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國產化的呼聲持續不斷,作為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本土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被國人寄予了相當高的期望。
中芯於2019年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並且在同年第四季度貢獻了1%的營收,無疑給正在奮力前行的國產半導體增添了一些信心。隨後在中芯20周年上,中芯與華為合作的14納米工藝晶片麒麟710A問世,更是給國產芯帶來了無限想像。
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逐漸走上正軌,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中芯已經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如果中芯都無法贏過臺積電南京廠,就更別提中芯趕超臺積電了。
臺積電南京廠仍佔據大頭
近日,國內流傳出了一份晶圓代工廠商的營收統計排行榜,中芯位居第一,2019年營收220億人民幣,同比減少4.3%;其次是華虹集團,營收113億人民幣,較上個年頭增長5.6%;而位居第三的臺積電南京廠為40億人民幣,同比暴增近170%。
臺積電南京廠於2018年10月舉行開幕暨量產典禮,卻是打破了臺積電多項紀錄。臺積電前任CFO何麗梅曾表示,臺積電2015年決定到南京投資,經過15個月評估及前期籌備工作,2016年3月28日與南京市政府籤約,並在當年7月7日動土,隨後於2017年9月12日舉行進機典禮,從動土到進機只用了14個月,「是建廠最快、上線最快環境最美的廠區」。
據臺積電財報數據顯示,臺積電南京廠(投資30億美元)在2019年第三季度便順利扭虧為盈,單季獲利約2.041億人民幣。目前臺積南京廠以16納米製程工藝為主,如今已經獲利,未來,本土競爭者要追上臺積電南京廠恐怕會倍感壓力。
與臺積電上海廠量產超過5年後才轉虧為盈相比,臺積電南京廠量產短短不到1年便單季轉虧為盈。同時,臺積電南京廠也是在中國大陸投資最快獲利的12英寸晶圓廠。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南京廠產能相當滿,2020年擴產將依計劃進行。
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工藝迎來國產化機會
此前業內就有消息稱,受益於轉單效應,華為海思已經下單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搶下了訂單。而在2020年4月臺積電線上說明會上,總裁魏哲家則罕見回應,臺積電在所有地區提供最好的技術與服務,很有競爭力,臺積電與客戶緊密合作,非但不會失去市場,反而還可能擴大市場。
根據目前晶圓代工廠的情況來看,擁有14納米製程工藝技術的廠商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電子、格芯、聯電、中芯,在中國大陸的代工廠中,只有臺積電南京廠與中芯分別擁有14納米製程產線。而從市場對14納米工藝的需求來看,據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銷售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其中65%的晶片為14納米製程工藝。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一段時間內,14納米製程工藝會成為絕大多數中高端晶片的主要製程。換言之,14納米工藝節點仍然是當前最具市場價值的工藝之一。
據臺積電2020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16納米及其以下先進位程工藝營收佔比達到55%,其中7納米製程工藝出貨量佔晶圓總收入的35%,16納米製程僅次於7納米製程、佔比為19%。
臺積電16納米製程工藝與主流的14納米製程工藝其實屬於同代工藝,需求一直很高,包括12納米製程工藝在內共有4種改進版,是16納米製程工藝的第四代縮微改良版本。從臺積電在16納米工藝上的表現來看,14納米製程在人工智慧AI晶片、高端處理器以及汽車等領域都仍具有可發展潛力。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國內晶片設計公司有1780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本土晶片設計公司將突破2000家。多家晶片設計公司的崛起,隨之而來的將是增加對晶圓代工的需求。就臺積電現有的產能而言,還遠遠滿足不了如此多晶片設計公司的需求。
中芯14納米工藝因此有了巨大的機會。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國產半導體呼聲的加強,中國一些晶片設計公司為了分散風險,開始將訂單轉移給國內本土企業代工生產,這便為中芯提供了發展良機。根據中芯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收入佔比從上一年同期的57.5%已提升至65.1%。
外界還關注到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的進展情況,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真正貢獻營收和產能放量是在2020年底,主要的應用包括高端消費電子產品、高速運算、低端手機處理器和基帶、AI和汽車應用等。知情人士透露,中芯與嘉楠科技合作的14納米工藝挖礦晶片已經完成測試,計劃在2020年第二季量產出貨,是繼華為海思之後,另一家與中芯合作的14納米晶片大客戶。
中芯固然有國家基金支持,但臺積電更具價格競爭優勢
在半導體設備投資上,遵循著五年折舊的規律,中芯在近日的IPO問詢答覆中指出,SN1項目達產後將會貢獻額外的先進位程收入,但同時帶來較高的折舊成本壓力。隨著14納米製程及下一代工藝的產線投產、擴產,中芯在一定時期內會面臨較大的折舊壓力,這部分業務毛利率可能會低於公司的平均水平,存在經濟效益不達預期,甚至產生較大額度虧損的風險。
據中芯介紹,目前14納米製程工藝產品的毛利率為正,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但14納米製程工藝的主要承載主體中芯南方SN1產線仍處於開辦期,尚未開始折舊,當期相關運營及財務數據參考度較低。
不過,中芯的優勢在於,有國家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受益於國家扶持,從2017年到2018年,再到2019年,中芯從政府獲取的補助依次為10.24億元、11.07億元、20.4億元。中芯也公開表示,公司在加大對於先進位程研發的投入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
臺積電的成本優勢,則在於它的製程工藝跑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面,設備折舊成本也壓得更低。據業內人士表示,臺積電慣用的策略是把折舊完的設備放到新廠繼續用,騰舊迎新,而臺積電南京廠的設備就有一部分來自於中國臺灣廠區,因此在財務表上,這批設備的成本只有維護費和修理費。
與中芯仍在早期投資階段相比,在14納米工藝市場上,臺積電比中芯更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優勢。因此,儘管中芯已有與臺積電南京廠一較高下的底氣,但其實才剛剛起步,想徹底贏過臺積電南京廠恐怕還需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