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成長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品質,只有自信的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才能更從容地應對一切難題,對孩子們的成功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現在不少孩子都缺乏自信感,甚至極度自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極度缺乏自信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然而很多家長都不以為然,且根本沒有注意到其實自家孩子屬於這一種情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派斯特曾表明,極度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可以通過他們的言語習慣觀察出來。
1、「我不行」
「我不行」,這句話再常見不過了,很多孩子都有說過。但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那家長們就要注意了。
因為孩子們對於新奇事物的嘗試是一種本能性的反應,但由於後天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後來孩子對於一些事物不敢再去嘗試,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影響因素就是「自信感」。
當孩子缺乏自信感時,他們對於新奇事物或是任何他們覺得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我不行」。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孩子覺得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他們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就不會去嘗試,這是極度缺乏自信的最主要表現之一。
與自信的孩子的差距就在於,自信的孩子只要察覺到自己有10%的成功機率,他們就會踴躍嘗試,主動出擊。
而極度缺乏自信的孩子,就算給他們90%的成功可能性,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會葬送在那10%的失敗可能性上。
因此,當孩子習慣性把「我不行」掛在嘴邊時,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改正。因為心理學上還有一種叫「暗示效應」,孩子說出口的話,自己也能夠聽得到,如此往復循環就會導致孩子受到的暗示越來越強烈,自信感也就越來越缺乏。
因此,從口頭上讓孩子改掉「我不行」是家長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改掉之後再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2、「我真的很差勁」
還有一部分孩子很擅長「自我否定」,他們很喜歡與別人做比較,並且往往在比較之後都會得出自己不如他人的結論,這也是孩子極度缺乏自信的特徵之一。
如果孩子經常否認自己,動不動就表示「自己真的是糟糕透了」,亦或者總是羨慕別人為什麼總是能夠那麼優秀等等,但其實自身也不會比別人差,家長們也需要引起注意了。
針對這一方面,仍是建議家長們多讓孩子去踴躍嘗試不同的事情,讓孩子轉移過分關注自己的注意力,這也能弱化孩子們的心理自卑感。
更為重要的是,針對這部分孩子,家長們要積極給予孩子們肯定的評價,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諸如此類的話,這些話對孩子的打擊往往是最大的。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與肯定,讓他們首先在父母的評價裡找到自我價值,之後才能夠進一步糾正他們的自我評價,這一順序不能顛倒。
3、「可能、也許、大概」等帶有猶豫意味的口頭禪
試問,當你是公司領導,你喜歡從你的員工嘴裡聽到一些模糊不定或是猶豫的詞嗎?很顯然,在言語習慣中把「可能、也許、大概」等等這類帶有猶豫意味的口頭禪改掉,會給人更為自信的感覺,且更深得他人的欣賞。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當對方不斷給你暗示猶豫類的詞語,你也會覺得當前這個人較為不靠譜,懷疑對方能不能將事情辦成功,自然也就會考慮要不要把任務交給他們。
這就是言語習慣的重要性,表現在外在的缺乏自信感才是最可怕的,一個孩子若是如此,不論在學習上,還是日常生活中,亦或者是在將來的工作中,都會因此而吃虧。
因此,家長們同樣也要改掉孩子的這一習慣,準確地告訴孩子,給你一個準信,不要可能性的、模糊不清的回答,這也是給孩子做積極的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
孩子缺乏自信感與家長們也有極大的關係,包括家長平時經常打擊孩子,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或是家長自身的自卑等,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影響,因此想要改善這一點,先從家長自身行為的改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