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大晶圓廠排名: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差距究竟有多大

2020-12-19 Tech情報局

隨著華為事件的不斷發酵,無數「悶聲賺大錢」的科技企業顯現在了我們面前,而各大媒體和網友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三星以及中芯國際更是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對象。

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一哥,而臺積電這是全球晶片領域中的大哥大,於是網上討論得最激烈的便是這兩家公司之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今日,TrendForce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從這份排名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據榜單顯示,臺積電2020年第三季營收預計增長21%,穩居第一,由於7nm製程需求強勁,產能維持滿載,成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5nm製程則在Q3開始計入營收,預計營預計將達到16%,主要是今年下半年的新品,包括蘋果A14、海思麒麟9000、高通驍龍875等。

三星則排在第二位,雖然S20系列銷售下滑影響,影響了自家AP的晶圓代工業務量,但客戶為防止晶片斷料的庫存儲備心態,帶動其他晶圓代工業務成長,三星第三季的營收預計將增長4%;格芯緊隨其後,排在第三位,據了解,由於2019年分別出售8寸、12寸晶圓廠,而且受車用晶片需求衰退的影響,第三季營收預計將減少3%。

排在第四的是聯電,因大尺寸面板DDI、PMIC需求上升,預估8寸晶圓產能緊俏的狀況將持續到明年,這也助力聯電第三季度的營收上漲23%;中芯國際在預測中排到了第五,而九成以上收入來自14nm、28nm以上的成熟製程產品,因為2019年的基期較低,預計2020年第三季中芯國際的營收年增率將達16%。;此外,高塔半導體、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半導體、東部高科躋身前十。

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臺積電同樣穩居第一,而中芯國際同樣排在了第五位。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30.4%,而聯發科今年二季度的3個月,合計營收為676.03億新臺幣,折合約22.98億美元,可見臺積電的營收超中芯國際4倍之多,今年第三季度雖然仍有差距,但卻在逐步縮小。

除了營收上的差距,晶片製造工藝水平也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臺積電今年開始量產5納米產品,這屬於業界的最高水平,而在7納米和10納米工藝領域還有英特爾和三星電子這兩個頭部企業;中芯國際是大陸唯一量產14納米的晶圓製造商,業內人士預計,中芯國際要在2022年才可升級到7nm工藝,2024年下半年升級到5nm工藝,也就是說落後於臺積電4年左右的時間。

再從市場佔有率來看,按照2019年的全球銷售額計算,臺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接近50%,遠超三星(18%),中芯國際處於第二梯隊,市佔率僅為5.1%。不可否認,從以上數據來看,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有著不小的差距。

那麼問題來了,中芯國際有沒有追上臺積電的可能呢?筆者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可能,半導體不是一個像網際網路一樣資金注入後很快能得到回報的行業,它是需要一個很長周期的底蘊積累的,之前日本韓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就以當前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差距來看,樂觀一點,5年時間能追上,但當最壞的打算就是需要10年時間乃至20年的時間了!

最後,還想說的是,雖說目前我國半導體行業遭到他方的限制,但這並非全是壞事,因為這或許會進一步刺激中國努力實現高端科技自主化。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排名預測 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
    全球半導體代工廠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預測出爐,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研結果顯示,預計2020年Q3全球晶圓代工廠營收將增長14%。同時TrendForce給出了這一預測的原因——年底為歐美消費旺季,加上中國十一長假及雙11促銷活動,帶動目前下遊客戶端拉貨動能旺盛,使晶圓代工產能與需求連帶穩定提升。此外,TrendForce還公布了前十大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其中,臺積電、三星不出所料穩居前兩位,格芯位居第三,聯電排名第四,而近期備受矚目的中芯國際排名第五。
  • 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出爐: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
    6月14日消息 據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調查,2020年第一季晶圓代工訂單未出現大幅度縮減,以及客戶擴大既有產品需求並導入疫情衍生的新興應用,加上2019年同期基期低,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2020年第二季營收年成長逾2成。
  • 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商營收排名:臺積電一騎絕塵 中芯國際第5
    當下,晶圓代工廠成了香餑餑。近日,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其中,臺積電穩居第一,中芯國際排名第五。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30.4%。
  • 如何再造一個中芯國際?|臺積電|梁孟松|中芯國際|晶圓|華虹集團|...
    其次,根據公司財報,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2019年在晶圓製造方面的營收分別為31.16億美元和16.3億美元,差距明顯。參考最新一季的銷售額,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前者的銷售額已是後者的4倍多。全球10大晶圓製造廠商Q1營收排行可能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只拿華虹來比,國內還有其他公司啊。
  • 中國這家晶片製造公司全球排名第五,但市場佔有率不及臺積電1/10
    其實我們國家有很多比較不錯的半導體公司,並不是從零開始,在晶片製造領域就有幾家不錯的公司,在中國臺灣省有臺積電和聯華電子兩家專注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國際廠商,在中國大陸有中芯國際這樣排名世界第五的廠商。中芯國際是大陸第一家從事專業晶片製造服務的集成電路製造公司,其業務就是做晶圓製造,這是一個高精尖的技術領域,比如晶片流片製程都是按納米nm來表示的。
  • 上半年晶片代工企業排名,看看中芯國際表現如何?
    中芯國際是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近日在14nm工藝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客戶導入階段,使得國內晶圓代工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到2-3年。全球晶圓代工企業排名根據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中芯國際位居臺積電,格羅方德,聯電,三星之後,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排名第五,市場份額5.9%。
  • 中芯國際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真實情況不容樂觀
    中芯14納米製程工藝逐漸走上正軌,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中芯已經有了與臺積電南京廠一決高下的底氣,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如果中芯都無法贏過臺積電南京廠,就更別提中芯趕超臺積電了。臺積電南京廠仍佔據大頭近日,國內流傳出了一份晶圓代工廠商的營收統計排行榜,中芯位居第一,2019年營收220億人民幣,同比減少4.3%;其次是華虹集團,營收113億人民幣,較上個年頭增長5.6%;而位居第三的臺積電南京廠為40億人民幣,同比暴增近170%。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截至2020年5月末,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為大唐控股(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5.77%;第二大股東為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4.62%。大唐香港實控人為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鑫芯香港實控人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 2015全球十大IDM及十大Fabless排名;大陸主要12寸晶圓廠分布
    1.2015全球十大IDM及十大Fabless排名;2.大陸主要12寸晶圓廠分布,全球半導體屈服中國製造;3.恩智浦完成收購飛思卡爾 成最大汽車半導體公司;4.擴大搶攻中國市場,臺積12寸廠定址南京;5.Sony將以1.55億美元買下東芝的影像傳感器業務;6.分析師:半導體產值今年持平、明年衰退;7.聯發科11月營收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
  • IPO 速覽 | 被選中的中芯國際
    董事長江上舟病逝後,執行長王寧國由於遭第一大股東大唐反對而被迫離開中芯國際。首席技術官和營運長也相繼換人。直到新任執行長邱慈雲在 2011 年上任,動蕩才告一段落。同一時期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開始大幅落後於臺積電,二者差距繼續拉大。
  • 三星和臺積電(TSM.US)向先進封裝邁進,中國大陸晶圓廠面臨新挑戰
    據臺積電官網的最新信息顯示,他們目前有4座先進的晶片封測工廠,新投產兩座之後,就將增加到6座。媒體的報導還顯示,臺積電計劃在明後兩年投產的兩座晶片封裝工廠,將採用3D Fabric先進封裝技術。在8月底的臺積電2020年度的全球技術論壇和開放創新平臺生態系統論壇期間,他們公布了這一先進的封裝技術。
  • 拓墣產業研究院: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臺積電第一 中芯...
    【TechWeb】根據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調查,2020年第一季晶圓代工訂單未出現大幅度縮減,以及客戶擴大既有產品需求並導入疫情衍生的新興應用,加上2019年同期基期低,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2020年第二季營收年成長逾2成。
  • 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要知道,儘管華為海思的晶片設計能力很強,但自身並沒有製造能力。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芯榜--全方位半導體項目對接平臺掃碼填寫需求,獲取芯榜全方面跟蹤報導中芯制裁轉單效應發酵,臺積南京廠啟動擴產據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報導,由於中芯國際10月初收到美國商務部要求部分供應商設備、原物料等供貨中芯國際需要獲得各項出口許可證的限制。
  • 是什麼原因促使臺積電在美國設置新晶圓廠?
    YYgednc而陸行之認為,就算臺積電的美國新晶圓廠開始量產,也賺不了錢;「這項投資是用來降低臺積電的損失,」而如果臺積電來自華為的營收比例減少到整體營收的7%,該美國晶圓廠計劃就不值得。此外他表示,臺積電規劃中的美國新晶圓廠月產能為2萬片,與該公司在臺灣的「超大晶圓廠」(gigafabs)相比,在獲利方面簡直是小到不行。
  • 臺積電在大陸擴產 在美國設廠 三星電子奮力趕超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為滿足客戶需求,臺積電、三星和聯電均啟動大陸工廠28nm新產能布局。
  •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 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來源:證券時報中芯國際(688981)迎來重量級人物,蔣尚義博士回歸。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確認,蔣尚義獲委任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公司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關注半導體產業的臺灣《電子時報》13日報導稱,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晶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代工訂單。截圖:《電子時報》此前,海思的14納米訂單主要交給臺積電在南京的12寸晶圓廠生產線完成。該廠投資30億美元,2018年底投入運營,規劃月產能2萬片。
  • 中芯國際擴產受限:南京臺積電、廈門聯電提升產能搶佔市場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