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2020-12-12 同花順財經

摘要: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

6月29日,G20大會在日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在大阪舉行會晤,川普表示,美方希望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兩國貿易平衡,為兩國企業提供公正待遇。據環球時報報導,在中美元首的會晤結束後,川普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同意讓美國公司繼續銷售產品給華為。

華為的事情大概率已經緩和。前些天,任正非先生也認為現在已經是最壞的時刻,未來會更好。

近日,我參觀了MWC(移動世界大會)的上海會議,華為的5G業務順利開展。一些很重要的晶片公司,如英特爾、美光、高通、賽靈思已經恢復了對華

為的部分供貨。

華為展示的最小5G基站

基於5G的8K高清直播,速率達153Mbps,時延也非常短。

為什麼會這樣?分析師福克斯表示,即使一個企業的總部在美國,只要它擁有海外子公司和業務,就能將自己的技術歸為「外國技術」。美國商務部前官員、律師合伙人沃爾夫對《紐約時報》表示,他為多家為華為供貨的美國科技公司提供過諮詢。這些企業都急切地想弄清楚,要如何繼續向華為供貨,一些企業正在考慮將部分產品的生產線及服務全部轉移至美國以外。

核心事實是:亞洲的最高晶片製造水平(目前為7納米),甚至超過了美國自身。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

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要知道,儘管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能力很強,但自身並沒有製造能力。

中芯國際是華為堅強的後盾

中芯國際(SMIC)的總部位於上海,在國產自主技術中是最好的,量產了28納米工藝。14納米也基本上搞定,據悉,際14納米工藝的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5%。12納米工藝開發也取得突破。

中芯國際與行業領軍企業臺積電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是在逐步縮短,目前大概在兩三年左右。

晶片本身的技術進步在放緩,摩爾定律失效對中國大陸晶片業就是天大的好消息。意味著臺積電和三星被迫停下奔跑的腳步,中國大陸自主晶片製造企業如中芯國際將逐步縮短差距。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但是,隨著技術進入極致階段,晶片的發展速度未來將放緩。

去年的中興事件,使得全民認識了國產自主供應鏈的重要性,華為從此也與中芯國際開展了戰略合作。中芯國際成為華為的堅強後盾。

華為會成為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第一個大客戶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從技術上講,晶片並不是非得要用很高的製程,成本太高。很多晶片用較低的製程就可以滿足要求,而且價廉物美,比如華為的視頻監控晶片、機頂盒晶片等。系統設備側因為直接有電力供應,對晶片的能耗要求也並沒有智慧型手機那麼高。中芯的0.18微米(180納米)工藝就用來生產華為的電源管理晶片。

中芯國際的19年發展歷史,頗多坎坷,幾經周折。

2000年,因世大被收購,其創始人張汝京來到大陸,創辦中芯國際,複製了臺灣晶圓代工模式,大陸地區由此誕生了第一家專業的半導體代工企業。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CEO張汝京因「個人理由」宣布辭職,悲傷離去。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國寶表示,那時我們對領軍人物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失去了張汝京這樣一位領軍人物,錯失良機。而韓國三星,不僅在巨額虧損的情況下逆向加大投入,還引進了一位華人梁孟松作為領軍人物(其夫人是韓國人),對三星在集成電路上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65歲的梁孟松早在1992就加入了臺積電,而且那一年憑藉自主研發的技術擊敗了IBM。在2008年又從臺積電離職加入三星,並幫助三星成為全球晶圓代工巨子。2017年,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中芯國際如虎添翼,14納米的量產就是成果。

相信這次華為事件後,中芯國際將走上快車道,一路前行。

臺積電力挺華為

TSMC(臺積電)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早已不是簡單的代工企業,而是引領了全球集成電路的發展,實現了全球最高等級的晶片生產能力。臺積電是金字塔的塔尖,代表了全人類晶片發展的制高點。

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處於「一超多弱」的競爭格局,臺積電以55.9%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而其他廠商的市佔率均未超過10%。臺積電之所以能成為「一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牢牢把控著先進位程。

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在7納米工藝上,臺積電率先量產。接下來,臺積電計劃量產6納米、5納米,另外3納米已在規劃之中。可以說臺積電、中國臺灣地區是全球半導體的技術閥門。

臺積電在南京浦口有分廠,已經實現了16納米製程的量產。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去大門口拍了張照片,保安不停吹哨,趕緊撤退。

這次華為事件發生後,大家都非常緊張地看著臺積電。臺積電的股權比例很分散,大部分股東來自於美國。

早在5月23日,臺積電公開表態繼續向華為供貨,臺積電總裁魏哲家當天召開技術論壇,並在開幕演說中表示,5G時代的來臨為半導體產業帶來許多新商機,臺積電會加碼在臺灣的投資。

臺積電出貨給海思的產品,源自美國的技術低於美國政府要求的25%。臺積電發言人孫又文還表示,「(出口貿易管制)不只這個25%規則,還有其他規則,我們有內部外銷管理系統追蹤與監測所有出貨,來確保我們符合規則。」

臺積電力挺華為,有其非常現實的利益考慮。如果不挺華為,華為就會轉向其最大的對手三星,還有國內自主的中芯國際。臺積電已經是中國臺灣最核心的企業資源了,一旦臺積電失手,整個臺灣的高科技都可能崩潰,臺灣政府深刻知道這點,所以基本上沒有就華為事件做表態。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何進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臺積電與華為戰略合作的故事。

2013年,徐直軍與何庭波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拜訪了胡正明教授。胡正明教授勉勵華為採用最新的16納米FinFET工藝。

胡正明在2001年至2004年曾擔任臺積電首席技術官。2004年重返伯克利,回到學術界,但仍為臺積電顧問。

歐巴馬在白宮為胡正明頒發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傳統的半導體工藝在20納米走到了盡頭。當柵極長度逼近20納米大關時,對電流控制能力急劇下降,漏電率相應提高。胡教授提出了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立體型結構的FinFET電晶體(鰭式電晶體,1999年發布),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解決了晶體做薄後的漏電問題,並向上發展,使晶片內構從水平變成垂直。另外一種是基於SOI的超薄絕緣層上矽體技術(UTB-SOI,也就是FD-SOI電晶體技術,2000年發布)。胡正明的發明使得摩爾定律在今天延續傳奇。

2013年,從伯利克歸來的海思團隊,決定花大價錢賭一把。直接跳過20納米,上馬16納米FinFET。要知道,那個時候,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做得還非常一般,因此做這個決定很不容易。

當時臺積電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16納米FinFET投入巨大,需要有人來吃這個螃蟹!智慧型手機其實是對晶片要求最高的場景,因為體積小、應用很多、功耗也要很低。

2014年8月,臺積電已在8月初試產第一批16納米晶圓,首批產品就是海思的麒麟930,這是世界上首款16納米晶片,採用了最新的16納米FinFET工藝技術。海思成了吃螃蟹的人,但由於這種工藝的能效甚至還不如臺積電的20納米,因此麒麟930並沒有大規模推廣。

臺積電改進到了後來廣受好評的16納米FinFET Plus工藝。臺積電照顧蘋果,將其16納米FF+工藝產能先用於生產iPhone6s採用的A9處理器,海思的麒麟950在此之後。

華為成了臺積電最新工藝的吃螃蟹者,這場豪賭成功了。在計算能力、連接能力、功耗上,海思的麒麟950晶片都進入了世界最強之列。華為智慧型手機也實現了真正的超越,躋身世界一流。

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胡正明教授是:「麒麟之父」。

從此之後,臺積電上馬的新工藝,華為海思也都是最早吃螃蟹者之一。麒麟970(kirin970)是有臺積電採用10納米工藝生產的全球首款內置獨立NPU(神經網絡單元)的AI計算平臺,從此開始了「P月」、「瘦臉美白」等深受大家喜愛的功能。

華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7納米晶片客戶之一,更是臺積電的超級核心客戶。7納米晶片的研發+流片費用非常高,動輒數億美元。如果失敗,這幾億美元就打了水漂。也只有華為這樣不差錢並且有巨大市場能力的客戶能一顆再一顆地幹!

用於智慧型手機的最頂級7納米晶片中,有蘋果A12和高通驍龍855,是在臺積電製造的。三星Exynos9820用的是自家的8納米工藝。

華為一家就在臺積電製造了四顆7納米晶片。麒麟810和麒麟980兩款7納米智慧型手機主晶片。6月21日發布的nova5採用了最新的麒麟810SoC晶片,而nova5Pro搭載了麒麟980晶片。此外,華為還有7納米的ARM CPU(Hi1620),用於其泰山伺服器。AI(人工智慧)晶片:採用7納米工藝製程的昇騰910,以及12納米工藝製程的昇騰310。

海思下一代麒麟晶片,也將成為臺積電7納米強化版及5納米製程的第一個客戶,雙方緊密合作不言可喻。

我們再往前看。早在1987年,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張忠謀先生應李國鼎先生之邀,回到了臺灣,開創了晶圓代工產業(foundry)。那時候他已經56歲了。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設計製造一體化(IDM模式)。自己設計晶片,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完成晶片測試與封裝。

臺積電誕生後,晶片設計和製造解耦。除了臺積電外,同樣從事晶圓代工的聯電(UMC)也挺有名,「山寨機」模式締造者聯發科就源自於此。

中國移動基於2.6Ghz的5G設備,種類繁多

無數小型的晶片設計(fabless design)公司因而誕生了。4年之後,華為的徐文偉設計了一顆晶片,就在張先生的前東家德州儀器公司代工生產。

著名管理學教授麥可-波特稱張忠謀不是創辦了一家企業,而是創造並成就了兩大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製造代工產業、專業的半導體設計產業。

張忠謀於去年退休,他表示中國大陸半導體業會在未來5-10年有相當大的進步,現在努力並不晚。

晶片發展歷史中,還有一位偉大的華人,他的名字叫林本堅。他在臺積電工作期間,改了晶片世界。

2002年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從0.13微米(130納米)技術、90納米技術,再發展到65納米節點左右,突然之間遇到了巨大的發展障礙。半導體製程以前一直都是以「空氣」作為媒介,所謂的「乾式光刻」技術,技術無法前行了。大家一籌莫展。

2000年加入臺積電的林本堅提出以「水」為介質發展浸潤式光刻技術,在臺積電高管張忠謀和蔣尚義的大力支持下,終於有機會放手一博,一步步獲得國際光刻機大廠如ASML的認同。

晶片工藝也得以一路狂奔,從65納米一路發展到今天的7納米。

結語

美國西部與東亞之間,構成了一個「環太平洋」信息技術發展高地,帶動著全人類信息技術的發展。

5月15日到今天的一個半月裡,很多人都有不眠之夜。

只所以得到緩和,本質上與中國自主晶片與作業系統的發展密切相關,沒有辛苦建造的「備胎」,這樣的「和平共處」不會自動到來的。

美國有很多創新,中國的產業化能力很強。相信中美之間沒有過不去的坎,憑藉兩國領導人的智慧,中美終將繼續攜手共進。

中國的自主可控產業也將不再是永遠的「備胎」,在新的時代中也終將揚眉吐氣。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據「中國快閃記憶體市場」網站報導,中芯國際從2015年開始研發14納米,目前良品率已經達到95%。業內人士13日透露,海思已經下單中芯國際新出爐的14納米工藝,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搶下了訂單。位於浦東的中芯南方廠 圖自:中芯國際官網文章還提到,12納米技術也已開始客戶導入,下一代技術的研發也穩步開展。中芯國際官方曾披露,12納米的工藝比14納米功耗降低20%、性能提升10%、錯誤率降低20%。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在這37家公司當中,有21家公司處於虧損狀態。 圖1:中芯國際IPO募資用途 據此修訂後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中芯國際可能無法將自美國進口設備和技術用於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WST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4123億美元,其中美國公司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達到47%。美國的產品規則修訂事件,無疑對中芯國際的業務開展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 臺積電再次加薪搶人才,中芯國際只能迎頭一擊
    近日報導稱臺積電再次調薪,這次的幅度真的大,中芯國際少數員工達到36萬元年薪,而臺積電大多數員工是38萬元年薪,臺積電的人還被內地廠商以2.5倍薪資挖了上百人,這次調薪從明年起,底薪一口氣調高20%,大學畢業生起薪8840元,直接提高到10600元,碩士的起薪是10470元,直接提高到12560元,而且這些薪資不包括退休金和其他福利
  • 華為扳回一局,首發新工藝處理器,臺積電力挺,蘋果不受影響
    現在,華為方面又傳來好消息,華為麒麟系列晶片的代工廠臺積電無懼美國的施壓,決定力挺華為,讓華為麒麟處理器首先使用5nm工藝,這對於華為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華為臺積電力挺華為在美國限制華為之前,臺積電就是華為穩定的合作廠商。現在,臺積電抵抗住了美國的壓力,還是決定繼續支持華為。
  • N+1工藝和成熟的14nm工藝,華為青睞的中芯國際距離臺積電有多遠
    晶片加工的精度水平最能夠說明一家企業的實力,臺積電早在幾年前就掌握了7nm的製造工藝如今5nm的水平已經成熟2nm的研發正在進行中,2020下半年就已知華為麒麟1020和蘋果A14晶片將採用最先進的製造工藝,到時候晶片性能將會有大幅提升。中芯國際也是一家大型的晶片製造加工企業,只是在實力上沒有臺積電和三星的強悍。
  • 臺灣企業臺積電、中國企業中芯國際,為華為代工都需要申請許可?
    中芯國際、臺積電要給華為代工生產晶片,都需要取得美國同意?美國憑什麼可以將手伸到非美國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是一家土生土長的臺灣企業,其中臺積電控股最高,超過了20%的股份,而中芯國際是我們中國大陸企業,要說臺積電和美國有點關係,那麼中芯國際總沒有了吧,那為什麼中芯國際也無法為華為代工呢?
  • 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辭職,華為「中國芯」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如果失去梁孟松,對於中芯國際來說,這絕對稱的上是一記重錘。梁孟松的離職,很可能影響到中國整個晶片製造的國產化進程,甚至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半導體產業格局。有人可能要問:一個梁孟松,他有那麼牛嗎?那麼今天小俠就來跟大家講一講,梁孟松逆天般的傳奇晶片職業生涯!
  • 中芯國際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真實情況不容樂觀
    晶片國產化的呼聲持續不斷,作為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本土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被國人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中芯於2019年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並且在同年第四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無疑給正在奮力前行的國產半導體增添了一些信心。隨後在中芯20周年上,中芯與華為合作的14納米工藝晶片麒麟710A問世,更是給國產芯帶來了無限想像。
  • 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原標題: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 餘承東承認:華為手機沒晶片了!中芯國際能否追上臺積電?
    7日下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表示,受美方對華為新一輪限制措施的影響,9月15日後臺積電將無法再承接華為高端晶片代工訂單,這也就意味著,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很快將成「絕版」。
  • 華為進入最艱難時刻!國內國外有哪些力挺?如何破局才能渡過難關
    國內有哪些聲明和力挺首先,外交部公開聲明。4月初外交部華春瑩,就徐直軍的求助做出正式回應:「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中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 。第三,中芯國際強勢力挺。在美國宣布升級限制的同一天,中芯國際突然宣布:再次獲得兩大國家級基金向160億的增資,加上之前已達到400億元,將有力助推下一步發展和研發。還發布公告稱:14納米產能提升,可每月15000片。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活在臺積電陰影下的中芯國際何以向未來?
    對此,有業內分析認為,中芯國際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晶片產業中未來不可限量。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在此僅從與技術創新相關的角度,分析下中芯國際的真實實力。技術積澱來源於臺積電,張汝京帶來了什麼?提及中芯國際,想來業內必提其創始人,來自於臺積電的張汝京。
  • 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有何故事?
    2016年12月,蔣尚義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由於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有約定,即在中芯國際期間「不做先進工藝、不可以和臺積電起競爭衝突」。因此,在中芯國際期間,蔣尚義並未參與中芯國際的研發。 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
  • 如何再造一個中芯國際?|臺積電|梁孟松|中芯國際|晶圓|華虹集團|...
    原因在於不管是先進工藝還是營收上,中芯國際和華虹都是大陸的前兩名。參考《芯思想》整理的「中國大陸本土晶圓代工營收排行榜」,中芯國際和華虹處於更高一個層次。除了工藝和營收,中芯國際背後的關聯產業鏈同樣值得關注,比如其和國內封測巨頭長電科技的微妙關係。長電科技第二大股東為芯電半導體,背後便是中芯國際。很顯然,大陸晶圓製造龍頭和封測龍頭將強強聯合。
  • 500億建廠,中芯國際5年內能否趕超臺積電?
    差就差在製造環節,就是臺積電稱霸的領域。目前國內最有希望比肩臺積電的,就是中芯國際,所以國家怒砸500多億給它,希望能撐起一片天。關於中芯國際,有必要細聊下,大家一直覺得它不咋滴,技術比臺積電差了好幾代。這是嚴重偏見,中芯和頂級代工廠是有差距,但沒你想的那麼嚴重。
  • 臺積電一家獨大局面將成為過去式?中芯國際已經做好扶正準備
    臺積電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晶片代工廠,一直以來都為華為、高通、蘋果等手機廠商代工,臺積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過自從華為被美國有意打壓和制裁之後,臺積電的對華為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突然就變得有那麼一些微妙。而華為也是迅速認清了局面,開始將晶片代工訂單逐漸交給中芯國際,減少臺積電對華為的影響性。
  • 臺積電坐不住了,晶片人才紛紛流失,中芯國際3倍工資攬入懷中
    臺積電是一家很厲害的晶片代工廠家,每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這主要是因為臺積電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加工製造技術,據說臺積電目前最新的技術已經達到了3納米的水平,簡直讓其他廠家望塵莫及。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芯榜--全方位半導體項目對接平臺掃碼填寫需求,獲取芯榜全方面跟蹤報導中芯制裁轉單效應發酵,臺積南京廠啟動擴產據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報導,由於中芯國際10月初收到美國商務部要求部分供應商設備、原物料等供貨中芯國際需要獲得各項出口許可證的限制。
  • 上海微電子、中芯國際接連宣布,華為迎來希望
    這一年多來,華為在美國各方面遭受重創,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華為不斷地將其「秘密武器」——海思麒麟晶片、手機服務生態以及手機系統拿出來。在華為遭受重創的這一年多時間裡,不但很好地化解了危機,更給我們國人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 IPO 速覽 | 被選中的中芯國際
    在這 20 年裡,中國大陸的經濟和晶片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二,也孕育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際一流晶片設計公司。但在晶片製造行業,中國大陸依舊十分落後,而中芯國際則是整個行業裡走得最遠的一家公司。多年來,中芯國際一直在努力追趕臺積電的腳步。但從工藝和技術、資本實力等多方面,中芯國際依然與其相差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