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看到某老牌私募的一個筆試題。我對其中第二題挺感興趣的:未來會有一家大陸公司成為臺積電麼?
雖然不是看電子行業的,但是,我也作答一下,以供參考。
科技行業的通行規律就是:越是產業鏈的核心公司,複製起來越難。那種想要成為「XX第二」的公司,絕大部分都是以失敗告終。
幾十年過去了,微軟和英特爾仍然是PC電腦行業的王者,那些後來模仿者都沒有成功。想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IBM、摩託羅拉這些巨無霸聯合起來都沒能撼動Wintel的地位,就明白這事是很難的。
如果臺積電在產業鏈上非常重要,那麼它的門檻也是非常高的。要想成為下一個臺積電,本身就非常難。不止是一個大陸公司想成為臺積電非常難,就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再想出一個臺積電都很難。
科技行業成功的通行做法是創新。既然微軟的作業系統在PC電腦上已經無法撼動,那麼賈伯斯就開發出iPhone手機,開創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蘋果和谷歌都成為最有價值的公司,而當時找不到方向的微軟卻如同現在的百度一樣。雖然舊有的護城河都在,但是卻無法讓人提起興趣。
而在政府主導的自主可控中卻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困擾:
1、創新是不確定的,而官僚體系天然是保守的。如果臺積電沒有做起來之前,政府主導的巨額投資很難押寶到它身上,這樣就會喪失創新的先機。
2、如果自主可控投巨資去模仿現在已經非常成功的公司。由於科技行業的領先公司,很難被後來者超越,所以這種模仿抄襲往往很難成功。
有些人會說科技行業的領先企業也未必難以複製啊。你看國外有谷歌,中國有百度。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就是從抄襲模仿開始,現在逐步已經在很多地方處於領先地位了。
上面這段話,我完全贊同。我只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要複製中國網際網路的成功,需要什麼條件呢?
相比電子行業,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不同就是:電子行業是一個全球化分工的市場競爭體系,而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則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需要佔領的就是中國本土市場。在這方面,中國公司有本土優勢,產品、渠道、政府關係等都優於國外競爭對手。所以,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上演了一幕幕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大戲,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基本沒有輸過。
而電子行業,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國電子公司在裡面的競爭難度要大得多。只要戰勝了全球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才能獲得成功。如果只能獲得國內公司的訂單,那麼很難成功。
所以,電子行業不會存在一個「中國最大的XX公司」,這沒有意義。只有具有全球競爭力,才是成功。
臺積電的前10大客戶佔其收入的2/3,前20大客戶佔其收入的80%。而這些大客戶,除了華為海思這麼兩三家中國公司之外,基本上都是歐美系的半導體公司:高通、蘋果、英偉達、賽靈思等。。
只有這些最頂尖的半導體設計公司,才需要最高端的製程工藝。像蘋果最新的產品,就使用了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工藝。因此,一家晶圓代工廠,必須要拿下這些最頂尖的客戶才能成為「下一個臺積電」。
一家大陸的晶圓代工廠,去代工這些最好的半導體設計公司的最頂尖產品會存在什麼困難呢?
首先是技術。技術當然是大陸晶圓代工廠的短板之一。由於瓦森納協定限制,大陸公司無法獲取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這對大陸公司來說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難。
假如大陸公司能供解決技術問題,就會獲得英偉達們的訂單了麼?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客戶的信任是非常關鍵的東西。因為晶圓代工公司會接觸到這些半導體設計公司最核心的機密,所以只有雙方非常信任,才能夠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
之前,蘋果為什麼要把晶片代工從三星轉移到臺積電呢?就是因為三星一方面做晶片代工,一方面自己還是做手機,是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這讓蘋果很難相信三星是否會剽竊它的手機核心技術。
臺積電在客戶信任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專注於晶圓代工,從來不會和客戶搶生意,這讓客戶是非常信任的。我看過一個視頻:英偉達的老大黃仁勳曾經當面誇獎過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看得出兩個人非常熟,關係很好。
而大陸公司要成為「下一個臺積電」,必須去取得這些歐美半導體設計公司的極度信任才行。否則就算你拿下了全中國的所有半導體設計公司訂單,距離臺積電仍然非常遠。
要取得這些歐美半導體設計公司的極度信任,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要強調自主可控。你越是強調自主可控,人家越是對你不放心。萬一你把人家的晶片設計方案偷偷給另一個中國公司去自主可控了,怎麼辦?
一家公司所有的努力最後都會體現在客戶信任上。而客戶的信任,才是晶圓代工行業成功的真正秘密。
推薦:
拼多多系列 有贊系列 SaaS系列
網際網路興衰啟示 宏觀大勢
歷史探究 生活感悟 讀書求知
前段時間開的視頻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