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丨「標籤時代」,最好的「人設」是什麼?

2020-12-11 麗語

「人設」及「人設崩塌」

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縮略詞指人物形象的設定。一開始是用於漫畫、動畫、電影中的專業詞彙,包括給該人物設定的性格特點、外貌特徵、人物造型等。如今,「人設」這個詞被廣泛用於電影、電視劇角色之中。一般公眾人物的人設和其影視劇或是舞臺中的表現有關,觀眾在影視劇中所看到其角色的扮演,就易將其形象帶入現實生活中。

「人設崩塌」這一詞,最早出現也是源於動漫,在日本動漫《火影忍者》第387集中,人物的畫風突變,和整個漫畫的風格都大相迥異,引起了觀眾的不解,大家驚訝「似乎是換了一個製作團隊」。現如今「人設崩塌」有兩層涵義:一方面是指經紀人給明星設定公眾形象不到位,或是說這一形象演繹地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指其形象因為某件事情而聲名俱毀,顛覆了之前留給大家的健康積極的原始印象,也被稱之為「人設崩了」或者是「人設已崩」等。

「人設崩塌」的原因解讀

(一)缺乏真正的內涵內涵

「人設崩塌」多發生於明星或網紅身上,他們憑藉姣好的面容、出眾的外形以及能吸引關注的一個點就能霸佔流量、熱度。他們大多沒有自己的代表作,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少之又少,靠「買人設」來吸引人氣。一種形象的呈現在某種程度上總是與個人真實情況本身有所不同,由於明星總是依靠完美的「人設」符合來展現,因而他構建的形象無論多麼的忠於真實,也總會像一切印象一樣容易遭破壞。

(二)受眾群體的覺醒

受眾再也不滿足站在被動的地位,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再也不僅僅限制於大眾傳播。社交媒體病毒放射狀的傳播,是信息流通和互動的絕好空間。網民猶如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可以從細枝末節中尋找線索。一旦找到有不符合「人設」的證據,網民們集在一起,各種信息從四面八方湧來,形成有邏輯、可信度高的線索來「扒皮實錘」,迅速形成一股力量,將苦苦建立的「人設」被他們摧毀。

完美「人設」,不如「真我」

王 瑨

在微信朋友圈的你,與現實中一樣嗎?

文依是我的高中同學,上大學後我們雖偶有互動,但大多數交流都圍繞朋友圈展開,她的朋友圈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豐富多彩的生活、甜蜜的戀情、工作到深夜為自己鼓勁加油的正能量……直到最近,這個擁有完美「人設」的姑娘向我翻開了硬幣的另一面:「我的生活並非那麼有趣,那些經過修圖的美食並不好吃,參加的一些讀書沙龍只是走馬觀花拍照而已……我壓力很大,對自己的工作並不滿意,但又想向別人展示我很敬業,希望營造優秀而且幸福的『人設』。」

文依不是個例,不少人在朋友圈裡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人設」,「人設」甚至成為虛擬社交中一種認知彼此的方式:為了曬廚藝,給一道味道古怪的菜餚精心打光;為了秀底蘊,還沒有真正讀完一本書就先曬出三五句評論;甚至為了營造完美「人設」而精心挑選「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

我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扮演著不同角色:職員、兒女、朋友、父母……但凡此種種皆是基於現實生活,並非架空現實捏造出虛擬的完美「人設」。

完美「人設」永遠伴隨著現實與虛構的巨大落差。朋友圈越精心維繫,現實中越容易焦慮,時時擔憂「人設」崩塌。文依的朋友圈自拍非常漂亮,但她逐漸發現「歸根結底是要見人的」,甚至有同事直言不諱地評價「你的照片和本人不太一樣」。像文依一樣的分享者們推高著別人的期待,但如此「人設」一旦登上真實生活的舞臺,不管是外貌還是「精神顏值」都無處遁形。

與其沉浸於在微信朋友圈塑造完美「人設」,不如放眼現實,思考如何努力和奮鬥才能「活得像朋友圈裡曬的一樣好」。畢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迎來真正的「人設」升級、人生出彩。

歸根結底,朋友圈的「人設」再完美也只是乾癟的標籤,一個真實的自我建立在豐盈生活、真實奮鬥的基礎之上:你被委以重任並非因為「曬加班」,而是得益於腳踏實地的拼搏;你被稱讚有才華並非因為在朋友圈引經據典的表述,而是面對面交流中透露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收穫幸福美滿生活的途徑,不會存在於朋友圈的「九宮格」裡,而是紮根在現實的廣闊天地。

真實的生活沒有柔光和濾鏡,它粗糲、瑣碎,還有令人沮喪的坎坷,卻能鍛造沉澱出扎紮實實的「真我」。我們苦苦追尋的「人設」,不正是這份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真實嗎?

你看到的人設也許是對方入戲太深

白毅鵬

你在朋友圈是什麼人設?很多人的朋友圈裡,不乏「打卡狂人」「業界精英」「旅行達人」。有人為了經營「人設」,給「美食」精心打光,沒讀完書就急著曬評論。

不少網友並不喜歡「人設」這個詞。不少明星的人設崩塌,讓「人設」帶上了戲謔、諷刺的意味。也有網友認為,很多時候大家發朋友圈,並不是刻意建立什麼人設,只是隨興所至,沒考慮那麼多。

剝離掉人設的刻板印象,不難發現,在社交生活中,即便你不用心經營,潛在的「人設」依然存在,因為人設的樹立往往「不由自主」。與你有接觸的人中,你的同學知道你的求學往事、你的同事清楚你的處事風格、至於你的朋友、家人對你更是了如指掌,他們眼中的你,就是你逃離不掉的「人設」。

另外,費孝通先生的「我看人看我」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人常常是「鏡中我」,社交作為社會互動行為,會雙向形成完整的社會自我,人不可能不顧別人的看法,這恰恰是人設有趣的地方:別人眼中的你,也常常影響到你自己。這樣,「你在朋友圈中是什麼人設?」便置換為「你的印象管理怎麼樣?」

印象管理涉及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隨著即時通信工具出現,社交成本被不斷壓縮,社交場景卻日新月異。網絡微社交過程中,人們的彼此印象除了線上交流,便來自於朋友圈的自我呈現,你的喜怒哀樂、態度觀點以及日常生活,都源源不斷賦予他人對你的印象啟示。

便捷的網絡社交,容易讓社交泛化,而社交泛化可能導致印象管理的混亂。在線下社交時,不同目的的社交行為,常伴隨人的場景切換而被高度區隔,人們的印象管理比較協調一致,也更容易調整,袒露真實自我的機會也比較多;在網絡社交時代,朋友圈漸漸淪為「廣場」,核心、邊緣的交際圈子紛紛在這裡聚合,讓社交不斷泛化,眾聲喧譁。

低效甚至無效的社交,紛紛湧入社交場域。偌大的朋友圈,既要考慮到上司,又要注意同事,還不能冷落了親朋,固然能設置分組,卻解決不了社交碎片、信任稀薄的問題,個人的印象管理也因此多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加強印象管理,最好的辦法是在朋友圈選擇性分組呈現,這樣的朋友圈印象更「安全」「適宜」「合拍」。長此以往,帶有慣性的印象管理機制就發生了作用,他人眼中的你漸漸有了「旅行達人」「美食達人」「閱讀達人」的人設。這是部分人設感覺比較「秀」,甚至有些「假」的原因所在。

另外,有時候的人設只是旁觀者先入為主的「標籤」,而朋友究竟是什麼人設,不僅是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什麼,更決定於你們的關係是「塑料」點讚,還是衷腸密友。很多時候,你滿心歡喜看到的人設只是對方想讓你看的,而對方的真實生活、內心渴望,卻早將你「屏蔽」在外,這種社交的冷漠、無感的尬聊早已是網絡社交常態。

面對「書沒讀幾眼就發個朋友圈」「不管美味與否先拍個美圖」的人設,儘管不必有太多夾槍帶棒的批判,但不能缺少對社交本質的自覺反省。微社交將我們鑲嵌在社交巨網之中,卻形成了「強連帶」之下的「弱親密關係」局面。在朋友圈裡,肯定不乏真誠的聯絡,但顯然無法容納以心換心的交際,更不宜於我們寄託太多溫存。

「擬劇理論」中,歐文·戈夫曼曾用「前臺」和「後臺」描述社會互動的兩個空間,人生的「前臺」,當然需要我們做好印象管理,但如果「入戲」太深,過度用力,而忽視現實「後臺」中個人心靈的完整和諧,這樣「人設」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立不了太久。

少年感是突破虛偽人設 執著真實自我

魏曉彤

近日,演員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不懂經營卻擺出一副「霸道總裁」的模樣。這使快過氣的「油膩」一詞,被迫再次出來「營業」。

在網際網路語境下,「油膩」一詞被賦予新的含義,差不多已有兩年時間。2017年,作家馮唐半自省半調侃地寫下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主要觀點基於教導中年男性應外塑形象、內練修養。一年後,馮唐更新了油膩2.0版本——《比成為油膩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膩青年》,讓油膩再沒有「年齡歧視」。兩篇文章被廣泛作為「油膩男性參考指南」使用。

不誇張地說,「油膩」成了當代男性最擔心被貼上的標籤,連賦予其「靈魂」的馮唐也未能倖免。說來也怪,「油膩」這個標籤,卻很難貼在女性身上。如果搜索「油膩男明星」,你能找到上百萬點擊量的視頻。「人間油物」「娛樂圈四大油王」這樣的表述,無一例外對應到男演員身上。然而,如果搜索「油膩女明星」這樣的關鍵詞,恐怕多數結果都是討論女明星護膚化妝不到位,導致滿面油光的事實性表述。

身為女性,我突然開始同情被貼上「油膩」標籤的男性。拋開這個標籤對男性些許歧視的意味,它所折射出當下社會怎樣的期待和訴求?

我們無可避免會將「不油膩」與「少年感」聯想到一起,當自媒體和營銷號對部分「油膩」男演員大肆調侃之時,也無一例外地對某些文藝中年大加讚賞,年逾不惑卻仍會被認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典範。

這些擁有「少年感」的男性,大多留著飄逸或者幹練的髮型,注重身材管理,靦腆少言卻又自然坦蕩,更重要的是,時間最多在他們的臉上打個成熟的標記,卻沒有在他們的精神上留下痕跡。從20歲到40歲,他們一直熱情飽滿地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業,沒有刻意經營的人設,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己。如是說來,不油膩的「少年感」或許不僅是外表的年輕,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化的精神,一種對自我最真實的認同和堅持。

反觀那些被定義為「油膩」的男性,儘管往往比「少年感」男性擁有更成功的事業、更密集的社會關注,卻往往透露出一種急功近利的迫切感和焦慮感。

就拿黃曉明來說,他有著比同齡人更年輕精緻的外表,更嚴格的身材管理,甚至會主動迎合觀眾的胃口,不惜偶爾在綜藝節目裡自黑自嘲,但他長期對「霸道總裁」「型男」「精英」這種形象的刻意追求和自我打造,讓他的公眾表現少了點真實的誠意,多了點造作的私貨。

不真實的「油膩男」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幾個高談闊論數十億元卻只會經濟學名詞解釋的商務精英;或者是實力派親友遍天下,需要幫助時卻總消失的資深同事;抑或是時時語重心長教導年輕人,卻事事善於逃避責任的上司……他們為自己刷上各種光鮮油亮的外包裝,一開始或許奪目閃耀,但「積油」時間久了,自然藏汙納垢,甚至記不起何為真實的自我,只能繼續在層層厚重的油膩中維持虛偽的人設。

此番打擊「油膩」的大本營B站,一直存在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呼籲真實,打擊虛假。如果某個公眾人物在大眾視野裡刻意維持某種虛假人設,或者裝腔作勢地表演,則會被作為「鬼畜」素材,剪輯到各種調侃視頻中。正如曾在B站飽受調侃的著名軍事學家張召忠所提醒的,「一旦進入這個圈子,就別再裝了」。如今,沒有「老幹部偶像包袱」的「局座召忠」成功「去油」,腳踏實地做軍事科普和時政點評,還不時自我調侃,成為社交媒體上深受90後和00後年輕人喜愛的意見領袖。

當我們撕開「油膩」標籤之後,所看見的或許應該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在社交媒體主宰的資訊時代之下,所有人對真實的探討與追求。這一點無關名利,也不分男女。其實我們更喜歡的,是《中國合伙人》中那個羞澀堅韌的農村青年成冬青,或是多年前面對鏡頭時,那個拘謹靦腆又真誠可愛的黃曉明。

最好的「人設」是真實

長江日報

「人設崩塌」是現在網絡上的熱點話題。前有吳秀波「溫文爾雅的大叔人設」崩塌,後有翟天臨「學霸人設」破滅,「人設崩塌」似乎成了許多明星的「宿命」。不過,最近被翟天臨「牽連」出來、同樣也是「學霸人設」的喻恩泰,卻憑藉過硬的學術成果,得到網友的「真學霸」認證,受到廣泛關注。

據網友所「扒」,喻恩泰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學霸:他本科在上戲讀書,連拿四年獎學金;研究生考上戲,總分第一;讀研期間,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全額獎學金;畢業後考上戲博士,還是第一。同為博士的翟天臨不知知網為何物,而喻恩泰結合自己拍戲、旅行等經歷寫作的多篇文章被知網收錄,他翻譯大衛·克拉斯耶的文章《我討厭斯特拉斯堡-對方法派的四種批評》則刊登在《戲劇藝術》上。都是「學霸人設」,「假學霸」翟天臨遭罵,而「真學霸」喻恩泰則博得一眾喝彩,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大眾討厭的不是「人設」本身,而是名不副實的「賣人設」行為。  「人設」一詞,本來是指設計動漫人物時的人物設定,後來逐漸演變成演藝圈中一種炒作套路,好的人設能幫演員快速吸粉,比如趙麗穎的「吃貨人設」、張天愛的「吃貨人設」、靳東的「老幹部人設」等都幫演員圈粉無數。而且,不光知名演藝人士有人設,普通人也有人設。例如有人往社交平臺上傳美顏照來打造「小仙女人設」等。說到底,「人設」就是我們希望展示給他人的形象,每個人都生而不同,有自己的個性,並且希望展示自己,而人設就是一種張揚個性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個合適的「人設」,一定是從真實人格中提煉出來的,把別人的「人設」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不僅裝得很累,而且無論再怎麼裝,早晚會被看出破綻。破綻露出之日,就是「人設崩塌」之時。為了「賣人設」而套上的「人設」,少不了要一番苦心偽裝,才能顯得自然,一旦露餡,就會適得其反。明明是學渣,非要裝學霸;假裝愛讀書,結果一提筆就錯字連篇……在當今的演藝圈中,「人設崩塌」頻頻出現,不正是因為這些藝人一開始就套著不屬於自己的「人設」面具嗎?  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人設」漸漸成為我們展示在屏幕那端的「第二人格」,虛擬的網絡,讓小夥裝美女式偽造「人設」有了可乘之機,但同時也像一個永不關閉的攝像頭,記錄著所有上傳網絡的信息,前後不一致的行為遲早會被暴露。沉迷於「賣人設」的藝人,終會被「人設」反噬。藝人也好,普通人也罷,最好的人設應當是做自己。

相關焦點

  • 標籤與人設,急功近利下,一場集體智商的退化
    標籤和人設都是娛樂圈比較火的名詞,為什麼要有人設呢,舉個例子,假如說一個詩人愛喝酒,詩文做的有非常好,你會想到誰?你是不是會想到李白,沒錯,愛喝酒和詩寫得好就是李白身上的標籤,非常明顯的同被人區別開,如果說到杜甫你能想到什麼?
  • 李尚龍:擊碎你的人設
    近幾年「人設」一詞非常流行,從熒幕前的明星到網絡上的網民,仿佛人人都有一個人設。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做人,隱藏起真實的自己。隨著身上標籤越多,人就越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或許每個人都需要用一場人設崩塌,來找到最真實的自己。文章共1257字,閱讀需要5分鐘今天現場來了一群人設崩塌的人,比方說筷子兄弟肖央老師,我的好朋友。
  • 「人設時代」的生存法則
    《人設》沒有在寫某個人,反而,它在寫每個人。寫的就是是這個時代,每一個普通人的人設:瑣碎,空想,焦慮。這是一個「人設時代」。仿佛沒有一個設定,你就不是一個人。我們一方面習慣用標籤去定義一個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標籤從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最常見的「人設」就是星座。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哦!你是處女座,你有潔癖嗎?」「哦!你是雙魚座,你很愛流眼淚嗎?」「哦!你是白羊座,你很喜歡趴趴趴吧?」。
  • 害怕被貼負標籤?沉錨認知惹的禍,3招,迅速提亮「人設增值度」
    他人眼中的你,是你呈現給外界的基礎「人設」,越是害怕被貼負標籤,越要了解標籤的來源與解決辦法。本文帶你探討「標籤」形成根源,學會正確面對「沉錨認知」,迅速提亮自我「人設增值度」。在演藝界,通常因為一部劇一炮走紅的名人,往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嘗試不同角色轉型都逃不出觀眾眼中對該演員第一部戲的角色定位,因走紅角色帶來的第一個標籤即是應對了「沉錨效應」。快節奏的時代,很少人會停下來觀察你的變化與成長,反而你呈現在他人眼中的第一感覺至關重要。
  • 以蔡徐坤學霸人設為例,談一談明星又愛又恨的標籤文化
    每天不是在送小哥哥們出道,就是忙著送小姐姐們出道,絕對是2018年敬業人設的最佳代表。看著他們成團出道,乍一看是好事,其實應該是一段更艱難的開始。平臺的核心一直都是商業價值,而不是這群孩子的藝術道路。所以如何在人氣消耗完之前在娛樂圈立足,便成為他們當下最重要的命題。其實最快捷的道路便是人設和標籤,讓觀眾記住你。
  • 毀掉人設,反轉劇情——是好故事的必殺技
    要想故事好看,放大招的做法就是毀掉人設,讓故事情節反轉。人設是什麼?人設就是人物設定。人設是故事中人物留給大眾的印象和判斷,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的預設性格和形象。改變人設,撕掉標籤是好故事的必殺技寫出好故事需要放大招,大招之一就是毀掉人設,撕掉人物標籤。
  • 周深不擅長表達被誤解,何炅範丞丞困於標籤人設,朱一暄啟發大
    標籤人設王驍的轉變和朱一暄的堅持不變可以說是這一期比較有意思的點。因為這兩個人幾乎可以說是節目裡面觀眾緣最差的兩個人。王驍是凡爾賽,斯坦福高材生。朱一暄是天真小妹妹,情商低。加油團對這一點也深有感觸,因為標籤和人設這個東西在娛樂圈從來都不少見。尤其是在場的楊天真,就是一個玩人設的高手。娛樂圈裡的人,或多或少,無論是別人還是自己,都會有一些標籤和人設。
  • 心理學:立人設,貼標籤,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強大?
    人不是商品,本來不應該有標籤和人設,但是因為受到別人或者自己的期盼和暗示,最終會形成順應別人暗示的標籤,不論這種標籤是正面的還是側面的。經常聽到某明星人設,其實那就是因為長時間裡,他在別人眼中都保持某種形象,最終形成了外界對他的各種標籤,簡單說就是刻板印象。
  • 什麼人設易「翻車」,什麼人設更「吃香」?|2020偶像生存報告
    是什麼讓娛樂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遙想10年前,我們愛的是草根偶像。有錢有勢的不是沒有:華晨宇大學開跑車,但出名靠的是「實力」和「二次元」;周筆暢出身音樂世家,是呂驥的重外孫女,也沒多少人提。那時,我們嚮往的是「英雄不問出路」的故事,做的是「北漂成名」的美夢。
  • 專訪丨藍盈瑩:人是如此可愛又複雜,不要被「人設」所限
    在《精英律師》收官後,藍盈瑩在微博上寫了篇「小作文」,告別戴曦這個人物:「哪怕被打倒也要爬起來,哪怕被辜負也要去相信,哪怕『生性涼薄』才是最好的保護色,還是要『冬日可愛』去溫暖身邊的人啊。」「因為對於我來說,這一輩子有更多獨特的人生體驗,比什麼都重要。」
  • 趕緊讓你的「人設」塌了吧
    我不靠譜,所以我可以遲到,你要理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不靠譜,所以我可以忘了,你要明白,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不靠譜,所以我弄錯了,你需要擔待,我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是我朋友,我會擔待,因為這個傢伙還真是我朋友,有什麼辦法?但如果不是我朋友,那麼請離我遠一點,我幹嘛要擔待你?
  •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貼標籤、立人設,幫助孩子自信成長
    ,自己也是最好的老師的概念。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是十分簡單,但是提升內驅力的真正所在,可不只是一個「你很優秀」的標籤或者人設就可以的了。2、激發欲望小孩子看見什麼要什麼自然是不討喜,但是那些無欲無求的孩子才是最可怕的,這也就說明孩子的欲望是孩子內驅力的一大主要來源。
  • 「人設崩塌」的傳播學解讀
    摘 要:近些年,「人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一些有鮮明「人設」的公眾人物得到了粉絲以及媒介的青睞,而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遭遇「人設崩塌」。他們演繹著各種反轉劇本,輪番霸佔熱搜榜的頭條,支配著吃瓜群眾的嬉笑怒罵、喜怒哀樂。
  • 什麼是人設,娛樂圈明星為啥都喜歡「凸人設」?
    首先,什麼是人設?這個不是簡單的定義成,你的高矮胖瘦,而是專注於你的性格特點。人設的內容其實非常豐富,吃貨、憨憨、二貨、傻饞慫、高精尖,甚至是遊戲黑洞、學霸等等,都可以是你的人設。這麼說,可能不明顯,舉幾個例子吧。首先,吳秀波。他的人設是什麼?好男人。
  • 2021高考作文時評素材:德育、飯圈文化、鏡頭人設、生命至上(附精批)
    (來源:中教評論  張貴勇  有刪改)網際網路時代是個社交時代,「人設」一詞越來越被大家熟知。在社交媒體的圍觀者面前,網紅都有非常強的形象設計需求,極力在鏡頭前打造「完美人設」,但很多時候,網紅所兜售的那種虛擬的網絡人格,卻經不起線下的校驗,「人設崩塌」的情況也不鮮見。所謂「窮不失義,達不離德」,普通人都懂得要守住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更何況是網紅?
  • 2019明星人設崩塌史:"陽光男孩"家暴 博士不知知網
    「人設」的操作,是為了讓虛假的「紙片人」,變得更像「人」。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設」成為理解一個遠在千裡之外的人的便捷途徑,成為打造形象商品、突出產品特色的有效工具,片面化的理解也讓一個真實的「人」,變得不像「人」。「人設崩塌」也影響了我們的討論話語體系。我們似乎已經接受了人設遊戲存在的合理性,不然對於「安全人設」的討論,不會在今年變得如此受歡迎。
  • 手帳素材製作教程:復古風標籤的製作方法
    還沒等做出像樣的手帳,買來捨不得用的素材卻堆了一大堆,還得特地買各種收納盒收納袋來安置各種寶貝。做手帳是真的費錢呀!尤其是迷戀上拼貼之後,各種膠帶、貼紙、素材紙、標籤紙等各種囤貨,再入了Junk Journal就更不得了了。為了解救大家的錢包,特地出了這一期教程,教大家用現有的最廉價的材料做出好看的手帳素材。
  • 周震南「翻車」,為什麼娛樂圈偏愛富二代人設?
    「核心提示」流量時代,人設決定了圈什麼粉,有什麼商業價值。隨著娛樂產業不斷工業化,愛豆、偶像的打造就如同流水線生產一般。崇尚寒門出貴子時,大家喜歡賣慘人設,如今「富家子弟」人設批量生產,不過人設好立也容易翻。
  • 洞悉在中國職場當領導的人設因素:形象、履歷和社會認知都很重要
    >人設第一點:形象在中國職場社會當中,形象是最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因素,如果說其他方面都可以「造假」,每個人的形象確實一個真實的標籤,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3 決斷力:領導比較忌諱的事情就是優柔寡斷,試想,一個「領導」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不願意做決定、擔責任,還需要向上求指示,在上下級看來,它又有什麼用處呢?從領導的角度,「強勢」比「面瓜」要好很多,優柔寡斷的成本通常要比試錯的成本大很多。
  • 你不是人民幣,但要賺人民幣,就要立一個人人歡迎的「職場人設」
    「人設」這個詞,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在網絡時代,人人都有自己的「人設」。」,說簡單一點,就是你在職場的標籤。「社交家」的職場人設。一旦有一天,我們的演技出現了紕漏,會導致人設崩塌,反而更不利於我們的職場發展。因此,給自己立職場人設,最好是遵循本性,不要立與自己原本的樣子相差太大的職場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