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之一的臺積電在中國大陸的八英寸晶圓廠建廠地點,已經確定落戶上海西郊松江工業區。
曾繁城博士說過:「大陸的設計能力提升後,和臺積電的製造能力相結合,生產出的產品能在中國推廣,也能在世界推廣。這樣,我們的業務才會增長。」正是這個觀點,讓臺積電瞄上了松江,有了改變大陸晶圓代工格局的夢想
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於2003年8月在上海市松江區註冊成立,是全球最領先且規模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獨資設立的子公司,是其全球布局中重要的一環。現已建立一座八吋晶圓廠,註冊資金3.71億美元,公司位於松江開發區西部新區文翔路4000號。
1.臺灣政府不能保證電力土地的穩定供應,尤其是前者,蔡英文政府利用民粹上臺,倒核已成定局,火電也不讓上,之前答應的種種優惠政策遲遲不到位,張忠謀以前可是信誓旦旦的說過,這輩子絕不會去大陸建廠,這也是被逼的,萬一用電被掐了就抓瞎了,在中國,連鄉鎮招商都懂得用電是最基礎的,蔡英文不懂。前有南向政策坑友軍,臺積電不得不用腳投票了,有點施壓政府的意思。
2.中國未來會成為僅次於美帝的第二大半導體產業地,像扶持面板業那樣,未來中國政府會不遺餘力的扶持半導體產業,從晶片設計,生產各個維度扶持,要不中芯和展訊怎麼可能這麼快起來。建廠南京是距離產業核心地帶最近的地方,而且智力資源十分豐富,區別於富士康這種廠,臺幹應該不會很多,被統戰是遲早的,等到有一天台積電發現大陸廠產能佔50%以上,我相信被統戰也是發自內心。雖然臺積電明確表示人力相關都會是臺灣人,只是水電地是大陸的,誰信呢
目前臺積電各條線產能都接近滿載,要不是產能有限,輪不到三星搶走高通代工,未來產線壓力更大,在臺灣政局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在大陸建廠更為理智,只有產能鋪開了才能甩開三星。
臺積電盡失先機 轉戰松江
臺灣只用了10餘年的時間,就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及韓國的半導體第4大地區,這其中,臺積電功不可沒。
靠著10來年的打拼,臺積電一躍而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王。2003年它的營業額已達60億美元,純利14億美元,高達36%的毛利率和24%的淨利潤,在臺灣所有的企業裡傲視群雄。
然而,當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半導體產業開始轉移內地時,臺積電卻反應遲鈍,同時由於臺灣當局的掣肘而缺少作為。
當翻然醒悟時,大陸半導體市場已經成為群雄爭霸的戰場。
「慢的人就會喪失market window,喪失先機,我們稱之為市場進入的地方。」臺積電公共關係部經理曾晉皓似乎還保留著當初錯失先機的危機感。
2001年始,全球半導體行業經歷了一次嚴重的衰退,平均資本支出每年萎縮30%,而中國半導體企業的資本支出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長了50%,中芯國際、上海宏力、上海先進、華虹NEC及和艦科技等代工廠異軍突起,至今單是8英寸廠就已建了7座。
中芯國際發展尤為迅猛。2004年8月,IC Insights公布的全球晶圓代工最新統計報告顯示,在2002年還未擠進前10的中芯國際已赫然躍居第4,而臺積電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份額則由2003年的52%跌為當前的47%,損失慘重。
失去先機的臺積電只有另闢蹊徑。張忠謀考慮到大陸半導體市場的特殊性,認為若不在當地直接提供製造服務,將很難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於是,有了松江投資,有了改變大陸晶圓代工格局的夢想。
臺積電中國業務副總監張國基向《IT時代周刊》記者介紹,松江首座8英寸廠於今年9月底批量生產成功,
晶圓以0.35或0.25微米為主。曾晉皓補充說:「外邊的地還這麼寬廣,用意何在?只要客戶需要,市場夠龐大,有足夠效益,我們可以再蓋廠,這也是我們的期待。」
然而鋪在松江廠前面的路,並非坦途。
當實踐來臨時 無奈連連
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才短缺。
伴隨著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西進浪潮,臺灣工程師如同過江之鯽一般跨過海峽來到內地工作,一時間,造成人員大量流動。
張忠謀董事長曾公開說:「臺灣的人快要走完了。」臺灣媒體也曾屢屢驚呼:「臺灣半導體精英盡失!」
一位中芯國際的主管在回答《IT時代周刊》記者時說,目前半導體行業裡內地成長起來的資深工程師極少,主要來自臺灣和海外,尤以臺灣為重。
而臺積電松江廠現有600來人中,只有六分之一是來自臺灣,其餘的都是內地員工。即使如此,松江廠還是缺人!據趙應誠總經理稱,明年還要招400名員工,也都從內地招。但內地員工經驗比較欠缺,而專門去臺灣培訓成本又太高。
一位在德州儀器和臺積電工作多年的臺籍工程師告訴本刊記者,這個想法不切實際。第一,大陸和臺灣的人力成本是有差別的,大陸比較便宜。對於一個新興成立的工廠而言,成本是必須考慮的。第二,臺籍人才已經是洛陽紙貴了,如果沒有良好的條件,是留不住人的。拿新竹科學園區打個比方,資深點兒的工程師待遇優渥,已來大陸的,也是搶手的角色。當年張汝京離開臺灣到大陸創建中芯國際時,薪水就是比照臺積電的,還配給優厚的股票選擇權,這是一批臺積電人才跟張走的一大要因。
除了缺人和員工缺經驗以外,松江廠還不得不面對產能小的現實。
據趙應誠介紹,松江廠今年底月產能將達到5000片,到明年月產能將達到35000片。而根據日經BP的數據統計,中芯國際8英寸晶圓9月份的產能已近10萬片,12英寸晶圓也有月產2萬片的能力。
當《IT時代周刊》記者提及松江廠產能不足的問題時,曾晉皓雖然指出:「這個是很負面的看法。」但隨後又不得不承認:「中芯國際和其他的一些公司在大陸產能上是比我們走得快。」
早在今年5月份,張汝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我們跟臺積電和聯電不一樣的是,我們的產能100%在內地,而臺積電就算工廠建成,其產能也只有5%在內地。
在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松江廠如何才能切入大陸市場呢?
最後,就是成本問題了。
在這個客戶最敏感的指標上,松江廠並無優勢可言。講到晶圓的製造成本,曾繁城博士說:「我們現在只有一個廠在這邊,彼
此的支援性還沒有做到。假如我們有兩個廠,或者我們這個廠擴大到80000片了,有支援性效果出現了,這個成本就會降下來。」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
而臺積電大陸最大的對手中芯國際卻有著良好的口碑。據全球著名的金融集團高盛分析,按8英寸晶圓計算,中芯國際比臺灣晶圓代工廠的現金成本(未計折舊開支)低約10%~20%,比歐美同行更是低20%。中芯國際的國際客戶會傾向於將在中國接到的訂單交給中芯國際代工,這樣可以節省成本。
對此,負責臺積電中國業務的張國基副總監感嘆道:「很多夥伴的晶圓都不是在松江廠做的。」
松江廠試產前,曾晉皓曾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尊敬所有的對手,但也不害怕任何的競爭者。我們的基礎畢竟比競爭者高一些。」但僅憑這份自信,臺積電能否撼動目前大陸晶圓代工的格局?
還記得曾晉皓說過:「假如今天有個客戶,他有晶圓要做,他需要0.135微米或90納米的工藝,那鐵定是在臺灣做,因為全世界這麼多廠,90納米的只有臺灣的廠能做。」臺積電認為,0.135微米或90納米的工藝對製造廠商的要求非常高,而如此先進的技術目前在大陸還並不具備,相對而言,臺灣就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大陸此種產品的市場。
而美國iSuppli諮詢公司高級分析師吳同偉卻指出,在沒有實現大批量的情況下,採用0.135微米或90納米的技術會產生很高的成本,其實可以利用封裝技術的改進來減小半導體的體積,不一定非要在最先進的工廠做。
一位原臺積電資深工程師如此解釋:「臺積電即使幫大陸客戶做,臺灣也不一定會給產品放行。光明正大運送過來是有困難的。」
而對於技術,國內企業一樣重視。本刊記者獲悉,宏力與美國一家IDM廠商就引進0.13微米製造工藝舉行的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宏力將於2005年下半年開始供應0.13微米晶片,並計劃明年與這家美國公司合作開發90納米製造技術。
至於大陸晶圓代工領頭羊——中芯國際的準備就更充分了。據悉,2004年9月25日,大陸第一座12英寸晶片廠——中芯國際北京廠成功投產,標誌著大陸的晶片製造工藝從微米級第一次推進到納米級。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表示,12英寸線的建成不僅是中芯國際的裡程碑,也是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裡程碑。
中芯國際公關部張小姐向本刊記者表示,「臺積電能不能搶單關鍵要看市場,大陸市場非常大,而且有潛力,我們知道怎麼管理,怎麼出效益。」
中芯國際已和全球最大手機晶片商德州儀器籤約,研發90納米製程技術的消息。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臺積電代工大客戶的德州儀器看中中
芯,表明臺積電不再是惟一的選擇,暗示著中芯已成為客戶牽制晶圓雄代工報價的最佳武器,也象徵著臺積電、聯電與中芯國際的價格戰,已經從成熟製程擴散到先進位程。
吳同偉一語點破天機:格局短期內不會變,臺積電只是把原來的客戶帶過來而已。
「松江廠短期內不會有什麼影響,它只是貼近了大陸市場,而中芯國際是低價搶訂單。客戶要轉廠也不容易,因為工藝製程很難轉換。松江廠的前景要看它的良率能不能保持跟臺灣一樣高,也要看臺積電提供的服務是不是到位。」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分析師李珂也做了相同的論斷。
還記得在200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周期性衰退時,臺積電營業利潤下跌了七成以上。當時張忠謀提出了「張忠謀定律」(Morris「s Law)——每隔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就要經歷一個「景氣循環」。按照這一法則推斷,2004年半導體產業高潮即將退去。
在如此大背景下,松江廠會有怎樣的表現,估計連臺積電自己都感到不容樂觀,又如何去擔負撼動大陸晶圓代工的整體格局呢?對手在逐漸壯大,市場在日漸縮小,面臨的問題還有待解決,松江邊上,只能濤聲依舊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