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兒童期生長發育變化很大。一些生長發育疾病只要發現較早,進行幹預,往往效果比以後更為有效。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兒童保健應該分幾次做,每次做都是什麼內容。
本次臺灣地區恰好在今年3月更新了最新版兒童健康手冊。臺灣兒科發展較大陸要早,衛生宣教在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從2005年做了第一期兒童健康手冊,至今已更新了15版。相比於初版,本次手冊對兒童保健內容有很多改進。大家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兒童預防保健常規內容
01
出生後6天內
體檢內容: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外觀、頭、眼睛、耳、鼻、口腔、頸部、心臟、腹部、外生殖器及肛門、四肢(含髖關節篩檢)、皮膚及神經學檢查等。
篩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出生滿48小時)、新生兒聽力篩檢。
02
出生後1月
體檢內容: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瞳孔、對聲音的反應、唇顎裂、心雜音 、疝氣、隱睪、外生殖器、髖關節篩檢。
餵食狀況:餵養方法。
發育行為:驚嚇反應、注視物體。
03
出生後2-3月
體檢: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瞳孔及凝視能力、肝脾腫大、 髖關節篩檢、心臟雜音。
餵食狀況:餵養方法。
發育行為:抬頭、手掌張開、對人微笑。
04
出生後4-9月
體檢內容: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及凝視能力、髖關節篩檢、疝氣、 隱睪、外生殖器、對聲音的反應、心臟雜音、口腔檢查。
餵食狀況:餵養方法、輔食添加。
發育行為:翻身、伸手拿東西、對聲音敏銳、用手拿開蓋在臉上的手帕(4-8個月)、會爬、扶站、表達〝再見〞、發簡單音節(8-9個月)
05
出生後10月-1.5歲
體檢內容: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瞳孔、疝氣、隱睪、外生殖器、對聲音反應、心臟雜音、口腔檢查。
餵食狀況:固體食物。
發育行為:站穩、扶走、手指拿物、聽懂簡單句子。
06
1.5歲-2歲
體檢內容: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位【須做斜弱視檢查中的遮蓋測試】、角膜、瞳孔、對聲音反應、口腔檢查。
餵食狀況:固體食物。
發育行為:會走、用手拿杯、模仿動作、說單個詞語、了解口語指示、肢體表達、分享有趣東西、物品取代玩具。
07
2-3歲
體檢內容:身高、體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睛檢查、心臟雜音、口腔檢查。
發育行為:會跑、脫鞋、拿筆亂畫、說出身體部位名稱。
08
3歲-快7歲
體檢內容:身高、體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眼睛檢查【做立體圖檢查】、心臟雜音、外生殖器、口腔檢查。
發育行為:會跳、會蹲、畫圓圈、翻書、說自己名字、了解口語指示、肢體表達、說話清楚、辨認形狀或顏色。
※ 檢查預防接種是否完整。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臺灣).兒童健康手冊[M].臺北市, 健康署. 2020.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