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真實情況不容樂觀

2020-12-10 我為科技狂Tech

晶片國產化的呼聲持續不斷,作為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本土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被國人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

中芯於2019年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並且在同年第四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無疑給正在奮力前行的國產半導體增添了一些信心。隨後在中芯20周年上,中芯與華為合作的14納米工藝晶片麒麟710A問世,更是給國產芯帶來了無限想像。

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逐漸走上正軌,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中芯已經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如果中芯都無法贏過臺積電南京廠,就更別提中芯趕超臺積電了。

臺積電南京廠仍佔據大頭

近日,國內流傳出了一份晶圓代工廠商的營收統計排行榜,中芯位居第一,2019年營收220億人民幣,同比減少4.3%;其次是華虹集團,營收113億人民幣,較上個年頭增長5.6%;而位居第三的臺積電南京廠為40億人民幣,同比暴增近170%。

臺積電南京廠於2018年10月舉行開幕暨量產典禮,卻是打破了臺積電多項紀錄。臺積電前任CFO何麗梅曾表示,臺積電2015年決定到南京投資,經過15個月評估及前期籌備工作,2016年3月28日與南京市政府籤約,並在當年7月7日動土,隨後於2017年9月12日舉行進機典禮,從動土到進機只用了14個月,「是建廠最快、上線最快環境最美的廠區」。

據臺積電財報數據顯示,臺積電南京廠(投資30億美元)在2019年第三季度便順利扭虧為盈,單季獲利約2.041億人民幣。目前臺積南京廠以16納米製程工藝為主,如今已經獲利,未來,本土競爭者要追上臺積電南京廠恐怕會倍感壓力。

與臺積電上海廠量產超過5年後才轉虧為盈相比,臺積電南京廠量產短短不到1年便單季轉虧為盈。同時,臺積電南京廠也是在中國大陸投資最快獲利的12英寸晶圓廠。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南京廠產能相當滿,2020年擴產將依計劃進行。

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工藝迎來國產化機會

此前業內就有消息稱,受益於轉單效應,華為海思已經下單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搶下了訂單。而在2020年4月臺積電線上說明會上,總裁魏哲家則罕見回應,臺積電在所有地區提供最好的技術與服務,很有競爭力,臺積電與客戶緊密合作,非但不會失去市場,反而還可能擴大市場。

根據目前晶圓代工廠的情況來看,擁有14納米製程工藝技術的廠商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電子、格芯、聯電、中芯,在中國大陸的代工廠中,只有臺積電南京廠與中芯分別擁有14納米製程產線。而從市場對14納米工藝的需求來看,據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銷售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其中65%的晶片為14納米製程工藝。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一段時間內,14納米製程工藝會成為絕大多數中高端晶片的主要製程。換言之,14納米工藝節點仍然是當前最具市場價值的工藝之一。

據臺積電2020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16納米及其以下先進位程工藝營收佔比達到55%,其中7納米製程工藝出貨量佔晶圓總收入的35%,16納米製程僅次於7納米製程、佔比為19%。

臺積電16納米製程工藝與主流的14納米製程工藝其實屬於同代工藝,需求一直很高,包括12納米製程工藝在內共有4種改進版,是16納米製程工藝的第四代縮微改良版本。從臺積電在16納米工藝上的表現來看,14納米製程在人工智慧AI晶片、高端處理器以及汽車等領域都仍具有可發展潛力。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國內晶片設計公司有1780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本土晶片設計公司將突破2000家。多家晶片設計公司的崛起,隨之而來的將是增加對晶圓代工的需求。就臺積電現有的產能而言,還遠遠滿足不了如此多晶片設計公司的需求。

中芯14納米工藝因此有了巨大的機會。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國產半導體呼聲的加強,中國一些晶片設計公司為了分散風險,開始將訂單轉移給國內本土企業代工生產,這便為中芯提供了發展良機。根據中芯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收入佔比從上一年同期的57.5%已提升至65.1%。

外界還關注到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的進展情況,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真正貢獻營收和產能放量是在2020年底,主要的應用包括高端消費電子產品、高速運算、低端手機處理器和基帶、AI和汽車應用等。知情人士透露,中芯與嘉楠科技合作的14納米工藝挖礦晶片已經完成測試,計劃在2020年第二季量產出貨,是繼華為海思之後,另一家與中芯合作的14納米晶片大客戶。

中芯固然有國家基金支持,但臺積電更具價格競爭優勢

在半導體設備投資上,遵循著五年折舊的規律,中芯在近日的IPO問詢答覆中指出,SN1項目達產後將會貢獻額外的先進位程收入,但同時帶來較高的折舊成本壓力。隨著14納米製程及下一代工藝的產線投產、擴產,中芯在一定時期內會面臨較大的折舊壓力,這部分業務毛利率可能會低於公司的平均水平,存在經濟效益不達預期,甚至產生較大額度虧損的風險。

據中芯介紹,目前14納米製程工藝產品的毛利率為正,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但14納米製程工藝的主要承載主體中芯南方SN1產線仍處於開辦期,尚未開始折舊,當期相關運營及財務數據參考度較低。

不過,中芯的優勢在於,有國家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受益於國家扶持,從2017年到2018年,再到2019年,中芯從政府獲取的補助依次為10.24億元、11.07億元、20.4億元。中芯也公開表示,公司在加大對於先進位程研發的投入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

臺積電的成本優勢,則在於它的製程工藝跑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面,設備折舊成本也壓得更低。據業內人士表示,臺積電慣用的策略是把折舊完的設備放到新廠繼續用,騰舊迎新,而臺積電南京廠的設備就有一部分來自於中國臺灣廠區,因此在財務表上,這批設備的成本只有維護費和修理費。

與中芯仍在早期投資階段相比,在14納米工藝市場上,臺積電比中芯更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優勢。因此,儘管中芯已有與臺積電南京廠一較高下的底氣,但其實才剛剛起步,想徹底贏過臺積電南京廠恐怕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相關焦點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芯榜--全方位半導體項目對接平臺掃碼填寫需求,獲取芯榜全方面跟蹤報導中芯制裁轉單效應發酵,臺積南京廠啟動擴產據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報導,由於中芯國際10月初收到美國商務部要求部分供應商設備、原物料等供貨中芯國際需要獲得各項出口許可證的限制。
  • 中芯國際擴產受限:南京臺積電、廈門聯電提升產能搶佔市場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關注半導體產業的臺灣《電子時報》13日報導稱,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晶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代工訂單。截圖:《電子時報》此前,海思的14納米訂單主要交給臺積電在南京的12寸晶圓廠生產線完成。該廠投資30億美元,2018年底投入運營,規劃月產能2萬片。
  • 臺積電一家獨大局面將成為過去式?中芯國際已經做好扶正準備
    臺積電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晶片代工廠,一直以來都為華為、高通、蘋果等手機廠商代工,臺積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過自從華為被美國有意打壓和制裁之後,臺積電的對華為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突然就變得有那麼一些微妙。而華為也是迅速認清了局面,開始將晶片代工訂單逐漸交給中芯國際,減少臺積電對華為的影響性。
  • 最新十大晶圓廠排名: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差距究竟有多大
    隨著華為事件的不斷發酵,無數「悶聲賺大錢」的科技企業顯現在了我們面前,而各大媒體和網友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三星以及中芯國際更是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對象。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一哥,而臺積電這是全球晶片領域中的大哥大,於是網上討論得最激烈的便是這兩家公司之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今日,TrendForce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從這份排名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 如何再造一個中芯國際?|臺積電|梁孟松|中芯國際|晶圓|華虹集團|...
    創始人張汝京2000年響應國家《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帶著300名工程師和相關的技術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2009-2017年中芯國際客戶分布情況統計圖源 | 雲鋒金融「張汝京時代」,中芯國際建有三座300mm晶圓廠和四座200mm晶圓廠,並有一座200mm晶圓廠興建中,工藝從0.35μm提升至45nm。
  • 臺積電在大陸有工廠嗎_上海松江臺積電怎麼樣
    建廠南京是距離產業核心地帶最近的地方,而且智力資源十分豐富,區別於富士康這種廠,臺幹應該不會很多,被統戰是遲早的,等到有一天台積電發現大陸廠產能佔50%以上,我相信被統戰也是發自內心。講到晶圓的製造成本,曾繁城博士說:「我們現在只有一個廠在這邊,彼 此的支援性還沒有做到。假如我們有兩個廠,或者我們這個廠擴大到80000片了,有支援性效果出現了,這個成本就會降下來。」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 而臺積電大陸最大的對手中芯國際卻有著良好的口碑。
  • 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要知道,儘管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能力很強,但自身並沒有製造能力。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活在臺積電陰影下的中芯國際何以向未來?
    對此,有業內分析認為,中芯國際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晶片產業中未來不可限量。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在此僅從與技術創新相關的角度,分析下中芯國際的真實實力。技術積澱來源於臺積電,張汝京帶來了什麼?提及中芯國際,想來業內必提其創始人,來自於臺積電的張汝京。
  • 被稱為「臺積電叛徒」,他有滿腹苦水,蔣尚義回鍋中芯國際築夢
    12月15日晚,半導體圈再傳震撼消息,昔日臺積電大將蔣尚義將回鍋中芯國際,出任副董事長。蔣尚義,有人稱之「蔣爸」,也有人指他是「臺積電叛徒」,這個說法是不公平的,他的心中有滿腹苦水。你不能說我做的工作和臺積電有一點競爭關係就叫做傷害,武漢弘芯做的事情根本傷害不了臺積電,為什麼要把我講成這樣?」他還澄清,不論是武漢弘芯、中芯國際,給的待遇都沒有臺積電好。蔣尚義稱,自己純粹是要追求理想,因為年紀大了,機會不多了。想趁著還做得動的時候,多做一點事。早於2016年,蔣尚義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2019年6月離開中芯國際,才前往武漢弘芯出任執行長。
  • 臺積電在大陸擴產 在美國設廠 三星電子奮力趕超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為滿足客戶需求,臺積電、三星和聯電均啟動大陸工廠28nm新產能布局。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在這37家公司當中,有21家公司處於虧損狀態。 圖1:中芯國際IPO募資用途 根據招股書披露數據,2017-2019年,中芯國際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0.24億元、11.07億元和20.39億元,佔同期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82.23%、148.09%和113.69%。那麼若扣除政府補貼,中芯國際在2018和2019年都是出於虧損狀態。 圖2:中芯國際經營情況
  • 臺積電在大陸有大動作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 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
  • 上半年晶片代工企業排名,看看中芯國際表現如何?
    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近日在14nm工藝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客戶導入階段,使得國內晶圓代工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到2-3年。全球晶圓代工企業排名根據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中芯國際位居臺積電,格羅方德,聯電,三星之後,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排名第五,市場份額5.9%。
  • IPO 速覽 | 被選中的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的機會也正在於此——晶片被提升到國家安全的位置,中國政府要扶持出一個先進的晶片製造公司,而中芯國際是首選。中芯國際歷史,公司商業模式和創始人背景都類似臺積電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1948 年在中國首都南京出生,在國共內戰期間隨父母遷居臺灣。
  • 晶片狂人夢斷中芯國際,說好的復仇臺積電呢?
    消息導致中芯國際A股大跌,港股停牌。 據網上流傳的梁孟松辭呈顯示,他的辭職與日前蔣尚義被任命為公司副董事長有關。在12月9日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事前,梁孟松對此一無所知。對於這一任命,梁孟松直言,「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此情此景,梁孟松也許想到十幾年前,他被臺積電「卸磨殺驢」羞辱一番。
  • 臺積電前COO回歸中芯國際,對未來發展有何意義?
    打開APP 臺積電前COO回歸中芯國際,對未來發展有何意義?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確認,蔣尚義獲委任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公司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根據中芯國際相關組織章程,蔣尚義須於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上接受公司股東重選,而如獲重選後,其後須按照公司之組織章程細則至少每三年一次輪值退任。
  • 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有何故事?
    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原因,梁孟松本人在報告的辭職聲明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似乎是因為,中芯國際董事長邀請蔣尚義重回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一事沒有提前與梁孟松溝通,使其認為不被尊重,認為公司已不再需要他,故而提出辭職。 不過,「沒有提前溝通」顯然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使得外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真實原因卻爭論不已。
  • 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原標題:外媒:華為正逐步將公司設計晶片生產工作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 臺積電再次加薪搶人才,中芯國際只能迎頭一擊
    近日報導稱臺積電再次調薪,這次的幅度真的大,中芯國際少數員工達到36萬元年薪,而臺積電大多數員工是38萬元年薪,臺積電的人還被內地廠商以2.5倍薪資挖了上百人,這次調薪從明年起,底薪一口氣調高20%,大學畢業生起薪8840元,直接提高到10600元,碩士的起薪是10470元,直接提高到12560元,而且這些薪資不包括退休金和其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