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2020-12-24 網易科技

(原標題: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TechWeb】4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知情人士稱,華為正逐步將公司內部設計晶片的生產工作,從臺積電逐步轉移到中芯國際來完成。


知情人士稱,華為旗下晶片部門,即海思半導體在2019年底開始指示部分工程師為中芯國際而非臺積電設計晶片。

這名知情人士表示,我們現在把資源向中芯國際傾斜,加快幫助他們。

目前尚不清楚華為增加多少晶片生產訂單給中芯國際。

一名華為發言人表示,這種轉變是行業慣例,華為在選擇半導體製造商時,會仔細考慮產能、技術和交貨等問題。

許多媒體此前已報導了華為這一動向。今年1月,臺灣媒體曾報導,華海思半導體公司已經下單中芯國際去年新出爐的14nm晶片。中芯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搶下訂單。

臺媒稱,中芯國際自2015年開始研發14nm,去年第三季度成功開始量產14nm FinFET製程晶片。按規劃達產後,中芯位於上海浦東的中芯南方廠將建成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的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

本文來源:TechWeb 作者:宋星 責任編輯:薛靜瑜_NBJS10393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觀察者網訊)面臨美國在晶片領域「卡脖子」,中國企業繼續布局。關注半導體產業的臺灣《電子時報》13日報導稱,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晶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代工訂單。
  • 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核心事實是:亞洲的最高晶片製造水平(目前為7納米),甚至超過了美國自身。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 餘承東承認:華為手機沒晶片了!中芯國際能否追上臺積電?
    「由於第二輪制裁,晶片在9月15號之後,生產就截止了,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絕版。現在國內的半導體工藝上還沒有趕上。」7日下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表示,受美方對華為新一輪限制措施的影響,9月15日後臺積電將無法再承接華為高端晶片代工訂單,這也就意味著,華為麒麟高端晶片很快將成「絕版」。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 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47.44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6.72%、19.42%、21.55%。近3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率顯著高於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 √ 自中芯國際遞交招股書日起,上下遊產業鏈業務涉及到材料、設備和設計等A股半導體股票紛紛暴漲。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人才和技術差距依舊巨大。
  • 臺積電坐不住了,晶片人才紛紛流失,中芯國際3倍工資攬入懷中
    臺積電是一家很厲害的晶片代工廠家,每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這主要是因為臺積電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加工製造技術,據說臺積電目前最新的技術已經達到了3納米的水平,簡直讓其他廠家望塵莫及。
  • 中芯國際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真實情況不容樂觀
    晶片國產化的呼聲持續不斷,作為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本土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被國人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中芯於2019年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並且在同年第四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無疑給正在奮力前行的國產半導體增添了一些信心。隨後在中芯20周年上,中芯與華為合作的14納米工藝晶片麒麟710A問世,更是給國產芯帶來了無限想像。
  • 美國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兩岸晶片「內戰」已經打響?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消息,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對美國技術和設備的使用。與華為一樣,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芯國際如果想再使用美國技術,或者包含美國技術的設備,必須首先獲得美國辦法的出口許可,尤其是10nm及更先進工藝相關技術,嚴格禁止提供給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局勢有新變化?上海微電子正式宣布,華為晶片再迎轉機!
    「軟肋」,那就是華為雖然擁有著世界上頂尖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但是華為卻並沒有製造晶片的能力,也就是離開了高端晶片代工巨頭臺積電,華為海思設計的晶片只能躺在「PPT」上,不能夠代工實現的晶片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那麼最終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 上半年晶片代工企業排名,看看中芯國際表現如何?
    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近日在14nm工藝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客戶導入階段,使得國內晶圓代工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到2-3年。目前中芯國際最先進的製程是28nm,14nm的量產預計要到2019年,屆時中國企業交由海外代工的晶片訂單,可能會轉移到中芯國際,對於中芯來說,和國際一流晶圓企業臺積電,聯電,三星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 晶片奇才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中國芯又將何去何從?
    據昨日報導,現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向公司遞交了請辭信,就此離開中芯國際。然而梁孟松的離開,對於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大損失,而對於正在追趕國際晶片水平的中國來說更是一大損失。提及梁孟松,對於從事晶片科研的工作者都有所耳聞,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
  • 芯風暴席捲,臺積電近一百工程師跳槽,外媒:中國將爭奪王者地位
    最近臺積電有將近一百名工程師被挖走,分配到了國內的兩家晶片製造公司中,一家是濟南的泉芯集成電路製造公司,而另一家則是位於武漢的漢弘芯半導體製造。這兩家公司或許大家是並不太了解的,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在國內晶片製造行業是處於一個比較高的地位。
  • 臺積電赴美建廠,華為上海建廠:晶片製造走向何方?
    我們知道,國內公司在晶片生產各個環節上,在設計和封測能力上並不遜色,但在製造能力上存在短板,當然,全球也僅僅三星和臺積電具備5nm晶片量產製造的能力。市場走到今天,晶片製造領域的競爭,在今天要超過以往時代。
  • 臺灣企業臺積電、中國企業中芯國際,為華為代工都需要申請許可?
    中芯國際、臺積電要給華為代工生產晶片,都需要取得美國同意?美國憑什麼可以將手伸到非美國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是一家土生土長的臺灣企業,其中臺積電控股最高,超過了20%的股份,而中芯國際是我們中國大陸企業,要說臺積電和美國有點關係,那麼中芯國際總沒有了吧,那為什麼中芯國際也無法為華為代工呢?
  • 臺積電一家獨大局面將成為過去式?中芯國際已經做好扶正準備
    臺積電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晶片代工廠,一直以來都為華為、高通、蘋果等手機廠商代工,臺積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過自從華為被美國有意打壓和制裁之後,臺積電的對華為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突然就變得有那麼一些微妙。而華為也是迅速認清了局面,開始將晶片代工訂單逐漸交給中芯國際,減少臺積電對華為的影響性。
  • IPO 速覽 | 被選中的中芯國際
    在這 20 年裡,中國大陸的經濟和晶片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二,也孕育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際一流晶片設計公司。但在晶片製造行業,中國大陸依舊十分落後,而中芯國際則是整個行業裡走得最遠的一家公司。多年來,中芯國際一直在努力追趕臺積電的腳步。但從工藝和技術、資本實力等多方面,中芯國際依然與其相差較遠。
  • 中芯國際擴產受限:南京臺積電、廈門聯電提升產能搶佔市場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
  • 臺積電撤銷華為公司訂單!世界第一晶片代工廠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01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臺積電有多牛?目前,臺積電的市值已超過英特爾,在生產技術上與三星、英特爾三足鼎立,穩居世界晶片代工龍頭。在撤銷華為之前,臺積電已在美國建廠。「有次公司最後一刻才變更屏幕設計,導致整條生產線要重新翻整,而且新屏幕半夜才抵達工廠,那時馬上有領班叫醒在宿舍的八千名員工,給點餅乾和茶水,半小時內,就啟動了12小時班制的生產線。96小時以後,新的產線已經可以日產一萬部手機。」後來,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問賈伯斯要怎樣才能將iPhone生產線帶回美國?
  • 晶片狂人夢斷中芯國際,說好的復仇臺積電呢?
    中芯國際12月16日稱,公司已知悉聯合執行長梁孟松有條件辭任的意願。該公司稱,正積極與梁孟松核實其辭職意願。在給中芯國際的辭呈中,他也寫道,自己在中芯國際連續三年多幾乎沒有休假,帶領2000多位工程師完成了28nm到7nm工藝的技術開發,「如果換做其它公司,至少10年才能完成這5個世代的技術研發。」
  • 臺積電包攬全球50%光刻機,未來的高端晶片製造與大陸無關?
    圓晶代工廠臺積電(TSM.US)正迎來「春天」。國際電子消費巨頭蘋果自主研發、採用5nm製程、代號「Lifuka」的圖像處理器(GPU)研發正在按計劃推進,量產之後將用在iMac上。而這款晶片,將交給臺積電生產。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現在這一制裁效應開始發酵,因應不少中芯客戶訂單轉移,晶圓代工28納米舊製程產能瞬間大爆滿,業界傳出,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臺積電、三星、聯電等指標廠均啟動擴產,並且不約而同瞄準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著手中國大陸廠區28納米製程新產能布建。對於相關傳言,臺積電發言體系表示,南京廠已如計劃,將12吋月產能由1.5萬片增至2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