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再次加薪搶人才,中芯國際只能迎頭一擊

2020-12-10 騰訊網

近日報導稱臺積電再次調薪,這次的幅度真的大,中芯國際少數員工達到36萬元年薪,而臺積電大多數員工是38萬元年薪,臺積電的人還被內地廠商以2.5倍薪資挖了上百人,這次調薪從明年起,底薪一口氣調高20%,大學畢業生起薪8840元,直接提高到10600元,碩士的起薪是10470元,直接提高到12560元,而且這些薪資不包括退休金和其他福利,

去年臺積電平均的整體薪酬約為26個月的薪資,而阿里騰訊一般是16個月的年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商,之前的平均月薪排在臺灣前20名的第六,調薪後直接排在了第三,對比一下華為的薪資,臺積電還是低一些,但也說明了中芯國際要對標臺積電,薪資要提高。

中芯國際明白沒錢也要砸,至少要比臺積電,三星和華為更有決心,眼看著臺積電官宣明年試產3nm,後年再量產,2023年試產2nm,這個速度的確讓人驚嘆。為什麼不是大陸廠商,去年研發投入,三星41億美元,臺積電29億美元,海思24億美元,聯發科20億美元,而中芯國際只有6.87億美元。但要知道中芯國際的投入佔營收可是有22%,海思佔21%,臺積電佔18%,三星只有7%。

中芯國際也是勒緊褲腰帶,也要砸錢研發,但即便是這樣,人才還是經常被挖走,低端晶片市場大,但不賺錢,張汝京說晶片製造第一名大賺,第二名不賠,第三名只賠不賺,硬撐20年本就不易,ipo募集的532億用於研發,8nm才順利進行。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內鬥」再次檯面化
    中芯國際「內鬥」再次檯面化 邱曉芬 發表於 2020-12-16 13:48:56 中芯國際「內鬥」再次檯面化。
  • 如何再造一個中芯國際?|臺積電|梁孟松|中芯國際|晶圓|華虹集團|...
    那些關於中芯國際的「機緣巧合」論成績,現在的中芯國際確實不錯。回顧其發展史,我們發現想要複製中芯國際絕不僅僅是投資規模大這麼簡單,人才的作用是顯著的。這很好理解,晶圓製造是資本和技術雙重密集的產業。2004年,中芯國際同時在香港和美國上市。「張汝京時代」的人才要素除了他本人外,那300名工程師的奠基作用是不可磨滅的。2011年8月5日到2017年5月10日,中芯國際進入「邱慈雲時代」,公司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國內市場增速明顯,且實現了扭虧為盈。如今想找一個從臺積電跑出來的高管執掌和臺積電有業務衝突的企業可不容易,蔣尚義的例子很有說服力。
  • 臺積電坐不住了,晶片人才紛紛流失,中芯國際3倍工資攬入懷中
    臺積電是一家很厲害的晶片代工廠家,每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這主要是因為臺積電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加工製造技術,據說臺積電目前最新的技術已經達到了3納米的水平,簡直讓其他廠家望塵莫及。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 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47.44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6.72%、19.42%、21.55%。近3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率顯著高於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 √ 自中芯國際遞交招股書日起,上下遊產業鏈業務涉及到材料、設備和設計等A股半導體股票紛紛暴漲。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人才和技術差距依舊巨大。
  • 被稱為「臺積電叛徒」,他有滿腹苦水,蔣尚義回鍋中芯國際築夢
    2003年,臺積電以自研技術打敗了當時的IBM,並獲得行業一線廠之地位,而當時的研發團隊就是由蔣尚義領導的。後來,與中芯國際有交集的臺積電前高層也不少,除了蔣尚義,現為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兼執行董事的梁孟松,是當年臺積電研發團隊先進模組的。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的楊光磊,曾任臺積電研發處長等多種職務。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活在臺積電陰影下的中芯國際何以向未來?
    也許正是這種所謂的「艱難」,2006年8月,臺積電又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為由,再次把中芯國際告上法庭,這場官司一打就是3年。理由是,中芯國際違反了2005年1月雙方籤署的和解協議。根據該協議,中芯國際需將0.13微米或更先進的技術資料交由第三方託管並不得使用,然而實際運營中,中芯國際繼續侵犯臺積電相關智慧財產權。
  • 晶片狂人夢斷中芯國際,說好的復仇臺積電呢?
    梁孟松,這個臺積電出身的晶片奇才,自受辱出走臺積電後,一直尋找打敗臺積電的機會,在三星他差點成功,被中芯國際三顧茅廬請來後傾注畢生功力,卻是中道受阻,夢斷中芯! 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與臺積電也有多年的恩怨,為了規避風險,他把控股公司設在安曼群島,而在上海張江成立了中芯國際,從此開始帶動大陸晶片產業鏈的起飛。為此,中芯國際成立時就有大陸、臺灣以及資本三股力量,為日後綿延不斷的內部紛爭埋下伏筆。 2009年張汝京與臺積電的官司敗北,被迫退出了其一手創建的中芯國際。
  • 500億建廠,中芯國際5年內能否趕超臺積電?
    差就差在製造環節,就是臺積電稱霸的領域。目前國內最有希望比肩臺積電的,就是中芯國際,所以國家怒砸500多億給它,希望能撐起一片天。關於中芯國際,有必要細聊下,大家一直覺得它不咋滴,技術比臺積電差了好幾代。這是嚴重偏見,中芯和頂級代工廠是有差距,但沒你想的那麼嚴重。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關注半導體產業的臺灣《電子時報》13日報導稱,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晶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代工訂單。截圖:《電子時報》此前,海思的14納米訂單主要交給臺積電在南京的12寸晶圓廠生產線完成。該廠投資30億美元,2018年底投入運營,規劃月產能2萬片。
  • 臺積電一家獨大局面將成為過去式?中芯國際已經做好扶正準備
    臺積電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晶片代工廠,一直以來都為華為、高通、蘋果等手機廠商代工,臺積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過自從華為被美國有意打壓和制裁之後,臺積電的對華為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突然就變得有那麼一些微妙。而華為也是迅速認清了局面,開始將晶片代工訂單逐漸交給中芯國際,減少臺積電對華為的影響性。
  • 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原標題: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芯榜--全方位半導體項目對接平臺掃碼填寫需求,獲取芯榜全方面跟蹤報導中芯制裁轉單效應發酵,臺積南京廠啟動擴產據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報導,由於中芯國際10月初收到美國商務部要求部分供應商設備、原物料等供貨中芯國際需要獲得各項出口許可證的限制。
  • 假如梁孟松離開中芯國際了,任正非會邀請他加入華為嗎?
    最近兩天有關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請辭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芯國際的董事長邀請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但這個決定並沒有跟梁孟松商量,所以梁孟松剛開始並不知道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這個事情。
  • 晶片奇才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中國芯又將何去何從?
    據昨日報導,現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向公司遞交了請辭信,就此離開中芯國際。然而梁孟松的離開,對於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大損失,而對於正在追趕國際晶片水平的中國來說更是一大損失。提及梁孟松,對於從事晶片科研的工作者都有所耳聞,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
  • 蔣尚義加盟中芯國際: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這樣回應
    近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宣布委任蔣尚義為公司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據了解,蔣尚義曾是前臺積電營運長,也是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技術大拿,目前他已正式加入中芯國際,現在臺積電也正面回應了此事。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對蔣尚義的選擇表示尊重。基本上尚義也是我們的老同事了,尊重他個人的決定、他要去哪裡是個人本來的權利。」
  • 中芯國際又有大動作:臺積電大將蔣尚義將回歸?這次會帶來什麼?
    12月15日消息,據業內傳聞稱,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將重回中芯國際,並在明年元旦後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職務。在與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洽談許久後,蔣尚義將在明年元旦後重回中芯國際,並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職務,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和趙海軍將向其匯報。
  • 中芯國際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真實情況不容樂觀
    晶片國產化的呼聲持續不斷,作為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本土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被國人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中芯於2019年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並且在同年第四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無疑給正在奮力前行的國產半導體增添了一些信心。隨後在中芯20周年上,中芯與華為合作的14納米工藝晶片麒麟710A問世,更是給國產芯帶來了無限想像。
  • 中芯國際再度被捲入內訌風波,原因幾何?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一則委任公告,宣告了臺積電前COO、技術大神蔣尚義將重返中芯國際任職的消息。公告顯示,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任命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
  • 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要知道,儘管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能力很強,但自身並沒有製造能力。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最強的晶片代工廠,目前拿下了全球55%+的晶片代工訂單,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的掌握的製造技術是5nm。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