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

2021-01-09 騰訊網

仇英繪 文徵明書

十六世紀 明代 手捲紙本 水墨淡彩

規格:21.10 x 77.2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是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真是:珠聯璧合,雙美並現,《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描繪元初大書畫家趙孟頫寫般若經與和尚換茶的故事。

畫面:松林、竹籬,趙孟頫據石几作書,中峰明本禪師對坐。後設茶具、爐案。侍童三人。此圖是仇英應明代收藏家崑山周於舜之求而作,仇英曾臨摹趙孟頫之畫,對趙孟頫書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事應有所知,所以周於舜找人畫《趙孟頫寫心經換茶圖》,仇英當然是最好的人選。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最早著錄於乾隆時期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中,標題為《仇英畫換茶圖文徵明書心經合璧一卷》。題識云:「二幅畫幅,縱六寸五分,橫三尺三寸。設色,畫松林、竹籬。松雪據石几作書,恭上人對坐。後設茶具、爐案。侍童三。款,仇英實父制。鈐印二,十州、仇英之印。書幅,金粟箋本。縱如前,橫九寸七分。楷書《心經》,嘉靖二十一年,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徵明。鈐印二,停雲、徵明。」 畫後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文徵明書,文徵明之長子文彭題跋和文徵明之長子文嘉識語,仇、文兩家交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局部·圖一)畫面:圖之右前方為趙孟頫在松林樹下據石几寫字,似乎才將紙攤開,正待作書。石几前坐有一僧,面向畫紙,即是題識上所說的恭上人(中峰明本禪師),而趙孟頫則側身看著右前方的侍童。此侍童手上捧著一物,似為茶包,正走向趙孟頫。

圖中間松林較遠處有一侍童,正蹲著煮水。

值得一提的是:「恭上人」即是仇英所繪《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中,與趙孟頫對坐的中峰明本禪師(1263—1323),趙孟頫與明本之間的交往,頗能反映元代士大夫參禪問道的現象。

圖之左側更遠處有一侍童,手捧著一物正向這裡走來,侍童的身後有兩隻喜鵲正在圓臺上覓食。

趙孟頫與明本信札中多次提到彼此饋贈茶葉、藥品等禮物,可以看出彼此之間親密的關係。這是禪師與士大夫精神相通的表現,趙孟頫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明本和尚贈茶為閏筆,實為通行習俗,不能說是一種買賣交易行為。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用筆精爽純熟,作色明麗豔逸,不失秀雅溫潤之氣。《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是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真是:珠聯璧合,雙美並現,作品堪稱國寶珍品。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文徵明(1470-1559)所書,書於金粟箋本上,末題「嘉靖二十一年(1542),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

根據此圖收藏家王世懋 (1536-1588)之題跋;仇英作此圖系因明代收藏家崑山的周於舜(1523-1555)之請。周於舜因獲得趙孟頫的「寫《心經》換茶詩」,而不知其所寫《心經》流落何處,於是請仇英依詩之意而作畫,同時並請文徵明在畫卷後以小楷字書寫《心經》以代趙孟頫原作。

王世懋後來自周於舜家得此畫卷,見它與自己所藏之趙孟頫《心經》正好是兩美之合,遂在畫卷上,於文彭與文嘉題識之後再增題跋語,敘述仇英作畫及文徵明寫《心經》之緣由,使周於舜請仇英作圖原委大白於世。

文彭題跋云:「逸少(王羲之)書換鵝,東坡書易肉,皆有千載奇談。松雪以茶戲恭上人,而一時名公盛播歌詠。其風流雅韻,豈出昔賢下哉。然有其詩而失是經,於舜請家君為補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謹題。」趙孟頫自號松雪道人。文彭(1489-1573)系文徵明長子。

文嘉的識語云:「松雪以茶葉換般若,自附於右軍以黃庭易鵝,其風流蘊藉,豈特在此微物哉?蓋亦自負其書法之能繼晉人耳。惜其書已亡,家君遂用黃庭法補之。於舜又請仇君實甫以龍眠筆意寫「書經圖」於前,則此事當遂不朽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謹識。」 文嘉(1501-1583)系文徵明次子。

明本禪師(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並賜諡「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

蒙古人尊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原本沒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卻前後數代,先後多次對中峰明本禪師表示禮敬。元仁宗為太子時,就尊明本禪師為「法慧禪師」,即位後,又贈明本禪師為「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又賜金襴袈裟;元英宗時,又賜金襴僧伽黎衣。

明本禪師圓寂後,元文宗又追諡為「智覺禪師」,塔號「法雲」;到了元順帝初年,更冊封中峰明本禪師為「普應國師」,並敕令將其三十卷的語錄與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經中。而王公貴族,文人士大夫更趨之若鶩,不分權貴均拜入明本禪師門下。

當時朝臣對趙孟頫亡宋宗室的猜疑和排擠,又有世人對他仕元為官的鄙視和指責,這種精神的痛苦也促使他將精力投入到書畫藝術中,並傾心於佛道,希望從佛道中尋求精神的寄託。據《元史》載:趙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趙孟俯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佛教經卷。趙孟頫所抄佛經流傳於世的多達八十多冊(卷),僅《金剛經》就十一次,有十二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圓覺經》、《金剛經》、《無量壽經》等,他都寫過多次。

相關焦點

  • 趙孟頫精心用意之作!《松雪墨跡行書三段卷》
    趙孟頫《行書三段卷》,紙本,行書,首段縱31.1cm,橫101.5cm,二段縱31.1cm,橫100.2cm。三段縱29.9cm,橫103cm。此卷由趙氏三件行書作品合裝而成。卷前有元人喬宇篆書引首;尾紙有元陳旅、張雨、杜本、揭傒斯、張翥等12人及明項元汴所作題識。卷中鈐有明項元汴,清李肇亨、梁清標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鑑藏印章。
  • 關於趙孟頫的研究有哪些新發現?且看「西子湖畔論子昂」!
    但任道斌認為趙孟頫更是一位創新者,他並非一味復古,除提倡文人畫風、以書入畫,講究詩書畫印的配合外,還有不少發明,例如山水畫中的「荷葉皴」,以及人物畫的《自寫小像》(圖2),對後世皆有深遠的影響。
  • 高清碑帖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記》
    寫在烏絲欄白紙上,字大寸餘,除題額外及文首名稱,撰文、書文人名不計,全文84行,每行9個字,共756字。  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趙孟頫書並篆額。   此作未署書寫年月,但據他所署的職銜---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可推測此卷當書於至大二年(一三○九)七月以後,或次年九月以前。據楊載《趙文敏公行狀》記:「至大已酉(二年)七月,升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勁農事。未上。仁宗皇帝在東宮,遣使者召。」
  • 鮮于樞僅存楷書長篇《道德經》卷
    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鮮于樞和趙孟頫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用趙孟頫的原話來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他們不但「奇文既同賞,疑義或共析」,而且「絕妙晉唐帖」、「最後得玉鉤」也一起「握手傳玩餘,歡喜見顏色。」鮮于樞書法成就最著。       鮮于樞的傳世書法作品約有四十件,多為行草書,且以墨跡為主。他的書法由唐人書法入手,再上溯東晉二王。他功力紮實,善懸腕作字,喜用狼毫,強調骨力。
  • 歷史「三維」透析趙孟頫《與郭右之二帖卷》熟翻熱炒的市值
    從歷史時期來看它們均屬於趙孟頫的早年作品,是趙孟頫寫給元代大收藏家郭天錫的日常信札。 其一,關於《應酬失宜帖》,因該帖中有「此番應酬失宜」之句,因此著錄家將其稱為《應酬失宜帖》。 它的內容主要寫的是:趙孟頫在元朝要員程文海來杭州徵召隱逸時,矛盾重重、進退兩難的複雜心理,以及朋友間在利益矛盾時他採取的果敢態度。
  • 趙孟頫人生最後一幅神作,寫盡榮辱浮沉!
    《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去世前的書法名帖,為送當時隆教寺的高僧主持祖瑛和尚。趙氏特書此疏。茲審石室書記瑛公住持昌國州隆教禪寺,凡我與交,因詞勸□此卷書於至治元年12月,趙氏時年68歲。
  • 趙孟頫應召入京,為皇帝寫了副對聯,忽必烈:做我的兵部郎中吧!
    南宋滅亡後,趙孟頫一度蟄居在家埋頭苦讀,拜老儒敖繼公研習經義,學業日進,聲名卓著。 趙孟頫不僅字寫得漂亮,文思也很敏捷,比如吟詩作對之事,他都可信手拈來。關於他的巧思佳對,有個流傳較廣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北上大都的途中。
  • 臨趙孟頫得意之作《吳興賦》10米長卷,精選 131字和12張分段圖
    《這十米行書長卷太漂亮了》【趙孟頫簡介】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這卷趙孟頫的《蘭亭》臨本,得二王之真趣。全帖一筆不苟,雖從規矩中來,卻無一毫窘束之意,秀氣精絕,別有一番滋味。另外,《蘭亭帖》中的一些細節,在趙的筆下屢有令人擊節讚賞的再現,如「左」字,上面一橫接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連筆翻轉,在定武蘭亭中不甚顯豁,趙孟頫特意強調寫出,留給後人無窮方便。《蘭亭帖》中一些不常見的點劃,如反捺等,趙孟頫都寫得十分精密,十分到位。
  • 寫漂亮字過自在生活 暄桐教室林曦線上直播課程「小楷寫經」開始報名
    暄桐教室「小楷寫經」課程學什麼?,再進入唐代寫經的精熟,學其技術,而不致流俗;再學趙孟頫的《道德經》,學習他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取捨;最後學習王寵,也了解文徵明、祝允明等文人的小楷,體會他們對於書寫審美的心得與實踐:於高古處站定:《宣示表》《洛神賦十三行》熟稔精細,亦有福德:《心經》《靈飛經》自我的美:趙孟頫《道德經》登覽每座高峰:王寵、文徵明、祝允明二、生活之美
  • 資訊|「趙孟頫」二期已換,「江山秋色」將替「千裡江山」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趙孟頫特展」已換上第二期展品,青綠山水的「千裡江山」也將迎來第二期的展品,儘管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將與其他8件宋元時期展品一起收庫,但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南宋《宮苑圖卷》等將亮相,而「千裡江山特展」對於中國青綠山水畫的梳理更是展覽的價值所在。
  • 元 元人集錦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元人集錦卷》,圖錄見《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一(335頁-342頁),一卷之內共含8圖。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  從收傳史而言,《元人集錦卷》,此卷之完整著錄,最早見於清代吳升《大觀錄》(1712年),題名為《元人合璧卷》,所錄與今存並無異樣。
  • 【重溫經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黃美善於裱褙,幼為王公通判裝潢,目力日隆。近日遊藝都門,得遇大司農梁公(清標)見愛,便為佳士。時戊申季冬六日。」不禁讓人想起,這位梁清標聘請的揚州名裱畫師,又精於鑑定宋畫的古董商,將此《元人集錦卷》(至少是《煙雨叢竹》)售與梁清標,且理所當然地將趙孟頫夫婦作品連接,並將書畫合成一卷的操刀者。從裝裱史而言,此卷之裝潢,理應出於「張鏐」之手。
  • 【經典解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
    北京故宮藏《秀石疏林圖》卷,趙孟頫自題:「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書畫同源的說法,早在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就已提出。元湯釐《畫鑑》,記趙宋一家同輩的長者趙孟堅(子固1199年-1264年):「…作石用筆輕拂如飛白狀。前人無此作也。…子昂專師其石。」與趙友好的學者,虞集也指出趙孟頫畫竹的書畫相通。《道園學古集》有不少對於趙孟煩書畫的題跋。
  •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趙孟頫書畫、《千裡江山圖》相繼亮相
    9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千裡江山圖》布置到展櫃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黃金期」。9月內,《趙孟頫書畫特展》和《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多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以及引進展覽將相繼開展,帶領觀眾領略大批藝術珍品和寶貴文物的風採。  作為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備受關注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將於15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開展。展覽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中心,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 趙孟頫生命中最後一幅神作,寫盡榮辱浮沉
    《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去世前的書法名帖,為送當時隆教寺的高僧主持祖瑛和尚。趙氏特書此疏。茲審石室書記瑛公住持昌國州隆教禪寺,凡我與交,因詞勸□此卷書於至治元年12月,趙氏時年68歲。
  • 趙孟頫日書萬字?他三萬…
    趙孟頫日書萬字?他三萬… 相傳趙孟頫一天能寫一萬字 堪稱書法勞模 元代著名書家康裡巎巎聽聞 趙孟頫一天能寫一萬字
  • 趙孟頫行楷《閒居賦》,初學者的好範本!
    趙孟頫《閒居賦》是初學者不錯的選擇。
  • 【別開生面】雲林小隱:一幅書法與繪畫的奇幻圖卷
    王蒙 雲林小隱圖卷(局部) 臨池學書王右軍,澄懷觀道宗少文。 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他早年受趙孟頫、趙雍、王國器影響,家學頗深,作畫上追董巨,創牛毛皴、解索皴,擅用枯筆焦墨,經營多繁山復嶺,元氣磅礴、蒼茫渾厚。董其昌評: 王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故酷似其舅,又泛濫唐宋諸名家,而以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規格之外。
  • 絕代伉儷:管夫人一首詩,讓50歲的趙孟頫斷了納妾心,賞書畫真跡
    管道昇更顯現出了其才情與智慧通達,寫了一首詞《我儂詞》,我們今人也常在一些文人作品中引用看到。當趙孟頫看到這首詞後,更感受到了夫妻間的心意通達,被深深感動,從此只一心一意待管道昇。 管道昇,與趙孟頫的相知,不僅僅是體現在詩詞中的情愛,更在書畫方面。每個女子都羨慕如管道昇般的幸福,殊不知她的才情,智慧,美麗與灑脫,為了趕上趙孟頫的愛好,她的書畫與趙孟頫難分伯仲。