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為事件的不斷發酵,無數「悶聲賺大錢」的科技企業顯現在了我們面前,而各大媒體和網友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三星以及中芯國際更是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對象。
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一哥,而臺積電這是全球晶片領域中的大哥大,於是網上討論得最激烈的便是這兩家公司之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今日,TrendForce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從這份排名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據榜單顯示,臺積電2020年第三季營收預計增長21%,穩居第一,由於7nm製程需求強勁,產能維持滿載,成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5nm製程則在Q3開始計入營收,預計營預計將達到16%,主要是今年下半年的新品,包括蘋果A14、海思麒麟9000、高通驍龍875等。
三星則排在第二位,雖然S20系列銷售下滑影響,影響了自家AP的晶圓代工業務量,但客戶為防止晶片斷料的庫存儲備心態,帶動其他晶圓代工業務成長,三星第三季的營收預計將增長4%;格芯緊隨其後,排在第三位,據了解,由於2019年分別出售8寸、12寸晶圓廠,而且受車用晶片需求衰退的影響,第三季營收預計將減少3%。
排在第四的是聯電,因大尺寸面板DDI、PMIC需求上升,預估8寸晶圓產能緊俏的狀況將持續到明年,這也助力聯電第三季度的營收上漲23%;中芯國際在預測中排到了第五,而九成以上收入來自14nm、28nm以上的成熟製程產品,因為2019年的基期較低,預計2020年第三季中芯國際的營收年增率將達16%。;此外,高塔半導體、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半導體、東部高科躋身前十。
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臺積電同樣穩居第一,而中芯國際同樣排在了第五位。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30.4%,而聯發科今年二季度的3個月,合計營收為676.03億新臺幣,折合約22.98億美元,可見臺積電的營收超中芯國際4倍之多,今年第三季度雖然仍有差距,但卻在逐步縮小。
除了營收上的差距,晶片製造工藝水平也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臺積電今年開始量產5納米產品,這屬於業界的最高水平,而在7納米和10納米工藝領域還有英特爾和三星電子這兩個頭部企業;中芯國際是大陸唯一量產14納米的晶圓製造商,業內人士預計,中芯國際要在2022年才可升級到7nm工藝,2024年下半年升級到5nm工藝,也就是說落後於臺積電4年左右的時間。
再從市場佔有率來看,按照2019年的全球銷售額計算,臺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接近50%,遠超三星(18%),中芯國際處於第二梯隊,市佔率僅為5.1%。不可否認,從以上數據來看,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有著不小的差距。
那麼問題來了,中芯國際有沒有追上臺積電的可能呢?筆者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可能,半導體不是一個像網際網路一樣資金注入後很快能得到回報的行業,它是需要一個很長周期的底蘊積累的,之前日本韓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就以當前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差距來看,樂觀一點,5年時間能追上,但當最壞的打算就是需要10年時間乃至20年的時間了!
最後,還想說的是,雖說目前我國半導體行業遭到他方的限制,但這並非全是壞事,因為這或許會進一步刺激中國努力實現高端科技自主化。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