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及「人設崩塌」
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縮略詞指人物形象的設定。一開始是用於漫畫、動畫、電影中的專業詞彙,包括給該人物設定的性格特點、外貌特徵、人物造型等。如今,「人設」這個詞被廣泛用於電影、電視劇角色之中。一般公眾人物的人設和其影視劇或是舞臺中的表現有關,觀眾在影視劇中所看到其角色的扮演,就易將其形象帶入現實生活中。
「人設崩塌」這一詞,最早出現也是源於動漫,在日本動漫《火影忍者》第387集中,人物的畫風突變,和整個漫畫的風格都大相迥異,引起了觀眾的不解,大家驚訝「似乎是換了一個製作團隊」。現如今「人設崩塌」有兩層涵義:一方面是指經紀人給明星設定公眾形象不到位,或是說這一形象演繹地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其形象因為某件事情而聲名俱毀,顛覆了之前留給大家的健康積極的原始印象,也被稱之為「人設崩了」或者是「人設已崩」等。
「人設崩塌」的原因解讀:
(一)缺乏真正的內涵內涵
「人設崩塌」多發生於明星或網紅身上,他們憑藉姣好的面容、出眾的外形以及能吸引關注的一個點就能霸佔流量、熱度。他們大多沒有自己的代表作,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少之又少,靠「買人設」來吸引人氣。一種形象的呈現在某種程度上總是與個人真實情況本身有所不同,由於明星總是依靠完美的「人設」符合來展現,因而他構建的形象無論多麼的忠於真實,也總會像一切印象一樣容易遭破壞。
(二)受眾群體的覺醒
受眾再也不滿足站在被動的地位,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再也不僅僅限制於大眾傳播。社交媒體病毒放射狀的傳播,是信息流通和互動的絕好空間。網民猶如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可以從細枝末節中尋找線索。一旦找到有不符合「人設」的證據,網民們集在一起,各種信息從四面八方湧來,形成有邏輯、可信度高的線索來「扒皮實錘」,迅速形成一股力量,將苦苦建立的「人設」被他們摧毀。
完美「人設」,不如「真我」
王 瑨
在微信朋友圈的你,與現實中一樣嗎?
文依是我的高中同學,上大學後我們雖偶有互動,但大多數交流都圍繞朋友圈展開,她的朋友圈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豐富多彩的生活、甜蜜的戀情、工作到深夜為自己鼓勁加油的正能量……直到最近,這個擁有完美「人設」的姑娘向我翻開了硬幣的另一面:「我的生活並非那麼有趣,那些經過修圖的美食並不好吃,參加的一些讀書沙龍只是走馬觀花拍照而已……我壓力很大,對自己的工作並不滿意,但又想向別人展示我很敬業,希望營造優秀而且幸福的『人設』。」
文依不是個例,不少人在朋友圈裡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人設」,「人設」甚至成為虛擬社交中一種認知彼此的方式:為了曬廚藝,給一道味道古怪的菜餚精心打光;為了秀底蘊,還沒有真正讀完一本書就先曬出三五句評論;甚至為了營造完美「人設」而精心挑選「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
我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扮演著不同角色:職員、兒女、朋友、父母……但凡此種種皆是基於現實生活,並非架空現實捏造出虛擬的完美「人設」。
完美「人設」永遠伴隨著現實與虛構的巨大落差。朋友圈越精心維繫,現實中越容易焦慮,時時擔憂「人設」崩塌。文依的朋友圈自拍非常漂亮,但她逐漸發現「歸根結底是要見人的」,甚至有同事直言不諱地評價「你的照片和本人不太一樣」。像文依一樣的分享者們推高著別人的期待,但如此「人設」一旦登上真實生活的舞臺,不管是外貌還是「精神顏值」都無處遁形。
與其沉浸於在微信朋友圈塑造完美「人設」,不如放眼現實,思考如何努力和奮鬥才能「活得像朋友圈裡曬的一樣好」。畢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迎來真正的「人設」升級、人生出彩。
歸根結底,朋友圈的「人設」再完美也只是乾癟的標籤,一個真實的自我建立在豐盈生活、真實奮鬥的基礎之上:你被委以重任並非因為「曬加班」,而是得益於腳踏實地的拼搏;你被稱讚有才華並非因為在朋友圈引經據典的表述,而是面對面交流中透露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收穫幸福美滿生活的途徑,不會存在於朋友圈的「九宮格」裡,而是紮根在現實的廣闊天地。
真實的生活沒有柔光和濾鏡,它粗糲、瑣碎,還有令人沮喪的坎坷,卻能鍛造沉澱出扎紮實實的「真我」。我們苦苦追尋的「人設」,不正是這份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真實嗎?
你看到的人設也許是對方入戲太深
白毅鵬
你在朋友圈是什麼人設?很多人的朋友圈裡,不乏「打卡狂人」「業界精英」「旅行達人」。有人為了經營「人設」,給「美食」精心打光,沒讀完書就急著曬評論。
不少網友並不喜歡「人設」這個詞。不少明星的人設崩塌,讓「人設」帶上了戲謔、諷刺的意味。也有網友認為,很多時候大家發朋友圈,並不是刻意建立什麼人設,只是隨興所至,沒考慮那麼多。
剝離掉人設的刻板印象,不難發現,在社交生活中,即便你不用心經營,潛在的「人設」依然存在,因為人設的樹立往往「不由自主」。與你有接觸的人中,你的同學知道你的求學往事、你的同事清楚你的處事風格、至於你的朋友、家人對你更是了如指掌,他們眼中的你,就是你逃離不掉的「人設」。
另外,費孝通先生的「我看人看我」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人常常是「鏡中我」,社交作為社會互動行為,會雙向形成完整的社會自我,人不可能不顧別人的看法,這恰恰是人設有趣的地方:別人眼中的你,也常常影響到你自己。這樣,「你在朋友圈中是什麼人設?」便置換為「你的印象管理怎麼樣?」
印象管理涉及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隨著即時通信工具出現,社交成本被不斷壓縮,社交場景卻日新月異。網絡微社交過程中,人們的彼此印象除了線上交流,便來自於朋友圈的自我呈現,你的喜怒哀樂、態度觀點以及日常生活,都源源不斷賦予他人對你的印象啟示。
便捷的網絡社交,容易讓社交泛化,而社交泛化可能導致印象管理的混亂。在線下社交時,不同目的的社交行為,常伴隨人的場景切換而被高度區隔,人們的印象管理比較協調一致,也更容易調整,袒露真實自我的機會也比較多;在網絡社交時代,朋友圈漸漸淪為「廣場」,核心、邊緣的交際圈子紛紛在這裡聚合,讓社交不斷泛化,眾聲喧譁。
低效甚至無效的社交,紛紛湧入社交場域。偌大的朋友圈,既要考慮到上司,又要注意同事,還不能冷落了親朋,固然能設置分組,卻解決不了社交碎片、信任稀薄的問題,個人的印象管理也因此多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加強印象管理,最好的辦法是在朋友圈選擇性分組呈現,這樣的朋友圈印象更「安全」「適宜」「合拍」。長此以往,帶有慣性的印象管理機制就發生了作用,他人眼中的你漸漸有了「旅行達人」「美食達人」「閱讀達人」的人設。這是部分人設感覺比較「秀」,甚至有些「假」的原因所在。
另外,有時候的人設只是旁觀者先入為主的「標籤」,而朋友究竟是什麼人設,不僅是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什麼,更決定於你們的關係是「塑料」點讚,還是衷腸密友。很多時候,你滿心歡喜看到的人設只是對方想讓你看的,而對方的真實生活、內心渴望,卻早將你「屏蔽」在外,這種社交的冷漠、無感的尬聊早已是網絡社交常態。
面對「書沒讀幾眼就發個朋友圈」「不管美味與否先拍個美圖」的人設,儘管不必有太多夾槍帶棒的批判,但不能缺少對社交本質的自覺反省。微社交將我們鑲嵌在社交巨網之中,卻形成了「強連帶」之下的「弱親密關係」局面。在朋友圈裡,肯定不乏真誠的聯絡,但顯然無法容納以心換心的交際,更不宜於我們寄託太多溫存。
「擬劇理論」中,歐文·戈夫曼曾用「前臺」和「後臺」描述社會互動的兩個空間,人生的「前臺」,當然需要我們做好印象管理,但如果「入戲」太深,過度用力,而忽視現實「後臺」中個人心靈的完整和諧,這樣「人設」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立不了太久。
少年感是突破虛偽人設 執著真實自我
魏曉彤
近日,演員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不懂經營卻擺出一副「霸道總裁」的模樣。這使快過氣的「油膩」一詞,被迫再次出來「營業」。
在網際網路語境下,「油膩」一詞被賦予新的含義,差不多已有兩年時間。2017年,作家馮唐半自省半調侃地寫下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主要觀點基於教導中年男性應外塑形象、內練修養。一年後,馮唐更新了油膩2.0版本——《比成為油膩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膩青年》,讓油膩再沒有「年齡歧視」。兩篇文章被廣泛作為「油膩男性參考指南」使用。
不誇張地說,「油膩」成了當代男性最擔心被貼上的標籤,連賦予其「靈魂」的馮唐也未能倖免。說來也怪,「油膩」這個標籤,卻很難貼在女性身上。如果搜索「油膩男明星」,你能找到上百萬點擊量的視頻。「人間油物」「娛樂圈四大油王」這樣的表述,無一例外對應到男演員身上。然而,如果搜索「油膩女明星」這樣的關鍵詞,恐怕多數結果都是討論女明星護膚化妝不到位,導致滿面油光的事實性表述。
身為女性,我突然開始同情被貼上「油膩」標籤的男性。拋開這個標籤對男性些許歧視的意味,它所折射出當下社會怎樣的期待和訴求?
我們無可避免會將「不油膩」與「少年感」聯想到一起,當自媒體和營銷號對部分「油膩」男演員大肆調侃之時,也無一例外地對某些文藝中年大加讚賞,年逾不惑卻仍會被認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典範。
這些擁有「少年感」的男性,大多留著飄逸或者幹練的髮型,注重身材管理,靦腆少言卻又自然坦蕩,更重要的是,時間最多在他們的臉上打個成熟的標記,卻沒有在他們的精神上留下痕跡。從20歲到40歲,他們一直熱情飽滿地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業,沒有刻意經營的人設,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己。如是說來,不油膩的「少年感」或許不僅是外表的年輕,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化的精神,一種對自我最真實的認同和堅持。
反觀那些被定義為「油膩」的男性,儘管往往比「少年感」男性擁有更成功的事業、更密集的社會關注,卻往往透露出一種急功近利的迫切感和焦慮感。
就拿黃曉明來說,他有著比同齡人更年輕精緻的外表,更嚴格的身材管理,甚至會主動迎合觀眾的胃口,不惜偶爾在綜藝節目裡自黑自嘲,但他長期對「霸道總裁」「型男」「精英」這種形象的刻意追求和自我打造,讓他的公眾表現少了點真實的誠意,多了點造作的私貨。
不真實的「油膩男」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幾個高談闊論數十億元卻只會經濟學名詞解釋的商務精英;或者是實力派親友遍天下,需要幫助時卻總消失的資深同事;抑或是時時語重心長教導年輕人,卻事事善於逃避責任的上司……他們為自己刷上各種光鮮油亮的外包裝,一開始或許奪目閃耀,但「積油」時間久了,自然藏汙納垢,甚至記不起何為真實的自我,只能繼續在層層厚重的油膩中維持虛偽的人設。
此番打擊「油膩」的大本營B站,一直存在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呼籲真實,打擊虛假。如果某個公眾人物在大眾視野裡刻意維持某種虛假人設,或者裝腔作勢地表演,則會被作為「鬼畜」素材,剪輯到各種調侃視頻中。正如曾在B站飽受調侃的著名軍事學家張召忠所提醒的,「一旦進入這個圈子,就別再裝了」。如今,沒有「老幹部偶像包袱」的「局座召忠」成功「去油」,腳踏實地做軍事科普和時政點評,還不時自我調侃,成為社交媒體上深受90後和00後年輕人喜愛的意見領袖。
當我們撕開「油膩」標籤之後,所看見的或許應該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在社交媒體主宰的資訊時代之下,所有人對真實的探討與追求。這一點無關名利,也不分男女。其實我們更喜歡的,是《中國合伙人》中那個羞澀堅韌的農村青年成冬青,或是多年前面對鏡頭時,那個拘謹靦腆又真誠可愛的黃曉明。
最好的「人設」是真實
長江日報
「人設崩塌」是現在網絡上的熱點話題。前有吳秀波「溫文爾雅的大叔人設」崩塌,後有翟天臨「學霸人設」破滅,「人設崩塌」似乎成了許多明星的「宿命」。不過,最近被翟天臨「牽連」出來、同樣也是「學霸人設」的喻恩泰,卻憑藉過硬的學術成果,得到網友的「真學霸」認證,受到廣泛關注。
據網友所「扒」,喻恩泰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學霸:他本科在上戲讀書,連拿四年獎學金;研究生考上戲,總分第一;讀研期間,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全額獎學金;畢業後考上戲博士,還是第一。同為博士的翟天臨不知知網為何物,而喻恩泰結合自己拍戲、旅行等經歷寫作的多篇文章被知網收錄,他翻譯大衛·克拉斯耶的文章《我討厭斯特拉斯堡-對方法派的四種批評》則刊登在《戲劇藝術》上。都是「學霸人設」,「假學霸」翟天臨遭罵,而「真學霸」喻恩泰則博得一眾喝彩,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大眾討厭的不是「人設」本身,而是名不副實的「賣人設」行為。 「人設」一詞,本來是指設計動漫人物時的人物設定,後來逐漸演變成演藝圈中一種炒作套路,好的人設能幫演員快速吸粉,比如趙麗穎的「吃貨人設」、張天愛的「吃貨人設」、靳東的「老幹部人設」等都幫演員圈粉無數。而且,不光知名演藝人士有人設,普通人也有人設。例如有人往社交平臺上傳美顏照來打造「小仙女人設」等。說到底,「人設」就是我們希望展示給他人的形象,每個人都生而不同,有自己的個性,並且希望展示自己,而人設就是一種張揚個性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個合適的「人設」,一定是從真實人格中提煉出來的,把別人的「人設」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不僅裝得很累,而且無論再怎麼裝,早晚會被看出破綻。破綻露出之日,就是「人設崩塌」之時。為了「賣人設」而套上的「人設」,少不了要一番苦心偽裝,才能顯得自然,一旦露餡,就會適得其反。明明是學渣,非要裝學霸;假裝愛讀書,結果一提筆就錯字連篇……在當今的演藝圈中,「人設崩塌」頻頻出現,不正是因為這些藝人一開始就套著不屬於自己的「人設」面具嗎? 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人設」漸漸成為我們展示在屏幕那端的「第二人格」,虛擬的網絡,讓小夥裝美女式偽造「人設」有了可乘之機,但同時也像一個永不關閉的攝像頭,記錄著所有上傳網絡的信息,前後不一致的行為遲早會被暴露。沉迷於「賣人設」的藝人,終會被「人設」反噬。藝人也好,普通人也罷,最好的人設應當是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