布的的數據,東南亞各國的封裝測試(OSAT)全球市佔率超過四分之一,但在馬來西亞就可以佔到全球的一成以上。
  • SIA:2月中國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長5.5%,超過全球整體增幅
    2020年2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345億美元,比2020年1月的354億美元減少2.4%,但相比2019年2月的329億美元增長5.0%。▲全球半導體營收同比變化SIA總裁兼CEO John Neuffer表示:「全球半導體2月銷售情況總體平穩,超過去年2月的銷售水平,但相較今年1月,中國市場需求回落,且COVID-19疫情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尚未從現有銷售數字中體現出來。」
  • 從半導體發展看未來國家綜合國力
    中國半導體行業起步於1965年,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成功仿造出國內第一塊集成電路。但是受限於整體綜合國力,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發展半導體行業,直到2000年,中國半導體公司中芯國際的成立,才打開了半導體晶圓代工走向世界舞臺的步伐。
  • 全球科技格局洗牌,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
    中國缺14/7/5nm先進工藝,但是中國同樣也缺90/65/55nm成熟工藝,從目前產業看,中國能實現光伏、LED、LCD面板的全面國產替代,成熟製程晶片能依靠國產設備、材料、工藝進行生產。中芯國際(特別是中芯北京合資線)不斷擴大成熟製程產量,在此進程中稼動率達 98.6%,ASP 持續提高。除成熟技術節點外,公司還加大了特殊平臺工藝開發,目前支持模擬晶片、IGBT、功率半導體、eNVM、NVM、微電機系統 MEMS 等方面,且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我們預計,除了先進位程追趕外,中芯國際還將承擔起國內廠商在邏輯晶片製造的需求。
  • 中國2020年GDP預計突破100萬億元 半導體產業前一年的全球表現卻是...
    中國經濟整體2020年GDP平穩增長,即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的大勢背後,半導體產業近兩年的表現卻比較複雜。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甚至可以說是「大衰退」性的表現。2020年年初,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宣布,2019年全球半導體行業營收為4121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大跌12.1%,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
    Mohamed Zin還提供了一些其他數據作為參照,比如從進出口大勢等宏觀角度來看,在全球各國的半導體行業中,馬來西亞算得上一種「奇異」般的存在,即如果將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差額表示為出口的百分比,「本地增值」實際上一直停滯在25%到35%之間,雖然電子產品的出口總額一直在逐年急劇攀升,但「本地增值」十幾年來卻一直徘徊在這個數字之間,未有突破性進展的跡象。
  • SIA最新報告:美國半導體實力仍在,中國任重道遠!
    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狀況良好,而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努力獲得吸引力。卡託研究所引用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該數據顯示,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製造」近年來顯著增長,2018年的實際總產值達到1134億美元,實際增加值達到880億美元。
  • 全球最大15家半導體企業公布!美國8家,韓國2家,日本1家,中國呢?
    圖表視界訊: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或達到4259億美元,同比增長3.3%!此外,數據還顯示,2020年,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營收排名也公布,那麼誰是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增長率最高的又是誰?
  • 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現狀 臺灣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1、2020年H1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美元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WSTS)數據,2011-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呈波動變化趨勢,2017-2018年連續兩年保持高速增長後,受中美貿易問題、下遊消費電子市場疲軟等影響,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4123.07億美元,
  • 中國半導體市場仍將持續上升,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消費國
    無論全球市場如何起伏波動,中國半導體市場仍將持續上升,這種觀點得到業界的一致認同。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消費國,並且將一直是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重點關注地區,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2005年,中國半導體市場的增長幅度仍然可以達到20%左右。  如此高的增長離不開國家對產業的扶持和政策導向。
  • 對半導體製造(FAB)工種的全方位解析
    所以如果沒有經驗就去做PIE的半導體,晶片,設計,版圖,晶片,製造,工藝,製程,封裝,測試的話,一定要跟著一個有經驗的PIE,不要管他是不是學歷比你低。來自微信號csf211ic 但是在工作中需要發揮主動性,不然會學不到東西,也容易被PIE之類的人罵。   將來有興趣去做封裝、測試的人可以選擇去做產品工程師(PDE)。 有興趣向Design轉型的人可以選擇去做PIE或者PDE。喜歡和客戶打交道的人可以選擇去做客戶工程師CE,這個位置要和PIE搞好關係,他們的Support是關鍵。
  • 億歐智庫發布2020全球半導體晶片科技創新TOP50
    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半導體晶片產業打開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同時鞭策著行業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