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藝術公社的設計圖(陳橋手繪)
賀蘭山美術館效果圖
研討會上的藝術家們。
12月13日,40多位藝術家、手作達人、藝術教育工作者、媒體人、藝術愛好者齊聚,參加「賀蘭山天籟藝術村項目推進與願景規劃研討會」,暢聊在未來的賀蘭山天籟藝術村裡,文化與藝術如何連結更多可能,讓曾經規划過的藍圖如何變成現實。
NO.1藝術村現狀如何?
今年8月21日,賀蘭山天籟藝術村的項目正式召開發布會,項目在媒體的傳播中開始發酵,得到了來自藝術家、公眾的多方關注。
在此次的規劃研討會上,藝術家們了解到了如今賀蘭山天籟藝術村的現狀。據了解,三個多月來,經過有步驟的推進,藝術村已有近二十家機構籤約入駐,賀蘭山美術館也即將動工,藝術村的服務機構及核心業態——大象藝術公社硬裝基本完成。
未來也可期。明年4月,一條帶有濃鬱文化氛圍的街區即將全新亮相。12月13日,賀蘭山天籟藝術村召集籤約藝術家、手作人,以及當地有影響力的文化策劃者、媒體人,是為了聽取大家的建議,徵集各方資源,為藝術村明年的活動、展覽注入更多的資源與內涵。
NO.2有一個場域,為本土的文化藝術發聲
研討會上,與會者聽到了很多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聲音,但所有的聲音都有一個共同的期願,那就是,這個城市,必須有一個場域,為本土的文化藝術發聲。
賀蘭山天籟藝術村發起人平原認為,天籟藝術村,不是一般認知上的藝術家村,除了藝術家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關聯藝術的業態在裡面共同生發,會彼此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藝術村應該是一個生活方式,它自己能形成一個大的系統,並且有輻射的能力,會成就一個非常良好的藝術生態。
平原說,一個城市太多的需求集合在一起,必定有一個點會爆出來,這個點就是天籟藝術村,在賀蘭山下的漫葡小鎮爆發出來。
那麼,這個需求指的是什麼呢?一個是藝術家需要一個平臺,在這裡聚合、發聲,展示作品。對於一座城市來講,它需要一個精神高地,來自民間打造的藝術生活的磁場。還有對於遊客來講,它是一個窗口,來藝術村看看,這是一個了解當地人精神生活的窗口。最後,藝術家落腳到這,他們的作品會被更多藏家看見。
NO.3部分藝術家,已進駐藝術村
在研討會上,一部分藝術家表示,他們已經進駐賀蘭山天籟藝術村。
版畫藝術家朱華說,藝術村設立了一個三層的版畫空間,讓版畫在賀蘭山下的文旅小鎮面對更多的公眾。未來,這個工作室會面向公眾開放,邀請一些藝術家入駐創作。一樓的空間做一個版畫衍生品的嘗試、開發,二樓是版畫畫廊,會有中外版畫家的作品展示售賣,三樓是一個研學、體驗、培訓的功能。這個工作室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想做私人訂製的、手工創作的葡萄酒酒標,希望用傳統的手工印刷與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結合起來。
非遺「麻編記」傳承人、藝術家張璟,和團隊在天籟藝術村籤了一個247平方米的上下樓,想慢慢把它建成一個「麻文化」小型文化展覽館,展示個人的版畫,還有一些麻纖維編織的藝術作品,有一些村民的產品也可以在這裡銷售。
她表示,天籟藝術村這個平臺吸引她,是在賀蘭山的旅遊帶上,和周邊的旅遊景點挨得比較近,對藝術產品的銷售來說是好的。她覺得,入駐天籟藝術村,從文化層面上能夠啟迪人美好心靈,她很樂於參與其中。
NO.4藝術家們的美好構想
還有一部分藝術家表達了他們想在天籟藝術村做的事情,並提出了對藝術村的美好構想。
手作達人藥芹是一位寫詩、做布藝的全職媽媽。未來,她希望在藝術村這樣一個環境裡做一些活動,以針和線的布藝進行表達和創作。
教育美育工作者楊紅霞表示,未來,自己願意做兩件小事情:第一件小事,關於女性角色的事情。她想依託各種陶藝、布藝、線位、綜合材料等做一系列生活藝術家的活動,為更多的都市女性創造一些藝術表達的機會。在天籟藝術村和更多的女性在一起,共創藝術作品,包括大型的纖維裝置、布藝裝置、「生活家系列活動」。第二件小事,一起努力,把天籟藝術村的賀蘭山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發揮出來,為孩子們打造一些真正屬於當代兒童各種各樣的藝術現場活動。
巖畫藝術工作者張金龍和藝術村籤約藝術家張春林,在2015年開始做巖畫,在賀蘭山周邊、內蒙古周邊分別做一些拓片的製作,並在各地展覽。但他們一直在思考巖畫元素的輸出。現在入駐藝術村,除了想和更多藝術家合作,也想培養、帶動大家在巖畫藝術創作上有一個更新、更好的高度。
記者 馮元春文 蘇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