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2020-12-23 只談科技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最強的晶片代工廠,目前拿下了全球55%+的晶片代工訂單,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的掌握的製造技術是5nm。

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

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

其實總的一句話可以概括兩者的差異,那就是臺積電主要靠先進工藝賺錢,目前7nm、16nm、5nm工藝是臺積電賺錢的三架馬車,佔到營收的60%+。

而中芯主要靠成熟工藝賺錢,主要營收來自於150/180nm、55/65nm、40/45nm,這三種工藝佔到了64%左右。

也正因為主打工藝不同,所以臺積電目前是全球12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全球12寸晶圓產能的40%左右,因為12寸晶圓主要用於生產28nn及以下的工藝的晶片的。

而中芯國際則是目前全球8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了全球20-30%左右的8寸晶圓產能。主要用於生產28nm或更成熟的工藝,比如90nm、55nm、40nm等工藝的晶片。

當然,並不是中芯不想投產更多的先進工藝,一方面是技術問題,畢竟中芯目前只有14nm水平。而再往下發展,需要技術的支持。

二是需要設備的支持,當工藝前進到7nm時,需要EUV光刻機,目前中芯還買不到。此外還需要時間,晶片製造是投資大,門檻高,周期長的產業,需要時間的積累。

所以把握住當前能夠賺錢的機會,拿下臺積電、三星等逐步減產的8寸晶圓產能,也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先活著才能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中芯的8英寸晶圓產能是世界最高的而臺積電的12英寸產能是最高的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世界上最強的晶片代工廠,贏得了世界晶片代工廠訂單的55%+。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製造技術5nm。另一方面,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全球份額只有5%左右,但也是世界第五,製造技術14nm。臺積電和中芯在網上有很多比較,比如市值、營收、利潤、技術等等。其實一句籠統的話就可以概括兩者的區別,就是臺積電主要靠先進技術賺錢。目前,7納米、16納米和5納米技術是中芯賺錢的三駕馬車,佔其收入的60%以上。
  • 最新十大晶圓廠排名: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差距究竟有多大
    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一哥,而臺積電這是全球晶片領域中的大哥大,於是網上討論得最激烈的便是這兩家公司之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今日,TrendForce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從這份排名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 12寸晶圓價格變化趨勢_12寸晶圓能產多少晶片
    另外,由於臺積電、聯電、美光、中芯等半導體大廠正在極力擴大產能,半導體矽晶圓市場供給持續吃緊,上遊的晶圓供應商要求漲價籤訂新合約價格。   臺積電也於日前的股東大會中鬆口指出矽晶圓的確已調漲價格。消息顯示,全球矽晶圓市場第一季度合約價平均漲幅約達10%,20納米以下先進位程矽晶圓更是大漲10美元,一次性激活整個上遊晶圓供應鏈。
  • 「芯觀點」過時?8寸晶圓仍是一座金礦
    先進位程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略顯過時的8英寸晶圓代工卻在悶聲發大財。近日,臺灣地區的臺積電、聯華電子等晶圓代工廠,都已經提高了8英寸晶圓的製造報價,上調了10%~20%。與之對應,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也表示,因為5G應用的增加,0.18微米和0.15微米這兩個成熟工藝的需求缺口特別大,且客戶在市場上的盈利很高,所以中芯國際8英寸晶圓的平均售價會上漲。這種情況從去年延續到了今年,使得中芯國際二季度相關晶圓業務的收入環比增長7%,同比增長25%,帶動消費電子類業務收入增長。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其中,同期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毛利率分別為24.96%、17.31%及19.52%,2018年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是2018 年下半年集成電路行業景氣度有所下降,導致晶圓代工平均單價下降。 2017至2019年,中芯國際28納米產品收入分別為16.34億元、12.45億元和8.07億元,產品收入顯著下降。
  • 中芯國際擴產受限:南京臺積電、廈門聯電提升產能搶佔市場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
  • 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商營收排名:臺積電一騎絕塵 中芯國際第5
    當下,晶圓代工廠成了香餑餑。近日,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其中,臺積電穩居第一,中芯國際排名第五。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30.4%。
  • 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出爐: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
    6月14日消息 據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調查,2020年第一季晶圓代工訂單未出現大幅度縮減,以及客戶擴大既有產品需求並導入疫情衍生的新興應用,加上2019年同期基期低,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2020年第二季營收年成長逾2成。
  • 如何再造一個中芯國際?|臺積電|梁孟松|中芯國際|晶圓|華虹集團|...
    其次,根據公司財報,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2019年在晶圓製造方面的營收分別為31.16億美元和16.3億美元,差距明顯。參考最新一季的銷售額,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前者的銷售額已是後者的4倍多。全球10大晶圓製造廠商Q1營收排行可能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只拿華虹來比,國內還有其他公司啊。
  • 中芯國際擠走臺積電,拿下華為海思14nm代工大單
    關注半導體產業的臺灣《電子時報》13日報導稱,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晶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代工訂單。截圖:《電子時報》此前,海思的14納米訂單主要交給臺積電在南京的12寸晶圓廠生產線完成。該廠投資30億美元,2018年底投入運營,規劃月產能2萬片。
  • 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創辦大陸首家晶片代工廠,唯一12寸晶圓廠
    但真要說起來,從對整個中國芯的貢獻來看,我認為張汝京博士,或許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為何說他才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呢?有兩大典型事例可以說明,第一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首家晶片代工企業,它就是中芯國際。第二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它就是上海新昇。
  • 拓墣產業研究院: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臺積電第一 中芯...
    【TechWeb】根據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最新調查,2020年第一季晶圓代工訂單未出現大幅度縮減,以及客戶擴大既有產品需求並導入疫情衍生的新興應用,加上2019年同期基期低,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2020年第二季營收年成長逾2成。
  • 制裁中芯國際發酵:轉單,臺積電南京擴產!
    現在這一制裁效應開始發酵,因應不少中芯客戶訂單轉移,晶圓代工28納米舊製程產能瞬間大爆滿,業界傳出,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臺積電、三星、聯電等指標廠均啟動擴產,並且不約而同瞄準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著手中國大陸廠區28納米製程新產能布建。對於相關傳言,臺積電發言體系表示,南京廠已如計劃,將12吋月產能由1.5萬片增至2萬片。
  • 8寸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聯電產能佔據整體50%以上
    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受停電波及的8A及8B廠約佔聯電8寸晶圓的產能一半。由於目前8寸產能持續供不應求,此次停電事故可能將使供給吃緊情況更嚴峻。 竹科聯電今天下午突然傳出爆炸聲響,樓頂冒出陣陣濃煙,經網友拍下並上傳網絡,新竹市消防局派遣化學車前往搶救。消防人員到場發現廠發是廠區發電機負荷過載故障,冒出些微黑煙,水蒸氣散出白煙,並沒有失火現象。
  • 臺積電在大陸有大動作
    在美國出口管制影響中芯國際增加產能的背景下,臺積電、聯電等晶片代工大廠不約而同地瞄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準備在大陸擴產以增加份額。 據臺灣《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在「美國制裁中芯」後進一步發酵,28nm成熟製程產能持續滿載。
  • 8寸晶圓代工廠競標搶產能,新一輪的漲價潮來了?
    打開APP 8寸晶圓代工廠競標搶產能,新一輪的漲價潮來了? 滿天芯 發表於 2020-12-15 13:56:28   要說8寸晶圓產能緊缺到什麼地步,前有某老總下跪求產能,後有聯發科買設備租給代工廠保產能。
  • 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排名預測 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
    全球半導體代工廠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預測出爐,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研結果顯示,預計2020年Q3全球晶圓代工廠營收將增長14%。同時TrendForce給出了這一預測的原因——年底為歐美消費旺季,加上中國十一長假及雙11促銷活動,帶動目前下遊客戶端拉貨動能旺盛,使晶圓代工產能與需求連帶穩定提升。此外,TrendForce還公布了前十大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其中,臺積電、三星不出所料穩居前兩位,格芯位居第三,聯電排名第四,而近期備受矚目的中芯國際排名第五。
  • 華為5G業務順利開展 背後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力挺
    核心事實是:亞洲的最高晶片製造水平(目前為7納米),甚至超過了美國自身。如臺積電、三星、總部在上海的中芯國際等。華為晶片的核心製造商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在關鍵的時候,支持了華為。這也是華為能撐過這個劫難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 2015全球十大IDM及十大Fabless排名;大陸主要12寸晶圓廠分布
    不過,半導體業者認為,「中國製造」的虹吸效應,會滾雪球般持續擴散,衡盱全球半導體大廠,包括英特爾、聯電、力晶、三星、海力士、中芯國際等大廠均擴大在中國布局,無一不是為了卡位中國製造(MIC)商機。  半導體版塊挪移  根據統計,已公布在大陸興建十二寸晶圓廠的業者,總月產能逾四十八萬片。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比如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到2019年,12寸晶圓出貨量佔到了6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